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畜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3&rec=41&run=13

鲁西黄牛 鲁西黄牛是全国五大地方良种牛之一,它以体大力壮、出肉率高、肉
质鲜美、耐粗易养、抗病力强而著称。菏泽地区为中心产区。截止到1985年全区存养
量近60万头,占全省鲁西黄牛总头数的80%以上,出栏率为19%。
鲁西黄牛是在一定历史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当地气候温和,土地宽广,交通不
便,要求躯体大、挽力强、行走快的役畜,这就促使当地群众选用大型役牛。历史上
每逢配种旺季,种公牛披红戴花,赶集串会,相互竞赛,对选优去劣,加强选育起了
重要作用。鲁西黄牛肉质好,产区群众有吃牛肉的习惯。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山东省
沿海贸易开放后,牛肉为主要贸易物资,开始大量出口,运往德、日、南洋、香港等
国家或地区。
根据自然条件和用途,鲁西黄牛在品种形成过程中,出现不同类型。凡土地粘重
、生产工具笨重并要求精耕细作的地方,以“抓地虎”牛为主;土质较松,耕地面积
大,交通不便,耕挽兼负的地方,则以体格高、步幅大、速度快的“高辕型”牛为主
。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既要求挽力大,又
要求速度快,加之“两型”之间的交配,饲养管理条件的改善,又出现了大量的中间
类型。
高辕型牛:个体高大、四肢较长、但体躯较短,侧视略成正方形。角多为龙门角
和倒八字角。被毛颜色较浅,黄色较多,三粉较明显,臀部较高,行走快,步幅大,
适于拉车运输,但持久力较差。
抓地虎牛:上体较矮,身躯粗且长,四肢粗壮,胸部深广,侧视呈长方形。公牛
以倒八字角、扁担角为多,母牛多为不正角。被毛较深,以棕红、深黄为多,步幅小
,行走慢,挽力和持久力较大,适于农田耕作。
中间型牛:体质类型、外貌特征、体态指数等均介于高辕型与抓地虎之间,这种
类型的牛较多,约占牛群总数的43.6%。
据1980年调查,鲁西黄牛的体重,一岁公牛310公斤、母牛253公斤;二岁公牛4
32公斤,母牛341公斤;三岁公牛482公斤,母牛357公斤;四岁公牛554公斤、母牛3
79公斤;五岁以上公牛560公斤,母牛391公斤。
鲁西黄牛具有良好的役用体型,且性情温顺,好管理易调教。据1980年42头牛(
其中公牛3头,年龄6-7岁;母牛24头,年龄5-9岁;阉牛15头,年龄5-9岁)的测验,
平均最大挽力229.33公斤,相当于体重的54.87%。在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中等膘
情的阉牛每天可耕沙质土地5-6亩,母牛可耕3-4亩。
鲁西黄牛产肉性能良好、皮薄、骨细、产肉率较高,且肉质鲜美,肌纤维较细,
脂肪均匀地分布于肌纤维之间,呈明显的大理石状花纹,群众称为“五花肉”,本世
纪初曾远销海外,被称为“山东膘牛”,每年出口十几万头。80年代又有数万头膘牛
运销香港等地,颇受欢迎。据1984年试验,12-18月龄的公、母牛平均日增重0.61公
斤,每增重1公斤消耗6.3饲料单位,平均屠宰率为56.75%,净肉率为48.68%,接近
或超过国外著名肉牛品种。
小尾寒羊 小尾寒羊是我国优良绵羊品种。1965年以前,全区的小尾寒羊多集中在
黄河故道、大沙河两岸。70年代后,区内西部、西北部数量较多,质量也较好。特别
是鄄城、东明两县最多,菏泽、曹县、定陶等县次之。后来由于绵羊杂交改良工作的
开展,使小尾寒羊的存养量大大减少,分布面也大大缩小。1979年菏泽地区被定为全
国小尾寒羊育种基地。80年代梁山、郓城、巨野、鄄城等县为重点产区,每年约产8
万张裘皮,175万公斤羊肉。1985年全区存养10.31万只。
饲养小尾寒羊,投资少、见效快,管理也比较简单。小尾寒羊成熟早,繁殖率高
,生长快,适应性强。在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羔羊成活率可达90%以上。
小尾寒羊属于短脂尾羊,尾长不超过飞节,被毛白色者为多,毛股清晰,花弯较
多呈穗状,适于制裘。公羊头大鼻隆起,羊角粗壮,呈三棱形,颈粗短,背腰平直,
四肢粗壮,前躯发达,耆甲高。母羊头较小,颈细长,两耳较大且下垂,大多有小角
或角基。
一般成年公羊体重94公斤,体高91公分,成年母羊体重50公斤,体高77公分,体
长78公分。周岁公羊体重62公斤,体高83公分,体长80公分;周岁母羊体重41公斤,
体高74公分,体长74公分。
小尾寒羊产肉性能良好,出肉率高,成年公羊屠宰率为55.59%,净肉率为45.9
%;成年母羊屠宰率为52.43%,净肉率为39.7%;三月龄断奶羔羊屠宰率为50.57%
,净肉率为39.18%。
小尾寒羊的羔皮比细毛羊、半细毛羊的羔皮薄,皮肤组织细密紧韧,毛股清晰,
具有波浪形或螺旋形花纹,经过熟制花形基本不变。成年公母羊的板皮面积大,是制
革的好原料,毛没有花弯的也可制裘。
小尾寒羊产毛量较低,但羊毛油汗小,净毛率较高。
青山羊 青山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毛皮品种之一,所产青山羊板皮,是加工皮褥、
皮衣的上等原料,尤其是羔皮(称青猾皮)驰名中外。青山羊主要分布在菏泽地区,系
本地和我国的名特产。
青山羊的选育已有50多年的历史。本世纪初全区饲养的山羊有青、白、黑三个毛
色,以吃肉为目的。后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猾皮成为出口商品。开始黑猾皮为最
好。1952年后,染色工业发展较快,黑色猾皮可以染制,而区内所产的青猾皮,由于
毛色好、光润,又有美丽的花纹,质地柔软紧密,人工不能仿制等特点,在国际市场
很畅销。早期流行小毛猾皮,商人大批宰杀母羊,剥取胎羔,造成山羊不断减少。1
937年前后,出口改为大毛猾皮,宰杀出生后3天左右的羔羊取皮,结束了“刀下猾皮
”,变肚剥为“活羊摔”。
50年代以后,国家收购青猾皮,实行了优质优价和奖励政策,并采取了选种选配
、收次留好和异母带羔、劣种淘汰等办法,育成了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繁殖率高、
适应性强、耐粗饲、遗传性稳定的羔皮山羊品种。
随着青山羊的迅速发展,两皮产量也逐年提高,1950年全区收购青猾皮17.4万张
,山羊板皮4.3万张;1955年收购青猾皮76.2万张、山羊板皮25.1万张;1975年收购
青猾皮226.4万张、山羊板皮93.8万张;1978年收购青猾皮367.7万张、山羊板皮137
.2万张;1982年收购青猾皮428万张,山羊板皮219.9万张,成为大宗出口商品,销往
西欧、美洲的一些国家。
70年代以后,全国很多省、市、自治区,从菏泽地区引进了大批青山羊进行繁殖
饲养,南到两广、云贵;北到吉林、黑龙江;东至沿海;西至青海、四川。有山区,
也有平原,气候千差万别,饲草料极不相同,但大部分羊群都能健康发展。
青山羊体格小,结构紧凑,头大小适中,上宽下窄呈三角形。公羊颈粗短,前胸
发达,背腰平直,四肢粗壮,前高后低,雄壮有力;母羊颈细长,前躯较窄,后躯较
深,背腰平直,前低后高,腰围大,四肢健壮结实。
青山羊具有“四青一黑”的特点,即被毛、嘴唇、角、蹄为青色,前额为黑色。
由于黑、白毛混生均匀,细密有光泽,使人感觉到呈青色而不是灰色。又因黑、白混
生比例不同,毛色又分为正青、粉青、铁青三种。白毛过多的为粉青,黑毛过多的为
铁青。
斗鸡 斗鸡原产于菏泽地区,是中国一个珍贵的玩赏型鸡种,历史悠久,闻名国内
外。据载,春秋战国时期到唐玄宗李隆基时,“诸王世家、贵族之家,倾家破产斗鸡
,都中男女以弄鸡为事,民间兴斗鸡戏”。后来开封、商丘、西安等地也来菏泽地区
引种斗鸡。由于连年战乱、黄河决口等自然灾害频繁,致使斗鸡几乎绝种。
70年代初期,全区部分县又开始饲养斗鸡,但数量很少,发展也很慢。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省主管部门在鄄城县建立了斗鸡保种场。斗鸡又有新
的发展,除鄄城县以外,菏泽、成武、曹县等县市均有斗鸡分布。
斗鸡体型紧凑,公鸡胸部发达,头大而宽,腿高,颈粗长。从体重上可分为大、
中、小三个类型,体重分别为6、5、4公斤。从毛色上又可分为黑、白、红、黄四个
类型。斗鸡斗架有快型慢型之分,斗打形式又分高咬、下海、打低头等三种。
斗鸡的外形,具有鹰嘴、鹅颈腿、驼鸟身特征。头型多数为平头,凤头不多,冠
多分为单冠和平冠,一般皆为红色,嘴为白色或黄色,脚为黄、白两种颜色,其中黄
色较多,白色仅占四分之一。没有趾毛,爪玉色较多,黄色次之,皮为白色,掉毛处
呈红色。
周岁以上成年鸡的体长,公鸡为25-30厘米,母鸡为21-25厘米;其胸深,公鸡为
11-15厘米,母鸡为9-13厘米。
斗鸡生长快,肌肉丰满,肉质鲜美,逐渐形成赏肉两用型品种。据调查,斗鸡3
0日龄体重可达0.35公斤;60日龄体重可达0.75-1公斤;90日龄体重可达2公斤;120
日龄体重可达2.5公斤;150日龄体重可达3公斤;180日龄体重可达3.5公斤;周岁体
重可达4.5公斤。
斗鸡开产日龄一般为180-220日,年产蛋62-96枚,蛋重50-75克,蛋色多为暗红
色,成年母鸡就巢性较强。公母鸡利用年限3年左右。
斗鸡同良种肉用鸡杂交,杂种鸡产肉性能很好,生长快、产肉多、肉质好,深受
消费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