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补之与“苏门四学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22&rec=184&run=13

晁补之(1053~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北宋著名文学家,曾任吏部
员外郎,礼部郎中。济州巨野晁路口村(今大义镇刘围子村)人。
他聪明好学,17岁时随父亲至杭州,面对钱塘山川、风物之秀,作赋《钱塘
七述》,并以之谒见时任杭州通判的大文学家苏轼,苏轼赞叹有加:“轼欲有所
赋,见此可以搁笔矣”,文章“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从此,文名
大震,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举进士,在开封及礼
部别院应试皆列第一。神宗阅其文赞扬说:“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之风。
初任澶州司户参军,调国子监教授。宋哲宗元祐初年为太学正,后任秘书省正字,
迁校书郎, 以秘阁校理的身份任扬州通判, 后被召还任著作佐郎。又出知齐州
(今山东济南)。因撰修《神宗实录》触犯皇帝忌讳,降为应天府毫州通判,再贬
为监理信州、处州酒税。徽宗即位,复被召。为著作郎,进京又擢任吏部员外郎、
礼部郎中,兼任国史编修和实录检讨官。后蔡京用事,指控元祐诸贤司马光,苏
轼等为“奸党”,补之亦在其中,被贬为河中(今山西永济)知府,又徙湖州、密
州、果州。后回京主管鸿庆宫。自此,他忘情仕途,追慕晋代陶渊明,回家后修
一园曰:“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徽宗大观末年(1110年),“党籍”案事
消,又出任达州知州,后改为泗州(今江苏盱眙北)。病卒于泗州任所,年58岁,
葬于钓鱼山。
补之为官清正,能体察民情。他出知齐州时,社会秩序较乱。在作深入细致
调查后,指导官吏,授以方略,很快使社会安定下来,受“党籍”案牵连,被贬
出知河中府,想百姓之所想,积极主持修筑桥梁,便民往来。当地百姓十分感激,
为他画像建祠堂,以作长久拜念。
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倦,工书画,善属文,文章温润奇卓,出于天成。论
文注重“事功”。论政、论史,无不切合实际,反对“不切实用”的泛泛之论。
尤善诗词,以古乐府最为出色。“辞格俊逸可喜”,富有真实感情。同为“苏门
四学士”的张耒评说:“补之自少为文,即能追步屈、宋、班、杨,下逮韩愈、
柳宗元之作,促驾力鞭,于之齐而后已。”大有苏轼跌荡磊落,壮丽开阔的风格。
一生著作颇丰,有《鸡肋集》十七卷(后经其弟晁谦之补编,扩充到七十卷),
《晁氏琴趣外篇》十六卷,《无咎题跋》一卷。他对楚辞研究颇具功。著有《重
编楚辞》十六卷,《续楚辞》二十卷,《辨离骚》二十卷。另外还著有《词》六
卷,《春秋左氏杂论》一卷。《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著作说:“古文波澜壮阔,
与苏氏父子相驰骤;诸体诗俱风骨高骞,一往俊迈,并驾于张(耒)、秦(观)之间,
亦未知孰为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