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新农村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21&rec=14&run=13

2012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会议精神,深入扎
实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 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市新开工建设生态文明村
(社区) 338个,建成173个,建成产业园区104个;涉及拆迁58.7万人,完成搬
迁19.7万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新村全部建成后,可节约
土地9.91万亩。菏泽市的经验做法得到了省委的充分肯定,《山东农村工作》在
全省进行了刊发和推广。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全省通报表彰了20个生态文明
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县,曹县、巨野县2个县受到了表彰。
规划实施。 切实发挥规划的龙头和先导作用,要求2013年6月底前,完成全
市1500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的详细建设规划必须在开工建
设前1年完成;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聘请具有乙级以上(含乙级)资质的规划
设计单位进行科学编制;规划一经确定,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动,维护好规划的严
肃性、权威性。对没有进行规划的村庄,严禁建设新房,杜绝造成新的浪费。
政策支持。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扶持力度,确保财政投入每年都有新
的增长。制定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对涉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
土地使用、项目审批、税费征收、技术支持、信贷支持等方面的具体事项制定优
惠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综合运用土地整理、贷款贴息、以奖代补、先
建后补等优惠政策,吸引各类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并在审批手续、税费减免
方面给予大力倾斜。对新型农村社区兴办的符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的公
益事业项目,优先纳入奖补范围,给予重点支持。以村庄土地综合整理为载体搭
建投融资平台,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
投入格局。
新型社区建设。优先选择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腾出土地较多、“两委”
班子较强、群众建设积极性较高的村庄率先启动,分步分批、有序推进。充分尊
重群众意愿, 只有在征得90%以上村民同意的情况下,才能拆除旧村建设新型社
区。社区规划、社区名称、户型设计、拆迁复垦、资金使用等情况实行阳光操作,
确保农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农村社区集聚人口原则控制在5000人
左右,一般不少于3000人,鼓励有条件的乡村适当扩大社区规模。纯农村社区以
建设楼房为主,乡镇驻地以多层楼房为主,城中村、城郊村以建设高层楼房为主。
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原则,建设过程中防止发生“建新不拆旧”的问题。对新型农
村社区建设的房屋、土地,进行确权发证,明确产权归属。
设施配套。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对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实施通水、通电、
通路、通宽带网“四通”工程;做好村庄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
工作。搞好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党组织办公室、党员活动室
和学校、卫生室、文化活动场所、体育健身场所、计生服务场所、农机大院等公
共服务场所,健全完善生产生活资料超市、托幼托老、餐饮洗浴等经营性便民服
务设施。对已建成的社区,强化后续管理工作,搞好以保安、保洁为主要内容的
日常管理措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社区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
平。
产业支撑。按照“两区两化”的要求,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一方面围绕当地
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另一方面,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节余的土地,切实搞好综合开发利用,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积极引进特色种植、
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项目,加快建设农村产业园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
都要规划建设1个产业园区, 培育1个主导产业,至少成立3个规范化运作的农民
专业合作社。
城乡环境整治。针对乡村环境整治难、易反复的实际情况,从全市主干道、
重点路段、重点区域抓起,在全市范围内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整治
活动期间, 全市共投入5000多万元,出动车辆1.5万辆次,粉刷墙壁22.4万平方
米, 治理乱写乱画93.52万处,整治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公路2560余公里,
涂白道路沿线树木960多万棵,规范集贸市场288处,整治占道经营摊点2344个,
清理“四堆”160多万处,城乡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文明新风建设。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质作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要
内容,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
惯。开展生态文明宣传。集中开展了“节水、节电、节肥、节药”宣传月活动,
广泛普及生态农业环保科普知识,引导农民不断强化环保意识,自觉建设维护良
好的农村环境。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定期组织开展“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
鼓励使用清洁产品、新能源,提倡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和消费方式。搞好农民
素质培训。在抓好农民技能培训的同时,举办农民专题培训班,重点加强生态环
保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使保护生态、爱护环境成为农民的自觉
行动和生活准则。同时,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制度规范村民的行为;“好媳妇”、
“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农村形成了文明向上的村风民风。
资源整合。年初,由市资金整合办公室对照资金整合范围,对已启动建设的
新型农村社区年内需要安排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等项目资金规
划分类清单,经资金整合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研究下达各有关部门。有关部门按照
中央、省项目申报指南,把纳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村作为向上级申报年度项目
平台,再围绕年度清单按照要求优先安排,提出意见报资金整合办公室。各县区
成立相应的机构,建立涉农资金整合平台,按照“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各司其
职、各记其功、搞好服务、合力推动”的原则,加大对各项涉农资金项目的整合
力度,将水利、交通、电力、农业、环保、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部门涉农项目
和资金集中整合、捆绑使用,集中投向农村社区建设,切实发挥资金的整体效能。
组织领导。充实调整了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把生态文明乡
村建设提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总抓手,切实完善
强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推动机制。加大宣传发动力度,深入宣传农村社区建设的重
要意义、方针政策、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在全市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支持
参与的良好氛围。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调动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
动性。强化督导检查,成立督导组,定期对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情况进行指导检
查。严格考核奖惩,年终依据考核办法,对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