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起源与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7&rec=2&run=13

牡丹是中国的特产花卉和药用植物,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汉代作为药用植
物曾记载于《神农本草经》;隋代黄河流域各省已有种植;唐代盛植于长安;宋代洛
阳、四川天彭牡丹兴盛;明代牡丹栽培中心又转移到安徽亳州、山东曹州。至于曹州
牡丹起源于何时,明代以前无确凿文字记载。据传隋代曹州就出现了著名花师齐鲁恒
,明代已有“曹州牡丹甲于海内”之说。
菏泽古为曹州治所,故菏泽牡丹又称曹州牡丹。曹州牡丹的栽培见于文字记载者
,始于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
),安徽亳州人薛凤翔在《亳州牡丹史》中记载:“状元红,成树,宜阳。……弘治
间得之曹县,又名曹县状元红。”此书明确指出有八个品种来自曹州或曹县。它们是
:状元红、金玉交辉、平实红、梅州红、花红平头、绮新妆、乔家西瓜瓤、太真晚妆
。明人谢肇在《五杂俎》中写道:“余过濮州曹南一路,百里之中,香气迎鼻,盖
家家圃畦中俱植之,若蔬菜然。……在曹南一诸生家观牡丹,园可五十余亩,花遍其
中,亭榭之外,几无尺寸隙地,一望云锦,五色夺目。”明代于慎行编修的《兖州府
志·风土志》(1596年刻印)记载:“古济阴(曹州)之地,……物产无异他邑,惟士人
好种花树、牡丹、红药之属,以数十百种。”这一时期,曹州牡丹集中在城东、城北
一带,连阡接陌,万紫千红,花园鳞次栉比。较著名者有何园、张花园、巢云园、万
花村、郝花园、毛花园、赵花园、桑篱园、铁藜寨花园等。
清代,曹州牡丹更盛。成书于1668年(清康熙七年)的《曹南牡丹谱》,记述了当
时牡丹的盛况:“虽屡遭兵,花木凋残,不及往时之繁,然而新花异种,竞秀争芳
,不止于姚黄、魏紫而已也。多至一、二千株,少至数百株,即古之长安、洛阳恐未
过也,……。”谱中还列出曹州牡丹77种。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曾赞美“曹州牡
丹甲齐鲁”,并为曹州牡丹中的两种绝品--葛巾紫和玉版白写了一则爱情神话故事《
葛巾》,遂使曹州牡丹声誉远扬。乾隆一朝,是曹州牡丹栽培史上的重要时期,种植
面积迅速扩大,品种急遽增加。清乾隆二十一年本《曹州府志·食货志》载:“牡丹
、芍药之属数十百种,士族资以游赏,贫人赖以养殖。”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怀
宁余鹏年继苏毓眉之后又撰《曹州牡丹谱》,将曹州牡丹分为黄、青、红、白、黑、
粉、紫、绿八色,并对56个品种作了简要描述。其附记写道:“曹州园户种花,如种
黍粟,动以顷计。东部二十里,盖连畦接畛也。看花之局,在三月杪,车马歌声相属
。”安套文为该书作序道:“曹州牡丹之盛,著于谈资久矣,而著述未专书,怀宁余
伯扶孝廉,博学工诗,主讲席于此。”可见,当时一些文人墨客已开始对曹州牡丹进
行研究著述。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赵楼村赵玉田继承祖业,在村北建花园,专养牡丹
、芍药,集本村之精品。园之周围树桑为篱,名曰“桑篱园”。《桑篱园牡丹谱》记
其中151种,并称“山左十郡二州,语牡丹则曹州独也;曹州十邑一州,语牡丹则菏
泽独也”。其后,有《绮园牡丹谱》,核其名贵花者140多种。书中又载:“谷雨后
往观,见姹紫嫣红,含蕊皆放,交错如锦,夺目如霞,灼灼似群玉之竞集,煌煌若五
色之相宣。”清朝后期,曹州牡丹的栽培面积已达500多亩,牡丹园10多处,年输出
10余万株。
清末民初,曹州牡丹盛极一时,以赵楼为中心,东西20里均有栽培,品种也由乾
隆末年的56种增加到204种(1911年赵世学撰《新增牡丹谱》)。然而,随着当时政府
的日趋腐败和民族灾难的加深,曹州牡丹的栽培和发展受到重大影响。赵楼村南有一
株树龄200多年的红牡丹--脂红,株高丈二,阔丈八余,主干有碗口般粗,人称“牡
丹王”。盛开时,红光耀眼,异香凌人,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观赏。辛亥革命后不久
,袁世凯称帝,曹州镇守使陆建章强行“买”下“牡丹王”,亲自送到京城,献与袁
世凯,以讨袁的欢心。随后,“牡丹王”被运至彰德府(今河南安阳),栽在袁世凯的
公馆里。陆建章因此官升三级,而赵楼几代花农辛勤培育了200多年的“牡丹王”不
久便枯死了。有人写诗一首感叹道:“窃国大盗用小人,国遭大难花不存。花农心血
二百载,毁于一旦痛煞人。”30-40年代,由于黄河决口,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横
征暴敛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践踏,花无销路,花农大都迫于生计,忍痛将牡丹改种五
谷,残存牡丹不过几十亩。后虽有恢复,但由于天灾人祸,到1948年菏泽解放前夕,
牡丹栽培面积也不过百亩,花色品种也只剩下120多个。
建国后,曹州牡丹得到重视。50年代初,政府将分散在各户的牡丹作价给集体,
实行统一规划,集中种植。主要产区分布在赵楼、何楼、王梨庄、毛胡同、李集、洪
庙等村庄。各村都成立了牡丹特产队,配备了专职技术人员,一面收集老品种扩大种
植,一面选育新品种。在销售上,药材公司对丹皮、白芍实行包购统销,解除了花农
销售的后顾之忧,使牡丹很快发展起来。1956年,牡丹栽培面积增加到300余亩,品
种达267个。1966年达556亩,品种292个。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牡丹被视
为“资产阶级的香花毒草”受到批判,种植缺少统一规划,使牡丹的发展受到一定的
限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菏泽地委、行署和菏泽市委、市政府抓住改革开放
的工作重点,以牡丹作为宣传菏泽增加菏泽知名度的突破口,加大了对牡丹的生产投
资,扩大了栽培面积,增加了花色品种,促进了销售,使菏泽牡丹“甲天下”的美誉
进一步得到光大。
牡丹栽培面积逐年扩大。1981年,菏泽县赵楼公社以赵楼村为中心,筹建1000亩
牡丹园。1982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菏泽,在听取汇报后指出:“要
建设以牡丹为主的花园,让群众四季有花看。”随后,山东省拨款54万元,兴建曹州
牡丹园,面积1100多亩,品种100多个,近60万株,是自古以来世界上最大的牡丹园
。在建设曹州牡丹园的同时,恢复了以松编动物造型为特色的“古今园”,新辟了曹
州牡丹新老品种荟萃的“百花园”,两园牡丹种植面积分别为50亩和100亩。三园遥
相辉映,美不胜收,成为菏泽牡丹集中观赏区的点晴之笔和必游之地。为把菏泽建成
牡丹城,菏泽市把牡丹定为市花,并在市内兴建天香公园,面积50亩。90年代后,牡
丹花区农户纷纷改粮种花,使牡丹栽培面积剧增。1996年,全区牡丹栽培面积达1.5
万亩,是全世界最大的牡丹观赏、生产基地。
花色品种逐年增多。1978年,菏泽牡丹品种已达300个。1982年,区内成立了牡
丹研究会,开展对牡丹新品种的研究。1984年,全国著名的牡丹专家云集菏泽,对区
内培育的46个新品种,作了科学鉴定、命名,并给予了很高评价。曹州牡丹园根据花
卉市场需要培养出的迎日红、紫兰魁、粉中冠等新品种有较强的抗逆、抗病性,并在
东北三省安家落户,打破了“牡丹不过关”的历史。杂交培育的凤丹红、凤丹粉等品
种耐高温、耐潮湿,解决了长期困扰牡丹过江成活率低的难题。1985年,全区牡丹品
种已达360个。1986年,区内牡丹催花技术经专家鉴定,属国内外首创,获山东省科
技进步三等奖。催花技术的纯熟、精湛,使“花开随人意,四季吐芬芳”的美好愿望
成为现实。90年代以后,菏泽牡丹在国内外重大花展中连连获奖。在一、二、三届全
国花卉博览会上,夺得金、银、铜奖,一、二、三等奖,科技进步奖,优质展品奖,
共计119个;在三次香港国际花展中,夺得冠军奖1个,一等奖3个;在法国波尔多市
国际花卉博览会和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博览会上,分别夺得竞赛总分银质奖和牡丹、
芍药干鲜花银质奖等。1996年,全区牡丹品种共600多个,位居世界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