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区街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4&A=1&rec=125&run=13

1949年10月组织失业工人成立铁业生产自救组,从业人员35人,为区街工业建
立之始,全部资金共计450公斤小米,生产场地、工具和生活用具全为租赁或借用,
组合起8盘红炉, 自产自销日用五金制品。1950年铁业生产自救组改称济南市第一
铁业生产合作社(简称第一铁业社),在济南铁路局供应原料,预付加工费支持下,
为该局加工防爬器、鱼尾板。此后,吸收个体手工业户入社,到1952年第一铁业社
从业人员发展到87人, 资金积累达16.2万元,自建厂房42间,红炉17盘,拥有车
床、钻床、刨床、锻锤等设备13台,实现半机械化生产,开始承担军用马车配件和
农用机械配件生产。 同年区政府组织烈军属和居民贫困户劳力574人,用区政府救
济费购置简易工具,成立丹凤街葛贝厂和影壁后葛贝组,为人民解放军后勤军鞋厂
加工葛贝。
1954年始,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对手工业实施社会主义改造,
这年组建起棉织、绳经、木器、黑白铁、草绳、藤竹、刀、五金熔炼等合作社(组)、
生产自救组共18家。到1956年完成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连同生产自救厂
(组) 组建成生产、供销合作社(组)63家,其中市手工业管理局收管3家,区管
60家,共有从业人员3988人,工业总产值1228.4万元,比实现合作化前增长4倍。
1957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勤俭办社的指示》、《关于民主办社的几个事
项的通知》和全国城市手工业改造的有关指示精神,对全区手工业合作社(组)进
行整顿,根据当时生产条件、管理水平,把规模较大的社进行分立改组,调整成67
家,计有济南市第一铁业生产合作社、第一金属熔炼生产合作社、第一金属制造生
产合作社、第一蹄铁红炉生产合作社、第二和第三五金生产合作社,第二红炉生产
合作社、第一翻砂生产合作社、第三汽车修配生产合作社、第一载重修配生产合作
社、第二电气焊生产合作社、第一木器车辆生产合作社、第二寿材生产合作社、第
三和第五木器生产合作社,第一木器翻修生产合作社、第一和第四棉织生产合作社、
毛巾生产合作社、印染生产合作社、第一和第八棉织供销合作社,第一棉加工生产
合作社、第一洗棉供销合作社、第一制棉供销合作组、第四和第八、第十二、第十
三服装生产合作社、第一军属服装生产合作社、第四和第五、第六服装供销合作社,
第六服装合作组、第一绱鞋供销合作社、第五修鞋供销合作社、第一葛贝供销合作
社、第四和第五、第八制帽生产合作社,第四制帽供销合作社、第一篷布生产合作
社、油布雨伞供销合作社、第一制革生产合作社、第一皮毛制革生产合作社、第一
熟皮生产合作社、第一猪鬃生产合作社、第一皮革制品供销合作社、硫磺生产合作
社、水胶供销合作社、第一化妆品生产合作社、肥皂合作组、第一橡胶制品生产合
作社、第一竹器生产合作社、第三藤竹生产合作社、第一和第二、第三自行车修配
生产合作社,第一缸帽供销合作社、第一绳经生产合作社、第一草绳生产合作社、
第一制本生产合作社、第一肠衣供销合作社、第一矿石粉生产合作社、第五电器安
装组、第三锯补合作组、香油合作组,总计从业人员4026人。通过整顿,建立健全
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增添设备,实现
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试制上新产品50余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工业总产值增
长到1624万元。
1958年贯彻中共中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和
《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地方工业问题的意见》,全区掀起大办工业的热潮。手工业合
作社(组)进行调整合并,由67家并成47家。升级过渡,由省、市收管升级为全民
所有制工厂或并入全民所有制企业12家。 划给兄弟区2家,区内企业成为28家;同
年和次年街道居民捐献资金, 腾住房, 凑工具,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办起街道厂
(组)68家。1960年兴办城市人民公社,强调“一大二公”,手工业合作社合并改
组升级为区属集体厂18家, 未经改组的手工业合作社还有6家,街道、厂、组改组
为50家。改组后的区街企业增加设备和产品,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工
业总产值猛增到5669万元,比1957年增长2.49倍。完成利润309.5万元。
1961~1963年,由于区街工业发展过快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原材料和电力
供应不足,生产不稳,开工不足,致使亏损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20%。经过调整收
缩区街工业, 由市收管19家, 余者经关停和分立,缩小规模成52家,职工减少到
3680人。工业总产值下降到874.9万元,利润减少到69.4万元。
1964、1965年,随着全国经济形势全面好转,区街工业重点发展了机械、化工、
电子等缺门短线、高精尖产品,新开发上新产品有12种填补了国内、省内空白,有
些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与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组织协作配套,专业化生产、技术
装备、 工艺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年工业总产值回升到1510.9万元。年利润增
加到228.56万元。
1966~1976年,区街工业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冲击和无政府主义破坏,生
产时起时伏。1974年与1973年相比,各项指标明显下降,工业总产值下降42.3%,
利润下降77.6%, 劳动生产率下降42.1%,亏损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46.5%。
10年间, 新增企业13家,企业总数达到115家;企业规模扩大和实力增强,比1965
年占地面积和厂房建筑面积增加2.19倍。职工和从业人数增加2.35倍。固定资产
原值增加8.37倍。 各种主要技术设备净增633台套,计增加0.64倍。产品结构发
生了重大变化,新试制、开发高技术新产品有:环氧氯丙烷、合成甘油、氯丙稀、
环氧树脂、 碳酸脂、聚酚氧、钨酸、乙二醇、磷肥、机制纸、六角车床、300吨油
压机、空气压缩机、风机、拖拉机部件、可控硅、继电器、高低压开关柜、汽车等
50余种,其中军需合成甘油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铝银粉,银浆年最高出口
量481吨, 受到日本国来电祝贺。在全市区街化工行业中占领先地位;汽车制造和
改装行业在全国区街工业中独树一帜。1976年工业总产值增长到10500.8万元,比
1965年增长5.95倍。利润提高到826.42万元,比1965年增加2.62倍。
1977、 1978年, 区街工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强化管理,加大技术改造措施。
1978年工业总产值增长到12092万元, 利润税金总额达到1700万元。1978年底38家
骨干企业由省、市收管后,区街仅剩小企业85家,各种主要设备538台。
1979年以来,区街企业经过整顿,改统负盈亏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85年
工业总产值比1979年增长92.35%,达到6155.04万元,利税总额提高76.37%,
达到849.73万元。
1986~1990年,区街工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实行承包经营,
使企业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以销定产;全民、集体企业之间实行联产
联营,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攀亲”,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开发研制上
新产品和提高产品档次;在国家工商、建设银行贷款支持下,进行技术改造,更新
设备,扩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能力迅速提高。部分企业职工增至千人以上,
年工业总产值过千万, 利润超百万。1990年企业增加到140家,有职工和从业人员
9054人。主要产品有棉纱、棉布、标准面袋、毛巾、浴巾、毛巾被、丝绸、服装、
手套、布鞋、锯材、家具、塑料薄膜、聚氨脂制品、塑料制品、印刷品、纸制品、
石棉制品、营养豆奶、无酒精饮料、糕点、人造革箱包、化肥、钢制文件橱、削笔
刀、建筑五金件、金属门窗、日用五金件、塔钟、镇流器、灯具、消防器材、高低
压开关柜、 配电箱、绞肉机、风机、锅炉等。出口产品量:毛巾、浴巾157.88万
条, 毛巾被13.99万条,服装24.47万件,棉布59万米,总交货值589万元。工业
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16566.3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17942.5万元,按现价
计17979.4万元。以1980年不变价比1985年增长1.69倍,逐年递增21.9%。1990
年,由于原材料、燃料、水、电、运输提价和各项费用增多,企业底子薄、获利少
等原因,加上1988年以来受国际政治气候的影响,出口产品减少;国内紧缩银根,
市场疲软,产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量大,资金周转缓慢,经济效益下降,亏损企
业增多,利润出现负增长趋势,仅完成802.9万元,比1985年减少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