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 饮食服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2&rec=10&run=13

饮食业 1954年,菏泽专区有关部门对全区私营饮食业普遍登记发证,全区共登记
饮食业1480户,从业人员5210人,资金13.8万元。1955年发展到2670户,7328人,资
金16.7万元。通过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饮食业划归基层供销社经营。195
6年,全区基层供销社共建立150多处饭店,有职工5346人,每处饭店流动资金一般在
500-1000元,月经营额2000元左右。在城区,50%以上饮食业参加了公私合营,成立
了“饮食服务公司经理部”。1966-1976年,饮食服务业由国营饭店独家经营,传统
服务项目多被取消,名吃、小吃大部绝迹。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个体饮食业得到迅
速发展,饭店小吃遍及城镇和乡村,打破了国营饭店独家经营的局面。至1985年,全
区饮食服务业网点达15800多家,年零售额1.6亿元。
区内饮食业历史久远,传统名吃众多,主要有单县羊肉汤、曹县烧牛肉、成武白
酥鸡、郓城肉壮馍、东明火烧、菏泽烧饼、煎包等20多个品种。
单县羊肉汤:始创于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创始人徐柱立、曹西胜、朱克勤。
最初他们三人合伙开设“三义和”羊肉汤馆,生意颇为兴隆。后来,徐、曹、朱三家
各自经营,徐家技术好,选料精细,单县羊肉汤便以徐家为正宗发展起来。民国初年,
单县有徐、魏、赵、郝、柏、高、滕、宋八家经营。竞争中,单县羊肉汤的制作技术
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方名吃。单县羊肉汤制作十分讲究。它
以单县东南大沙河两岸的“捶羯”、“蒙羊”等青山羊肉为主料,先用温水将羊肉洗
净下锅,上覆羊油,急火烧开,顶出血沫。将血沫撇出后添加白芷、丁香等10多种佐
料以及大葱、生姜、盐等,熬制2-3小时,使羊油融化,不显油花,汤呈乳白色即可。
盛入碗内时加入香油、香菜、蒜苗等。羊肉汤中又分腰花汤、口条汤、肠头汤、肺叶
汤、奶渣汤、眼窝汤等多种,尤以腰花汤、奶渣汤、口条汤为上品。单县羊肉汤不仅
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是一种理想的补品,对胃病、肠炎有一定疗效。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单县把发展羊肉汤做为搞活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组织从业人
员先后进入青岛、徐州、济宁、郑州等大中城市经营。1985年又在北京安家落户,颇
受顾客的喜爱。
曹县烧牛肉:曹县烧牛肉以米家为代表,迄今已有500多年的生产历史。其原料
必须是体格强壮的鲁西南大黄牛,且以年龄十三、四岁的黄牛肉为最好。制作方法:
先将牛肉切成7两重的方块,放入缸内用盐腌透,然后入锅加药料煮熟,撇油出锅,
置筐内凉透。在小锅内加入小磨香油,烧至六成时,放入煮好的牛肉炸约10分种即可。
出锅后的牛肉呈红褐色,咸而不腻,香味纯正。1985年后,曹县食品厂采取高温杀菌、
真空封口、铝铂复合袋等先进技术,研制出了一年保存期的软包装烧牛肉,进一步扩
大了外销能力。
郓城壮馍:区内名吃之一,是一种椭圆形油煎食品。其制作方法是:把和好的面
团(半发酵),用手拍拉成长条形,将馅抹在上面折成卷状,然后拍扁成椭圆形,放入
平底锅中用油煎。其馅以羊肉泥为主,配葱、姜、料粉、食油、精盐等佐料。视顾客
所好,可以加辣椒或灌上鸡蛋。煎熟后的壮馍长约25厘米,宽约15厘米,厚约1.5厘
米,内分多层,重约0.25公斤。该食品焦黄香酥,松软可口,吃起来别有风味。
成武白酥鸡:白酥鸡是区内特有的一道名菜。相传创于清朝初期,经过300多年
十几代人改进,现以定型。此菜为半球形,蒸制而成。分两部分,中间为粉红色,称
“底子”,覆面为白色,称“面子”。其制作方法是:把瘦猪肉、鸡肉绞碎,加入蛋
清和绿豆淀粉搅拌混合后,佐以味精、麻油、细盐和五香料,继续搅打至适中,称为
“底子料”;将鸡脯抽去白筋,用刀背砸成细泥,再加入适量猪膘油共砸,完全混合
后兑入适量蛋清和绿豆淀粉,反复搅打,再放入味精、细盐和少许麻油,继续搅打至
适中,称为“面子料”。料子做好后,进行蒸制。先将底子料做成直径15厘米左右的
半球,置于蒸笼内,再以等量的面子料涂于表面使下薄上厚,并用光滑的竹片沾蛋液
或清水抹光。上火蒸一小时,中间要掀盖放气,以便蒸出的白酥鸡白嫩。白酥鸡蒸出
后,改刀即可上席,也可加适量高汤,但不放酱油,以保持面子洁白。此菜特色是底
红顶白,软而不散,香而不腻,味道鲜美。
菏泽烧饼:打烧饼在菏泽饮食业上可称为一大行业。40-50年代,仅在菏泽市中
心潘隅首街口,就有十几盘烧饼炉子,其中以马家老面大烧饼、侯家脆烧饼、赵家千
层芯儿满芝麻烧饼最为有名。菏泽烧饼用料讲究,烧饼面选用小麦精粉,经过和、盘、
揉等多道工序,包上用香油、食盐和茴香、花椒等多种佐料而成的油瓤,再经切花、
盘沿、涂上一层糖稀,表层沾上芝麻仁,即可入炉内烘烤。烤成的烧饼表面红中透黄,
用手揭开,底儿、盖儿、芯儿层层分离,香气扑鼻,吃在口里,外焦里脆,不硬不粘,
酥香可口。烧饼种类繁多,各具风味,有味道迥异的糖烧饼、咸烧饼;有火色不同的
焦烧饼、脆烧饼、烧饼片;有表面各别的老面烧饼、嫩面烧饼;有外形各异的鱼脊烧
饼、盘花烧饼、提花烧饼等。
成武酱大头菜:“鲁成牌”酱大头菜,是成武县副食品加工厂采用地产大头菜,
经过传统工艺腌制而成的咸菜。此种菜始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历经十几代人潜心钻研,先腌后酱,棕红透明,集香、咸、甜三味于一体,咸甜适度,
香味绵长,口感清脆,风味独特,是物美价廉的地方小菜,畅销区内和周边地区。成
武盛产大头菜,栽种历史悠久,以成武镇小桥村产的最佳。特点是个大、体光、根少、
无杈,极适于腌酱菜。秋后,将鲜大头菜先在缸内用盐培。初腌1-2年,期间须翻缸4
-5次。捞出后,削皮,用清水浸泡24小时,沥净水再酱。先下“四酱”(用过四次的
酱,以下类推);10日后,下“三酱”;20日后,下“二酱”;最后一次下原酱。酱
后,还要保养10多天,方为成品。酱制过程,夏天须45天,冬天要适当延长时间。
服务业 旅店:1955-1956年,区内通过对私营旅店的改造,实现了行业归口管理,
并由国营或集体统一经营。1966年服务秩序被打乱,一度出现“住店难”的现象。
1973年,旅店建设加快,全区共投资300万元,先后兴建服务楼、旅店12处,面积3万
多平方米。这批新建的服务网点成为全区国营旅店业的骨干,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集体、个体旅店大量出现,国营旅店业为在竞争中发展,
不断更新改造服务设施,积极扩大服务领域。1980-1985年,全区新建和改造旅店面
积达8000平方米,增设电视机2319台,电风扇530台,沙发600套。1985年全区国营旅
店和集体旅社37处,营业收入166万元,比1978年增长53.7%,实现利润4.5万元,比
1978年增长73.1%。
摄影:俗称照相。境内摄影最早出现于1928年4月,之后,相继出现“光华”、
“宝光”、“国光”等11家私营照相馆,各家资本金额约在千元左右,工艺上能照、
冲、着色。建国后,经过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私营照相馆过渡到全民所有
制,建立了国营照相馆,规模逐渐扩大,并增加了艺术照、生活照、冲胶卷等营业项
目。“文化大革命”中摄影事业受到冲击,艺术照、生活照被当作“四旧”废除,相
馆橱窗内只能展出新闻图片和“工农兵”、“红卫兵”的照片,配光、布景、姿态、
服饰、发型单一化。1980年后,摄影业由国家独家经营发展为多家经营。面对市场竞
争,国营摄影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经营:一是大搞下乡、下工厂、到学校流动服
务,预约上门服务;二是运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三是更新布
景、道具、橱窗,吸引顾客;四是增加彩照,提高技艺,缩短取片时间。1985年,全
区国营摄影网点19处,营业收入42万元。
理发:1948年7月至1956年,全区城内私人理发店73家,从业97人。1956年,私
人理发店先后改为公私合营或国营。1966-1976年,区内理发业受到冲击,发型单一
化,营业额下降。1979年以后,个体理发户增加,农民纷纷进城开店营业。由于社会
竞争激烈,管理不善等多种原因,国营理发业一直亏损。1985年与1978年相比,国营
理发网点减少4处,从业人员减少68人,营业收入减少3万元。
浴池:1949年,菏泽城内有10多家私营洗澡塘,每家只有一个简易浴池,10-20
个床位,几条毛巾,一个锅炉。其服务项目有搓背、修脚等。60年代后期,各县政府
先后投资扩建澡塘,更新设备。1976年后,不少工厂修建职工澡塘,并对外服务。8
0年代,城内增加了一些私人浴池,基本上解决了城内居民洗澡难的问题。1985年,
全区城镇有浴池80多家,年收入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