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2&A=2&rec=196&run=13

解放前,辖区水利基础十分薄弱。东南部丘岭山区遇旱不能浇,西北平原遇涝
不能排,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解放后,特别是农业合作化以后,水利事业有
了很大发展。1977年以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发
挥出来,近三十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功效也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但是,也忽视了农田水利投入和水利设施的管理,造成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农业
生产后劲不足。1986年底,全区农田9498亩,有效灌溉面积5601亩,占59%。而当
年实际灌溉面积3086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5%。1987年以后,区对农业投入逐步
增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行一步增强。1988年,区水利建设又有新的发展,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较大发展。1988年我区集体和群众
投资80万元,动用土石方1.3万立方米,工日2万个,新钻深机井6眼,大口井15眼,
井泵配套23处。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1988年,有效灌溉面积4255亩,实际灌溉面
积达到100%,水利设施得到充分利用。1988年底,全区共有机电井313眼,其中深
井155眼,大口井158眼,拥有排灌机325台,总动力4160瓩。2.防汛工作准备充分。
1987年8月26日,济南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区大部分菜田被淹,直接经济损失100多
万元。 1988年吸取“8·26”教训,突击抓了防汛工作,全年新挖排水沟三条,总
长度1500米,疏通排水沟2000米,修小桥10座,排水闸两个,疏浚腊山河2000多米,
确保了汛期菜田排涝, 促进了蔬菜生产发展。3.节水型工程试点取得成功。1988
年,针对我区水资源缺乏的状况,重点试验推广了以低压管道为主的节水型工程,
共铺设地下低压管道300多米。 经试验,输水时间缩短83%,节电30%,增加耕地
面积3%,轮灌周期缩短,单井浇灌面积扩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4.解决了太
平村人畜吃水困难。为彻底改变太平村长期存在的人畜吃水困难的落后面貌,聘请
了有关专家,通过对太平村地质、地理、水文资料等方面的综合勘测分析,确定井
位,投资6万元,打井配套,解决了该村500名群众吃水困难。到1988年底,全区农
村28个村(居),3.3万农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彻底结束了肩挑人抬吃水困难的
历史。
(张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