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辑 地名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9&rec=54&run=13

1979年4月,山东省地名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地名工作会议,菏泽地区及所属各
县代表10余人参加了会议。12月7日,菏泽地区地名领导小组成立。1981年8月,菏泽
地区地名领导小组改为“菏泽地区地名委员会”。
地名普查1980年1月7日,地区地名领导小组下发了地名普查试点的计划,确定在
菏泽市先搞试点;是年,4月22日至25日,召开了全区地名工作会议,交流普查经验
和部署下步工作任务。7月24日至30日,地区地名办公室与菏泽市地名办公室联合在
赵楼公社举办地名补调学习班,研究制定了关于菏泽地区地名来历、沿革、含义等调
查考证的几个问题。9月4日至7日,召开了全区地名补调工作专业会议,推广菏泽市
赵楼公社地名补调工作经验,部署全区各县地名补调工作。自此地名补调在全区全面
展开。1981年6月6日至11日,山东省地名委员会召开地名工作会议,菏泽地区地名工
作负责人孙建江在会上介绍了“狠抓补调,提高质量”的经验。7月11日至15日,地
区地名办公室组织各县业务人员对定陶地名普查五项(文、图、表、卡片、索引)成果
进行了验收,统一思想和技术标准。至1983年7月,先后对全区地名普查五项成果进
行了验收。全区共普查出地名25632条,形成文字材料236卷,图81张,卡片25632张
,表17093张,索引2116张。在全省地市中第一个完成了地名资料的普查、整理和汇
总上报工作。
地名的标准化处理1981年,在地名普查的基础上,全区对9处公社、901个生产队
、579个自然村进行了更名,“文化大革命”中改名不当的49个自然村、39条街巷全
部恢复了原名。
1983年撤销公社建立乡镇时,地名委员会对新建乡镇拟出名称,经省府批准,得
到各方面的认可。接着对全区村庄进行普查,更名410个。1985年7月,对全区9个重
名的城关镇经过申报批准进行了更名。10月,将区内与济宁市共有的“红卫河”更名
为“东鱼河”。
至此,全区基本上消灭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和“文化大革命”时更改的诸多地名
混乱现象,实现了全区地名标准化。
建立地名档案1984年7月,菏泽地区地名委员会确定在郓城搞全区地名建档试点
,10月29日至31日在郓城召开了全区地名档案现场会。1985年7月,地名办公室与地
区档案局联合下达了关于地名档案工作检查评比的预备通知,规定了检查内容与评分
标准、评比方法,对促进全区建档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9月10日,全区建档基本就
绪,计建档案室11个,文书卷档案218卷,调查成果档案1326盒,城市档案1182盒,
照片434张,各类参考书籍1553册。
编写地名图籍1982年5月6日至8日,地区地名办公室召开了地名资料编写座谈会
。1984年3月至11月,地区地名办公室编出《菏泽地区地名资料汇编》1-3辑,共33万
字。10月中旬,菏泽地区第一部地名志-《梁山县地名志》正式印出,计30余万字,
收各类地名2265条,概况及考证文字35篇,另有地图10幅,照片103张。
1985年2月2日至4日,地区地名办公室召开第一次全区地名词典编纂会议。2月1
0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菏泽地区编辑室。11月13日,山东省分配菏
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编纂任务115条,全部完成上报。
截止1985年底,已有菏泽、鄄城、郓城、东明、单县五县市地图出版,其余仍在
积极编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