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楼杂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22&rec=173&run=13

巨野县大义镇孔楼村的杂技艺术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朝万历年间,河北
沧州两位艺人来巨野收徒传艺,大义镇孔楼村的孔广梅等首先拜师,不久学徒大
增,渐成风气,至清代更加盛行。当时学杂技者多与武术班社结合习练,仅孔楼
村就同时有五六个武术杂技班社。学徒出师后便自由结合或二三人,或五六人,
游走江湖打拳卖艺,有的活动于苏、鲁、豫、皖,有的闯荡于江南城乡。他们还
曾组成较大的艺班称“山东大兴棚”,由数十名技术高超的艺人组成,名声颇大。
解放初期,大兴棚分成两支活动,一支由孔凡令带领去南方省区,称孔班;另一
支由邱振才和女艺人吴凤英带领返回山东,称邱班。1953年,由巨野县政府派员
管理的“山东胜利马戏团”成立。1955年山东省艺术团体登记时,马戏团正式列
为县级专业艺术团体,更名“巨野县杂技团”,有各怀绝技的艺人40余名。1959
年巨野县杂技团被调往菏泽归地区管辖,称“菏泽专署杂技团”。同时,巨野县
还有众多艺人在外地进行演出活动。
爱国将领张学良在夏威夷接见在美国演出的巨野县大义镇孔楼村杂技演员,
1999年
1962年春,巨野县政府以孔凡令、马自红等所领班社为基础,第二次组建专
业杂技团,并派干部任行政团长,仍称巨野县杂技团。“文革”期间,其他表演
艺术多受摧残而凋零,杂技却一直盛演不衰。1979年,杂技团在县政府支持下,
增添了马匹并制成大棚,服装道具亦焕然一新。这个有青壮年演员50余人的艺术
团体,以“巨野县马戏团”的名义走出山东,在大江南北的十多个省市及山海关
外的几十个县巡回演出。所到之处,观众如潮,反映强烈,赞声盈耳。这时的演
员除老艺人外,名气较大的有孔庆库、孔庆常、赵加臣、孔凡红、吴金聚、陈德
文、王美荣、逯颂莲、孙爱香、孔巧莲、赵华山、谷翠荣、赵爱荣、孔新红、孔
秋莲、孔凡勤、孔凡银等。他们轮番演出马术、魔术、车技、蹬技、口技、爬杆、
飞人、 飞刀、 舞狮、走钢丝等近百个惊险奇巧的节目,赢得各地观众的赞扬。
1987年春,根据上级“一县一团”的精神,县杂技团被撤销。但艺人们并未停止
活动,他们自由组班仍坚持杂技艺术生涯。而原来以业余形式在民间活动的艺人
和不断涌现的杂技新人,却较以前更加活跃。
巨野县杂技艺术的发展得到了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1986年,孔楼兴建起杂
技学校,第一批招收学员50名,由多名老艺人施教。县文教部门为其调派专职文
化教师,时任巨野县委书记于法杰出任名誉校长。学校在教学活动中,既重视继
承传统武术杂技,又勇于大胆改革,制订了练功的“八字目标”,即高(高水平)、
精(不出错无漏洞) 、尖(出类拔萃)、难(动作难度大)、奇(新奇脱俗)、巧(优美
灵巧) 、险(似险非险、有惊无失)、新(标新立异人所未有)。他们先后创作新节
目如《走钢丝》 、 《高车打蛋》、《落杯》、《高车蹦楼梯》等40多个,其中
《高车蹦楼梯》在1982年山东省杂技比赛时荣获银牌。三十多年来,以孔楼为中
心的杂技学校愈办愈多愈大,一批批杂技优秀人才迅速成长,外地艺术团体纷纷
前来先拔演员,先后向外输送杂技演员5000余人,有许多演员不仅名扬国内艺坛,
而且享誉国外,多人多次获国际大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孔庆春随周恩来总理
去亚洲国际贸易会上表演始, 孔瑞平的 《单手顶碗》 于1984年4月赴加拿大、
1985年赴日本演出;孔丽萍的《狮子舞》、孔庆任的《顶坛子》、孔宝珠的《钻
火圈》、孔忠民的《水流星》和邱德义的《扇碟子》,同于1985年11月赴美国、
日本、加拿大演出。邱爱莲的“体操表演”曾赴古巴、西班牙、厄瓜多尔等国表
演多次,深受欢迎,影响甚大。国内不少电影电视拍摄时,常来邀请参加演出者,
如香港电影制片厂拍的《浪子燕青》曾邀孔凡香扮演角色。拍《杨家将》时,一
次便邀请巨野县杂技演员30多人。目前,国内许多杂技团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出
自巨野,以县文化馆杂技学校为基础组建的杂技团,仍在国内外进行商业性演出,
获得众多荣誉。
2004年7月,山东省文化厅命名巨野县大义镇为“民间杂技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