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石窟造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5&A=1&rec=381&run=13

千佛崖造像 位于神通寺遗址西面,白虎山东坡山腰石崖处。南北长65米,有
大小造像221尊, 俗称千佛崖。尚存造像题记43则,其中纪年的有武德、贞观、显
庆、 永淳、文明等5个年号,前后达60年。余为后人重修或游人题记。从造像题记
看,为唐初造像。造像是从唐朝李渊武德时始凿,到高宗李治时最盛,至睿宗李旦
时。南端第一窟,是千佛崖著名的南平长公主显庆三年造像窟,窟内刻坐佛一躯。
由此往北,有两个大窟,即显庆三年和贞观十八年僧人明德造像窟。千佛崖中部悬
崖,有一群体造像,大小均匀,排列整齐,共35躯。北部造像稀疏,最后为两个大
窟,有大小造像27躯。1977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定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石窟造像 位于锦绣川乡老庄村北1500米青铜山麓半腰处,坐北朝南。
属隋唐建筑。
大佛寺宇荒废无存,仅存石窟造像。窟高9.5米,深4.5米,宽4.7米,窟门
为料石砌成的拱门。窟内有大坐佛1尊,佛身高8米,宽1. 9米,佛座高1.5米,大
佛左右侧有菩萨和比丘立像。菩萨高2.2米,肩宽0.7米,手持枝条和净水瓶,额
冠上有坐佛。比丘高1.8米,宽0.6米。大佛右侧壁上有小佛4尊。全窟共9座造像,
均为高浮雕,从雕刻、服饰、发髻看为隋唐时期雕刻。
窟门外右侧有1碑,上记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 、清光绪年间均重修拱门。大
佛寺造像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函山石窟造像 位于十六里河镇分水岭村东南玉函山北麓,为西佛峪摩崖造
像。
玉函山北面山腰中的西北方有一巨石,上刻“佛峪”二字,在“佛峪”石的东
面约150米即石窟造像。 现存隋95尊造像,其面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佛
身尚好。像旁有隋代题记12则,唐代题记2则,元代题记3则。石窟下有佛峪寺遗址。
造像西面山梁上有“灵官阁” 1座, 已残, 系康熙十五年四月八日修。门洞内有
“玉函山” 、“岱翠”字迹。南天门北约300米处有一方形的石券顶“三教堂”,
为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建。
东佛峪石窟造像 位于十六里河镇矿村东北约3000米,龙洞山东佛峪尽头处,
原有一般若寺,已成遗址。
由“佛峪胜境” 牌坊拾阶而上,有长百米高数十米的悬崖,崖上刻有造像 20
余尊,为隋唐风格。光绪癸卯年冶山居士书“云殿泉厨”,光绪九年刻大“佛”字
及“别有洞天”“唐金钢会碑”、“严阿仙境”、“林壑优美”、“洞庭少宝”大
小题记30余则。
太甲山石窟造佛 位于仲宫镇东郭而庄南太甲山北麓,造像共3尊,最大高2米,
宽1.25米; 最小者高0.9米,宽0.7米,均系高浮雕,刻工细致,面庞端庄。据
佛像的服饰及发髻看,具有隋唐代风格。
黄花山石窟造像 位于仲宫镇朱家庄东南1400米,黄花山的半腰处。山下为玉
符河, 洞离河面约80米,离山顶约100米。洞窟为天然洞,长方形,深 6.67米,
口宽3.52米, 底宽2.55米,高4.20米。造像借自然洞而凿,像为高浮雕,分上
下两层, 上层佛像5尊,下层罗汉18尊。部分罗汉像和佛像被破坏。洞内有金承安
二年杨十三朗造像碑1通,清代碑两通,造像题记20则。
灵鹫山造像 位于柳埠镇灵鹫山上, 山崖有造像3处,17龛计80余尊。体量大
者为40至50厘米,小者15至20厘米,造像形态、服饰、发髻等特点具有唐代风格。
有3则造像记,两则不清,惟“李舍那造像记”字迹可辨,亦有残缺。
寺院南100米山沟处,有一井曰“金鸡井”,为寺院和村民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