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音乐 舞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5&A=1&rec=360&run=13

民间器乐 历城民间器乐处于自发活动,演奏团体,建国前称“同乐会”、
“玩友班”,建国后多改称民乐队,其中一部分系民间戏曲乐队,一部分系家族为
主世代相传的半职业性组织。解放后一段时间民间音乐不被重视,“文化大革命”
时被视为“四旧”遭“横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器乐受到重视。1985
年春,首次在全县范围对民间器乐进行普查和搜集整理,从27个乐队的 163名艺人
中,搜集到民间器乐曲218首,辑成《历城民间器乐曲》4集。
民间歌曲 建国前流传的民间歌曲,大致可分为号子和民歌两类。
号子 有船号和夯号两种。船号流行于沿黄和小清河两岸,为船夫扯蓬、起锚、
拉纤时唱,随着机动船的增加和木帆船的极度减少,至今船号已不多见。夯号是修
堤、盖房打夯时唱,有见景生情,即兴编词的特点,至今仍甚流行。
民歌 大致分为情歌、民俗歌曲和新民歌三种。情歌如《十二表》、《盼情郎》、
《探病郎》、《走姨家》、《十七、八多》、《十杯酒》、《四季歌》等;民俗歌
曲如《放羊十二个月》、《三驾小船》、《十条手巾》、《串九州》、《十劝人》、
《太平年》等;新民歌如《小两口参军》、《劝郎参军》、《大辫子甩三甩》、
《反正歌》等。
群众音乐活动 解放后随着中、小学音乐教学和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普及,群
众性的音乐活动广泛开展起来。《解放区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歌唱祖国》、《社会主义好》等许多优秀歌曲曾在全县广泛流传,并涌现出不少
表演和创作人才。1956年沙河农民贾明芬的独唱《我的丈夫是英雄》曾在山东省青
年歌舞汇演中获奖。从此,县的历年群众文艺会演中都有音乐演唱节目。
民间舞蹈 《鱼龙抵戏》、《钟馗骑牛》、《跳神、跳鬼》、《龙灯》、《四
蟹》等民间灯舞,百年前的志书已有记叙,许多舞蹈仍流传至今,尤其在春节期间
仍很盛行。
蛾子灯 蛾子(蝴蝶)双双飞舞,采花,繁育小蛾,历来与龙灯、云灯配演,有
“神龙行云降雨,雨后百花争艳,彩蝶纷飞,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
竹马灯 此舞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有人数不等的女孩身着彩服,腰扎纸马,
左手提缰,右手扬鞭,伴鼓乐唱《倒翻十二月》配合以慢行、快行、撒欢、甩尾、
跳跃等动作,变化队形。另一种演法是演员化装扮演《昭君出塞》的故事,旗罗伞
扇,金戈铁马,阵势宏伟,气势浩大。
哨子棍 流传于董家镇张而庄。当地又叫“打七杆子”,扮演人物有武松、大
解、小解、孙二娘等,表演动作分七杆子、八步紧、扎枪头、拼四门等,且边舞边
说边唱。
此外还有龙灯、彩船、高跷、芯子(抬阁)、跑驴、仙人摔跤(二人摔)、罐子、
丑老婆纺棉花、推元宝车子、和尚头等。历年春节群众扮玩中都能见到上述形式的
表演。
解放后,民间一度风行扭秧歌、打腰鼓等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间杂
耍被视为“四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间歌舞又重放异彩,春节期间,
几乎遍及村村镇镇。1985年颜家的龙灯、彩船;吕家的寸子《九天仙女下凡》等节
目,曾被选拔参加山东省第二届工人运动会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