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民干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5&A=1&rec=326&run=13

干部来源 1944年9月历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当时主要领导干部由泰山地
委派遣,大多数干部是莱东县委转来干部、抗日部队转来干部和在历城坚持地下斗
争的干部。另外,还从当地工农群众积极分子中提拔干部。随着形势的发展,当地
工农出身的干部数量逐步增加。建国后,干部来源主要渠道是:①从社会上选拔吸
收。 这是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1955~1977年,从社会共吸收486人为国家干
部。1978~1985年,按照干部队伍“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需
要, 采取统一考核、择优录用的方法,吸收录用902人为国家干部。②大中专毕业
生分配。截止1985年全县共有高等院校毕业的干部589人,相当者9人;中等专业学
校毕业干部2787人,相当者10人。③接收部队转业干部。1949~1959年历城共接收
部队转业干部279人, 其中营团级 18人,连排级261人。1960~1964年共接收分配
三批军转干部。 1980年根据上级指示, 对141名复员军队干部改办了转业手续。
1976~1984年历城县共安置军转干部299人。 1985年,全县安置转业干部21人。④
工人转干及“以工代干”转干部。1950~1985年,全县工人转干与“以工代干”转
干808人。⑤选聘合同制干部。1984~1985年底,全县共选聘合同制干部100人,均
在乡镇工作。
干部调配 建国后,人事部门调配了大量干部,从人才智力方面有力地促进了
各项事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调配出现了不协调现象,“调不出,
派不进, 手续繁,关卡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干部调配出现新局面。 1983
年调入42人,其中科技人员7人;调出46人,其中科技人员9人。1985年干部的调配,
依照“加强计划调配为主,合理调剂余缺为辅”的调配原则和人事部门要起到“组
织、调配、协调、服务”的作用,全县从外地调入各类人员 32人,其中科技人员7
人;调出38人,其中科技干部9人,属于技术引进的3人,解决夫妻长期分居的6人。
干部奖惩 建国前,根据山东省1943年制定的《行政人员暂行奖惩条例》,奖
励办法分嘉奖、物质奖励、晋级3项;惩戒办法分批评、警告、记过、停职、撤职、
撤职查办6项。建国后,人民政府加强对干部的的考核奖惩工作。 1963年,共受理
各种案件28起,均都作了妥善处理。以后每年度都对干部进行奖评,对所犯错误的
干部做到及时处理,对做出成绩的干部予以奖励。1985年山东省政府颁发了《山东
省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奖惩试行办法》,本年度在国家机关开展了评比先进个人
和先进集体的活动,全县共评出先进个人 472人,先进集体10个。
干部编制 1949年全县实有干部380人。 建国后政府十分重视编制工作。1953
年根据省委“整顿编制, 精简机构”的指示,县直党政群机关编制226人;区级机
关108人, 合计332人,精减至241人。1955年底,县直党政群机关共有27个单位,
编制264人, 实有252人;区级机关编制154人,实有154人。 1964年全县行政编制
1211人,实际人数1315人;县级行政编制456人,实际人数532人;区级编制775人,
实有772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人事工作基本陷于停顿状态,1973年全县实
有干部6828人,其中行政干部1759人,企事业干部1694人,教员3375人。1984年,
历城县干部总数为6217人, 其中县直5597人。区乡620人,到1985年,干部总数达
6466人。
干部文化结构 建国初期,干部文化程度普遍低。1954年,全县共有干部 531
人,大学毕业的3人,高中毕业的30人,初中毕业的160人,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
度的338人,占干部总数的63.7%。以后干部文化程度逐年提高。1963年,全县共
有干部1807人,其中大学毕业的74人,高中毕业的211人,初中毕业的763人,小学
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759人,占干部总数的42.0%,比 1953年减少21.7%。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干部文化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1985年, 全县共有干部
6466人(含教员),大学文化程度的598人,占9.25%;中专文化程度的2797人,占
43.26%; 高中文化程度的939人,占14.52%;初中文化程度的2132人,占32.
97%。
干部年龄结构 建国初期干部年龄普遍较低。1954年,全县25岁以下干部 247
人, 占干部总数的46.52%;26~35岁的216人,占40.68%。以后干部年龄逐步
提高。1964年,历城全县共有干部1866人(含教员),25岁以下的89人,占4.77%;
26—30岁的419人, 占22.45%;31—35岁的596人,占31.94%; 36~40岁的384
人,占20.58%;41—45岁的215人,占11.52%;46—60岁的159人,占8.52%;
60岁以上的4人。 1985年,干部年龄结构:25岁以下干部1004人,占15.53%;26
~30岁的777人,占12.02%;31~35岁的817人,占12.64%;36~40岁的1007人,
占15.57%;41~45岁的992人,占15.34%; 46~50岁的921人,占14.24%;51
~55岁的639人,占9.88%;56岁以上的309人,占4.78%。
科技干部管理 从1980年1月始进行套改、评定、晋升技术职称工作,至 1983
年,省授予副主任医师2人,高级畜牧兽医师1人;市授予工程师33人,农艺师11人,
兽医师5人;县授予助理工程师105人,助理农艺师58人,助理畜牧兽医师20人,工
程技术员101人,农业技术员46人,畜牧兽医技术员29人。
1982年知识分子被提拔为县级负责人的有2人,科局级的43人。1983年发展4名
中级知识分子入党,并重点解决了中级知识分子夫妇两地分居的问题。是年还对95
名中级知识分子普遍进行了体格检查。1984年全县发展知识分子党员80人,占发展
党员总数的30%。 为200多人发放图书补助费;为650人增加了浮动工资;为3人办
理归口手续;为75名优秀教师办理了“农转非”。按济政发[1984] 198号文件农转
非285户,875人。按鲁发[1985]3号“农转非”177户,553人。
离休、退休 (职) 遵照国务院中发[1982] 13号文件,到1985年底,全县共为
457名符合离休条件的老干部办理了离休手续(其中退休改办离休的 322名)。其中,
1937年7月1日至1942年12月31日参加革命工作的35人, 每人每年增发1个半月的工
资;1943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参加工作的105人,每人每年增发1个月的工资,
其余发给全工资, 所有离休干部每年都有150元的特需经费,以解决特殊困难,其
医疗费和其他福利待遇,与在职干部同样享受。
按照国务院1955年颁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退职病假期间待遇等暂行办
法》和计算工作年限暂行规定,至1985年全县办理退休者1640人,退休金平均每人
每月44.35元,办理退职者456人,退职生活费平均每人每月 27.81元。工资改革
后,每人每月增加生活费17元。增加后退休金不足50元者,提高到50元;退职生活
费每月不足45元者,提高到45元,并同样享受公费医疗和其他福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