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出土文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4&A=1&rec=193&run=13

[商代青铜器、陶器] 1969~1973年,在刘家庄发现的晚商墓葬中,先后出土青铜器达23件, 其中有鼎、 簋(鬼)、卣(友)、觚(孤)、爵(决)、戈、钺(月)、刀、弓杈、箭镞、铃等器形,是晚商铜器在济南市的首次发现。这批铜器制作精致,铜器上饰有较复杂的兽面纹、回纹、蝉纹和乳丁纹,其中3件上有铭文,而且相同,都是一个“(见0455)”字,北京大学裘锡圭教授释为“役”字,是该器主的族徽。
另外,还陆续出土一批商代完整的陶器,如陶鬲、陶罐等文物,
[战国时期铁、陶器] 1971年在天桥东街36号(天桥区政府机关大院)发现的一座战国墓中, 出土有铁镢4件、铁足、铜鼎等文物。同时还出土两件陶量器(称为“区”)。陶器上均有一个“(见0450)”(市)字,是当时新兴地主田氏所用的大型量器,是与历史吻合的实物见证。
[西汉乐舞杂技陶俑] 1969年4月,从无影山一座西汉墓中出土了1组“彩绘乐舞杂技陶俑”。陶俑共21人,固塑在一个长方形的陶盘上,展示了古代观赏乐舞杂技表演及宴饮的完整场面, 其中有舞蹈、 杂技演伎者7俑, 乐工7俑,观赏者7俑(参看彩页)。这组陶俑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显示出我国早期杂技艺术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1971年10月,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第一次在北京故宫公开展出,引起了中外观众的瞩目。后来,又先后到日本、菲律宾、香港及西欧等16个国家和地区巡回展出,均载誉归来。
[东汉画石] 1974年3月, 在黄台山一座东汉画像石墓中发现,石室周壁镌刻着饮宴、狩猎、庖厨、七盘舞等场面,这些图案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其中“七盘舞”(又称“盘鼓舞”)图像尤为著名,画石上面,有一穿长袖细腰舞衣的女子,长袖飞扬,婀娜起舞,地面上放着7盘,1鼓。这一文物,可与史籍中记载的“历七盘而纵蹑”而相互印证。
[汉代四铢“半两” ] 1969年9月,从无影山一座汉墓中,出土两枚四铢“半两”(即汉代的钱币)。史载,文帝五年(前175年)改用四铢钱,文曰“半两”。这两枚四铢“半两”可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
[元代钧窑荷叶盖罐] 1976年, 在北坦出土1件钧窑荷叶盖罐,为元代钧窑瓷器,呈淡淡的天青色,口上覆有1个十分精致的卷边荷叶形盖,显得轮廓柔和秀美,是济南市历年出土的元代钧窑瓷器中最出色的1件。
[元代铜权] “权”即秤砣。1990年7月,在东杆面巷建楼时挖出1枚铜权。铜权高6厘米,重207克,由纽、身、座三部分一次铸成。纽为倒梯形;权身呈椭圆形,上大下小, 与座连接处束腰; 座为圆椎台形, 有3圈凸弦纹。权身上铸有一阴文“七” 字。“七”为权之重量,即古时的7两秤砣。铜权为元代遗物,在济南还是首次发现,为研究我国衡器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太平天国铜炮] 1987年11月17日, 在泺口黄河修防段以东13号水屋南500米处,挖水沟时,于地表下2米深处发现1尊太平天国初期的大铜炮。炮身铸有“太平天国乙荣五年(注)置造,重肆佰伍拾肋,粉贰拾陆两”的铭文。该炮的出土为研究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在山东境内活动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见证。
(注) :1852年太平天国颁布《太平天历》,采用阳历,定每年366天,用甲子纪年,并将“丑”改为“好”、“亥”改为“开”、“卯”改为“荣”。“乙荣”年即干支纪法的乙卯年(18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