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园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1&A=5&rec=38&run=13

大明湖公园
大明湖公园位于辖区西北、古城内北部,东临南北历山街,南至大明湖路,西、
北临护城河。公园东西长,南北窄,呈长方形,面积81公顷,公园以湖水为中心,
水陆各半。
大明湖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被誉为“泉城明珠”。湖水面积46公顷,水深平
均3米。湖中有岛6个。湖水主要来源于珍珠泉群,由北水门经菜市庄河泄入小清河。
古代湖水面积较大。北魏时称“历水陂”。唐代称“莲子湖”。宋代称“四望湖”、
“西湖”。金代称“大明湖”,延用至今。
大明湖历史悠久,景色秀丽,春夏鸟语花香,荷红柳绿,俨然江南水乡风貌,
冬天冰雪茫茫,别有一派北国风光。是历代名人荟萃之地,湖岸纪念古人政绩、踪
迹的建筑很多,金代多毁于战乱。元、明、清代又逐渐增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
期又遭破坏。建国后,人民政府拨款整修,湖中增设游船,岸边植树种花。1955年
正式辟为以水景名胜为主的公园。公园内外主要古迹、景观有历下亭、铁公祠、北
极阁等10多处。
南门牌坊 是一座民族形式的五间七踩重昂单檐式木结构牌坊。1952年由文庙
迁至大明湖南岸,为人明湖正门。坊顶为黄色琉璃瓦覆盖,坊脊、檐角饰有鸱吻,
坊上绘有“旭日云鹤”、“金龙戏珠”、“西番莲”等图案。中间门额上刻有清代
书法家、济南文人于书佃手书“大明湖”三字。
鹊华桥 位于大明湖南门牌坊以南。宋代建石质单孔拱形桥,元代改称鹊华桥。
游船由百花洲桥下进入大明湖, 立于桥上向北远眺, 可望鹊、华二山秀丽景色。
1983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板桥。
百花洲 又称“百花汀”、“小南湖”。位于大明湖南门牌坊南。水面约7000
平方米,略呈圆形。水中有白莲,岸旁有杨柳,四周有房舍。是《老残游记》中所
载“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所在地。百花洲内宋代曾建“百花台”,明代曾建“自
雪楼”、“问山亭”,均废。解放后,在岸旁植树种花,多次清淤整修。
明湖居 位于大明湖南岸遐园以东。1964年建。明湖居旧址在百花洲西侧,是
《老残游记》中记载白妞(王小玉)、黑妞说大鼓书的戏园,民国初年倒塌。
遐园 位于大明湖南岸。1909年(清代宣统元年)建。占地9600平方米,仿浙
江宁波天一阁建筑形式,园内有假山、拱桥、读书堂(阅览室)、宏雅堂、海岳楼
(书库)、明漪舫(儿童阅览室)、博艺堂(文物美术展览室)、汉画堂(汉画、
石刻储放室)、罗泉堂(贝币展览室)。楼堂以曲廊相连,廊壁上镶嵌诸葛亮的前
后《出师表》 大型石刻(河南南阳武侯祠石刻复制品) 。园内景色秀丽,被誉为
“济南第一标准庭院”。
辛稼轩纪念祠 位于大明湖南岸。1961年由李鸿章祠(1940年建)改建而成,
占地1400平方米。门额“辛稼轩纪念祠”为陈毅题书。厅前抱柱楹联:“铁板铜琶
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为郭沫若所题。祠内有辛弃
疾塑像和各种版本的辛弃疾著作。
铁公祠 位于大明湖西北岸。1792年(清代乾隆五十七年)为纪念明代兵部尚
书铁铉而建,是一座民族形式的建筑,占地6386平方米。民国初年坍塌,1929年重
修,1965年改建。铁公祠西是可观群山和湖面全景的“湖山一览楼”,西南是小沧
浪。
小沧浪 位于大明湖西北岸。清乾隆年间仿苏州沧浪亭建成。内有亭、台、廊、
榭、假山、花木。1804年(清代嘉庆九年),书法家铁保题写的刘凤诰诗“四面荷
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镌刻在廊壁间。
佛公祠 位于铁公祠东。1792年(清代乾隆五十七年)为山东巡抚佛伦而建。
北极阁 又名“北极庙”、“真武庙”。位于大明湖东北岸。1280年(元代至
元十七年)在放鹤亭旧址修建,占地1078平方米。有正殿三间,殿内有真武和龟蛇
二将的塑像。明代永乐年间,真武塑像两侧增设木雕侍像,嘉靖年间,又铸铜质龟、
蛇二将。神像均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遭破坏,1980年修复。
汇波楼 建在北水门上。自元代初年建楼后,历经沧桑,1982年重建。新建的
汇波楼是一座歇山重檐二层城楼式建筑, 翘角挑梁上悬挂8个风铃,门、窗、隔扇
雕以传统花式图案。傍晚登楼俯瞰湖水,夕阳返照,金波粼粼,景色奇特。昔日将
“汇波晚照”誉为济南八景之一。
南丰祠 位于大明湖东北岸。为纪念北宋文学家齐州知州曾巩而建。解放前称
“曾公祠” ,占地240平方米。解放后与晏公庙、张公祠划归一体,统称南丰祠,
面积扩大为2535平方米。大殿三间,红柱青瓦,花格隔扇,东侧有三间厅房.与厅
房相对的是三间水榭。1966年维修。
历下亭 又名“古历亭”。位于大明湖中离南岸不远的小岛上。历下亭旧址,
北魏时在五龙潭附近,北宋时移建大明湖南岸。1693年(清代康熙三十二年)移建
现址。
历下亭红柱碧瓦,八角重檐.上悬清代高宗皇帝为历下亭题写的匾额。亭前楹
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为杜甫诗句,是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亭北大厅
为“名士轩”。轩前楹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为郭沫若所题。
轩内西壁嵌刻杜甫和李邕的画像,轩内东壁有何绍基写的《历下亭诗碑》。历下亭
门前有清代乾隆皇帝题写的诗碑和“历下亭”石刻。
月下亭 位于北极阁西。1937年建。1972年增建北厅,厅周围植翠竹。
汇泉堂 原名“汇泉寺” 。位于大明湖中东南隅“清凉岛”上,占地248平方
米。汇泉寺始建年代不详,1800年(清代嘉庆五年)重修。寺内有佛殿、文昌阁等
建筑。解放后,仅存大殿1座,平房3间,整修后改称“汇泉堂”,曾为“汇泉棋社”
社址。1984年7月,辟为钓鱼区。
秋柳园 位于汇泉堂以南。1657年(清代顺治十四年)秋,著名诗人王士禛来
济南,与诗友会咏水面亭。因王士稹曾作过《秋柳》诗,故名“秋柳园”。
毛泽东词碑
位于大明湖公园西南门内,为迎门照壁。1966年建。黑色大理石镶嵌,上有毛
泽东词《采桑子·重阳》石刻。
大明湖喷泉
位于大明湖中心。 1985年5月1日建成。设施隐于水中,有103个喷头,其中主
喷头射程为100米, 副喷头射程为40米、28米、25米。夜间灯光变幻,水柱呈现五
彩缤纷景色。
大明湖已湮没的历代建筑有:北渚亭、鹊山亭、水香亭、天心水面亭、环波亭、
一竿亭、尹公亭、烟雨亭、濯锦亭、碧澜亭、君子亭、环碧亭、水西亭、云波亭、
瀛洲亭、放鹤亭、芙蓉亭、会仙亭、曲水亭、望湖亭、湖心亭、玉涵亭、藕神祠、
五贤祠、朱公祠、阎公祠、潘公祠、刘公祠、贤良祠、宣圣庙、张仙庙、小淇园、
周继逸老园、水云居、至道书院、明湖大社、闻韶馆、青萝馆、超然楼、枕湖楼、
涟游阁、小留轩、品泉房等40多处。
趵突泉公园
趵突泉公园是以泉水为主的公园,位于泺源桥南。面积3.3公顷。园内名泉众
多,因趵突泉而得名,1956年辟为公园。公园设东门、南门。东门白墙灰瓦,出檐
卷山,上书“趵突泉”三字,是郭沫若手笔。
趵突泉古称“泺水”。北魏时因泉畔建“娥英祠”,又称“娥姜水”。宋代称
“趵突泉”,亦称“槛泉”、“瀑流”。金代立《名泉碑》,趵突泉列七十二名泉
之首。泉池四周绕以石栏,池中有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书“趵突泉”石碑。泉水分
三股,三窟并发,水涌若轮,势如鼎沸。公园内名泉荟萃,景点遍布。
泺源堂 曾名“吕祖庙”,亦称“吕祖阁”、“吕公祠”、“吕仙祠”,位于
趵突泉以北“娥英祠”旧址。是民族形式的古建筑,由三座大殿组成。解放前,三
座火殿内分别有吕洞宾、钟离权、梓潼帝君等塑像。1957年重修时复称“泺源堂”,
在三大殿外建围墙,墙上镶嵌明、清书法家墨迹石刻。第一大殿楹柱上雕刻当代济
南书法家金题写的赵孟頫咏泉句:“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第二大
殿前尚存一石碑, 正面是清代康熙皇帝所书“激湍” 二字,背面为清代乾隆皇帝
《再题趵突泉作》诗刻。
观澜亭 位于趵突泉池西岸。1068~1077年(北宋熙宁年间)建,原名“槛泉
亭", 后亦称“涌轮亭”。1461年(明代天顺五年)改建,称“观澜亭”。三面临
水,红柱黄瓦,飞檐挑角,斗拱承托,上饰吻兽,亭内设石护栏。1971年重修。
望鹤亭 位于来鹤桥东侧。明代末年称“漱玉亭”,后改称“溪亭”。清代乾
隆年间改名为“来鹤亭”,清末民初改为“望鹤亭”。1964年改建为探入水中的画
舫亭。
来鹤桥 位于趵突泉池东侧。明代万历年间建。清代顺治年间重修。原为木桥,
民国时期改为石桥。1964年大修,1971年桥体两侧设置雕花石栏。
蓬山旧迹坊 位于来鹤桥南端,明代天启年间建。是二柱一楼式,丹柱青瓦,
斗拱承托, 上饰鸱吻。 南北匾额分别刻“洞天福地”、“蓬山旧迹”鎏金大字。
1964年维修。
尚志堂 位于趵突泉池东北,亦称“玉兰院”,1956年建公园时新建。北厅房
为主体建筑,堂前植玉兰数十株。东西曲廊相围,自成院落。院内有一宋代太湖石。
原尚志堂于唐代在“金线书院”旧址上建,1869年(清代同治八年)改为“尚
志书院”。1956年重建“尚志堂”。
李清照纪念堂 位于趵突泉公园东北隅,四周分别与马跑泉、浅井泉、漱玉泉、
柳絮泉和金线泉相邻。1959年建,有正厅三间。1980年改建,建筑面积360平方米。
整个建筑由正厅、亭、轩、曲廊和门楼构成。匾额“李清照纪念堂”和正厅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为郭沫
若1959年题写。东侧走廊有“叠翠轩”,轩内东壁为一景窗,可观山水景色。西廊
南端接“溪亭”,亭的北侧是洗钵泉,溪水沿廊穿亭,院中有奇石、松竹,并根据
李清照词意配植海棠、菊花、芭蕉、梅花、兰花、玉兰、迎春等20多种名贵花木。
堂内陈设李清照画像、塑像、生平事迹和各种版本的词集。并有郭沫若、茅盾、舒
同、叶圣陶、冯沅君、臧克家、李苦禅等名人的诗词、题字等。
沧园 原名“勺沧园”。位于趵突泉公园东南隅,为园中园。1964年改建,占
地约2500平方米。为纪念明代著名诗人沧溟先生李攀龙而得名。沧园西侧原为“白
雪楼”,1960年拆除。沧园内有三座大厅,各厅均有外廊环绕,构成三厅二院。园
内有松、竹、梅等多种花木和各式盆景。沧园北侧有“枫榭”、“月岛”等景观。
假山·灵石 1964年,在公园东门入口处和李清照纪念堂东侧各建假山一座。
山上有深谷、洞穴、曲径,上面栽植松柏、野花、藤蔓等。
漱玉泉的东侧竹林中立一太湖石,高约4米,重约8吨,称“龟石”。原为元代
著名散曲家张养浩所收藏。1977年,由文庙移入趵突泉公园。此石多孔窍,筋络明
显,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济南第一名石。在老金线泉西侧竖立一块奇石,称“夔
石”(夔是古代传说中的龙状独足怪兽)。
万竹园 位于趵突泉西侧(属市中区),为趵突泉公园的跨园。建于元代。有
13个庭院、186间房舍和1个花园。
千佛山公园
千佛山公园位于历下区南部,由千佛山而得名。千佛山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
1959年辟为公园。园内有“兴国禅寺”、“历山院”两处寺院。山上有古迹景观多
处。1981年又将附近的佛慧山、开元寺、黄石崖石窟造像、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划归
千佛山公园,形成以千佛山为主的山岳公园。
千佛山,古称“历山”、“舜耕山”,东晋时称“迁祓山”,后转音为“千佛
山”。隋代开皇年间,依山镌佛多尊,并建千佛寺,唐代以后陆续在山上修建庙宇、
楼阁、亭台,成为有名的香火胜地。自元代起每年夏历九月初九有山会。解放后政
府多次拨款维修山上的古建筑。
兴国禅寺 位于千佛山北山腰峭壁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原名“千佛寺”。
唐代贞观年间重修,改名“兴国禅寺”。寺内殿、宇、亭、廊错落。寺门两侧有钟
鼓二楼,寺门上方有“兴国禅寺”四字,两侧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
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为清代末年济南秀才杨兆庆书写。寺内北有厅房三间,
厅东接走廊,廊东有殿宇三楹。走廊东侧墙上镶嵌赵朴初题写的“齐鲁青来”四字,
西山墙上是佛经禅语,廊北墙上饰有异形窗,北墙中间镶嵌董必武《古诗云千佛》
碑刻和郭沫若的《俯瞰齐烟九点》七绝碑刻。寺院内植有银杏、红枫、翠柏、椿树。
元末明初,兴国禅寺毁于战乱。1468年(明代成化四年)重建。1979年复修,1983
年列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
千佛崖 位于兴国禅寺南侧。隋唐时期在山崖上镌佛像9窟130多尊,是我国现
存年代较久的浮雕佛像群。
龙泉洞 位于兴国禅寺南侧石壁下。洞内泉水四季不枯。洞壁镌刻佛像数尊。
“龙泉洞”三个篆字是现代济南著名书法家任晓麓手笔。
极乐洞 位于龙泉洞东侧。 590年(隋代开皇十年)在洞内石壁上雕刻三尊大
佛.中间是“阿弥陀佛”,右为“大势至”,左为“观世音”,三者合称西方三圣。
洞内东壁上嵌有清初诗人施闰章(愚山)的《登千佛山赋》诗碑。洞内镌佛像87尊。
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遭到破坏,1980年修复。
黔娄洞 位于极乐洞东, 面积20余平方米,高2米余,洞内原有黔娄坐像。黔
娄是东周时期齐国隐士,相传他隐居洞中,著《黔娄子》宣扬道家思想。
洞天福地坊 位于黔娄洞东侧。1792年(清代乾隆五十七年)建。全部石块按
卯榫扣成,为二柱一楼式建筑,飞檐起脊,斗拱承托,额枋有“洞天福地”四字。
对华亭 位于洞天福地坊南侧,为半壁半花棂建筑,大门匾额“对华亭”。此
亭为明代重建。清初曾改名“一览亭”,1979年复称“对华亭”,同年在历山院内
新建“一览亭”。
吕祖洞 位于对华亭南。洞内石像已毁,明代称“石洞绝尘”。
历山院 又称“东庙”,位于兴国禅寺东面。古建筑参差错落,有殿、阁、亭、
祠7处。 1471年(明代成化七年)建真武庙、三清殿。院内东侧为鲁班祠和舜祠,
北侧是新建的一览亭,南侧殿堂三间改为工艺品门市部,南悬崖上是文昌阁。院内
植古柏、古槐、银杏等树。解放后历山院曾多次维修改建。
文昌阁 位于历山院南侧。建于1694年(清代康熙三十三年)。有正殿三间,
殿内原有文昌帝君塑像,两侧分别是朱衣、魁星塑像。
鲁班祠 位于文昌阁东侧,清代咸丰年间修建。祠前植翠柏、银杏,祠内塑像
久废,1983年重塑鲁班像。
舜祠 又名“重华殿”、“重华协帝殿”,位于历山院东南隅。《水经注》载:
“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现存舜祠是清代建筑,六楹出厦、花窗棂扉。祠内原
塑像久废,1983年重塑舜像。
一览亭 位于历山院北侧, 与文昌阁相对。1979年建。面积210平方米。主亭
高6.9米,亭阁由立柱托起,飞檐起脊,破树障而挺立,北面基部探出崖外,亭的
两侧有曲廊,西接历山门,东接四面亭。游客依栏北望,泉城景色尽收眼底。
唐槐亭 位于千佛山北山腰,1957年建。1981年,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题
写匾额。亭西南有一株古槐树,传说唐代秦琼曾在此拴马.故称“秦琼拴马槐”。
古槐半枯,树心生一幼树,宛如慈母抱子,亦称“母抱子槐”。
齐烟九点坊 位于唐槐亭上方。1843年(清代道光二十三年)建。二柱一楼式,
木质丹柱青瓦,出檐起脊,斗拱承托。清代道光年间历城县知县叶圭书借用唐代诗
人李贺《梦天》诗中“遥望齐州九点烟”的诗句题写“齐烟九点”四字。济南古为
齐州地。由东向西有卧牛山、华山、鹊山、凤凰山、标山、北马鞍山、药山、粟山、
匡山9座山。 登千佛山远望, 山姿各异, 云雾缭绕,故称“齐烟九点”。坊背面
“仰观俯察”四字是临摹王羲之《兰亭序》字体。
云径禅关坊 位于兴国禅寺西门下,清代乾隆初年建。四柱三楼,丹柱青瓦,
出檐起脊。坊上匾额“云径禅关”、“峰迴路转”原为清代道光年间王观成题写。
1972年维修时,当代书法家黄立孙题写“云径禅关”、姜守迁题写“峰迴路转”。
“第一弭化”石刻 位于对华亭上方的陡壁上,刻有“第一弭化”四个篆字,
民国时期由济南道院统院掌籍弟子何素璞主持镌刻。 字高3米,深15厘米。是济南
市区最大的石刻。1981年整修,字涂红色。
落云亭 位于兴国禅寺南峭壁顶部,1983年建。八柱正方形亭,钢管栏杆。游
人可凭栏眺望泉城风光。
赏菊亭 位于千佛山顶东部,1985年建。八柱飞檐起脊亭。亭内设茶座,供游
人小憩。
望岱亭 位于千佛山顶,1984年建。六柱双层六角亭,与东部赏菊亭遥相对望。
仙楼 千佛山顶部有两块巨石,两石之间宽半米,是通往西山顶必经之路,石
壁上刻有“仙楼”二字。
飞来石 位于千佛山顶部,石高2米,直径3米,上刻“飞来石”三字。
佛慧山 又名“文笔峰”、“橛山”。位于千佛山东南。山峰崖壁上有一巨大
佛龛,高约9米,匾额上题写“大雄宝殿”四字。龛内有宋代佛像一尊,高约7米,
宽约4米。 东壁镌刻“大慈大悲”四字,因此将佛慧山称为大佛头。大佛头东面石
壁上有北宋景祐年间雕刻的方形密檐塔两座,山顶上原有一座明代初年建的圆形石
塔,解放战争中被毁。
开元寺 原名“佛慧寺”。位于佛慧山下。唐代开元年间建。明代初年改名为
开元寺。殿宇、石佛及历代名人石刻大部毁于战乱。
黄石崖 位于千佛山南。 依山就势分布着19个佛龛、85尊佛像和7则北魏、东
魏题记。是济南山区最早的石刻。
环城公园
环城公园位于辖区西北部。1984年建,全长6.26公里,面积40.7公顷。公园
沿古护城河两岸30米宽的起伏河岸,建成环状风景绿地。把趵突泉群、黑虎泉群、
珍珠泉群、五龙潭泉群和大明湖连接在一起,形成以泉水为特征的园林绿化中心。
环城公园的景观分4部分。
从大明湖东门至黑虎泉的东护城河沿线为四季花园,全长1700米,以四季植物
景观为主,自北向南依次为冬、春、夏、秋四季景区。冬景区在东护城河北端,遍
植松、竹、梅;春景区在老东门以南,绿带如茵,紫藤盘枝;夏景区在新东门桥两
侧,榴林绕屋,紫薇生辉;秋景区在青龙桥以南,枫叶如丹,菊花遍地。四季花园
内还有“隆冬瑞雪”、“旋律”、“喜迎新春”、“盛夏清泉”、“戏鹅”、“智
慧”、“金秋”、“椰汁”8组雕塑和儿童乐园。
南护城河是以黑虎泉为中心的泉石园。泉旁怪石嶙峋,依势而建的“清音阁”、
“五莲轩”、“琵琶桥”、“伴月亭”、“金虎亭”、“对波亭”等风姿各异,与
泉水山石、绿柳繁花融为一体。南护城河北岸旧城垣上矗立着雄伟壮观的解放阁。
西护城河南段为“五三”纪念园,园中立“五三”纪念碑,岸边植垂柳、九里
香、玉兰等,花坛内植月季,构成柳暗花明的景色。
泺源桥以北的西护城河中段为泉、溪水景园。以中共山东省委领导机关旧址和
周围的古温泉、洗心泉等多处泉水汇成溪流,泉出石下,水漫石上,构成泉溪水景。
附:济南八景
济南八景又称历城八景,均在辖区内。有鹊华烟雨、汇波晚照、明湖秋月、历
下秋风、趵突腾空、白云雪霁、锦屏春晓、佛山赏菊。
鹊华烟雨 昔日站在大明湖南岸的鹊华桥上,临桥远眺城北鹊山和华山,绿柳
起浪,烟波叆叇,景色宜人。称“鹊华烟雨”。
汇波晚照 站在大明湖北岸的汇波楼上,夕阳西下远望湖面,清波荡漾,湖光
胜景一览无遗。称“汇波晚照”。
明湖秋月 秋夜荡舟在大明湖上,凉风习习,月色溶溶,水光如镜,别有情趣。
称“明湖秋月”。
历下秋风 秋天的大明湖,秋风送爽,湖光潋滟。称“历下秋风”。
趵突腾空 趵突泉泉水涌出地面,三窟并发,喷涌若轮,声若隐雷,势如鼎沸。
称“趵突腾空”。
白云雪霁 在珍珠泉泉池边的德王府楼上,雪后远望,晴光四野,景色绮丽。
称“白云雪霁”。
锦屏春晓 龙洞山独秀峰上锦屏岩,岩高80余米,似屏风。阳春季节,丹碧点
缀,晓霞掩映,山花灿烂,绚若锦屏。称“锦屏春晓”。
佛山赏菊 佛慧山秋季盛开黄菊,在千佛山南侧“赏菊崖”赏菊,称“佛山赏
菊”。1985年,在千佛山顶建“赏菊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