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建筑地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4&A=1&rec=25&run=13

[白垩纪岩浆岩] 在天桥区分布面积极广。北至鹊山、西至匡山、东至卧牛山、
南至区界。 厚度最薄30多米,厚者大于100米。大部分埋于地下,被第四纪松散沉
积层复盖,有部分出露于地表,如鹊山、北马鞍山、无影山、药山、标山、凤凰山
等。一般分为辉长岩和闪长岩两大类。辉长岩一般分布在天桥区的西北部,而东部、
南部分布的岩浆岩大都属闪长岩。岩浆岩在地表下是以岩床、岩株、岩脉等不同的
形态存在,岩面起伏较大,再加上岩浆岩球形风化的特点,往往在岩浆岩风化带上
地质条件复杂紊乱,这给工程建设造成一定的困难。岩浆岩大都埋藏于地下,工程
建设很少利用岩浆岩作为天然地基的。近几年来一些建筑物的桩基打入岩浆岩中,
是较理想的建筑物桩尖持力层。
[第四纪松散沉积层] 此层不整合于基岩上,分布广,厚度变化大,北面黄河
两岸厚达300米, 往南逐渐变薄,大部分复盖于白垩纪岩浆岩上。从成因类型上分
为残积、冲洪积、洪积、冲积、湖相沉积。
山前残积和冲洪积地层分布在胶济铁路以南地区、自老至新是:
红粘土:残积,地质年代Q1。直接复盖于基岩上。一般呈棕红色或砖红色,硬
塑、密实、低压缩性,含有铁锰结核和不等量的卵石。容许承载力[R] 每平方米25
吨左右,厚度2~4米,是建筑物良好的天然地基和桩尖持力层。
亚粘土:冲洪积,地质年代Q2。复盖在残积的红粘土层之上。呈可塑至硬塑,
中密至密实,中等压缩至低压缩性,棕黄色或棕色,含不等量的姜石,容许承载力
[R] 每平方米约18吨。厚度一般2~5米,最大厚度可达10米,是建筑物较良好的天
然地基。
黄土:冲洪积,地质年代Q3或Q4。大部分为Q3,局部分布有Q4黄土,呈黄色、
褐黄或黄褐,中密,可塑至硬塑,一般呈中等压缩性,天桥区的黄土绝大部分为Ⅰ
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Q3时期的黄土中往往含有不等量姜石和碎石透镜体。容许承
载力[R] 一般为每平方米15吨。但Q4时期有黄土由于成因时间短,固结性差,一般
容许承载力较低, 每平方米只有8~13吨。值得注意的是在黄土地区进行工程建设
时,必须严格按目前国家对湿陷性黄土规范进行建筑物基础设计及施工,才能保证
建筑物的稳定安全,发挥其正常效益。
卵石层:洪积,地质年代Q3至Q1都有。呈薄层或透镜体夹于各类土层中,不是
一层有时三层或四层, 厚度不等,一般几十厘米,多至2米,最厚时达3~5米,其
分布很不规律,不均匀,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都很大,成一片的较少,往往成
条带状分布,与水流方向大体一致。在各土层中往往还有薄层砾岩或砾岩透镜体。
由于卵(碎)石和砾岩层分布不规律,厚度不均匀,给结构设计者为防止建筑物不
均匀沉降带来困难。
河流冲积层和湖相沉积层分布在胶济铁路以北至黄河两岸,由黄河小清河冲积
堆积和鹊山湖等湖水堆积而成。
地质年代自地表下7米内为Q4新近堆积,7米以下为Q3时期的堆积,在北园路以
南,下部可见Q2和Q1的亚粘土和粘土,标高在21~30米。
轻亚粘土—粘土—亚粘土互层:厚度由南至北逐渐加厚,在南部自胶济铁路以
北至北园路,厚度5~8米,一般有二层轻亚粘土与粘土和亚粘土互层。土的物理学
性质南部略好于北部,一般呈可塑、中密、褐黄或黄褐,容许承载力每平方米为12
~15吨。但北部,即北园路以北至黄河边土的物理性能很差,一般呈软塑或流塑,
稍密, 容许承载力每平方米7~10吨。工程地质条件差,不宜做天然地基,需进行
地基处理或打桩基。
亚粘土和粘土:一般在地表5米或6米以下,呈灰—黑灰—灰黑。含有机质、多
量碎贝壳,含不等量姜石,属湖相沉积,可塑,中密,容许承载力每平方米12~15
吨。 靠大明湖一带,此层中夹有薄层泥炭质土,厚度小于1米,土质很差,天然含
水量达65~70%,隙比在2.0以上,容许承载力很低,地质年代属Q3时期。
亚粘土:在灰~黑灰亚粘土和粘土层之下。呈黄~褐黄,中密,可塑,含不等
量的粉土、贝壳、氧化物、小姜石,厚度为5~10米,容许承载力约每平方米12吨。
此层由南向北埋藏逐渐加深,层中还往往夹一层或几层亚粘土薄层,在小清河北最
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