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篇 教 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5&A=1&rec=386&run=13

清末,历城县教育为山东省首善之区。省立教育机关多设于历城。各级各类学校之多,是其他县所不及的。
民国初期, 由于袁世凯复辟和连年军阀混战,历城教育事业发展迟缓。 1929年民国政府教育当局搞成人教育
试验区和国民教育试验区。历城是全省试验区之一。此举促进了历城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和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1943年前后,随着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历城南部山区在中国共产党和民主政府领导下,至1945年相继发展
了16处抗日小学。这对吸引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宣传抗日、支援抗日和为解放战争培养、输送党政军干部,起
了很大作用。
建国后,党和政府一面对接管的学校进行改造,一面有计划地兴办学校,教育发展很快。1956年新建中学1处。
至1957年完小发展到88处,初小353处。幼儿园从无到有,新办4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57.5%。
1958年在“大跃进”的热潮中,大办学校之风盛行,因急于求成,不量力而行,而影响了教育质量。
1963年贯彻中央推行两种教育制度的方针,耕读小学发展迅速,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3%。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生停课闹“革命”,学校教育受到严重破坏。小学全部下放生产大队来办,教育事业
损失相当惨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拨乱反正,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学前教育,到1985年幼儿园发展到616处,是1957年4处的154倍。
初等教育,1985年小学发展到532处,“四率”(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毕业率) 和“六配套”(即教室、课
桌凳、操场、厕所、院墙、大门配套)基本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1985年, 国办中学发展到12处,联办中学发展到173处,初中毕业升学率达70%。同时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也
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个多门类、多层次、多规格、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在历城开始形成。
国家对教育投资逐步增多,1985年全县达到672.8万元,是1949年的 93.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