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旱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5&A=1&rec=33&run=13

旱灾是历城县的主要灾害之一。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冬春连旱最为常见,也是
特大旱灾的多发时期。
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 至1949年的170年内,历城境内共发生旱灾34次,平
均5年一次。 其中“大旱,无麦,饥”,“春旱,自正月不雨至五月”,“旱,大
饥,饿殍接踵”程度的旱灾10次。灾情尤重的年份则“草根、树皮皆无”,以至于
“人相食” 等。其余24次相当于5成年景的中等旱灾。34次旱灾年中,3年连旱的2
次,2年连旱的6次。另外,当年既旱又涝的4次。
建国后,1949~1985年的36年内,建国初期,旱涝交加;50年代后期连续偏旱;
60年代初,连续大涝,中后期连续大旱;70年代,旱涝交加;1979年以后又连呈旱
象。按旱涝成灾标准,36年内共发生旱灾11次,平均3.3年一次,以1960、1965、
1968、1981年为重。
主要旱灾纪实
清同治二年(1876)全省特大旱灾,历城受灾。“道殣相望”(人多饿死)。
1935年春旱,1~5月降雨量20~50毫米。历城为全省42个受灾县之首。
1942年,春大旱,入春以来连续150天无雨,土地龟裂,河道干涸。
1949年先旱后涝,造成全县春田9万亩未种,23万亩夏田点种。
1952年旱。受灾作物163503亩。南部山区为重。
1954年,入夏干旱,30万亩农田受灾,其中2万亩作物枯死。
1955年旱,春播延至5月底完成,受灾春田30万亩。入夏后少雨,难施夏播。
1960年大旱。全年降雨量488毫米,去冬至当年6月无透雨,秋后40天滴雨未落。
夏播面积50%、秋播面积80%,抗旱点种。
1961年先旱后涝,冬春雨雪稀少,15万亩麦苗枯死。因缺水死亡大牲畜70余头,
几十年罕见。小麦亩产仅15公斤。
1965年至1968年,连续四年干旱。
1965年,全年降雨量424毫米,受旱面积51万亩。
1968年, 全年降雨量314毫米,冬春无雨雪,汛期连续70天无透雨,5、6月份
仅降雨27.9毫米。河干塘枯,水源奇缺,受灾面积49万亩。全年粮食亩产仅146公
斤。
1970年旱,冬春少雨雪,受灾农田30万亩。
1972年春旱,受灾面积26万亩。
1979年,少雨干旱。
1981年全年降雨量370毫米,该年大旱为建国以来罕见。受灾面积45万亩。
1982年春旱,受灾面积41万亩。
1983年夏旱,受灾面积4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