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5&A=1&rec=429&run=13

甲状腺肿病 此病是历城发病最广,患病人数最多的地方病。1975年和 1976
年,对11个公社469个生产大队进行普查,查出病人35089名,实查率 8.31%。从
1976年起,对病人采取以口服碘片、肌注碘油的治疗。治疗率为 74.53%。对发
病区和饮用水含碘量低的地区给予碘盐供应,以碘盐防治,使病人逐步痊愈。1983
年经复查,患病率为1.97%。7—14岁儿童生理性肿大率降至2%以下,达到了国
家3%以下的控制标准。
布鲁氏杆菌病 农民称“羊翻”或“翻山病”,1957年在邵而区蛮子村查出首
例“布”病。1971年蔓延到15个公社85个大队,病人747人,发病率为40.81/10
万。1972年对140万只羊用猪Ⅱ号菌苗进行免疫,对 1087名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治
愈率达89.59%。1981年治疗此病650例,痊愈 489例,痊愈率达75%,基本痊愈
139例。
疟疾病 以间日疟为主。1963年发病率为105.38/万,高发病村发病率为 27
.1%。1966年前,除对发病期病人进行治疗外,还对休止期病人进行治疗。主要
服用扑疟奎和环氯呱,后改用乙胺嘧啶进行治疗。从1976年起预防工作再次加强,
病人改服疗效高的伯胺奎和乙胺奎,对往年病人休止期进行正规治疗,并在高发病
村进行全民性预防投药,疟疾病得到控制,发病率逐年下降。从 1982年以来,发
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达到中央规定的基本消灭疟病的指标。
肝吸虫病 1976年调查,遥墙、吴家堡、华山、北园公社及东西郊的部分地区
为病区,共查127089人次,查出患者1636人,病区平均患病率为1.29%。对患者
均以血防——846药物驱虫治疗,治疗1627人,治愈率为94.77%。
丝虫病 1957年在冷水沟和邵而村查出丝虫患者179人,平均阳性率7.56%。
次年全县普查出患者6707人,先后普查累计510391人,阳性率0.72%。超过1%的
大队301个,均给予海群生正规治疗。省市考核平均阳性率下降到0.019%,全部
降到1%以下,达到了基本消灭的指标。
流行性出血热病 1983年4月在英雄山公社石青崖发现首例病人,县内前无此
病。全县当年发病16例,死亡1例。1984年发病64例,1985年发病 119例,死亡2例,
发病类型属家鼠型,对该病除隔离治疗现症病人外,多次开展了群众性灭鼠活动,
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麻风病 1955年全县查出病人56例。1956年成立麻风病防治站,当年普查发现
病人118例。1958年在西营涝洼村建立麻风村,入村隔离病人147名。 1960年全县
普查368675人,确诊新发病人35名,对其进行了中西药结合或单一治疗,90%的病
人治愈康复。1971年12月麻风村撤销,此后新发病人,有传染性的多菌型病人住济
南市腊山疗养院治疗,其他病人由县皮防站负责治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