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货 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5&A=1&rec=150&run=13

公路货运 建国前,县内未办理货运业务。1956年建立历城县搬运合作社,运
输工具为马车、 地排车。是年,货运量9.6万吨,周转量32.9万吨公里。1959年
县搬运合作社改为县运输公司,1965年购进10台革新三轮机动车,开始机械化运输。
当年, 全县完成货运量105.4万吨,是上年的2.7倍;周转量418万吨公里,是上
年的3.4倍。1978年货运汽车发展到16辆,货运量348万吨,周转量2665万吨公里。
1985年底, 全县共有营运车辆为:大型货运汽车416辆,拖拉机1855辆,三轮车90
辆,完成货运量601万吨,周转量7512万吨公里。另外,还有262辆手扶拖拉机,除
农忙季节外,也从事货物运输。
水路货运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小清河出现以运输为专业的船舶,载重
量0.5吨的小木帆船和载重5吨的燕尾船,后发展为对槽木帆船。清末,县境内黄台
板桥建有黄台港。民国15年(1926年)成立小清河工程局。民国19年,小清河运输
从事货运的船舶达1000余只。日军侵华后,民国28年由国际运输社控制小清河航运,
民国30年小清河民船达702只。 日军投降后,国民党打内战期间航运萧条,民国35
年货运量只有34.6万吨。
建国后,省交通厅在黄台成立小清河航运局,负责管理航运及兴办水利事宜。
1953年组织了由12艘木帆船,48名船员的国营货运队伍。1956年,成立船舶运输合
作社, 拥有船只554艘,年货运量22万吨,1958年货运量上升到51万吨。以后,随
着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水运不景气,货运量逐年下降。至1984年货运量15万吨,
1985年只有3.4万吨。
黄河自清咸丰五年(1855年)夺大清河改道后,两岸大堤建成,河道固定,黄
河水运开始,运输工具是大小木帆船。泺口港为山东省黄河水运货物集散中心。民
国16年(1927年)货运兴盛,县境内黄河来往船只2000艘。民国19年,蒋介石、冯
玉祥、阎锡山混战,船只遭破坏,水运萧条。民国22年后,历城境内相对安定,水
运复生。民国23年县境内黄河来往船只达3000艘,年货运量40万吨,达到鼎盛时期。
民国27年6月,黄河改道南下夺淮河入海,至民国35年复归故道,历城河段断航8年
之久,船舶损失殆尽。
建国后,于1952年9月在泺口设山东省交通厅黄河航运办事处(后改为航运局),
统一管理黄河航运,个体、集体和国家航运迅速发展。1953年从事货运的各种木帆
船计2647艘, 29818吨位,年货运量43万吨,周转量5112万吨公里。运载工具主要
是各种类型大小木帆船,并开始发展机动船舶。60年代,机动船舶有所增加,木帆
船逐步淘汰。1961年从事货运的各类船舶512艘,11276吨位。其中机动船舶115艘,
4425吨位,年货运量34.3万吨,周转量3244万吨公里。
进入70年代,开始建造货轮,150吨级和500吨级开始投入航运,年货运量平均
60万吨左右。1979年共有航运企业19个,各类运输船舶588艘,24601吨位。其中机
动船舶252艘,17874吨位,年货运量52.6万吨,周转量6042万吨公里。
80年代由于黄河水情变化,加之公路运输的不断发展,黄河航运货源紧缺,货
运量下降,年货运量30万吨左右。1984年有航运企事业单位7个,共有各类船舶193
艘, 14067吨位。 其中机动船舶114艘,12638吨位,年货运量28.5万吨,周转量
3457万吨公里。
铁路货运 郭店火车站和党家庄火车站开办铁路货运业务始于1904年和1911年。
建国前铁路货运较少。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货运量逐年增加。1964年党
家庄火车站发送量48.4万吨, 到达量1.6万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秩序
混乱,货运量下降。1974年党家庄站发送量6.7万吨,到达量1.5万吨;郭店站发
送量3.5万吨,到达量4.1万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货运量增加。
1980年党家庄站发送量20.2万吨,到达量30.4万吨;郭店站发送量6.5万吨,到
达量7.8万吨。1985年党家庄站发送量18.7万吨,到达量15.5万吨;郭店站发送
量6.4万吨,到达量7.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