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20&rec=4&run=13

(2011年度)

2011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和中央、省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四个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四高”要求,
以“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上水平”为主线,全面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双
轮驱动”战略,全力加快“五大基地一大产业”建设,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75.68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0 %。第一产业增加值228.04亿元,增长3.0%;
第二产业增加值793.09亿元, 增长17.8%; 第三产业增加值454.55亿元, 增长
13.9%。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7.9:52.9:29.2调整为15.5:53.7:30.8,二
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价格总水平稳中趋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8%,工
业品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5%,工业品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8.6%,固定资产投资
价格上涨6.7%,房屋销售价格上涨4.2%,土地交易价格上涨2.5%,物业管理价格
上涨0.9%。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进一步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强农惠农
政策,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市场化进程,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
能力进一步提高, 全市粮食生产喜获 “八连增”,2011年达到586.09万吨,增
长3.7%,创历年来最高水平。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2011年,实现总产值410.05
亿元,增长3.9%,剔除价格因素,可比增长3.0%;林牧渔业实现产值136.85亿元,
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4%。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28.04亿元,可比增长3.0%。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 造林质量不断提高。2011年造林面积11099公顷,年末
实有农田林网面积730723公顷, 年末活立木蓄积量2770.95万立方米,比年初增
长3.3%。
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肉、禽、蛋产品产量增加。
表3: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情况
渔业生产规模扩大。 2011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2.3万公顷,全年水产品生产
总量13.21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年末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
达1398.09万千瓦,增长2.8%,其中: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总动力77.56万千瓦,排
灌机械总动力196.02万千瓦。年末拥有农用拖拉机11.87万台,农用运输车57.14
万辆。 机耕地面积99.47万公顷, 机电灌溉面积70.84万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
38.99亿千瓦时, 农用化肥(折纯)使用量48.84万吨,地膜覆盖面积20.88万公
顷。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1%,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三、工业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11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683.9
亿元, 同比增长19.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119家,全年规模以上工
业增加值累计增长22.6%;全年各月份累计增速均稳定在23%左右,保持了强劲增
长势头。 各主要行业增加值实现较快增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33.6%,化学
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6.1%,化学纤维制造增长21.2%,纺织服装制造增长
23.4%, 医药制造增长28.7%。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3397.36亿元,同比增长37.6%;实现利税457.24亿元,同比增长49.3%;实现利润
287.52亿元, 增长50.7%。总资产贡献率为38.17%,同比提高4.96个百分点;资
产负债率48.49%, 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 流动资产周转率6.42次,同比提高
0.17次;全员劳动生产率23.89万元/人,增加3.6万元/人;产品销售率99.39%;
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57.41,比去年提高34.92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按照新统计标准统计,2011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
企业达到295家, 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799.1亿元,增长52.2%。高新技
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3.53%,比去年提高3.06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步增长, 结构持续优化。2011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固定
资产投资552.2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第一产业投资3.63亿元,同比增长59.9%;
第二产业投资272.36亿元, 增长17.7%,其中工业投资266.79亿元,增长18%;第
三产业投资276.29亿元, 增长32.3%。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全市一二三
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0.7:49.3:50.0, 第一产业与上年持平,第二产
业比重回落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提高5.5个百分点。投资结构的持续
优化为我市的经济结构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
房地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48.53亿元,比上年
增长43.1%。从房屋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完成131.51亿元,增长48.2%,占全部
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8.5%; 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完成10.57亿元,增长62.1%,占全
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1%。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853.6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
27.7%; 房屋竣工面积412.04万平方米,增长4.2%;房屋销售面积788.83万平方
米,增长25.8%。
五、交通运输、邮电、旅游
公路运输能力持续增强,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2011年全市完成公路旅客运
输量15791万人,增长0.3%;客运周转量64.99亿人公里, 增长0.4%; 完成公路货
物运输量27595万吨,增长0.4%;货运周转量712.8亿吨公里,增长0.2%。至年末,
菏泽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含农村公路)已达20194公里,其中:国道543.2公里,
省道1016.3公里,农村公路18634.7公里,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788.6公里。年末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60.6公里。
邮政电讯通信业发展迅速。 2011年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6亿元;完成电
信业务总量34.67亿元,比上年增长5.9%。年末全市固定交换机容量1060.62万门,
比上年增长13.6%; 年末固定话机及小灵通用户总数达75.08万部, 比上年下降
11.25%;移动电话用户达611万户, 增长5.6%;互联网用户达到61.16万户,比上
年增长30.5%。网络服务不断拓展,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
旅游业蓬勃发展。 全年接待游客816.51万人次,增长22.3%,实现旅游总收
入46.0亿元,增长27.4%;接待国外游客11039人,旅游外汇收入249.35万美元,
分别增长18.7%和4.2%。
六、内外贸易
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市场繁荣活跃。在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作用
下,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环境日益宽松,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有力地推
动了菏泽市商品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持续繁荣。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775.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消费品市场中城镇实现零售额692.52亿元,
增长18.1%; 乡村实现零售额82.68亿元,增长17.5%。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
实现705.15亿元, 增长18.2%;餐饮收入70.05亿元,增长16.3%。随着菏泽市商
贸物流基地建设的推进,全市商品交易市场类别不断增多,个数不断增加,成交
额不断扩大。2011年末全市共有亿元商品交易市场54家,市场成交额167.9亿元,
商品交易市场逐步走上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良性发展轨道,充分发挥了集聚效应,
有力推动了全市商品流通的发展。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利用外资降幅较大。积极应对人民币升值和国际贸易环
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因素,菏泽市外经外贸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全市实现进出口
总值27.32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49%; 其中出口总值14.41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
18.9%;进口总值12.92亿美元,增长106.8%。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17个,合同
外资金额1903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2.7%;实际利用外资8039万美元,比上年下降
32.2%。
七、财政、金融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质量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财政收入
快速增长,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1.59亿元,增长
31.8%。其中:增值税完成11.63亿元,增长19.7%;营业税完成21.67亿元,增长
8.9%;企业所得税完成10.21亿元,增长56.7%。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为74.5
%; 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56%,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重点支出得
到保障, 全年财政支出23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医疗卫生支出27.4
亿元, 农林水事务支出32.7亿元, 教育支出54.53亿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32.23亿元,分别增长43.6%、7.3%、30.8%和12.7%。财政调控能力得到进一步增
强。
金融运行平稳。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26.4亿元,比年
初增加233.79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84.92亿元,比年初增加179.33亿元。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77.13亿元, 比年初增加82.0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
513.93亿元,比年初增加22.82亿元,中长期贷款334.59亿元,比年初增加48.11
亿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至2011年末,共有23个保险公司在菏泽市开展业务,全
年全市保险业保费收入42.41亿元,增长13.0%;赔付支出8.67亿元,增长12.8%。
保险业务的不断拓展,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有效保障。
八、科技、教育、文化
科研能力不断增强。 2011年,全市共组织科技计划128项,其中57个项目列
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76项,其中7项获省奖励。全年共签
订技术合同20个,合同金额5.2亿元。随着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科技进步为
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力日益显现。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11年末全市拥有高等院校3所,在校生3.61万人;中等
职业学校53所, 在校生8.61万人;普通高级中学47所,在校生15.45万人;普通初
级中学311所, 在校生38.58万人;小学共1636所,在校生90.09万人。小学毕业升
学率100%,学龄儿童入学率99.76%。
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繁荣。 年末全市拥有博物馆9处,文物保护
管理机构11个,艺术馆1处,文化馆9处。公共图书馆9处,藏书总量63万册(件)。
艺术表演团体12个,乡镇文化站161处。全市拥有无线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
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0座, 调频发射和转播台10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44.01万
户,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7%和95%。
九、知识产权
专利实现提量增质。 2011年全市共受理各项专利申请2177件, 比上年增长
10.68%,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513件, 增长24.21%。 专利授权量1193件,增长
15.94%, 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41件,增长62.07%。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0.17
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其中司法认定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59个,新增13
个; 注册商标7439个,新增1109个;著作权登记432件,新增18件;国家地理标
志保护产品3个,新增2个。
十、卫生、体育、计划生育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11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
287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1所;医院、卫生院编制病床位25812张,拥有各
类卫生技术人员33358人,医疗条件和防病治病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体育事业发展迅速。 年末全市拥有体校10所, 其中业余体校10所;在校生
340人。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共获金牌85枚、银牌83枚、铜牌135枚。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 2011年,全市共施行各种节育手术22.24万例,采
取各种节育措施的育龄夫妇达171.5万人,节育率为92.04%,晚婚率63.45%,合法
生育率88.74%,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了保障。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 2011年末,全市共有常住人口831.87万人,同比增长2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7.8%。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改善。2011年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
资26915元, 比上年增加4960元,增长22.6%;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16658元,
比上年增加2239元,增长15.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119元,比上年增加1307元,
增长22.5%。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216元,比上年增长14.9%;农民年人均
生活消费支出4144元, 比上年增长14.2%。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
高。
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2011年,全市共有社会福
利事业单位170处, 共有床位数31650张; 救济灾民33.85万人, 享受城镇低保
5.69万人,救助农村特困户32.92万户。
就业与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5万人,城镇
登记失业率3.4%。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8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
人数23.3万人,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4.4万人;各种养老保险实缴
金额39.61亿元,其中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实缴金额20.09亿元;退离休人员领取养
老金人数13.23万人。
十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能力增强,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2011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
13000万吨, 排放达标率99.6%;全年新建工业污染治理项目110个,完成投资总
90000万元; 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260天;年末治理废水设计能力达69.5万吨/
日,治理废气设计能力2925万标立方米/时。
安全生产监督效果明显。 2011年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272起,比上年减少
138起;死亡人数173人,比上年减少30人。
———————————

注:(1)本文所列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
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 本文所列数据部分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请以《菏
泽统计年鉴2012》为准。
(3)自2011年开始,高新技术产业执行新的统计标准。
(4) 规模以上工业指标数据统计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
上的工业企业。
(5)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统计口径为 计划投资500万元以上的
项目,不含农户。

(市统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