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类 典型村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6&rec=16&run=13

单县黄岗位于黄河故道北岸,鲁、豫、皖三省交界处,北距单县城17公里,是单
县农村第一大镇。明景泰年间,洪洞县黄氏携5个儿子迁于此处古庙繁衍生息,渐成
村落,名为黄五庄。后因河水屡侵村庄,遂迁至高岗处,改村名为黄岗,沿用至今。
1947年,黄岗有人口3000多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多人。建国后,人口逐渐增多
。80年代中期发展到7495人,比建国前增加1.5倍。其中非农业人口885人。全村南北
长1500米,东西宽900米,分为东、西、南、北街,东南隅和黄后楼6个行政村。
黄岗原有东西、南北大街各一条,均为土路。1976年,改为沥青路面。1978年,
新辟东西大街一条,长900米,宽20米,有水塔4座,日供水60立方米。1978年开始供
电。1981年安装路灯。
1949年,有各种大小店铺20家。80年代中期拥有机器制造、农机修理、饮食服务
以及各种农副产品加工业等100多家;有邮电所1处,4条投递路线,186.6公里;电话
机23部,1619对公里。
1949年,有玄帝庙、火神庙、三官庙、大王庙、关帝庙等5座庙宇。关帝庙院内
建有戏楼1座,东西两厢,筑有两层看楼。有教堂1处。80年代中期,有电视录像厅1
处,图书室3处,电影院1处,容纳观众1300多人。
鄄城县军屯鄄城县董口乡军屯村西靠黄河大堤,是一个回民新村,被誉为黄河滩
上的一颗明珠。全村227户,1023人,耕地850亩,人均占有0.8亩,村庄占地220亩。
建国前,军屯房屋破旧,草坯土打墙,街道坎坷不平,污水四溢,臭气熏人。建国后
,村容虽经改造,但变化不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依
靠党的富民政策,走工农商综合发展的路子,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1984年,村党支
部决定,重新划分宅基地,统一规划新村,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在城乡建设部门的
帮助下,施工不到二年,新村落成,成为鄄城县第一个新式农村。新村整齐划一,街
宽路平胡同直。全村共有南北街9条,主街1条;东西街5条,主街2条;其中主街宽1
2米,其他街宽7米。房屋成排,中西式结合,美观大方。于黄河大堤上俯视全村,街
巷纵横,瓦房排排。教学大楼(回民中学)座落村东,裘皮制革厂位于村南,东南角清
真寺大殿和八角望月楼,古朴典雅,蔚为大观。
成武县周庄位于成武县九女集乡西北部,建国前原是一个贫困的村庄。建国后,
全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艰苦奋斗,发展集体经济,逐步富裕
起来。1958年后,村干部就针对村庄房屋建设零乱,街道狭窄弯曲且不平的状况,做
出了进行改造的初步规划,对宅基标准、个人建房做出了统一规定。至1962年,建成
了8米宽的主街道,建起了10户排房。至1976年,全村集体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又对
村庄改造做了大胆尝试,实行集体统一建房的住房分配制。在建设过程中,自己烧制
砖瓦,自己组织建筑队,大大降低了建筑成本。至1985年,全村人都住进了新型的住
宅院落。每个院落的布局是座北朝南,主房5间,内设客厅和居室;院左边建配房2间
,为储藏室和厨房,室内均为水泥地面;院的东南角或西南角一般为饲养棚圈,大门
处建一过道,四周围以砖墙,形成独家小院。每院占地0.4亩,房屋建筑面积130平方
米。有的农户在院内建起了花坛或栽上了葡萄,更显得幽雅美观。
1985年,全村共有196户600余人,村庄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50米,占地面积1
0公顷。整个村庄以纵横交叉的13条街道为主干,井然有序地排列着一栋栋瓦房。这
些房舍,除居民住房外,还有学校、卫生室、代销点、文化娱乐室等各种公共用房,
达200余间。70年代初村里就购置了电影放映机,后又增置了一台公用电视机。1976
年,村里办起了沼气池,5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1979年起全村用上了自来水。村内
主街道铺上了沥青路面,所有街道两旁均栽植了国槐、火炬、冬青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周庄村实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他们在重视发展农业
生产和工副业生产的同时,还大搞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学科学和普及法律活动,制订
了村规民约,并且每年举行一次评选文明户、劳动致富户、卫生户活动,使全村进一
步形成了种田讲科学、做事讲文明、遵纪守法的良好风气。1985年,被成武县人民政
府命名为“综合治理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