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治涝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3&rec=69&run=13

菏泽地区处于南四湖以西,新老黄河三角地带,历史上受黄河泛滥影响,坡河纵
横,洼地连绵,加之全年降雨分布不均,年降雨量的70%集中在汛期八、九月份,再
加缺乏排水系统,坡水汇流后,无条件排泄,集中洼地滞蓄,形成当地雨大成内涝,
雨小客水淹的局面,故成为有名的湖西涝区。建国后,在“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
以社队自办为主”的“三为主”治水方针指引下,兴修群众性的各种类型的小型农田
水利工程,发挥了一定的治涝效益。
沟洫畦田 1954年,为了有效的治理涝灾,全区兴修了沟洫畦田。其除涝标准和坑
塘蓄水工程相结合,达到三日连续降雨265毫米水不出田的要求。菏泽区内的地面坡
度一般为1/5000-1/10000。土壤吸水能力较强,用畦埂分割雨水,使水就地渗漏,不
发生地面径流。畦田共分三级:一级畦田,主要利用路基加高,畦埂一般每1.5公里
见方一条,高0.6米,路面宽4米,迎水面挖沟。二级畦田,一般也利用道路,每0.5
公里一条,除高度为0.5米外,其余和一级畦田标准相同,不利用大路的二级畦田,
畦埂高度为0.5米,顶宽0.5米,底宽1米。三级畦田,利用旧有地墒沟,变为地墒埂
,埂高0.3米,底宽0.7米。另外,为使坑塘和沟相连,互通有无,建闸控制,以调节
畦田水深,保证坑塘蓄水。
沟洫畦田的作用,主要是分割雨水,均衡水势,防止坡水遍流,保土保肥,并可
蓄淡压碱,改良土壤。全区60%的面积修筑了沟洫畦田工程。在一般雨型下确实起到
了一定的治涝作用。如:郓城县侯集洼在1956年8月2日至4日降雨104.5毫米,9月4日
10小时降雨165.9毫米,仍然安全无患,当年农业获得大丰收。
台田条田台田条田主要是治涝防渍的洼地改造工程,它的作用除排径流外,同时
还可把土壤中过多的地下水,通过台田条田沟排出,并可抑制雨后地下水位上升,达
到除涝防渍的目的。
菏泽地区因地形平缓,洼地多系浅平洼地,表层土质多淤,透水性能差,易涝易
旱,耕作困难。群众说:“早晨粘、中午硬、下午板结锄不动”。另一部分洼地称“
槽状洼”,表层土多为沙质,瘠薄易涝,但由于黄河在历史上多次串流改道,使这些
洼地上下层沉积的土壤不同。修筑台田后,将上下层不同的土壤合在一起,可起到改
善土壤结构的作用。
自1960年开始,在全区105个大洼里,因地制宜地兴建了不同类型的台条田工程
,至1966年,全区360万亩涝洼地,基本全部修筑了台条田工程。这些工程对防涝、
防渍、改土、灭草、灭虫起了很大作用。台条田工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河间浅平洼地:在洼周围,过水渍涝严重地带修畦田,畦底种一季麦子,汛期滞
蓄雨水;在洼底和渍涝之间地带修台田。
背河槽状洼地:多是轻重不同的盐碱地,初期多挖深沟,修台田,因土质多沙不
易立坡,后改修畦田,结合围埝平种,蓄淡压碱。但在有粘土夹层的洼地,也有的结
合翻淤压碱修筑了台田。
沼泽洼地:对这类洼地,凡有条件的,采取引黄放淤,利用黄河泥沙淤高了地面
,使治涝与改土相结合;如表层以下有粘土夹层,结合修筑台田,取土挖塘,台上旱
作,池内发展水产。
沟网建设从50年代到60年代,菏泽全区在治涝的过程中,对旱、涝、碱三大自然
灾害采取了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以排为主,排蓄结合,大、中、小并举,河网、沟
网一齐搞的方法。自60年代开始,全区掀起了兴建河网化的高潮,其工程模式主要有
曹县“八化一体”和菏泽县的“六网十化”。
“八化一体”整套工程包括平原河网化、遍地机井化、灌溉自流化、耕地园田化
、水力电气化、水产多样化、大地园林化、交通运输舟船化和公路化。这样,河网、
渠网、林网、公路网和星罗棋布的电站、机井全部交织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利
工程体系。为了发挥水土资源潜力,达到灌排自如,蓄泄兼施,便利交通,在施工中
采用了排灌、耕作“一一五”制和河、路、渠并行,各项工程同时并举的作法。“一
一五”制,按斗渠灌溉10000亩,农渠灌溉1000亩,毛渠灌溉50亩的标准把耕地划方

“八化一体”工程试点在曹县城关公社完成后,1959年7月10日两小时降雨61.8
毫米没有发生涝灾,接着7月13日至8月23日又遇到大旱,由于水源充足,适时进行了
灌溉,保证了秋季作物丰收。全年粮食亩产量比1949年的75公斤翻了一番。同时对改
造盐碱地效益也很显著,六级河网40米以内,脱盐率达50%,得到水电部和省委的肯
定。但由于工程量过大,标准过高,占地过多,在领导思想上强求划一并急于求成,
加之所用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超过了群众的承受能力,甚至有的工程内容与实际脱节
,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后因缺乏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至失败而告终。
“六网十化”内容包括河网、渠网、沟网、路网、电网、林网和灌溉自流化、河
道拦蓄阶梯化、平原坑塘化、水力电气化、提水机械化、耕地园田化、碱洼水稻化、
水产多样化、四旁全绿化、工程系统化。1958年在菏泽县赵楼示范,经过1958年冬和
1960年春的积极努力,除完成了河网、渠网以及部分电网、林网工程外,并开挖了5
00个坑塘和万花湖蓄水工程,其他工程由于脱离实际,未得全面实施,整个工程基本
没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