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 卫生防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4&A=1&rec=217&run=13

[传染病防治] 甲类传染病,上报市防疫站和区卫生局及医院,并配合市站进行处理。 乙类传染病,通知有关医院或单位医务室和区防疫站医生,在当天或2日内分别去病人家进行访视,根据具体情况住院或在家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措施。对传染性肝炎、伤寒等传染病进行日常或终末消毒和流行病学调查,按月上报市防疫站和区卫生局。
[计划免疫] 区防疫站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预防接种方法及要求, 对驻区2个月至12岁儿童实行计划免疫。接种方法实行分片包干制,各医院负责所分管的地段接种,集体单位内的人员由本单位负责接种。
由于加强预防接种, 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下降。 麻疹的发病率由50年代的3497.04/10万下降到1990年的2.66/10万; 百日咳由50年代的762.2/10万下降到1990年的36/10万;乙脑由60年代的33.49/10万下降到1990年的3/10万。
1979年起建立“预防接种卡片”制度和转卡制度,到1982年建卡单位达100%。1988年天桥区12个月龄内的儿童“四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卡介苗、百日破混合制剂)接种率和覆盖率分别为96%和92%,1989年四苗接种率达99.52%。从1979年开始,建立了中、小学儿童年龄分组册,便于有计划地进行免疫。
[地方病防治] 天桥区的地方病主要是疟疾。对疟疾的防治是采取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经、保护易感人群、防蚊灭蚊等综合措施。对病人采用“氯伯”3日或8日疗法进行治疗。每年3月、6月,各进行一次抗复发根治疗法,根治对象是上年和当年的病人。经过根治疗法,病情基本不再复发。60年代平均每年发病133.5人次,80年代平均每年发病仅2.5人次。
[食品卫生] 区防疫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的要求,对驻区的国营、集体、个体饮食行业及其职工进行食品卫生宣传、监督和检查,并分别给予表扬和处理。
50年代中期, 区防疫站对全区饮食行业219户(包括个体户)进行了整顿,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6户分别给予警告和暂停营业的处分。
60年代,按照卫生部关于“卫生五四制”要求,在全区饮食行业普遍制定了各项卫生制度,如:生熟分开、食具消毒、不出售腐败变质食物等,还建立了防尘、防蝇设备。 基层建立了100人的饮食卫生监督通讯员,负责对全区饮食行业的管理与监督。
1985年贯彻《卫生法》 ,先后在全区巡回监督2432户次,查出285户违犯了食品卫生法,其中停业整顿45户,限期改进30户,封存处理禁售食品20起,共计罚款9071元。1986年以后各类食品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
[学校卫生] 区防疫站从1966年起派专人负责学校卫生工作,重点是保护学生视力,预防近视,并对小学学生的生长、发育、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在全区小学建立了卫生保健网,各学校成立了卫生体育领导小组,建立了卫生室或卫生保健箱,设专职或兼职卫生保健教师。1971年在全区33所小学建立了“学生健康卡片”,并对33所小学的卫生保健教师进行了卫生知识培训。目前,学生每天坚持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并定期检查身体。
[职业病防治] 劳动卫生主要是对引起职业病的“环氧氯丙烷”、“硝基氯化苯”及“铅中毒”、“铬盐中毒”、“矽肺”等进行预防。1964年济南向阳石油化工厂发生23人的“环氧氯丙烷”中毒事件,经测定生产“环氧氯丙烷”浓度每立方米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的5倍。 事故发生后及时采取了措施,增加了设备,杜绝了漏、滴、跑、冒、撒等现象。原济南天桥制药厂生产扑热息痛原料“硝基氯化苯”,由于缺乏防护措施,13人发生了中毒事故,事故后加高了厂房,安装了3个排毒罩,加强车间通风,此后再未发生中毒事故。
驻区有“铅”作业的单位有造纸、邮电、印刷、机器车辆制造、运输、纺织、制镜、蓄电池等20多个,为预防“铅”中毒增设了排风扇、罩,要求流水洗手、常换衣服等,从60年代至今未发生大的中毒事故。
从1976年起, 区防疫站与驻区142个企业组成了16个工业卫生协作组,负责对劳动卫生的监督,各企业都有1名医务人员分管或兼管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