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 名人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4&A=1&rec=310&run=13

[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初期齐国卢邑(今济南市长清县)人。终生为医。
扁鹊善用诊脉和针灸治病,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奠定了我国中医
学的基础。他周游列国,不辞辛苦地为百姓治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为
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扁鹊在秦国为秦武王治病时,引起太医令李醯的嫉恨,派人将其刺杀。为了纪
念扁鹊,百姓纷纷为其立碑、修庙,在天桥区的鹊山现存有扁鹊墓。
[秦琼] (?~638),字叔宝,济南历城西关人,唐初名将。
秦琼出生于铁匠世家,自幼学得打铁手艺。他身健体魄,勇猛善战。隋末曾跟
从隋将、齐郡丞张须陀镇压卢明月、李密等起义军。张须陀败死后,归瓦岗军李密,
任帐内骠骑。李密失败后,为隋将王世充所得,不久,离王世充归唐,任马军总管。
秦琼曾随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军队,镇压窦建德、刘黑闼起义军,官至左武卫大
将军,封翼国公。死后陪葬昭陵,次年改封胡国公。后人为纪念秦琼,在五龙潭其
旧宅建祠堂,立有“唐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之故宅”石碑。
[张养浩] (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自称齐东野人,山东历城人。
元大臣,著名散曲家。他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里,曾祖父曾为武略将军,祖父张山,
家道中衰,沦为平民,其父张郁,16岁就承担起全部家务,靠经商维持全家生计。
张养浩幼习儒业, 笃学不辍, 初步形成了他的“民本”、“仁爱”、“忠君”、
“济民”思想,为他以后30多年清廉为官的品格奠定了基础。19岁时登济南名胜白
云楼,写下了才气横溢、文情并茂的《白云楼赋》,受到按察使焦遂的赏识,其业
未竟,被荐为东平学正。
张养浩23岁时出仕,先后为礼部令史,中书省掾属。1305年,张养浩循例选授
为堂邑县尹。堂邑虽是个中等县份,由于前尹荒于政务,水灾连年,暴徒猖獗,社
会秩序紊乱,百姓困苦不堪。张养浩一到任首毁淫祠,严惩暴徒,改革官府征购制
度, 防止狡吏从中渔利,巡察灾情,率民生产救灾,尽力解救百姓疾苦。3年间,
田者赢, 工贩者足, 一县大治。他又借鉴历史经验,参照自己从政实践,写成了
“牧民忠告” 一书,给为尹者提出了“省己”、“戒贪”、“勉学"、“劝农”、
“均赋”、“以礼下人”、“视民病如己病”等要求,成为当世甚至后代为尹的准
则。由于德政于民,他去官10载后,堂邑犹为其立碑颂德。
1307年,张养浩被任为太子文学。他不顾个人安危,于元至大三年向元武宗上
《时政书》,直斥朝政十大弊端,要求进行改革,并乞罢尚书省。因此触怒了皇帝
和当权大臣,被借故罢了官。
张养浩以父老归养为由,1321年辞官归里。在张养浩归卧云庄(今北园张公坟)
的8年间,朝廷曾7次遣使,征聘他出山,他看到无法实现“致君泽民”的抱负,因
而始终没有赴任。他优游于故乡山水泉林之上,陶醉于诗酒田园之中,大大激发了
他的创作热情,《云庄乐府》的曲作,绝大部分写于这几年,其《归田类稿》就编
为此时。
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他想到“民
之流亡,如己流亡”,虽年已60,却“一命即驾”、“登车就道”。在陕西赈灾中,
他罄思竭力,终因积劳成疾,到官四月而逝。“秦民闻信,疾首痛苦”,为其立祠
于曲江池畔,以示纪念。苏天爵在《七聘堂记》中称赞张养浩说:“执法牧民为贤
令尹,入馆阁则曰名流,司台谏则称骨鲠,历省台则号能臣”。这些评价实不为过
誉。
[卫青] (1375~1436),字明德,江苏省华亭县人,卒后葬于济南北马鞍山
西麓山坡上。
卫青在明洪武年间为蓟州百户长。燕王朱棣起兵后,投奔燕王。因随军作战有
功,升为都指挥佥事。明永乐九年(1411年),驻防威海备倭,屡剿倭寇,有战功。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升为山东都指挥使。正统元年(1436年),升任左军都督
府都督佥事,数月后病卒。
明永乐十年(1412年),山东蒲台县唐赛儿起义,聚众数千,屡败明军。起义
军在进攻安丘县时,卫青从海上率明军镇压起义军。
[刘天民] (1486~1541),字希尹,号函山,济南府城锦缠街人,明朝著名
词曲家。明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历任吏部员外郎、稽动司郎中、寿州知府、
河南四川按察副使等职。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辞官归里。
刘天民善诗文,广交友,与李开先、边贡交往甚密。诗稿集刊有《函山集》。
晚年新作词曲,假金元之音以泄不平,散曲集有《酸碱构肆》失传。李开先的《词
谑》中,收录了刘天民的《胡十八》、《仙居》数套和《叨叨令》等。
[许邦才] 字殿卿,济南历城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3年),乡试第一,仕
历赵州、永宁知州,德王府、周王府长史。
许邦才在济南城北水村(今北园镇水屯)仿效西汉梁孝王的梁园,建别墅,亦
名“梁园”。许邦才能诗善文,仿效梁孝王的遗风,常与李攀龙、殷士儋等文人墨
客在梁园宴酒赋诗,研究诗文。许邦才诗风近李攀龙,但温厚过李。著有《瞻泰楼
集》、《梁园集》、《海右倡和集》等。
[李攀龙] (1514~1570),明著名文学家,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人。著有
《沧溟集》30卷。故后葬于北马鞍山东麓。
李攀龙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家境贫寒发愤自学,在县学学习时,为山东
督事王慎中所器重、推崇,成为县学的“诸生”。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
事,后历任河北顺德知府,陕西提学副使等职。他为人耿介不阿,淡于名利,为官
期间常以侍母为由告假返乡。
居家期间,李攀龙涉游济南山水名胜,写下了许多吟咏济南风物的诗篇。由于
他为人英迈,才气横溢,能诗工文,与王士桢等人被誉为“嘉靖七才子”,并为主
将,史称“后七子”。他继承了“前七子”李梦阳等人复古的文学主张,倡导“文
必秦汉,诗发盛唐”,对转变当时华靡卑弱之文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江浚] (1486~1564),字子泉,祖籍河北枣强县。其祖先来济后定居在天
镜泉旁。后人将此泉更名为“江家池”。江浚曾任河北正定知县、四川道监察御史、
大同知府、陕西按察司副使等职,为官清正廉明,安抚农耕,深得民心。明嘉靖四
十三年(1564年)病卒。李攀龙撰有《江浚墓碑铭》。
[周居岐] 字伯康,历城县白鹤庄人,其父周尚忠乡试不中,居家研究经书,
满腹经伦,从学者五六百人。周居岐自幼受父教导,刻苦勤奋,明嘉靖元年(1522
年) 乡试中举,任叶县知县。不久归乡研究诗文,著有《文则》、《书则》2书。
他热心教育,在城北创建“白鹤书院”,(济南四大书院之一),自任主讲。后人
将“白鹤书院”所在村庄改名为“白鹤庄”。
[李士琛] 字献南,历城人,家居泺口,清朝书法家。李士琛初学王羲之,继
学宋代米芾,独成一家,闻名于世。乾隆年间任“郡司马”,后升任工部虞衡司元
外郎。晚年在泺口建“基园”,古朴典雅,为泺口增添一景。
[申士秀] 字书升,历城人,家居泺口。少年时与母相依为命,孝闻全城。母
卒后, 以教私塾为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曾任四川庆符、安、石泉3
县知县。 为官6载,清廉自持。任职时病卒,民皆涕泣,葬于泺口东赵家庄。其门
人周永年为其撰写墓碑。
申士秀擅长书法,与当时曲阜颜修来、淄川毕公权齐名,号称山东三家。申士
秀还专攻经义之学,又善诗文,著有诗集,惜未留传后世。
[周永年] (1730~1791),字书昌,号林汲山人,历城人,家居东流水街,
清朝著名学者,参与编纂《四库全书》、《历城县志》。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进士, 授翰林院编修。 刘统勋知其才学渊博,于乾隆四十五年推荐协助纪昀编纂
《四库全书》。周永年藏书近10余万卷。还联络桂馥等人在济南五龙潭修建“潭西
精舍”,“聚书其中,招致来学。”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周永年出任贵州乡试副考,回乡后于清乾隆五十六
年(1791年)病卒,终年62岁。
[桂馥] (1736~1805) , 字冬卉,号未谷,山东曲阜人。清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进士,官至云南永平县知县。著有《说文义证》、《扎朴》,精于“金
石六书之学”,成为当时著名文字学家。又是书法家,专攻隶书,文笔浑厚苍劲。
桂馥未中进士前,常住济南东流水街周永年家中,二人结为密友。曾在五龙潭
畔建“潭西精舍”,撰《潭西精舍记》刻石于潭旁,今仍存。他与周永年创办“借
书园”,解决贫穷士子的读书之难。清乾隆六十年,曾与山东省提督学政进士阮元
合作《历山铭》,镶嵌在千佛山兴国寺中,阮元撰文,桂馥书写,文笔书法,交相
辉映。
[周震甲] 字东木,号朗谷,历城人,家居东流水街,周永年之子。在任河南
太康令时,久旱不雨,禾苗枯槁,民无以为生,流离失所。他奏请开仓平粜,不准,
便自捐钱粮赈济百姓,令百姓感恩不尽。俟后周震甲署理河南信阳知州,着手治理
危害百姓,抢劫掳掠的红胡子教,使境内歹民敛迹,百姓安定。事后百姓为之立生
祠,以志纪念。

[戴宗骞] 字孝侯,安徽寿州(今寿县)人。清咸丰年间,帝俄屡犯我东北边
境,戴宗骞请缨抗俄。光绪六年(1880年),遂调防吉林边境,到任后,立即建筑
工事,昼夜巡视,从未稍懈。令军民屯田垦荒,开采金矿,设立制造局,以图富国
强兵。多年以来,帝俄不敢入侵,人民安居乐业。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戴宗
骞调升山东陆军统将,驻防威海卫。防区修炮台,兵固海防,威海卫屹然为东防重
镇。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在黄海战役中,宗骞率师
抗击,伤敌四舰,日军狼狈逃窜。旅顺大连沦陷后,威海卫腹背受敌,被迫退守刘
公岛。最后,终因日军攻势猛烈,寡不敌众,戴宗骞自杀殉国。光绪帝奖其忠义,
赠太常寺卿,立“戴公祠”于济南周公祠街。
[何宗莲] (1864—1932),字春江,山东平阴县人,民国初年定居济南。
何宗莲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甲午战争爆发,驻守海城,与日军激战于摩天岭,
屡胜。曾任保定将官学堂总办,陆军京畿第一镇统制。1921年升任察哈尔都统,陆
军上将。1915年在济南创办华兴造纸厂、丰年面粉厂。1921年山东大旱,何宗莲邀
张振卿等人筹建山东赈灾公会,何宗莲任会长。1932年病逝,终年68岁。郑士琦督
鲁时(1923—1925)为何宗莲建立纪念碑,立于中山公园内。
[丁宝桢] (1820一1886),字稚璜,贵州平远(今贵州织金县)人。清咸丰
三年(1853年)进士。在家服母丧时,曾招募兵丁镇压苗教(苗族反官抗粮的斗争)。
任山东巡抚时,曾镇压捻军。但他主张加强国防,抵抗侵略,曾修筑烟台、威海、
登州炮台。任四川总督时,创办四川机械局,制造枪炮弹药。英国侵犯缅甸和我国
西藏时,经营西南边防。俄国侵占伊犁时,要求赴俄谈判,索还伊犁(未批准)。
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期间,治理黄河,逮捕太监安德海,创办尚志书院,创办山
东机器局(济南北部新城庄,山东化工厂前身),制造枪炮弹药。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月,卒于成都,有《丁文诚公奏稿》。
[刘冠三] (1872—1925) , 又名刘思锡,字以行,山东高密县人。刘冠三
1906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与丁耕农、王讷等人集资在山东创办《白话
报》 ,宣传新文化,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后遭到清政府的查禁。同年3月,刘冠三
等人创办山左公学。他初任总办,后任监督。在校内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山左公学
成为山东同盟会的秘密场所之一。
山左公学迁往城北杨家庄后,扩大了学校规模,学生人数激增,一时声名远扬。
他将同盟会办的《晨钟》、《民报》、《复仇》、《革命军》等书刊介绍给同学们,
学生大半加入了同盟会。该校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山东当局的注意,1908年山左公会
学被清政府查封。1908年春,刘冠三在青岛与著名的同盟会会员陈千等一起,创办
“震旦公学” ,成为推翻帝制,储备革命力量的基地。1911年9月,孙中山先生来
山东视察,刘冠三和徐镜心陪同视察了济南、青岛等地。同年夏,与徐镜心、王厚
庵等在济南创立戏剧改良社。同年冬,当选为国会议员。1925年7月1日,刘冠三因
病辞世。
[张芹香] (1890—1941),字泮藻,济南市北园大杨庄人。早年加入同盟会。
在省立一师上学时就投入到“五四”爱国运动中,在北园一带组织农民及学生游行
示威,抵制日货,断绝日军粮源,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张芹香师范毕业后,四处奔走,倡导教育救国。他带头集资集物创办农民讲习
班,开办北园、沃家庄、泺口、杨庄、黄台山、张公坟等小学和聋哑学校,成为教
育革命的倡导者之一。1938年夏,张芹香参加由爱国志士组织的“山东抗日铁血锄
奸救国团”,先后组织并参加了向伪省长唐仰杜召开高级官员会议(包括日本高级
顾问)的会议厅投放炸弹;借中秋节送礼之名刺杀伪教育厅长郝书萱、伪省法院院
长和爆破日伪北关火车站货场等革命活动。1940年冬因叛徒出卖,张芹香被日军逮
捕,受尽折磨仍坚贞不屈,次年被日军杀害于经四纬二路日本宪兵队内。
抗战胜利后,张芹香的学生和同事为纪念他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在其故宅创
立“芹香中学”。
[关友声] (1906—1970),名际颐,北园镇泺口人。解放后为市、区政协委
员,1959年任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副主任。
192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国学系。1930年在北京结识著名画家黄宾虹、齐白石、
张大千等人,与张大千先生最为莫逆。1935年游学湖南、湖北、南京、苏州等地,
得交徐悲鸿、傅抱石、刘海粟等人为道义之友。同年,《关友声画集》问世,老舍
先生为之作序。 他除以书画闻名外, 还爱好诗词戏剧,曾与王泊生先生共同编演
《岳飞》。解放后,热情歌颂共产党,歌颂新中国,先后参加过“全国城市人民公
社画展”、“支持多米尼加抗美救国斗争画展”、“学习雷锋画展”、“山东风光
画展”。他对新事物吟之以诗,填之以词者,有:《歌颂南京路上好八连》、《牛
旺公社赞》、《人民公园晚会》、《雷锋赞》等诗词。1962年,关友声将和毛主席
词寄往北京,获得毛主席办公厅的复信,告之毛主席阅后欣喜,并示谢意。他热爱
社会艺术活动,应邀多次举办国画艺术、诗词格律讲座。当代书画家对关友声评价
甚高,李苦禅说:“遗作灿烂人间,当以永宝之。”
[苗海南] (1903—1966),名世循,山东桓台县索镇人。英国皇家第六纺织
学院(即曼彻斯特纺织学院)工程科毕业。1932年在济南创办成通纱厂(今国棉四
厂),担任经理兼总工程师。解放后,在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
主义改造中,起到带头作用。1949年他一次认购国家胜利折实公债15万份。1951年
6月11日,为支援抗美援朝,成通纱厂捐款购买两架战斗机。1954年1月26日,他响
应政府关于认购建设公债的号召,一次认购了80亿元(旧人民币)的公债券。1954
年4月,经苗海南申请,成通纱厂第一批被批准成为公私合营企业。
建国后,苗海南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等
职,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的接见。1966年10月3日,苗海南病逝于青岛。
[范明枢] (1864—1947),名炳辰,原名范昌麟。山东泰安人。39岁考入山
东师范学堂(今济南师范)。1905年赴日本留学,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在济南
创办山东省立模范小学。后任山东省立一师学监兼语文教师时,注重实际,提倡学
以致用,被誉为“思想年青”的老先生。“是一位具有长者之风的好老师。”
1931年范明枢因掩护学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遭到反动当局的追查和迫害。他
被解职后,到第一乡村师范任图书馆馆长,购进许多进步书刊,供师生阅读。“七
七事变”后,范明枢全力投身抗战。曾在泰安等地宣传抗日,组织抗日武装。1940
年7月,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当选为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长。被誉为“抗日老英雄”,
“抗日老寿星”。1945年,81岁高龄的范明枢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一
生最大的夙愿。在他82岁大寿时,陈毅将军派专人持贺信前来祝寿,并赠这位“老
青年”一根手杖作为贺礼。1947年10月,范明枢与世长辞。
[鞠思敏] (1872—1944),名承颖,字思敏,山东荣成人。1906年加入同盟
会。后执教于山左公学。武昌起义后,参与策划山东独立。历任山东高等师范学堂、
省立一师、省立第一乡师校长和省教育司长。1913年与王祝晨等在济南创办正谊中
学。“五四”运动时,又共同创办尚志学会,传授新文化。1929年秋,任山东省立
乡村师范学校(北园白鹤庄) 校长。1930年在北园创办民众学校5处,1931年再增
民校2处,又辟农事试验场1处。
鞠思敏积极支持、帮助乡师党支部的活动,绝大多数学生都参加党组织领导的
“学生读书会”,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走上革命道路。1932年春乡师爆发学潮,
省党部教育厅一再责令他开除进步学生,他不计个人安危,掩护爱国革命青年,深
为时人敬重。1932年国民党以违背当局“党化教育”为由,撤销其职务。后回荣成
帮助编修地方志。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济南,拒绝与敌伪合作,过着极为清苦的
生活。1944年8月7日病逝于济南,终年72岁。
[王祝晨] (1882—1976),山东齐河县人。1916年任省立一师教员兼一师附
小主任(校长)。在一师附小执教期间,他开山东小学招聘女教师之先河;树山东
第一个实行男女生合校的新风;创山东推行白话文第一家。使山东省立一师附小誉
满国内。1922年王祝晨任省立一师校长,主张在国文教学中推行白话文。王祝晨编
写的《文学评论》 , 是山东最早的白话文体。1925年12月25日,在山东省召开的
“云南起义纪念会”上,王祝晨因批评时政,激怒了军阀张宗昌,被撤职。1930年
王祝晨重返一师。“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支持“济南学生请愿团”去南京国
民政府请愿, 抗议国民党的消极抗日行径。1950年3月,周恩来总理特邀王祝晨到
北京,交谈了发展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大事。同年出任济南市政协副主席,1956年任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丁梦孙] (1911—1956),原名丁惟一,曾用名丁愚樵。祖籍山东日照县,
清末,其曾祖迁居济南。丁梦孙曾于1934年夏同进步人士创办“众鸣文艺社”,出
版刊物《一线》。1935年末参与组织“反蒋抗日同盟”,营救被捕共产党人。1936
年“五一”节前夕,因散发革命传单被敌人逮捕,后经范明枢、冯玉祥等人营救,
于9月1日出狱。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延安。同年冬,又由延安回临沂,
组建抗日武装, 开展抗日工作。1940年4月,被选为临沂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翌
年4月,任鲁南三地委常委、行署主任。1943年3月调滨海工作,1946~1948年在高
等学校做领导工作。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 丁梦孙历任济南市民政局局长,市委委员、统战部部
长、 副市长等职。1956年5月,调任山东省建筑工程局局长。1956年逝世葬于济南
金牛山公墓。
[余修] (1911—1984),原名鲁广益。北园镇沃家庄人。1928年担任山东省
委地下交通员兼宣传工作。在济南组织进步文艺团体“晓风社”,任《济南日报》、
《晓风》 副刊编辑。1936年2月在中国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历任中央
延安行政学院教育科长、教育主任、延安大学预科部主任兼党总支书记。日寇投降
后,任北平新华通讯社特派记者。1946年调回延安任新华总社秘书。1949年调回济
南,任华东大学教务长。1952年任山东师范学院院长、党委书记,1956年以后历任
中共山东省委文教部部长、山东省副省长等职。曾率山东省教育代表团赴苏联、波
兰、民主德国参观访问。
“文化大革命” 期间, 余修遭到迫害被开除党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粉碎
“四人帮”以后,经党中央批准,恢复了他的党籍和政治生活待遇,恢复了名誉,
被委任山东省人民政府顾问、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省党
史人物研究会会长等职。1979年当选为省政协副主席。余修一生著有许多散文、革
命回忆录和诗词,出版有《往事集》、《鹊华诗草》等。1984年12月25日,余修病
逝,终年73岁。
附:反面人物
[张吉堂] 原籍泰安县赵庄村,家住四区乐康街45号。14岁来济南扛大个、当
把头,“七七”事变后在天桥北开澡塘、磨坊,民国38年在泺口镇开办发隆货栈。
任日伪坊长期间,横征暴敛,强迫群众捐钱修乐康街,并从中侵吞大量钱财,在泰
安买地40亩。当地人称“镇桥虎”、“乐康王”。他强奸妇女,殴打群众,民愤极
大,1951年4月被判处死刑。
[聂鸿昌] 别号聂凰王,济南市人,家住官扎营后街87号。在日伪时期充任保
长及封建把头,依仗日特机关新华院队长李明河的势力和伪保长的职权,强占民房,
贪污公款,打骂、扣押群众。国民党统治时期,依仗官府,勾结地痞流氓,强奸妇
女,无恶不作。1951年4月15日被判处死刑。
[王洪德] 别名王洪福,绰号“二天爷”,济南市人,家住西立山街76号。系
济南市一大流氓恶霸,伤害人命,打骂群众,敲诈勒索,无恶不作,民愤极大,为
此,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安局于1951年12月21日将其逮捕,判处死刑。
[王世祥] 历城县人,家住亲仁街45号。1907~1948年,曾在济南当警察、马
卫队、便衣特务多年,是济南道会门的首领,打骂群众,掠夺民财,十恶不赦,解
放后被判处死刑。
[辛羲鹤] 原名辛风翱,化名九举道士,白云岩主。山东茌平县人,家住影壁
后街60号。 辛羲鹤自16岁出家云蒙山白云岩庙中,民国7年来济住玄帝庙。日伪时
勾结伪省长唐仰杜、北京市长朱桂山、济南市长闻长烈等人进行非法活动。解放后,
以行医为名继续发展道徒。1951年5月10日被逮捕法办,病死在狱中,死时96岁。
[赵元庆] 济南市人,家住居仁街33号。任日伪宁阳县南驿公安局长及蒲台县
旧镇公安分局长时,系当地一大恶霸,人称“赵三爷”、“赵黑蛋”,民愤极大。
任日伪济南市警察署特务科情报股股长时,为日军收集情报。解放后拒不登记,并
散布反动言论,1951年4月被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