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江米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22&rec=175&run=13

江米人是山东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类。它是用江米(糯米)面捏制的色彩
绚丽、艺术造型多样、风格独特、用来娱玩和祭祀的民间艺术品。其历史悠久,
流传广泛。远古时期地处黄河流域的鲁西南灾祸横生,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
常杀猪宰羊祭天,后来演变成用面捏成猪、羊等家畜作供品,还增加瓜果、蔬菜
和多种样式的蒸馍,并在上面涂上各种颜色进行修饰。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唐代封
演著《封氏闻见记六》:“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衢设祭,张施帷幕,
有假花、假果、粉人之属。”。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江米人由单一的动
物造型扩展为众多人物和瓜果及建筑造型,由祭祀天地的供品演变成一套传承有
序流传广泛的民间手工艺品。曹县是鲁西南江米人最早的产地,有着六百多年的
历史。明洪武年间,曹县桃源集、安蔡楼等地就制作花供祭祀天地、火神,花供
有用江米面捏制的人物、麒麟、花鸟等。这种民俗一直延续到今天,表达了民众
祈求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江米人平时是儿童玩具。解放前,艺人挑着扁担游走
四方,边做边卖。当地就有:“一根扁担两条绳,走遍天涯不受穷。”,“肩上
放上扁担货,走遍九州不挨饿。”的俗语。制做江米人已成为曹县民间艺人谋生
的一项重要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江米人逐渐流传到河南省商丘、开封,江苏
省徐州、沛县一带;更远的流传到东北三省,甚至台湾一一祖国的宝岛。新中国
成立后,曹县江米人有了新的发展。艺人们在春节或农闲时赶集串乡,随捏随卖,
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儿童的喜爱,涌现出一批以王勤胜为代表的手艺较高的老艺
人。他们制作的江米人曾作为高档工艺美术品出口到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
地区,这一出自乡野村夫之手的江米人登上大雅之堂。
曹县江米人的制作主要以江米面、大米面、小麦粉为主料,加防腐剂和水调
合蒸成熟面团后,掺入颜料,制作成红、黄、蓝、绿、黑等各色料面,利用刀子、
剪子、梳子、拨子等工具,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捏成形态
各异,生动传神的人物,作品的题材主要有祥禽瑞兽、仙花芝草、戏文故事、神
话传说、历史人物、现实生活及民俗风情等。其色彩绚丽、造型多样、形态生动,
具有鲜明的特征和文化内涵。艺术特征为以意塑形,善于刻化人物动态和性格,
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简洁明快,造型逼真,古朴之中见精美,大俗之中见雅韵。
江米人的制做工艺精湛,制做过程中,要掌握好面料的和面、盘面的制作技术,
尤其要掌握好捏、挑、粘、压、装饰等捏制技艺,这些技术都是艺人通过自己长
期摸索总结出来的,经过不断完善逐步成熟提高,江米人的制作过程,包含许多
自然科学知识,是民间艺人对材料、工具、环境的有机整体掌控技能的体现。江
米人是儿童娱玩的玩具,是对儿童娱教于乐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历史上许多著
名的英雄人物在江米人中时常出现,这是对人们尤其是对儿童宣扬和教化传统道
德观念的独特的民族个性语言。
曹县江米人在山东乃至全国的民间艺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山东优秀的
民间手工艺文化。为了抢救、挖掘和弘扬江米人这一民间传统艺术瑰宝,中共曹
县县委、县政府成立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并把江米人作为申报国
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自2004年以来,县财政先后拨款11万元,对江米人
制作老艺人进行定额补贴,用于调查、挖掘、整理江米人有关资料,征集江米人
作品,建立江米人作品陈列室等。目前,江米人制作主要分布在曹县的青岗集乡、
桃源集镇、安蔡楼镇等乡镇。其中青岗集乡仵油坊村有12家,刘楼村有14家、王
庄村有11家、苗楼村有15家。桃源镇的东街、北街、西街、南街等11个行政村,
有1000余户人家从事江米人制作用于每年正月初七的献供活动。在安蔡楼镇火神
台村周围的10多个行政村, 有100余户人家从事江米人制作。此外,其他乡镇也
有大量分散的艺人从事这门手艺。每年桃源集镇和安蔡楼镇都用江米人作供品开
展祭祀活动,这些祭祀的江米人通过象征寓意传承着深远的信仰文化,忠奸善恶,
道德伦理以及对于火神崇拜的信仰。因此,挖掘和保护江米人传统艺术,对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丰富城乡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
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