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桥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2&A=1&rec=31&run=13

济南地处泰山穹窿北麓,饶有名泉湖山之胜。由于山多、泉多、河多、沟多,
因此建造桥涵颇多。古代的桥梁多为方便行人、铁瓦木轮人力车、马车过往,桥梁
宽度一般2~5米,以石板桥、石拱桥为多,质量坚固耐用。如原杆石桥于明嘉靖元
年重修后至1956年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广会桥(大板桥),于1865年重修后于今已
有一百多年历史。 1948年解放时,辖区内共有各种桥梁14座,涵洞6座,除普利桥
于1931年用钢筋混凝土重建外,其余多为木石结构。解放后,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
发展的需要,许多桥涵进行了扩建和新建,至1990年,辖区内有各种桥梁15座:迎
仙桥、普利桥、林祥桥、清泉桥、杆石桥、青年桥、红桥、舜玉桥、舜耕桥、大板
桥、 小板桥、八一立交桥、刘长山大桥、建设路大桥、兴济河大桥。涵洞9座,大
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迎仙桥 位于辖区东北部西圩壕上。东连英贤街,西接馆驿街。桥长16.5米,
宽13米, 其中车行道7米,人行道1.5×2米,沥青路面。结构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板
桥,是连结辖区北部和天桥区东南部贯通西圩壕两岸的重要桥梁。旧志名迎思桥,
后人改为迎仙桥。1520年(明正德十五年)创建以来,屡圮屡筑。1930~1938年韩
复榘统治时期,将桥东之迎仙街改称英贤街,桥亦同时称英贤桥。但在市政建设资
料中仍沿称迎仙桥。该桥原为石拱三孔桥,中孔3.5米,边孔各2.5米,1966年改建
为钢筋混凝土板桥。
普利桥 位于辖区东北部西圩壕上。东起普利街,西接经二路。桥长15米,宽
14.2米,沥青路面。桥型结构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板桥,两侧有铁栏杆,是连接商埠
与城内的交通桥。该桥原名会仙桥。据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济南府志·桥梁》
载:“会仙桥在毗卢苍前锦缠沟第三桥赴齐河长清大路。”1904年开辟商埠,在永
绥、永镇门间又辟一门称普利门,桥随改名为普利桥。该桥原为木桥,始建年代不
详。1931年改建为三孔钢筋混凝土平桥,长15米。1966年改建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板
桥。
麟祥桥 位于辖区东北部西圩壕上。东起共青团路,西接经四路,桥长15米,
宽24.5米,沥青桥面。桥型结构为双孔钢筋混凝土板桥。荷载汽车10吨。桥两侧为
铁柱栏杆。是连接城内和商埠地区的一座重要交通桥梁。该桥原名麟趾桥,始建年
代不详。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济南府志·桥梁》载:“麟趾桥在麟趾巷西头
锦缠沟第二桥。”1853年(清咸丰三年)修建圩墙时将麟趾桥堵死。1904年济南开
埠时,将圩墙开口通行,建木桥。1906年建麟祥门时,桥易名为麟祥桥。该桥原是
木桥。1949年重建,仍为三孔木桥。1956年建共青团路后,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
并改称林祥桥。1962年7月暴雨成灾,该桥受到严重冲击,影响交通,1965年改建,
始成今状。
杆石桥 位于辖区中部西圩壕上。东连文化西路、西青龙街、永长街,西接经
七路。桥长16米,宽21米,沥青路面。两侧嵌装铁栏杆,桥型结构为双孔钢筋混凝
土板桥,桥板厚0.3米。荷载汽车18吨,拖车80吨,泄洪能力每秒105立方米,是连
接城区和商埠地区的一座重要桥梁。该桥原名旱石桥,为石拱桥,始建年代不详,
据史料记载约有四百年历史。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考》载:
“旱石桥跨锦缠沟,嘉靖元年重修。”又据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济南府志·
桥梁》载:“杆石桥在府城西青龙街跨锦缠沟南来第一桥。”名称沿用至今。1957
年改建, 原结构不变,在桥两侧各加2.5米宽的木结构人行道作为临时桥。1962年
扩建文化西路,1965年展宽杆石桥街,是年将该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板桥。1981年
4月又在两侧增设钢架附桥,各宽5米,始成今状。
大板桥 位于辖区东北部大板桥街西口夹河上,古称广会桥,始建年代不详。
1865年(清同治四年)重修,立碑于桥侧。桥型结构为单孔石拱桥,长8米,宽3.5
米,孔净跨6米,净高2.5米,桥栏杆为石结构。1633年(明崇祯六年)《历乘·建
置》载:“广会桥在趵突泉下流。”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山水
考》载:“泺水又北分二渠名曰夹河,以防水瀑涨也。平时东流恒微皆有桥,旧以
木为之,名曰大板桥即旧志之广会桥也。”
青年桥 位于辖区东部南圩壕上,因动员青年团员及青年参加义务劳动而命名。
北连文化西路上新街,南接青年西路。1950年11月建成,桥长14米,宽10米,其中
车行道6米,人行道2×2米,小石条路面,桥型结构为单孔砼拱桥,净跨6米,净高
2.5米。 荷载汽车10吨,拖车60吨,是辖区中部的重要桥梁。1985年又在两侧各加
宽8米,桥面车行道宽为22米,人行道各宽2米,长16米,净跨为7.5米,净高3米,
铁管栏杆,沥青路面。改建后桥载重为汽车20吨,拖车100吨。
建设路大桥 位于辖区南部建设路南首兴济河上。桥型结构为四孔钢筋混凝土
桥,净跨4×6米,净高5.5米,荷载汽车18吨,拖车100吨,为市区南郊重要桥梁。
该桥建始于1953年,由济南石业石灰合作社(今济南石料厂)为运输石料而兴建的
一座小石桥。1962年暴雨成灾,山洪将桥冲毁。1963年由市城建局重建,取名郎茂
山桥。1985年,由市城建局和市中区政府、企业三方面集资重建,建成双曲拱式单
孔钢筋混凝土桥, 主拱跨度30米,引桥15米,沥青路面长200米,宽25米,1986年
12月建成通车,更名为建设路大桥。
八一立交桥 位于经十路和纬二路主道交叉点上。此处原为直径50米的中心环
岛,交通经常堵塞,为此,济南市将立交桥工程列为1988年十项城市建设任务之首。
1988年1月18日奠基, 是年8月1日建成,工程总投资为3616万元。因占用济南军区
八一广场和原八一礼堂旧址,故定为八一立交桥。该桥为三层互通式立体交叉,钢
筋混凝土构成,上层高架桥连接纬二路和英雄山路,供南北直行机动车通行,总长
560米, 宽18米,为四车道,中有分隔带。主桥和分桥17孔蝙蝠式双立柱桥墩,引
道为重力式挡土墙,用料石镶面。中层由两座跨越经十路的三孔连续板桥组成,各
长50米,宽14米,供南北直行非机动车和行人使用。东西向非机动车和行人绕行于
匝道和外侧。 下层地道供东西直行机动车通行,其最低处距中层桥底4.5米,总长
465米,宽18米,为四车道。地道利用此处地势较高的特点,不设泵房,自流排水。
地道两侧挡土墙,按5∶1放坡分为三个阶梯,种植花草,美化环境,道路两旁通透、
开阔。四条匝道将高架桥与地道连接,供机动车转弯时行驶,其外侧有慢车道和人
行道。在四条匝道之中,各设一座自动升降的高杆灯,主桥和分桥匝道桥下均设有
壁灯和吊灯,在匝道外侧的人行道上设58盏路灯,桥下埋设电讯、自来水、雨水、
污水管线等。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该桥有较好的交通功能,保证了机动车、非机
动车与行人完全分流。机动车从四个道口进入立交桥,车流量每小时平均6500辆。
清泉桥 位于辖区东部,坐落在西围壕上,桥形结构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板桥。
桥面长15.34米,宽10.4米,总面积为159.5平方米。铁管栏杆,桥底杆高25.63米,
板拱厚0.45米,净高3.5米,载重量8吨。该桥于1980年由济南自来水公司兴建,因
位于清泉街东侧,故命名为清泉桥。
红桥 位于辖区东北部历下、市中两区交接地。此处原为一条由南向北自然形
成的山河。1940年日寇侵占济南后,用红砖砌成一座小桥,故称红桥。也称为虹桥。
1979年改为地下桥涵(改用石头砌垒) ,并将位置稍向东移,桥长6米,桥面展宽
为50米。
舜玉桥 位于辖区南部, 东西走向,跨于西排水沟之上,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
式桥梁。 长24.8米,宽25米,桥面到沟底深8米,净跨20米,护栏为混凝土钢筋结
构。 设车行道、 人行道, 载重汽车20吨,挂车100吨。此处原排水沟有一涵洞,
1986年由济南市政二公司在原址改建新桥,因桥在舜玉路上而得名。
舜耕桥 位于辖区南部,南北走向,跨于东排水沟之上,北邻山东省交通厅机
关,东邻山东省财政学院,为钢筋混凝土板拱桥,长28.44米,宽35米,净跨16米,
桥面距沟底深8米,沥青路面,护栏为混凝土钢筋结构,载重汽车20吨,挂车100吨,
原排水沟上无桥,周围是荒地,1986年舜耕路辟建时,由济南市政二公司在排水沟
上新建,并命名舜耕桥。
小板桥 位于辖区东部趵突泉下流。 桥型结构为五孔石板桥(涵),桥长8.8
米,宽3.2米,面积28.16平方米。桥下中孔净跨1.69米,板拱厚0.35米,净高1.15
米。据考证,该桥始建于清朝中叶,为石板涵桥,因桥体小,又靠近大板桥,故取
名小板桥。
刘长山大桥 位于辖区南部兴济河上,是以石头砌成的漫水桥。桥长60米,宽
6米。桥面至河底深6.2米,净跨2米,沥青路面,两旁立有20厘米见方,高0.5米,
间距2米的石柱护栏, 承重50吨。1953年,济南市城建局在此修建一座拦水坝(一
号坝) ,1962年7月被山洪冲毁。1967年由山东省生建机械厂、济南公安强劳所、
济南铁路水泥厂等单位在原址重建单孔漫水桥。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该桥位于刘
长山下,故命名刘长山大桥。
兴济河大桥 位于辖区七里山街道办事处。济南空军司令部机关大院东南,跨
于兴济河上,南北走向,此桥位于河道的曲线上,道路中心线与河流中心线交角为
53°26′,长57米,垂直总宽度15.54米,面积684平方米,其中,车行道宽12米,
混凝土钢筋结构,采用五墩二台六孔简支板桥式,主孔从桥面到河底深9.15米,边
孔净高平均3.4米,沥青桥面,载重汽车20吨,挂车100吨。于1988年建成,为与下
游兴济桥区别,故命名为兴济河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