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4&A=2&rec=19&run=13

2002年, 国内生产总值35.82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
.89亿兀、12.26亿元、21.6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35元。
工业 全区工业增加值12.26亿元, 比上年增长14.5%。全区工业完成产品
销售收入40.5亿元、实现利税2.21亿元、利润1.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5
%、 9.6%和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8727亿元、销
售收入14.85亿元、利税727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8%、39.1%和27.7%。
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1.36, 资产保值增值率163.06%,资产贡献率9.42%,增
加值率0.33%, 产品销售率99.6%,成本费用利润率1.97%,全员劳动生产率
47607元,流动资产周转率4.17次。工业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牢固树立“工业
立区”思想,把工业经济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来抓。突出工业园区建
设,药山工业园近几年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中心投资区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投资
环境进一步改善,吸引了大批企业入驻园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桥北工业园
完成了园区内拆迁、 电网架设和南北主干道修筑工程,新引进企业5家;各居办工
业园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高,管理趋于规范,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区工业发展
的主要载体。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全区触动产权的国有、集体改制企业达800余家,
基本完成街办、村居企业改革,区属企业资产得到有效重组,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
问题。 投资11.59亿元,完成技术进步项目300项,促进了工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
级。
农业及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总收入238.36亿元。农业增加值1.89亿元。耕地
面积0.81万公顷, 农作物播种面积1.28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0.95万
公顷,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0.33万公顷。粮食总产量4.06万吨,蔬菜总产量8.62
万吨, 肉、蛋、奶、水产品总产量为2.33万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
村工作,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设了千亩黄金梨、千亩冬枣、三倍
体毛白杨、红提葡萄等示范基地,全区蔬菜大棚总数达到4500个,粮经比例由2000
年的8:2调整到6:4;建设了两家畜牧龙头企业和两处肉食牛养殖小区,带动形成
了12个养殖专业村, 畜牧业已占到一产增加值的35%;利用世行贷款完成了6万亩
农田综合改造,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招商引资和工业
园区建设卓有成效,两镇商业街初具规模,服务功能逐步完善。积极稳妥地推进农
村税费改革,农民人均减负31.6%。200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00元。
贸易·财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66亿元, 比上年增长11.1%。其中批
发零售贸易业、 餐饮业零售额40.2亿元。大型专业市场和商贸设施98处,商品成
交额112.7亿元。 出口总值23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3.4%。实际利用外资1361
.7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402.9%。境外办企业已达7个。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
.1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地方财政支出3.06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7%。
围绕实现第三产业高级化,加快了市场和商贸设施的换代升级。五年来,新、改、
扩建市场和大型商贸设施73处,新增建筑面积94.25万平方米,大部分市场安装了
中央空调、电动扶梯,进行了装修,经营商品的结构发生新变化,名牌和正规品牌
已逐渐占据主流,各类品牌的总经销、总代理陆续进入市场;新型业态迅速发展,
国美、银座、大润发、北京华联等大型商贸设施建成开业,黄台、板桥等仓储物流
中心已初步形成。 对泺口服装市场和5家区属商业企业进行了改制,全区第三产业
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兼有其他新型业态的大商贸、大流通的发展格局。2002年第三
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45.06亿元, 实现利润3.6亿元,实现利税4.9亿元。外经贸
工作顺应国际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思路,以出口创汇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出
口企业的服务力度,培育了泰福农产品公司、成林塑胶、昌威塑料等一大批出口大
户,形成了稳定的出口创汇队伍和出口创汇基地;大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引导企
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沟通两大市场,走出省门、国门招商引资,积极组织企业参
加项目推介会,鼓励境外办企,对外合作水平不断提高。民营经济不断壮大。按照
“扶持、引导、服务、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环境,出台了一
系列扶持政策,依托工业园区和市场,引导民营企业快速发展。通过引进和培植,
形成了秦老太食品、德佳机器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大户,
全区3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已占到20家,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
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点。 2002年,个体私营业户已达16628户,注册资金达到16
.04亿元, 实缴税金占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51.8%。围绕财政增收,大力开展招
商引资、引进引办,不断培植和扩大新兴税源;全面普查现有税源,加强征管征收,
防止税源流失;进一步完善街、镇财政体制,充分调动街、镇积极性,实现了财政
收入的高幅增长。
建设环保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41亿元, 比上年增长27.1%。其中
基本建设投资46270万元, 更新改造投资2335万元,房地产开发及旧城、旧村改造
投资82020万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68万平方米,建筑业增加值14600万元。环
境保护总投资额3600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4.38%,工业烟尘去除率99%。
绿化覆盖率37.7%、 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7.1平方米。城区容貌明显改观。相
继组织实施了容貌、造绿、蓝天、一环九射等工程,城区主次干道、铁路沿线、城
乡结合部、出入城口地区市容面貌明显改观,市容秩序明显好转;建成白鹤、劳动、
成丰桥等8处绿地广场, 药山、鹊山、小清河两岸和全区主要干道、居民小区绿化
一新。全部取缔了两蒸吨以下燃煤炉具,大气质量明显改善;环卫设施日趋完善,
生活垃圾袋装化率达到80%,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本着积
极主动、搞好服务的原则,保障了绕城高速、西北外环路、经一路延长线、鹊山调
蓄水库等一批省、市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特别是在顺河高架路北延工程拆迁工作
中, 全区上下以大局为重,合力攻坚,圆满完成了沿线4.12公里、23万平方米的
拆迁任务,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出了巨大贡献;济泺路、济齐路等86条主次干道和
主要街巷进行了全面整修,全区道路状况明显改善;综合治理了小清河、西泺河,
对城区排洪河道进行了清淤维修,大大提高了城区行洪能力。旧城改造成效显著。
围绕经一路延长线、无影山中路、小清河河堤路等新交通干线的形成和低洼区、棚
户区改造,多渠道推进房地产开发和旧城改造,建成了西苑、天福苑、影山花园、
金牛、湖畔苑、太平洋等一批居民小区,北园、泺口、药山地区旧城改造步伐持续
加快,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实施区划调整,辖区面积由
过去的73.31平方公里扩大为249.05平方公里; 城区面积由30.39平方公里扩大
为73.31平方公里; 城镇人口占全区总人口比重达到83.1%。城区面积的扩大和
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为今后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科文卫体 各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247人, 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59人,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457人,初级专业技术职1531人。有各级各类学校71个,在校生
47369人,专任教师3937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生157人,专任教师145
人;普通中学19所,在校生17365人,专任教师1470人;小学50所,在校生29253人,
专任教师2322人; 幼儿园21所,在园幼儿3241人,专任教师527人;成人教育学校
17所。 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小学生在校生巩固率100
%,初中在校生巩固率99.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7%。区属科研机构10处,
科研人员7203人, 全年完成各类技术进步项目50项,实现投资3.48亿元,获市级
及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6项。区属各类卫生机构388处;卫生技术人员1311人,其中
医生87人;床位750个。体育场馆1处,在市及以上体育比赛获奖27次。牢固树立教
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不断深化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五个一”优化升级工程
成绩突出, 全区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建成教师新村,336户教师乔迁新居,解
决了教师公费医疗遗留问题。积极开展以社区和村镇为基础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
了群众精神生活;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规范。圆满完
成了市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任务目标,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优质服务示
范区”,“警地联手、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爱国
卫生运动广泛深入,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做出了突出贡献;以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为导向,强化基层卫生服务,荣获全国农村改水改厕先进区荣誉称号。群众体育工
作始终走在全市前列,竞技体育成绩逐年提高。双拥和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工作
成绩突出,获省级双拥模范区“四连冠”。
人民生活 年末有在岗职工19872人, 年平均工资17883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381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2135元,其中食品840元、衣着198元、居住
358元、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202元、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231元、其他商品及服务
支出39元。 有86500人参加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保费收入21554万元。敬老院5处,
集中供养五保对象48人, 集中供养率7%。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拓宽,保证了离
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人员救济金和困难职工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史
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