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王曹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22&rec=105&run=13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人(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
山东鄄城(今旧城镇),黄初二年封鄄城侯,黄初三年三月进封为鄄城王,是曹
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
曹植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
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
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
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 得立为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
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
对象。黄初七年(226) ,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
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
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232年,曹植病逝,卒谥思,享年四十一岁。故后人称之为
“陈王”或“陈思王”。青龙元年三月,其子曹志将遗赅迁葬于东阿鱼山(今聊
城市东阿县鱼山西麓,1996年11月曹植墓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曹植在鄄城(今鄄城旧城)做王时,生活非常清苦,这在他的诗作、文章里
都有反映和描写。但是,最使他难以忍受的,是朝廷还派“监国使者”对他进行
监视,使他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他深深怀念着在邺城、洛阳与“七子”等人吟酒
赋诗的美好岁月,所以被贬鄄城后,曹植还仿铜雀台在城角筑了个高台,终日在
台上读书赋诗,写下许多辉煌的诗章。至今在旧城东二里杏花岗南,还有一个土
台,人称陈王台,传说就是当年曹植读书的遗址。
曹植在鄄城写的诗,有六首《杂诗》留传下来,其中一首诗写道:“毛褐不
掩形,薇藿常不充。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诗人以转篷为喻,表现了自己
生活的艰辛和不安定,诗里充溢着悲愤之情。曹植是建安时期文坛巨子,在文学
的革新与发展上立下不朽的功勋。《诗品》赞之为“建安之杰”,谢灵运评价他
“才高八斗”。曹植诗歌流传下来的有80余首,他的赋作,知其篇名者就有55篇
之多,其五言诗《白马篇》、《名都篇》、《吁嗟篇》等迄今脍炙人口。尤其他
的《七步诗》,更是妇孺皆知。
曹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
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为公子的优游生
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
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
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
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
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
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
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
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
明帝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
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
10卷, 辑录诗、 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
《陈思王集》 , 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
《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是较全、较精的两
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
植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