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旱区人畜用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5&A=1&rec=124&run=13

建国前, 全县人畜吃水困难的缺水村庄有237个, 28.81万人。 民国23年
(1934年)有德国人希古贤建议,历城县政府拨款万余元,在涝坡村修建一座库容
1.7万立方米的蓄水池, 砌石滚水坝高6.7米,坝长23.4米。山东省建设厅长张
洪烈题词“山东第一蓄水池”,但因基础漏水,起不到蓄水作用,只能起到拦截洪
水的调蓄作用。
建国后,党和政府领导旱区人民采取修水库、建塘坝、挖水窖等措施,逐年解
决旱区人畜吃水难问题。 196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拨款10万元,并责成省801地质
队、 省水利厅勘探队, 为严重缺水的英雄山公社、港沟公社重点村庄打机井10眼
(深200~300米) ,当年配套7眼,开创了旱区打深机井的先例。到1966年,全县
缺水地区共打旱井9200眼,深水井170眼。建蓄水池400个,中小型水库15座,塘坝
20座,解决了20万人吃水问题。1972年全国北方打井抗旱会议后,按照“因地制宜,
全面规划,由易到难,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专业队打井和群众打井相结合的方
法, 到1980年,共打机井910眼,打旱井1200眼,修蓄水池90座,建扬水站15处,
修引水渠500多条(计15万米) 。1972年至1980年,共解决缺水村庄199个,26.6
万人。
1980年后,统一安排,因地制宜,继续兴建人畜吃水工程。到1985年底,共打
深机井40眼,大口井20眼,旱井3300眼,建扬水站25处,筑塘坝9处,修水池53座,
修渠道8000米,架设引水管道1500米。解决缺水村庄76个,3.9万人。由于受水文
地质条件的限制,至1985年底,全县还有缺水村庄73个,6.19万人,大牲畜10986
头。这些村庄大部分分布在西营、高而、锦绣川、彩石4个乡镇的边远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