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引黄灌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3&rec=67&run=13

引黄灌溉发展历程 1930年秋,山东省建设厅曾拟定“黄河沿岸虹吸灌溉淤田计划
”,其中有鄄城董口沙地、周桥沙地两处,共计1614顷,后因财源困匮,而未实施。
建国后,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对治理黄河十分重视。1956-1957年,菏泽专区先后在
菏泽县刘庄、鄄城县苏泗庄、梁山县国那里试办3处15条虹吸引黄工程。其中刘庄安
装虹吸管9条,苏泗庄安装2条,国那里安装4条,总引水量15立方米/秒,工程配套管
理运用较好。1958年春,在东明县黄寨险工处兴建黄寨引黄闸。该闸结构形式为箱式
涵洞,设计3孔,引水流量20立方米/秒。是年10月,菏泽县于刘庄虹吸工程附近兴建
25孔箱式涵洞引黄闸1座,设计引水流量260立方米/秒。灌溉范围包括菏泽、定陶、
成武、巨野、鄄城、郓城、梁山和济宁专区的嘉祥、济宁等9个县市,灌区面积控制
1313万亩,使菏泽专区北部形成了黄灌区。
1959年冬,梁山县陈垓修建引黄闸1座,结构为箱式涵洞,设计3孔,引水流量3
0立方米/秒。1960年5月,鄄城县苏泗庄兴建箱式涵洞引黄闸1座,设计3孔,引水流
量50立方米/秒。这些工程兴建后,由于灌区不配套,土地不平整,大水漫灌,加之
缺乏排水系统,致使地下水位急剧上升,大面积土地盐碱化,全区盐碱地面积由150
万亩增加到360万亩。由于积涝、盐碱灾害的扩大,使广大群众失去发展引黄灌溉的
信心,一时平渠之风盛行。对此,中央极为重视,于1962年3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
谭震林在范县召开冀鲁豫三省会议。根据会议决定,山东省引黄灌区全部封闸停灌。
1965年天气干旱,水源短缺,抗旱需水告急。山东省委于2月9日召开引黄抗旱会议,
传达贯彻中央八省市抗旱灌溉会议精神。之后,菏泽地区引黄灌溉又重新恢复发展起
来。
1966年,在总结以往引黄灌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积极慎重,稳步发展”
的方针。首先在郓城县苏阁,兴建虹吸管3条,四隆村2条,共计引水流量5立方米/秒
。1967年又于苏阁增建3孔引黄闸1座,设计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1968年,东明县
阎潭兴建换新天引黄闸,设计3孔,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1970年鄄城县营坊兴建虹
吸管3条,设计引水流量3立方米/秒;1971年东明县阎潭兴建12孔引黄大闸1座,设计
引水流量150立方米/秒。是年,郓城县伟庄兴建虹吸管2条,设计引水流量2立方米/
秒。1972年菏泽县自筹经费兴建郝寨引黄闸,设计3孔,引水流量20立方米/秒;是年
,鄄城兴建旧城引黄闸,设计5孔,引水流量50立方米/秒;并在梁山县高堂兴建虹吸
管2条,设计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1976年在梁山县马那里,兴建虹吸管1条,引水流
量1立方米/秒;1977年郓城县四隆村兴建虹吸管1条,引水流量1.2立方米/秒;1978
年鄄城县苏泗庄引黄闸按原规模进行了改建;1979年菏泽县刘庄引黄闸也作了改建,
结构为开敞式4孔,设计引水流量80立方米/秒;1980年东明县兴建了谢寨引黄闸,设
计3孔,引水流量30立方米/秒;1983年郓城县扩建苏阁引黄闸,设计4孔,引水流量
50立方米/秒。
自1965年恢复引黄灌溉以来,菏泽地区先后新建改建引黄闸共11座,虹吸工程8
处,安装虹吸管50条。总设计引水流量580立方米/秒。共做土方212万立方米,石方
6.5万立方米,混凝土2.95万立方米,用工日144万个,投资1734万元。
引黄灌区工程沿黄5县共兴建引黄灌区8处,设计控制灌溉面积245万亩,基本配
套的有110万亩,全面配套的有26.3万亩。1965-1985年,引水量为211.67亿立方米,
除去灌区用水外,并补给内河发展提水灌溉120多万亩。
阎潭灌区:位于东明县南部,黄河大堤以东,东鱼河西支以西,赵王河以北,苏
集抗旱沟以南,面积57万亩,其中飞沙地27万亩,碱荒地24万亩。原规划以淤改为主
,先淤后灌,设计灌溉面积45.5万亩,已配套5万亩;设有干渠37条,长193公里,修
建筑物280座,挖各级排水沟104条,总投资551万元。多年来通过放淤改土,沙荒地
多已变为良田。据调查,1972年建灌区前,粮食亩产55公斤,1985年粮食亩产382.5
公斤。
谢寨灌区:原名黄寨灌区,1958年兴建,位于东明县中部,黄河大堤以东,东明
、菏泽边界以西,洙赵新河以南,苏集抗旱沟以北。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为30万亩,已
配套8万亩,修干支渠20条,长100公里,建筑物40座,开挖干支排水沟32条,长150
公里,建筑物491座,共投资281万元。自1966年复灌以来,采取淤灌结合,排灌并举
的措施,灌区面貌大变,粮食亩产量由复灌前的136公斤提高到1985年的369公斤。
刘庄灌区:位于菏泽市西北部,东西长28公里,南北宽8公里,总面积222平方公
里,其中耕地30万亩。设计灌溉面积24万亩,已配套17万亩,修干支渠63条,长207
公里,建筑物963座,开挖排水沟41条,长144公里,建筑物312座,总投资800万元。
复灌后,灌区管理部门注意了科学管理,采取淤、灌、排综合措施;同时,在渠首管
理运用上,摸索出新经验,从而使灌区粮食亩产由灌前的70公斤,上升到1985年的4
16公斤,灌区内出现了很多万斤粮户。因此,被省命名为“山东省人民胜利渠灌区”

苏泗庄灌区:位于鄄城西部,灌区范围在黄河大堤以东,鄄、郓边界以西,三分
干以北,五支沟以南,灌区面积330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为41.8万亩,已配套25
万亩,有干支渠270条,长685公里,建筑物445座;开挖干支排水沟107条,长447公
里,修建筑物174座,总投资606万元。通过多年的沉沙,结合改土,灌、排、淤并举
的措施,灌区面貌大为改观,粮食亩产量复灌前为105公斤,1980年增到200公斤,1
984年又增到375公斤。
旧城灌区:原属苏泗庄灌区,旧城闸建成后,将北部划为旧城灌区,灌区范围西
临黄河大堤,东靠鄄郓河,北倚送水干线,南与五支沟相邻。设计灌溉面积18万亩,
已配套10万亩,有干支渠62条,长178公里,建筑物122座,投资125.5万元。几年来
通过放淤改土和灌溉,灌区粮食亩产量由复灌前的137.5公斤上升到1984年的352.5公
斤。
苏阁灌区:自1983年苏阁大闸建成后,灌区范围向南金堤扩展,其范围在黄河大
堤以南,郓城新河以北,郓、梁边界以西,苏阁送水干线以东。设计灌溉面积为49万
亩,已配套面积15万亩,有干支渠78条,长48公里,建筑物280座;开挖干支排水沟
74条,长250公里,建筑物556座,总投资380万元。灌区建成初期,1968年粮食亩产
105公斤,1985年亩产上升到391公斤。
陈垓灌区:位于梁山县西北部,西南至郓、梁边界,东南至梁山县城。设计灌溉
面积为25万亩,已配套20万亩,有干支渠180条,长441公里,建筑物688座,开挖干
支沟166条,长415公里,修建筑物544座,总投资310万元。通过淤、灌、排综合措施
,灌区产量逐步提高,复灌前粮食亩产120公斤,到1984年,粮食产量每亩单产增到
321公斤。
东平湖灌区:位于东平湖二级湖新湖区,北靠一级湖,西临梁济运河,东至老运
河。设计灌溉面积为26.13万亩(其中自流灌溉19.78万亩,提灌5.31万亩,井灌1.04
万亩),有各级渠1252条,各级建筑物1421座,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粮食亩产量开
灌前116公斤,1985年增加到233.9公斤。
引黄送水工程 为了充分发挥引黄优势,扩大灌溉面积,增强抗旱能力,1982年制
定了全区引黄送水规划,山东省水利厅(82)鲁水勘字第46号文批准了阎潭、刘庄、旧
城三条送水干线的设计。
阎潭送水干线:自东明县阎潭闸向南新开挖输水干渠,于赵王河两侧沉沙,沉沙
区面积为16平方公里,沉沙后通过南赵王河,经太行堤水库土塘和二堤河,将水送至
曹县、单县。干线全长131公里,设计流量为30立方米/秒。干线负担抗旱补源面积1
53.3万亩。
刘庄送水干线:自菏泽县刘庄南分水闸,沿李村南干渠向南,穿洙赵新河及渔沃
河后,再沿老黄万运河至吕陵西南入东鱼河北支,长17.7公里,设计标准为25立方米
/秒。沉沙区在菏(泽)刘(庄)公路南,抗旱沟西,洙赵新河以北,输水干渠两侧,面
积为19平方公里。控制灌溉、抗旱、补源面积达126.8万亩。
旧城送水干线:自鄄城县旧城闸,利用北分干作为送水干渠,设计流量为30立方
米/秒。于左营东、孙沙窝西送入鄄郓河,全长16.5公里。沉沙区在输水干渠与黄堤
之间,以及鄄郓河以东,苏阁送水干渠以西地区,面积为15平方公里,控制灌溉、抗
旱、补源面积56.7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