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图书、档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4&A=1&rec=191&run=13

[图书] 解放前,天桥区内无书店,只有山东省乡村师范学校和济南师范学校有图书室,但是这些图书只能面向教师学生,起不到更广泛的社会作用。解放后,区内相继建立了天桥区图书馆和济南铁路俱乐部图书室。天桥区图书馆的前身为天桥区文化馆图书室,其中有文学类书籍3625种,约10875册;医学类775种,约1200余册; 自然科学类3220种,约10870册;政治类107种,约300册;社会科学类3220种,约10400册。1987年8月26日,一场罕见的大雨使图书馆遭到巨大损失。经过重建,1990年12月,天桥区图书馆正式成立并对外办公,扩充了藏书量,图书经费由每年的2000元提高到20000元。 现天桥区图书馆藏书情况为: 文学类3645种, 约19972册;医学类205种,约1405册;自然科学类2012种,约14020种;政治类95种,约550册; 社科类3109种,约12465册;杂志150种,2022本。天桥区12个办事处都建有文化站,藏有各类图书万余册。北园镇文体站现藏书2500册。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共有图书室100余处,藏书10万余册。驻区企业200余家,大都建立了图书室。
1979年以前, 天桥区境内共有4处书店:工人新村新华书店、新华书店科技书店、北园镇供销社图书代销点,济南邮局天桥分局营业处(代辅设书店)。1978年后,城乡图书个体户增多,形成了庞大的区属二级图书网。
[档案] 1956年10月,天桥区建立机关档案室,隶属区委办公室。1959年11月,建立天桥区档案馆。1962~1966年,区档案馆自行消失,档案工作直接由区委办公室管理。“文化大革命”初期,档案机构处于瘫痪状态。1972~1975年,建立区革委机关档案室, 隶属区革委办公室。1980年6月,建立天桥区档案局,恢复区档案馆。1984年9月,区档案局改为档案科,与档案馆合署办公。1985年9月,恢复区档案局建制,局、馆合署办公。
档案室建设。建国初期,天桥区没有正规、统一的档案管理机构,各种文件材料都处于分散保存的状态。
1959年4月, 天桥区在基层单位建立档案室,按照机要人员的条件配备专职档案干部。当时要求500人以上的基层单位要建立联合档案室;500人以下的基层单位应设1人兼管档案工作。全区19个500人以上的单位全部建立档案室并配备专职干部。到1959年底,全区共建立档案室22个。到1961年,基层档案工作的集体活动形式一档案协作组成立。天桥区机关、学校、商店、医院等83个单位划分为15个档案协作组。1963年,基层档案室工作处于停顿、解体状态。1975年,档案室工作开始恢复。1980年以后,档案室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区档案局、馆的组织和指导下,档案室的立卷工作每年都按部就班地进行。1987年,全区机关、学校、街道、商业、区街工业、乡镇企业、北园镇7大系统,共有201个单位建档。其中建有文书档案的99个, 建有科技档案的14个;专门档案的166个。1990年,全区共有档案协作组18个,建有118个档案室。其中建有文书档案的118个单位;建有科技档案的10个单位; 建有专门档案的79个单位。有专、兼职档案人员137名。截止1990年,共有5个区属、乡镇企业档案管理升级达标,其中达到国家二级先进标准的2个,达到省级的3个。
档案管理。天桥区档案管理工作经过3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管理网络和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1956年8月, 中共天桥区委制定的“关于文书处理工作及档案工作实施细则”中就指出要贯彻“集中统一地管理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利机关工作,反对分散保存”的基本原则,规定区委各部门第二年向机关档案室移交本部门上一年档案。1958年以后,由于“左”的思想影响,过分强调档案工作的政治性、机要性,忽视了它的管理性和服务性,档案管理处于瘫痪状态。1978年后,全区档案管理工作逐渐走上正规,建立了以档案馆为中心,以档案室为辅助的管理网络。截止到1990年底, 全区共有区级档案馆1个,城建档案馆1个,综合档案室118个,专业档案室32个。
天桥区档案馆馆藏。天桥区档案馆具有丰富的馆藏,档案材料主要由各进馆全宗构成,包括区委、区政府直属部门及部分二级单位、临时机构和撤销单位的文书、专业案卷及科技档案等。1948~1989年,区档案馆有档案38个全宗,15652卷(册)。其中有文书档案7548卷(册),会计档案7813卷(册),此外还有科技档案、录相档案、录音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及图书资料。到1990年,区档案馆资料室共有各类资料808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