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 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22&rec=28&run=13

菏泽,境内古泽,故址在今定陶县东北。因其地有菏山而得名,是菏泽市名
的来源之本。
菏泽之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在《禹贡》:豫州“导菏泽”;导川,“又东
至于菏”,即此。菏泽为菏水与济水所汇,它西纳济水,通黄河;东出菏水,接
泗水,再南通淮河、长江、东海;东北出济水入大野泽,又东北,经济南北,东
流入海。菏泽还北连雷泽,通濮水、羊里水、瓠子河;南纳黄沟枝流,通孟诸泽,
是古代中原一带水上交通枢纽。因菏泽水域的四通八达,《史记》称陶为天下之
中。
菏泽的方位,多见于文献记载。《禹贡》曰:“导菏泽,被孟猪。”《汉书
·地理志》 载: “《禹贡》菏泽在定陶东。”汉定陶县城,在今城北五里。唐
《括地志》载:“菏泽在曹州济阴县东北九十里,故定陶城东北,今名龙池,亦
名九卿陂”。唐《元和郡县图志》曹州济阴县下载:菏泽在(济阴)县东北九十
里,故定陶城东北,其地有菏山,故名其泽为菏泽。宋初的地理著作《太平寰宇
记》济阴县下:“菏泽在县东北九十里,定陶城东北”。唐宋时的济阴县城,在
左冈之阳。左冈即春秋之左丘,亦名左山,因左丘明生于此,故又名左氏丘。该
丘在定陶县马集乡左山寺之北,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山尚高十五米,周千余米,
属龙山文化遗址。左冈西南五里即唐宋曹州州城;城东即济阴县城,在今曹县青
岗集乡张志高村一带。以此为基点,往东北九十里,作扇状测量,其位置正在今
定陶县孟海乡北境及钜野县的交界处。这个位置,也正是北魏《水经注·济水》
下所云的济水、菏水分流处。
菏泽水域的面积,史书上没有记载。据《康熙字典》引用汉时文献《风俗通
·山川篇》:“水草交厝,名为泽;泽者,言其润泽万物,以阜民用也。”这说
明,泽不同于湖。泽能蓄水,但水又不深,且长满水草,生有万物,是人类生存
之所在。菏泽周围就分布着众多龙山文化遗址。这些古人生活遗址,应是四千年
前菏泽的四界。
按《太平寰宇记》记载,汉乘氏县位于古菏泽东岸,在钜野县西南五十七里,
即今柳林镇西北境。也就是说,菏泽的东岸在柳林镇西北境;菏泽市牡丹区沙土
镇东南境曹寺村,古名曹,系龙山文化遗址,应是菏泽的东北岸;从曹寺往西十
里,定陶县半堤乡北境,有柏林寺龙山文化遗址,应是菏泽的北岸;从柏林寺往
西二十里,陈集镇赵庄村有棠林寺古遗址,应是菏泽的西北岸;从棠林寺古遗址
往西南十五里,是牡丹区佃户屯乡东北境的观上村古遗址;从观上村往南二十里
是定陶县杜堂乡戚堌村龙山文化遗址,观上村和戚堌遗址应是菏泽的西岸;菏泽
的南岸是今定陶县半堤乡潘楼村古荆城遗址和孟海乡孟海村、苗堌店村两个古遗
址。如此看来,古菏泽是一个东西长五、六十里,南北宽十几里的狭长水泽。
由于黄河的泛滥,菏泽水域由西向东,由南而北不断的缩小。汉武帝元光三
年(公元前132)河决瓠子,泛淹兖、豫23年,菏泽之境平均被黄沙覆盖近一米;
两汉之交的六十年间,黄河又不断泛淹菏泽之境,菏泽水域由西向东退缩;西晋
至北魏的二百多年间,兖、豫二州水患不绝,这使菏泽水域面积忽大忽小,淤积
更加严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对菏泽的记载已很模糊。隋代,由于开通
济渠和刊沟的开通,使济水沟通东西南北的地位日益下降,流量越来越少,菏泽
的主要水源之道於塞,泽水面积只有随着降雨量的多少而不断变化。唐初,《括
地志》已把菏泽称为龙池,反映了水域较小,故称为“龙池”,又把菏泽称为九
卿陂。陂者,说明菏泽水已很浅。
北宋前期是菏泽的丰水期,中期是菏泽的淤积期,后期是菏泽的淤塞期。据
《太平寰宇记》、《宋史》记载,五代后期广顺中(公元952),周朝廷于定陶镇
建廪庾,榷盐鹾之利。说明从菏泽,通济水,入大野泽,出大野泽东北入海,仍
是一条水上通道, 菏泽仍有一定水面。公元960年,宋王朝建立,面对如此转运
周折、费工、费时、费财的盐运状况,宋太祖建隆二年正月,“遣使往定陶规度,
发曹、单丁夫数万浚之”,黄河之水通过五丈河进入菏泽,再经济水、入野泽,
再东入海以利漕运。 《太平寰宇记》载:“乾德元年(公元963),东疏菏水,
漕转兵食于(定陶) 镇,置发运务。开宝元年(公元968)寻改为转运司;太平
兴国二年(公元977),转运使何岘奏请升定陶镇为广济军;至四年(公元979)
转运使运张去华又奏请分曹、单、濮、济四州之境民,置定陶县,以隶军。”如
此看,东京通往菏泽的漕运十分畅通,“帛粟自广济河而西至京师者,京东之十
七州。”漕运的水源是黄河之水,位于定陶、巨野交界处的菏泽,又有了水源保
障。
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 五月,黄河大决滑州韩村,使广济河淤塞,菏泽
进一步淤浅。咸平三年(公元1000)五月,“河决郓州王陵帚,浮钜野入淮、泗,
水势悍激,侵迫州城。命使率诸州丁男二万人塞之”。这两次河决,基本淤塞了
广济河(五丈河),进一步淤浅菏泽、大野泽及二泽之间的济水,广济河运中断。
漕运虽不成,然菏泽之源五丈河(广济河)却得到进一步疏通,菏泽之水尚存。
宋仁宗天圣年间, 广济河曹州以下改道, 菏泽水源断绝。元丰五年(公元
1082)三月,“罢广济河漕运司,移上传物自淮阳军界入汴,以清河撵运司为名”。
从此, 广济河漕运渐废, 菏泽水域已完全淤浅,不能行舟。宋熙宁十年(公元
1077) , 河决澶州曹村,洪水漫淹曹、濮二州达二十余年;宋建炎二年(公元
1128),东京留守杜充于滑州李固渡决黄河,水漫曹、濮,以阻金兵。黄河在菏
泽市全境由北往南漫流达四十年之久,菏泽水面彻底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