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类 畜产品加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4&rec=19&run=13

菏泽地区系全国青山羊、小尾寒羊和鲁西黄牛生产基地,存养量居全省之首,为
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区内畜产品加工主要是皮毛鞣制和皮毛制品。皮毛鞣制在区内历史悠久,单县、
菏泽、曹县、定陶等县均有皮革作坊。鞣制方法主要有分盐法、盐干法和干燥法3种
。其中干燥法为传统工艺,操作简单,成本低,便于储藏和运输,现仍被民间采用。
1953年区内成立第一个皮革生产合作社--东明皮革生产社,从业人员27人,年产
值1.2万元,主要从事车马挽具生产。在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中,皮革业迅速发展。
到1956年全区有皮革生产合作社11个,从业人员190人,生产车马挽具34.6万件,创
总产值21.5万元。1958年由于追求大产品,搞转厂过渡,使皮革工业生产一度陷于低
潮。1961年,贯彻中央关于“手工业35条”,皮革工业得以恢复发展,1963年,全区
皮革生产厂家6个,从业人员208人,生产车马挽具49.3万件,总产值69.4万元。196
8年定陶县制革厂开展了双面绒、单面绒革的研制工作,当年试制成功,1970年大批
量投入生产,1971年在省质量评比中,获得了优良产品称号,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
标准,并在全省皮革行业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荣获“优胜单位”称号。1974年,该厂
首先应用和推广了碱法脱毛新工艺,使产品质量提高了12%,生产周期缩短6天,成
本降低10%,而且减轻了废水污染,成为全省首先应用碱法脱毛工艺的厂家之一。1
975年又试验应用了重革干速鞣制新工艺,生产周期由原来的30天缩短到两天,物耗
由原来的1∶1降到1∶0.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业发展、皮毛资源的增加,为区内发展皮革工业创
造了有利条件,花色品种迅速增加。至1981年,区内皮革和革制品主要有:轻革、重
革、鞣制皮革、毛皮、革皮、服装、毛皮服装、皮鞋等。定陶县皮毛厂生产的羊剪绒
挂毯、坐垫荣获全省第一名,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10多
个国家和地区。该厂应用稀土染色新工艺,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荣获省二轻系统科
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定陶县裘皮服装厂生产的“金叶”牌裘皮衣荣获国家外经部
颁发的荣誉证书。1984年“金叶”牌裘皮衣又被评为全省第一名,被誉为“优质产品
”。
截止1985年底,菏泽地区皮革行业有:菏泽市制革厂、巨野县制革厂、成武县皮
革厂、定陶县皮毛厂、定陶县裘革服装厂、定陶制革厂、菏泽市皮鞋厂、东明县皮鞋
厂、梁山县皮件厂等11处县属企业,职工1301人;占地面积270061平方米,房屋建筑
面积45644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589.8万元,流动资金970.2万元;产轻革152287平
方米,皮鞋42647双,毛皮褥子16600条,毛皮服装19800件,创工业总值1023万元,
利润1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863.2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制革企业迅速发展,先后建起了一批皮毛加工厂,
比较好的企业有定陶县陈集裘皮衣厂、前沙海、中沙海皮厂、定陶南关皮厂、菏泽市
东西马垓皮厂、巨野县石官屯皮件厂、郓城县(玉皇庙)兴集裘革皮毛公司等。定陶县
陈集裘皮衣厂1985年完成产值1469万元,实现利润131万元,向国家交税56万元。“
七五”期间,巨野县制革厂投资15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增加设备,年生产皮革100万
张,创产值500万元,现已成为菏泽地区山羊革加工中心。1985年全区皮毛加工业发
展到28处,从业人员达3721人,实现产值2232万元,利税22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