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事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2&A=3&rec=551&run=13

1990年11月市中区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为副局级事业团体,办事机构由市中区
民政局代管。至19 97年市中区16个办事处(镇) ,234个居(村) 、10个社会福利企
业 (残疾人在10个以上的) 已全部建立了残疾人组织,并于1994年底成立了区、街
两级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达到了组织健全,职责到位。依据《中国残疾人联合
会章程》,区残联于1994年12月召开了市中区残联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
二届主席团,为全区残疾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按照上级业务部
门的要求,1997年11月,区残联升格为正局级单位。
残疾人劳动就业开辟了新途径。根据省、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在民政、劳动、
工商、税务等部门的紧密配合下,动员社会各行各业积极安置残疾人劳动就业,使
市中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截止到19 97年底,全区14个
社会福利企业有在职职工853人,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396人,占生产人员总数
的64%。到19 97年底市中区已基本形成了以社会福利企业为骨干, 以街、居、村
办企业为基础,以残疾人个体开业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安置残疾人劳动就业的
良好局面。
《残疾人保障法》的宣传贯彻不断深入。1991年5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
人保障法》正式颁布实施,市中区残联利用宣传月,全国助残日等机会大张旗鼓地
进行了宣传,并将《残疾人保障法》列入“二五”普法教育内容,组织了较大范围
的专题讲座。 为了推动助残活动的深入开展,区委、区政府于1993年5月召开了扶
残助残表彰大会,对39个助残先进集体,44名助残先进个人和17名残疾人自强模范
进行了表彰。1997年完成了残疾人证的换发工作,为2133名残疾人换发了《中国残
疾人证》。区残联和各街道办事处(镇)残联又先后制定了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优
惠政策,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奠定了基础。
特殊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市中区委、区政府把特殊教育列入九年义务教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了弱智学生助学金和盲生生活补助制度,设立了特教专项补助
经费。1992年区政府拨款34万元改建弱智辅读学校——泺源学校。到1997年市中区
有辅读学校1所, 弱智班9个,在校弱智学生101人,聋童30人,盲童3人,入学率
100%, 并逐步形成了市区以校代班、镇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体系。1993—1994年
市中区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
残疾人康复工作步入轨道。按照《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的要求,市
中区成立了三项康复领导小组,确定市中区医院为区白内障手术复明和小儿麻痹后
遗症矫治中心。 1991—1994年送医院康复治疗的聋儿8人次,儿麻患者16人次。在
社会康复工作中,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保障网络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作用,积极开
展为残疾人查体、 康复、理疗并提供康复锻炼场所。先后投资3万元在泺源小学建
起了市中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市中区形成了以医疗康复机构为骨干,以社区服务网
络为基础的康复工作体系。
残疾人文体活动日益活跃。为了使残疾人参与社会,共享社会文明,市中区残
联每年都要利用助残日、国际盲人节、聋人节等节日举办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活
跃残疾人的文化生活,先后组织了两届全区性残疾人运动会和两届文艺汇演,同时
积极组织残疾人参加市里举办的各种文体比赛,并获得较好名次。泺源小学编排的
文艺节目,在济南市残疾学生文艺汇演中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1996年学校田径队
在亚太地区举办的特奥运动会及香港举办的第二十一届城市邀请赛上,共获得9金4
银6铜的好成绩。 王官庄地区盲人张志刚多次在市盲人中国象棋比赛中获奖,聋哑
人黄磊代表市中区随济南市残疾人艺术团出访马来西亚,受到观众的好评。
扶残助残蔚然成风。通过残疾人保障法的宣传和社会风气的好转,支持和帮助
残疾人,为残疾人排忧解难已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逢年过节,各级领导都要带着
慰问品、救济款走访看望残疾人,民政部门每年都要拨出上万元专款用于解决残疾
人家庭生活困难问题, 并为66名特困残疾人家庭办理最低生活保障手续,先后两
次拨款3万元为4 2位家庭生活困难,下肢严重残疾的残疾人赠送了轮椅。
1991年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全区先后开展了为共建山东省康复职业中等专
业学校和为残疾人献爱心募捐活动,全区共募集捐款39万余元。
市中区残联自1990年组建以来, 连续7年被市残联评为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
有7人次被评为市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
(赵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