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改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3&rec=70&run=13

菏泽地区盐碱地分布很广,全区10个县(市),都有轻重不同的盐碱地。据1983年
第三次土壤普查统计,全区有盐碱地183.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5.5%,较1979年
地区水利局土壤调查的结果337.01万亩减少45.47%。这主要是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行,土壤肥力有所改善。据资料分析,全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由0.4-0.6%提高到0.
6-0.7%。同时引黄放淤对改造盐碱土地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蓄淡压碱 60年代初,菏泽地区对改造盐碱地,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先将土地整平,
然后筑埂围畦,保持水土,藉以蓄积天然雨水,淋洗土壤中可溶性盐分,造成土壤季
节性脱盐。
1961年,山东农学院曾在曹县青集公社白马张楼碱场西对此进行过试验、观测
,结果表明,盐碱区整平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利用天然降雨,淋洗土壤盐分,是降
低作物主要根系活动层内盐分的有效措施。
引黄淤改 引黄放淤改土是菏泽地区沿黄人民在同黄河水沙作斗争中,经过反复实
践,闯出的一条发展农业生产的新路子。全区沿黄162万亩沙碱涝洼地,截止1985年
,已淤改了133.64万亩。
利用黄河泥沙放淤改土,对改变沿黄生产条件有着巨大的威力。沿黄通过放淤把
沙碱地淤好了,涝洼地淤高了,不毛之地改善了,常年积水的潭坑淤平了,黄河大堤
加固了;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飞沙满天扬,下种不见秧,大堤年年长,地面年年降
”的被动局面。黄河泥沙含丰富的有机质,据测定淤厚0.5米,每亩含氮量41公斤,
含磷量21公斤,含钾量200公斤,相当于万斤土杂肥的肥效。
沿黄地区由于通过引黄淤改,改变了生活条件,生产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效益十
分显著。据不完全统计,仅淤改措施一项,全区净增产粮食10亿公斤,产值5亿元。
1981年,中央领导视察东明时指出:“灌淤加责任制,等于大翻身”。对淤改工作给
予了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