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区情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4&A=1&rec=1&run=13

天桥区是山东省省会济南市市辖区之一,位于市区北部。全区总面积73.31平方公里,人口35.01万人。
天桥,作为济南市区的组成部分,尽得古城之神韵,独具泉城之风姿。天桥,南望泰岱走东陬,北眺沃野连燕冀。滚滚黄河东流归大海,汩汩甘泉北注小清河。点点孤山,平地而起,似袖珍盆景;畦畦水田,稻浪荷香,赛潇洒江南。横跨津浦、胶济两铁路之上的天桥,如横空出世,成为泉城济南的一大景观。凭藉优渥的自然条件,勤劳智慧的历代劳动群众,创造了天桥的过去和今天。

天桥,古代文明源远流长。远古时期,境域内居民属以鸟为图腾的东夷人。殷商时期,居住着一支以“(见0455)”(役)字为族徽的氏族部落。古代的先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到战国时期,本地已有水稻栽培;三国时产莲藕;元代已有菜园。明、清两代,本地水稻、蔬菜、莲藕已负盛名。农业的长足进步,引发和推动了社会行业的分化和发展。唐代境内制铁业已小有名气。元代境内泺口地区已有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店铺。明崇祯八年(1635年)在境内江家池开设的醴泉酱园,以酿酒闻名于世;泺口已成为繁荣的商镇。到清代,境内手工纺织业已较兴盛;道光年间境内东流水街一带陆续建起阿胶作坊;到光绪年间,境内制锦市一带成为济南府繁盛的商业中心。
天桥文化遗产丰富多采。春秋时期,鲁齐会盟“泺上台”、齐晋相仇“鞌之战”发生在这里;战国名医扁鹊,隐鹊山烧炼丹药见于史册;一代名将秦琼故居,坐落在“水木明瑟”的五龙潭旁;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其别墅在秀丽的云庄;明代“后七子”之首李攀龙及其祖茔在滔滔黄河畔。1969年,无影山出土了被列为国家珍宝的“西汉乐舞杂技陶俑”;1974年,黄台山又出土了画有汉代著名《七盘舞》的石墓汉画。悠悠岁月,天桥旖旎的风光,迷人的传闻,使历代祖居、官居、客居的名人雅士云集天桥。唐代诗圣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中的古亭,即境内古大明湖中的历下古亭。他们讴歌济南明山秀水的郁郁诗篇,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古文化遗产;他们流连忘返“有心长做济南人”,在天桥境内建造过曾名闻遐迩且独具泉城特色的私人园林群。著名者如元代的云庄;明代的梁园、伊人馆;清代的漪园、贤清园、朗园、汉石园。其中,清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桂馥,在济南四大泉群之一的五龙潭畔建潭西精舍, 并协助好友清代著名学者周永年在泉旁创办“借书园”,开创国内公共图书馆之先河。

天桥,革命历史彪炳汗青。本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王尽美、邓恩铭,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率先在境内从事革命活动, 1920年夏开始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不久又组织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他俩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的主持者。党在山东最初活动的地点就在境内东流水街105号,一座质朴的小楼中(今五龙潭公园内),山东推翻旧制度的革命烈火就是从这里点燃并映红齐鲁大地。1925年前后,党中央派任弼时、邓中夏、关向应等先后来山东视察工作,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如今小楼整修如故,附近泉水叮咚,柳丝依依,红色花岗岩的王尽美、邓恩铭雕像巍然屹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的七绝:“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镌刻其上。这里,成为游人缅怀革命先烈,坚定革命信心的胜地。地处北园路中段的济南明湖中学内,建有济南乡师纪念馆,这里是1929~1937年中共济南乡师支部领导成员赵健民、姚仲明等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以乡师为基地,1934年5月,在区内新建立2个党支部,并在五柳闸重建中共济南市委员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依靠区内产业工人队伍,团结各阶层人民,开展抗日救亡、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英勇斗争,为解放济南作出重大贡献和牺牲。
解放后,天桥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愤发图强,克服重重困难和干扰建设新天桥, 短短四十余年,各项事业成绩斐然。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区视察。1958年8月9日, 毛泽东主席视察北园水屯村;1958年8月6日,周恩来总理视察泺口黄河铁路大桥; 同年,刘少奇主席视察泺口渡口和成记面粉厂;1960年5月28日,朱德委员长视察仁丰纱厂、济南印染厂。江泽民、李鹏、乔石、宋平、李瑞环、刘华清、田纪云、杨成武、胡乔木等近3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了北园镇清河村。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成为天桥人民继续谱写历史新篇章的强大动力。三
天桥,工业集中门类齐全。早在1875年,清政府引进德国设备,在区内赵家庄建立制造军火和矿山设备的山东机器局,开创了山东省的近代工业。1903年,建济南铜元局;1906年,兴建泺源造纸厂;1915年,泺口信诚酿造作坊所产泺口醋,获国际巴拿马赛会金奖;1915年,建山东面粉厂;1919年,建鲁丰纱厂。这些工业行业,均属省内首创。1919年兴建的裕兴化工厂,则开中国合成染料制造业的先河。到1936年境内已有近代工厂和手工业作坊近百家,占当时济南市工业企业总数的49.99%;工业总产值的69.02%,成为济南的工业中心。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和战乱,到1948年解放前夕,境内难得建立起来的民族工业基础已凋敝不堪。
解放后,天桥区工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起死回生,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又重振雄风。省内第一辆载重汽车,第一艘内河船舶均为省内首产。高级纸、重要化工原料、特种用途的纺织产品等,为省内甚至国内独产。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内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名优产品荟萃。1987~1990年,荣获国优金奖的产品5种,占济南市(5区5县,下同)获同等奖产品总数的45.46%;荣获国优银奖的产品17种, 占全市总数的36.17%;获部优质奖产品132种,占全市总数的43.28%;获省优质奖产品208种, 占全市总数的33.12%。其中许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1990年全区工业行业有25个大门类、大中型企业53家,占全市总数的37.86%, 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9家,占全市总数的43.75%。许多企业在国内、省内居重要地位。济南汽车制造总厂为全国重型载重汽车主要生产基地;济南化工厂是全国四大氟化物生产基地之一;山东造纸总厂东厂和西厂列全国高级、特种纸品生产基地之列;济南第一印染厂为全国纺织工业系统18个重点企业之一。济南第一棉纺织厂、山东木材厂、济南搪瓷厂分别为省内同行业中最大企业。天桥区已成为全市纺织、化工、食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集中区和工业门类齐全、大中小型企业配套的综合工业区及出口创汇产品的生产基地。

天桥,镇村企业异军突起。天桥区的镇村企业从本世纪60年代萌发,经过70年代的艰难起步,进入80年代,天桥区的北园镇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充分利用毗连市区的各种优势,以执著的追求和胆识,使镇村企业如滚雪球般的发展起来,并在国家宏观控制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巩固和壮大。1983年全镇各业总收入突破1亿元,1990年达到9.06亿元, 在全省、全国乡镇中位居前列;农民年人均收入1180元,在全省农村中率先致富。
镇村企业的巨大发展,在全省农村中揭开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工商综合经营迈进的步伐,促使北园镇农村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90年,全镇从事工、商、饮食、服务业的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81.96%以上,解决了全镇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促进了农村社会分工的变革;同年,全镇工商各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97.3%,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镇村基础设施的改观,北园镇的清河新村、黄台新村,被誉为是镶嵌在齐鲁大地上的两颗明珠。济南国际贸易大厦、明湖大酒店等现代化豪华建筑,由清河村农民出资兴建并经营,在全国农村中堪称前茅。天桥农村的巨变向人们宣告,现代文明不再为城市所独有,城乡差别在这里已明显缩小。
迅速崛起的镇村企业,成为区属经济的主力军,使全区范围呈现出镇村经济与区街经济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趋势。到1990年,区街镇村工业企业达491家, 其中,区街办企业140家,镇村办企业327家,其他办企业24家,组成纺织、食品饮料、机械制造和包装装璜为支柱的四大行业;形成了标山、沃家、白鹤、泺口、杨庄、边庄、联四、柳行、黄台、清河等经济小区和以天桥纺织工业公司为龙头的出口产品基地及街居工业群。找到了适合天桥区特点的多层次、立体综合开发;多渠道、纵横交错运行;大跨度、内外辐射的经济模式。

天桥,第三产业方兴未艾。天桥自古是济南与外地水陆交通的门户。泺口曾是黄河沿岸盛极一时的水旱码头,解放前境内已形成济南公路、水路、铁路、车站、港口、渡口的集中地,在全省交通运输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解放后交通运输长足发展,境内道路四通八达,并通过城区干道与省道、国道连接,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置于区内;天桥是津浦、胶济铁路的交汇处,担负着华北、华东、东北地区物资交流和晋煤外运的中转、零担编解作业;担负着省内大部分客货分流及济南市的客货运输任务, 是全国铁路运输重要枢纽之一, 境内有铁路干线、站线、专用线157条,总长212.4公里;有车站7个,其中济南站为特等站。在全省交通运输中占据重要地位。
天桥的商业是伴随区内工业集中、交通运输集中、客流物流量大的独特环境发展壮大的。 1978年后,顺应改革开放,全区实施了国家、集体、个体3扇门齐开;区、 街、居、镇、村5个渠道齐上;批发市场、大型商厦、商业街、小型摊点、城建开发5条路并进的发展战略。到1990年,全区拥有购销、服务、修理、饮食4大类35个行业的大、中、小型网点5360处;建成济南国际贸易大厦、堤口路果品批发市场、泺口服装市场等远近闻名的商贸中心;建成天成路、北园路、济泺路、车站街等繁华商业街。 全区每千人拥有商业网点15.31处,高于全市每千人拥有13.4处的平均水平。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龙头、大型商业骨干企业为龙身、小型商业服务网点为龙尾的面向境内外的大市场、大流通、全方位服务的发展新格局。
商业的振兴,增强了信息、人才的流动,推动了城市交通、邮电、金融、税务、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健康发展。1990年,全区商业营业收入达27.19亿元。

天桥区特点突出,优势明显。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也有困难和不足。其一,由于城区不断扩建,农田、绿地大量被占用,其中不按城市规划乱占耕地的现象时有发生。辖区耕地面积1990年比1955年减少50%。其二,辖区是济南市区最低洼地带,雨季承接全市客水,常形成涝灾;城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汇流区内,使辖区水污染严重,尤其小清河、工商河已变成全市的排污河,虽几经治理,但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三,辖区工业集中,千余家工厂企业的废气、烟尘大量排放,使天桥成为市区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由于生产需要,多年来超量开采地下水资源,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使全市泉群年年冬春断涌。其四,城市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第三产业在发展广度和深度上,在组织协调和完善服务上,还不能适应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办社会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这些影响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滞后因素,已引起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正在付诸实施。
综观天桥的过去和今天,闪光的精华,突出的成就,曲折的道路,奋进的人民,本志均有详尽的记载。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天桥的历史是天桥劳动群众创造的,而天桥划时代的沧桑巨变,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今天的天桥,和全国各地一样,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展望未来,天桥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发扬“团结奋斗,勇于改革,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天桥精神,以黄河般的气概,五龙潭泉水般的奉献,谱写天桥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