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户部尚书钟的故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22&rec=154&run=13

明成化年间,郓城出了个进士,姓名钟,字大器,后来官拜户部尚书,很受
朝廷重用。
尚书护乡。尚书知道郓城百姓穷苦,总想为故里的父老乡亲做点好事。有一
天,山西纳贡,贡品是一只大辣萝卜,长得足有四鼻子瓦罐那第么大,文武百官
连同宪宗朱见琛都连声称奇,唯有尚书撇着嘴不以为然,说:“俺山东的辣萝卜
要比这大得多。”宪宗一听忙叫他也献上一只。他回来就叫人到地里挖了一根手
指头细的萝卜根,两手捧着献到金銮殿上。宪宗皇帝一见,说你这是什么大辣萝
卜,尚书苦着脸说:“从前萝卜有筲那么大,可如今年景不行了,什么庄稼也不
长,这还是挖的最大的呢。”从那以后宪宗就知道山东百姓穷。又有一次,君臣
们在一起比家乡的特产,各省各府的东西都好的了不得。尚书说:“你们这些都
比不上俺家乡的黄金丝菜,胜过猴头燕窝。”宪宗一听,又是忙叫他献上来,他
就差人到豆地里去摘豆丝,摘了一筐洗净切碎,放在锅里炒,炒好端上去了。皇
帝一看又细又弯,颜色黄黄的很好看,确实是黄金线菜,可是一吃野草一般,来
不及吐出来。尚书却大口大口地吃得很有味,边吃边说:“山东人都吃这,有的
连这也吃不上。山东郓城穷苦不堪,民不聊生,其原因是无名山占地千顷,岛儿
洼万年不干。望万岁给山东免去皇粮。”宪宗皇帝虽然相信山东穷,但要免去皇
粮还舍不得,就低头不语。尚书也就不再重奏。回朝后让人盖了一所房子,东山
墙全用土石,不放梁头,西山墙倒用了两根又粗又大的梁。盖完后,请万岁来游
玩。宪宗皇帝看了这房子,不禁笑道:“山东无梁,山西双梁”。尚书忙跪下:
“谢主隆恩。”宪宗奇怪地问谢什么恩?“万岁不是说山东无粮,山西双粮么?”
皇帝是金口玉言,话出口就是圣旨,从那山东真没交皇粮,而山西却拿了双粮。
户部尚书钟(郓城县随官屯镇楼村人)经常下乡查访民情。有一次到山东,
看到山东连年受灾,老百姓生活很苦,尤其郓城、梁山一代,更为严重。遂向皇
帝上了一本:“郓城无名山占地千倾,鸟儿洼万年不干”。皇帝看到尚书本章,
又另派大臣同尚书前往山东郓城视察。钦差大臣经运河南下,到郓城,恰巧这天
大雾,尚书领着大臣到梁山南边,指着无名山说:“这就是无名山!”大雾天一
看这无名山,一眼望不到边,大臣连连点头称“是”。后又领大臣到郓城以北视
察,一片汪洋,水鸟成群结对满天飞,大臣说:“公所奏无名山占地千倾,鸟儿
洼万年不干一点不假”。回京复旨,皇帝御批,“郓城田赋酌免职大半。”从那
以后,郓城粮田减轻,老百姓生活有了好转。郓城人民纪念这位为群众办好事的
尚书,在县城建立了乡贤祠,敬奉尚书牌位,按时祭典,济南省城名宦祠里,尚
书也有较高的位置。
温凉盏。户部尚书钟,少年时因家里贫寒,由亲戚的帮助,在县城念书。有
一天放了学,同学们围坐闲谈,有的说:“咱郓城魁星楼上闹鬼,夜里谁也不敢
上去睡觉,谁上去谁掉下来。”钟说:“我不信,活人怎能掉下来,夜里我上去
看个真假。”有的同学劝说:“还是不去的好,万一出事不是自找麻烦。”钟说:
“大丈夫敢说敢做,怕狼怕虎还能做成大事?”众同学都替他担心害怕。当天晚
上,钟带了半截小被子,独自上了魁星楼。那时天还不很冷,倒头便睡。正在睡
得朦朦胧胧,就看见一个青衣小童出来打扫客厅。那小童见一少年在厅中睡觉,
急忙回内禀告主人。不大一会功夫,走出一个老先生,年近八旬,文质彬彬,童
颜鹤发, 衣着华贵, 大有学士的风度。老先生走近钟跟前仔细一看,忙惊乎:
“这是一品尚书官千万不可怠慢。”叫小童搀扶尚书上坐,叙礼、献茶。钟一看
老先生这样好客,也就不拘束。主客说话投机,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诗词歌赋,
无所不谈,一边谈话,一边喝茶,也不知谈了几个时辰。两人谈话正在兴头上,
忽听更鸡乱叫,老先生忽然不见,钟也渐渐醒过来,手中仍握着一只茶杯,回想
梦中的事,犹在眼前。不大一会,东方发亮,钟手握茶杯提起半截小被子,信步
下了魁星楼。这一夜,同学们也是胡思乱想,生怕出了什么漏子。有个同学早起
想看个明白,恰巧在街上相遇。一看钟没摔下来,反而手中拿了个茶杯,问起茶
杯的来历,钟从头说了一遍。细看那茶杯,真是光浩如玉,图案如生,人间所无。
大家觉得很稀奇,盛上热水并不热,盛上凉水也不凉,起名叫“温凉盏”。有外
地一位同学听说在魁星楼上睡一夜,能得到温凉盏,第二天晚上,他也独自到魁
星楼上去睡,也同样见到小童、老先生,得到待遇并不一样,老先生冷冷地说:
“这个人不过是拨贡”,青衣小童一听,一脚把他踢出楼下,嘴巴也撤歪了。这
位同学却发奋读书,后来真的得到拨贡。后人称为“歪嘴贡生”。
五百多年温凉盏反复传递,现在不知落到何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