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家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3&rec=28&run=13

据历史资料记载,1919年菏泽、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8
个县饲养大牲畜26.97万头,(其中牛占50%、驴占26%),户均0.8头;生猪13.7万头
,户均0.3头;羊50.97万只,户均1只。1933年饲养大牲畜58.94万头(其中牛占56%
、驴占28%),户均1.24头;生猪28.63万头,户均0.6头;羊32.41万只,户均0.64只
。1936年全区9个县(包括平阴县)养大牲畜57.94万头,其中牛41.93万头,马2.93匹
,驴9.39万头,骡3.69万匹,生猪17.17万头,羊35.45万只(其中山羊22.72万只,绵
羊12.73万只)。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区畜牧生产受到严重破坏,1949年全区10个县养
大牲畜41万头(其中牛36万头)、生猪14.4万头、羊27万只,大大低于抗日战争前的水
平。建国后,畜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55年,全区大牲畜发展到63.9万头,创历
史最高水平。其中牛56.44万头,占80%。以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畜牧生产几
经波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畜牧业迅速发展。1983年大牲畜存养量恢复到1
955年的水平,以后又以平均每年增加5.6万头的速度继续发展,1985年达到75.72万
头。
牛 自古以来,全区农民就有养牛的习惯。俗话说:“牛是农家宝,种地少不了”
。当时养牛的主要用途在于使役积肥,只有老弱病残的耕牛才肯宰杀食用。建国前,
全区农家养牛者,多则三、四头,少则一、二头,并无大群放养。一般种地20亩需养
牛一头;小农户耕地不多,独自养牛,力所不及,常向富裕户租借。
发展状况:50年代初期,广大农民逐步地走上了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同时带动了
养牛业的发展。全区黄牛存养量由1949年的36万头发展到1955年的56万头。当时农村
流传着“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之说。1956年大办农业高级社,老牛、
小牛因为无法使役,社里不要,农户的土地归到高级社,无法饲养,国家政策又不准
宰杀食用,一度出现幼牛价格很低,甚至随便遗弃的现象。1957年因雨水大,耕地被
淹,饲草、饲料不足,加上疫病流行,使役过重,结果造成大批耕牛死亡。
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许多耕牛被赶到田间饲养;又因刮“共产风”,
大批粮食、饲草霉烂在田间,草料缺乏,养牛受到很大影响。1960年全区养牛只有1
6.1万头。1963-1965年在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三年恢复时期,各
级领导对畜牧业生产十分重视,各县又从外省购进一批耕牛,使全区养牛生产有了显
著发展,1968年全区黄牛存养量恢复到30万头。“文化大革命”中、后期,牛的存养
量一直徘徊在25万头左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0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牛由集体饲
养改为个体农户分散饲养,群众养牛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养牛生产发展迅速。黄牛
禁止宰杀的规定废除后,实行了“三把刀”政策,即国家、集体、个人可以宰杀黄牛
,为社会提供肉食。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养牛的目的已由单纯的使役逐渐
向肉役兼用型发展。
品种:区内牛,绝大部分为黄色,所以叫黄牛,50年代又称为“鲁西黄牛”。1
960年全区成立了鲁西黄牛育种辅导站。于1963年初组织力量在鲁西黄牛主要产区郓
城、鄄城、巨野、菏泽等县进行了重点普查。1974年10月8日至12月23日,由省畜牧
兽医站、农科院、农学院及地区畜牧兽医站组成调查组,在县、社有关单位紧密配合
下,对鲁西黄牛进行重点调查,并把全区定为鲁西黄牛的重点产区。
全国地方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成立后。对全区鲁西黄牛的生产性能肉用性能作了
进一步试验和研究,认为鲁西黄牛不仅力大、役用性能较强,而且肉质良好,是优良
的肉役兼用型地方良种牛。并把全区划分为鲁西黄牛保种区和改良区。梁山、郓城、
鄄城为保种区;其他县为改良区,主要是利用法国利木赞肉用牛品种进行杂交改良,
以培育出新型的鲁西黄牛。
饲养:全区50年代初期,牛是在农家分散饲养,俗话说:“一头牛就是半个家业
”。农民视牛如宝,饲养管理特别精心。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牛由集体饲养,一
般一个饲养员喂10多头。
在耕牛集体饲养时期,精料不但数量少,而且质量差,一般每头一天供应精料0
.5-0.75公斤,大部分是地瓜干。饲草单一,常年以麦秸为主,青草喂量不多。再就
是使役过重,每头役牛负担耕地四、五十亩,多者负担耕地100多亩。
1980年以后,牛又分散到农户饲养,由于粮棉产量大幅度提高,饲草饲料资源更
加丰富;农户的责任心加强,饲养管理更加精细;同时饲养管理技术大大提高。饲草
饲料花样多,数量足,营养全面,有的还喂了混合饲料,尤其是蛋白质饲料得到补充
。在饲草方面,虽然仍以麦秸、麦糠为主,但花生秧、地瓜蔓、玉米秸等喂量多了。
不仅是夏秋季,就是冬春季,牛也能吃上“花草”。
马(骡)驴马(骡):区内所养马、骡,主要是本地产,也从外地输入。由河南或徐
州经单县、曹县输入者为南马;由张家口、热河之古北口等地输入者为北马(也叫口
马);由四川省输入者为川马。骡为马、驴杂交后的品种,公驴母马所生者为马骡,
体格较大;公马母驴所生者为驴骡,体格较小,其性似驴。20世纪初,饲养马骡较多
的是单县,其次是菏泽、定陶、郓城。1919年,菏泽、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
野、郓城、鄄城8个县共养大牲畜26.97万头,其中马3.36万匹,骡2.26万匹,共计5
.62万匹,占大牲畜总头数的20.84%;1933年上述8县共养大牲畜58.94万头,其中马
3.94万匹,骡4.96万匹,共计8.9万匹,占大牲畜总头数的15%。到50年代,马骡存
养量较少,1950年全区仅存养马326匹,骡329匹。1959年全区仅饲养马6580匹、骡2
464匹。70年代中期以后,马、骡存栏量开始增加。1978年全区养马4.01万匹、骡1.
69万匹,马、骡共计5.7万匹。
驴:1919年境内8县养驴共7.54万头,占大牲畜总头数的28%。50-70年代,驴的
存养量在10万头左右,发展不快。进入80年代以后,发展较快。1980年突破10万头。
1985年达到17.62万头,占大牲畜总头数的23.27%。

菏泽地区1949-1985年大牲畜年末存养量

单位:万头

┌──┬───┬────────────┬──────┐
│年份│合计 │其中 │能从事农役的│
│ │ ├───┬──┬──┬──┤ │
│ │ │牛 │马 │驴 │骡 │ │
├──┼───┼───┼──┼──┼──┼──────┤
│1949│41.26 │36.45 │0.03│4.76│0.03│31.39 │
├──┼───┼───┼──┼──┼──┼──────┤
│1950│48.38 │41.51 │0.03│6.81│0.03│37.89 │
├──┼───┼───┼──┼──┼──┼──────┤
│1951│51.80 │44.70 │0.05│6.98│0.06│40.56 │
├──┼───┼───┼──┼──┼──┼──────┤
│1952│56.01 │48.37 │0.07│7.51│0.07│46.45 │
├──┼───┼───┼──┼──┼──┼──────┤
│1953│58.55 │51.34 │0.10│7.00│0.12│49.28 │
├──┼───┼───┼──┼──┼──┼──────┤
│1954│56.58 │49.81 │0.13│6.53│0.10│48.54 │
├──┼───┼───┼──┼──┼──┼──────┤
│1955│63.94 │56.44 │0.22│7.14│0.13│51.57 │
├──┼───┼───┼──┼──┼──┼──────┤
│1956│62.21 │52.72 │0.36│8.91│0.22│51.49 │
├──┼───┼───┼──┼──┼──┼──────┤
│1957│49.17 │41.01 │0.46│7.45│0.25│41.46 │
├──┼───┼───┼──┼──┼──┼──────┤
│1958│34.03 │24.83 │0.65│8.31│0.24│28.37 │
├──┼───┼───┼──┼──┼──┼──────┤
│1959│24.64 │16.23 │0.66│7.51│0.25│24.25 │
├──┼───┼───┼──┼──┼──┼──────┤
│1960│21.24 │16.15 │0.69│4.14│0.26│21.01 │
├──┼───┼───┼──┼──┼──┼──────┤
│1961│24.52 │16.49 │0.76│7.01│0.27│21.13 │
├──┼───┼───┼──┼──┼──┼──────┤
│1962│26.09 │17.98 │0.75│7.12│0.25│21.68 │
├──┼───┼───┼──┼──┼──┼──────┤
│1963│26.80 │19.14 │0.64│6.83│0.24│21.88 │
├──┼───┼───┼──┼──┼──┼──────┤
│1964│27.64 │20.14 │0.60│6.64│0.25│22.59 │
├──┼───┼───┼──┼──┼──┼──────┤
│1965│30.14 │22.40 │0.59│6.86│0.29│24.42 │
├──┼───┼───┼──┼──┼──┼──────┤
│1966│34.62 │26.26 │0.64│7.42│0.30│26.91 │
├──┼───┼───┼──┼──┼──┼──────┤
│1967│38.37 │29.01 │0.75│8.27│0.35│28.72 │
├──┼───┼───┼──┼──┼──┼──────┤
│1968│40.08 │30.60 │0.83│8.30│0.35│30.73 │
├──┼───┼───┼──┼──┼──┼──────┤
│1969│39.60 │29.70 │1.00│8.47│0.43│30.75 │
├──┼───┼───┼──┼──┼──┼──────┤
│1970│39.93 │29.75 │1.14│8.56│0.48│31.04 │
├──┼───┼───┼──┼──┼──┼──────┤
│1971│39.63 │29.63 │1.13│8.37│0.51│32.15 │
├──┼───┼───┼──┼──┼──┼──────┤
│1972│39.80 │29.60 │1.40│8.20│0.60│32.10 │
├──┼───┼───┼──┼──┼──┼──────┤
│1973│39.70 │28.60 │1.70│8.40│1.00│32.12 │
├──┼───┼───┼──┼──┼──┼──────┤
│1974│39.43 │27.97 │2.30│8.23│0.93│31.77 │
├──┼───┼───┼──┼──┼──┼──────┤
│1975│38.12 │25.75 │2.70│8.57│1.10│32.13 │
├──┼───┼───┼──┼──┼──┼──────┤
│1976│36.97 │24.30 │3.16│8.18│1.33│31.39 │
├──┼───┼───┼──┼──┼──┼──────┤
│1977│36.81 │23.20 │3.81│8.24│1.56│31.30 │
└──┴───┴───┴──┴──┴──┴──────┘

续表
┌──┬───┬─────────────┬──────┐
│年份│合计 │其中 │能从事农役的│
│ │ ├───┬──┬───┬──┤ │
│ │ │牛 │马 │驴 │骡 │ │
├──┼───┼───┼──┼───┼──┼──────┤
│1978│36.65 │22.83 │4.01│8.12 │1.69│31.26 │
├──┼───┼───┼──┼───┼──┼──────┤
│1979│37.81 │23.10 │4.37│8.36 │1.98│31.84 │
├──┼───┼───┼──┼───┼──┼──────┤
│1980│44.65 │27.20 │4.35│11.03 │2.07│39.41 │
├──┼───┼───┼──┼───┼──┼──────┤
│1981│35.98 │33.75 │4.10│13.98 │2.15│46.34 │
├──┼───┼───┼──┼───┼──┼──────┤
│1982│57.03 │35.45 │3.97│15.48 │2.13│47.48 │
├──┼───┼───┼──┼───┼──┼──────┤
│1983│63.61 │40.55 │4.25│16.41 │2.40│51.68 │
├──┼───┼───┼──┼───┼──┼──────┤
│1984│69.24 │45.00 │4.65│16.85 │2.74│53.48 │
├──┼───┼───┼──┼───┼──┼──────┤
│1985│75.72 │50.51 │4.60│17.62 │2.99│60.46 │
└──┴───┴───┴──┴───┴──┴──────┘

猪 发展状况:50年代中期以前,生猪饲养量比较小,发展也很缓慢。1949年末全区生
猪存养量14.4万头,到1956年,全区生猪存养量达到17.5万头。1958年,全区生猪存
养量达到43.5万头,比1956年增加26万头,增长1.5倍。60年代初,由于经济困难,
生猪饲养量一度下降,1960年全区生猪存养量只有21.3万头,比1958年减少51%。以
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到1965年全区生猪存养量达到69.2万头,1966年突破百
万头大关。70年代生猪发展较快,1976年全区生猪存养量达到178.77万头,创历史最
高水平。但这一时期养猪生产只注意数量,放松了质量,出栏率低(仅为40%左右),
个体产肉量也少。进入80年代以后,全区生猪存养量曾一度下降。1980年末,全区生
猪存养量137.18万头,比1979年末的150.02万头减少12.84万头,下降8.5%,以后又
连续三年以每年平均20万头的速度递减。到1983年,全区生猪存养量仅有76.5万头,
比1980年又减少60多万头,下降43%。1983年以后,随着生产条件和饲养管理的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猪肉价格上升,养猪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使生猪产量、
质量、出栏率和个体产肉量都明显地提高。1985年末,存养猪117.45万头,比1983年
增加40.89万头,增长53.4%。
品种:50年代,境内的生猪以当地黑猪(即普连黑猪)为主,此猪体型中等,头大
小适中,被毛黑色,鬃粗毛长,两耳下垂,耳根较硬,嘴长中等,嘴筒较粗直,面纹
少而浅,背腰平直,四肢粗壮。其优点是体质结实,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
繁殖率高,遗传性稳定,缺点是生长发育较慢,肥育性能差,先长架子后长肉,饲养
期长等。
1957年开始,全区引进的外来猪种主要有内江猪、新金猪、约克夏、巴克夏、长
白猪等。80年代由于人们对瘦肉需求量的增加,从1984年起又引进了杜洛克、汉晋夏
、北京黑、沂蒙黑等瘦肉型猪种,与本地猪进行杂交。
据调查,80年代全区饲养的内本猪(内江猪与本地猪杂交)为最多,约占60%,各
县市均有分布,其中菏泽、巨野、成武、郓城、梁山较多。这种猪的主要特征是头宽
短、嘴短微翘,额部纵横皱折突出,眼窝深陷,颊部肌肉丰满,耳小下垂,颈粗短,
背腰较宽微凹,腹下垂,四肢粗壮,全身皮毛黑色,耐粗饲,易管理,育肥快,皮、
骨、肉一齐长,育肥期短,一般10个月可长到90-100公斤。缺点是需要青绿饲料和蛋
白质饲料较多,同时此猪易患水肿病。
新本猪(新金猪与本地猪杂交)约占10%,各县市均有分布,菏泽、定陶、曹县、
郓城较多。
约本猪(约克夏与本地猪杂交)约占8.3%,各县、市均有分布,特别是县城机关
、城郊、农林牧场及生产条件好的单位饲养较多。此外,还有长本猪(长白猪与本地
猪杂交)、巴本猪(巴克夏与本地猪杂交)、沙本猪(沙子岭猪与本地母猪杂交)等,但
数量不多。
饲养:1958年以前是农户自养,实行圈养,跑猪较少。1958年以后,大力提倡“
集体办猪场”,生产队和部分大队,纷纷办起了养猪场,特别是母猪,多是由集体饲
养,繁殖了仔猪供给农户喂养,名曰:“队繁户养”。在“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
畜牧业”的方针指导下,提出了“大养其猪”的口号,对养猪生产层层提出指标,并
制定了许多奖励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养猪数量的大发展。1980年以后土地承包到户,
生猪的饲养方式完全成为农户自养。
1980年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前,由于经济条件差,集体和农户养猪,饲料单一,营
养不全,养猪是“青、粗、精”相结合,以青粗饲料为主。一头猪每天只能喂到0.5
-0.75公斤精饲料,而且是以地瓜干为主。1980年以后,精料数量增加了,一般一头
猪每天喂精料1.5公斤左右,而且是以玉米、麸皮为主,并注意了饲料质量,特别是
注意了蛋白质饲料的补充,除适当加喂豆类饲料外,还注意了棉籽饼的脱毒喂猪,这
在解决蛋白质饲料不足的问题中是一个新的突破。同时利用配合(混合)饲料喂猪的越
来越多了。各县市和部分乡镇还建立了饲料加工厂,为养猪户提供了大批配合(混合
)饲料,不少养猪户虽然没喂配合(混合)饲料,但也能把家中几种饲料混合起来喂猪
,做到了饲料多样化,提高了适口性,较好地满足了猪的营养需要。
羊 发展状况:全区的养羊业,50年代前5年发展较慢,年存养量均在50万只以下
,1957年突破100万只,1961年存养量达到160万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又降为1
00万只左右,70年代末突破200万只。1983年全区出栏山、绵羊234.96万只,产肉量
2115万公斤,占总产肉量的37.2%。
品种:菏泽地区的绵羊主要是小尾寒羊和改良羊;山羊主要是青山羊,奶山羊虽
有饲养,但数量不多。小尾寒羊主要分布在梁山县,其次是郓城、鄄城、巨野三县,
其他县市几乎没有。改良羊各县市均有分布,菏泽、定陶、曹县、单县、成武、东明
6县市较多。青山羊在曹县、菏泽、单县、郓城、鄄城等县市较多。
为了提高小尾寒羊的产毛量和羊毛的质量,1957年引入了少量的斯达夫、考力代
、德国美利奴公羊进行了试点改良工作。据1964年调查,美利奴与小尾寒羊杂交一代
母羊平均产毛量为3.12公斤,二代母羊平均产毛量为4公斤。分别比小尾寒羊提高2-
3倍。杂种羊毛丛均匀,毛被呈闭合型,产羔率仍能保持在200%左右。1965年后,全
区又引入了大批种羊,在菏泽、曹县、定陶、成武、单县、鄄城、东明7个县全面展
开了寒羊杂交改良工作。1967年山东省在菏泽地区召开了绵羊改良现场会。菏泽地区
自1965年到1968年,先后引入良种细毛羊3391只,其中公羊1228只。共四个品种:高
加索羊1964只,其中公羊830只,分布在除曹县以外的6个改良县;苏联美利奴羊139
只,全部在曹县;阿斯卡尼羊318只分布在菏泽、曹县、东明3县交界处;德国美利奴
羊140只,分布在菏泽北部、鄄城南部及定陶城关。同时还引入长毛罗姆尼公羊12只
,因为群众不欢迎,所以配种不多。
为了保持小尾寒羊的优良性能,增加毛肉的产量,自1969年起没再引入外来种羊

由于在寒羊杂交改良中只强调多产毛,收入高,在羊毛收购中“自然油汗部分不
扣除”,使群众误认为“皱折越多、油汗越大、越是好羊”,一些人选择皱多、油汗
大的公羊作种羊,导致寒羊改良向毛用型选育。
改良羊理想的类型是毛肉兼用体型。公羊有螺旋形角,母羊一般无角或有小僵角
。公羊颈下有1-2个环形皱褶。剪毛后全身皮肤宽松,并不形成明显的皱褶。胸部深
宽,体躯较长,背宽尻平。肉用性能较好,屠宰率在50%以上,毛细60-64支,公羊
不低于58支。油汗中等,净毛率36-44%,全身被毛均匀,肩部和股部羊毛细度相差
一级。头部毛覆盖至眼线,前后肢分别覆盖到飞关节。腹毛良好,无大量高弯曲,繁
殖率150-180%。除此之外,还有毛用型、肉毛兼用型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