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 (田位东——成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14&rec=6&run=13

田位东(1907-1932) 菏泽市南城办事处三里庄人,原名田秩,字位东。
1922年夏,考入山东省立六中,1925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参加中国共
产党。在白色恐怖极端残酷的日子里,不畏艰险,献身革命,誓为真理而斗争。经常
利用亲戚朋友、同学、同乡等各种关系,在工人、农民、学生、职员和市民中宣传革
命道理。
1929年夏,他在济南身带宣传材料,从省委交通站去省委机关时被敌人抓去。在
狱中,敌人施用种种刑罚,他始终不承认是共产党人,对共产党的事情一概说不知道
。敌人无奈,以“莫须有”的罪名判了他半年徒刑。在狱中,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对
狱中的同志说:“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党工作不休”,并在纸条上写“宁死勿辱”
,在难友中传递,鼓舞斗志。后由党组织营救出狱。
出狱后组织上派他到青岛山东大学搞学生运动。后来,青岛地下党组织遭受敌人
破坏,又被派往鲁南,开展新的工作。
1931年春,他和郑乃序到枣庄组织领导工人大罢工,田位东任枣庄特委书记,郑
乃序任副书记。他们先后发展党员邱焕文、孙伯英、王子刚和吴鸿起等,由他们负责
互济会工作。在煤矿,深入井下,生活在工人当中,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为大罢工
做好准备。
1932年6月13日,在十里泉召开大会,部署枣庄煤矿大罢工。田位东在大会上作
了激动人心的讲话,并向资本家提出取消包工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内外工资待遇
平等条件,选出110名代表,出面和资方交涉。他们表示,不达目的,誓不下井。
6月19日,又在窑神庙主持召开第二次罢工大会,到会七八千人。大会正在进行
,突然会场被反动军警包围。由于叛徒出卖,田位东和部分工人代表被抓去。审问时
,资本家和驻枣庄的国民党反动派用尽一切伎俩,均遭失败,最后解到济南。1932年
农历七月二日,在济南千佛山下英勇就义,年仅25岁。解放后,《人民日报》、《大
众日报》和人民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都发表专文和出版专著,颂扬田位东大义凛
然、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光辉业绩。

潘复生(1908-1980) 原名刘开浚,又名刘巨川。山东省文登县二马村人。1931年
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在党的领导下,他积极在校
内外组织“读书会”,秘密建立“反帝大同盟”,编辑出版《前卫》、《火炬》等秘
密刊物。参加组织了济南14所学校2000余学生卧轨截车赴南京请愿,以学生代表身份
面见蒋介石,对其不抵抗政策予以严厉抨击。1941年1月潘复生任中共湖西地委书记
,在极其残酷、困难的环境中,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妥善处理“肃托事
件”的善后工作,整顿恢复党的组织,发展壮大地方武装力量,团结全区党政军民粉
碎了日、伪军的数次大规模“扫荡”和蚕食,平息了万余名无极道徒的暴乱,对发展
和巩固湖西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潘复生任中共平原省委书记。1966年任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东北局
书记处书记。1970年春,被“江青反革命集团”强加上“叛徒”、“特务”等罪名,
长期进行监督审查。1976年平反昭雪。1980年4月在哈尔滨去逝。

刘齐滨(1908-1942) 原名刘府海,曹县韩集镇刘岗村人。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历任鲁西南抗日救国总会会长、中共鲁西南地委统战部部长、曹县县长、鲁西南
专署专员等职。
刘齐滨是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青年时期,就读于天津北洋大学
工学院预修科和北京大学文学系,目睹军阀横行、国事日非、广大劳动人民颠沛流离
等景况,心中无比愤慨,以“舟子”笔名,写出了《梧桐树下》、《孩子的梦》、《
中秋之夜》、《济南之游》等作品,相继发表在上海《北新》半月刊上,有力地抨击
了封建思想的统治。“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了北大学生赴南京请愿团,被军警
砸伤了左胸。1933年因患肺病被迫辍学,返回家乡。
1935年他到曹县东南黄岗集小学任高年级国文教师,常以中国历史上的盛衰荣辱
,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后来,他的学生大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芦沟桥事变爆发
后,他回到家乡刘岗一带,创办农民夜校,自编教材,教农民读书识字,学习革命真
理,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938年秋,“鲁西南抗日救国总会”成立,他被推
选为总会长。是年冬,日军侵占了曹县城,中共曹县县委转移到曹西北活动。上级党
组织派出一批干部到该地区工作,经常在他家吃住。他家中本不富裕,粮食很快就用
光了。他就和父亲商量,先卖掉了树木和农具,又卖掉了几亩田地。他常说:“有国
才有家,只要保住国,倾家荡产也值得。”1937年10月,反动会道门--红枪会头子安
天国勾结日伪汉奸,趁八路军主力转移之机,在根据地内发动暴乱,残杀共产党人和
抗日积极分子,放火烧了刘齐滨家的房子。他关心的是被害的抗日人员和群众的损失
,至于自己的房子,他只是风趣地说:“这一烧,使我丢掉了一个包袱,以后再没有
牵挂了。”
1940年8月,曹县抗日县政府成立,他任县长。鲁西南“固守三村”斗争期间,
肺病复发,在村外隐蔽治疗。病床上,忧心如焚,时刻关心着“三村”的安危。
1941年5月1日,鲁西南专署成立,他任专员。在发表就职演说时,讲道:“我当
专员好比给人民当长工,一定竭尽全力为父老乡亲办事。”
1942年春,他肺病再一次复发,并逐渐恶化,让人代笔草拟了《关于发动群众开
展抗灾救荒的意见》、《关于精减专署机关的建议》、《关于反“扫荡”斗争中应注
意的几个问题》等十多个工作意见提纲,同志们劝他休息时,他总是说:“我的生命
可能不会太长了,更需要抓紧时间为党工作。”
1942年4月15日,刘齐滨病情急剧恶化,在张子高村病故。

朱程(1909-1943) 字公行,浙江省平阳县人,先后就读于福州集美中学、厦门大
学、黄埔军校、日本东京铁道学院,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华北抗日民军司令
员、分区司令员等职。
1930年,朱程于黄埔军校毕业后,派到军官旅工作,因目睹国民党军当局腐化专
横,愤然离职。次年,因在南京参加反蒋抗日活动被逮捕。
1934年,东渡日本留学,觉察日本侵华野心,抗日战争即将爆发,遂于1937年5
月毅然回国,被聘为国民党山西军官学校教导团教官,后教导团扩编为河北民军,朱
程先后任十大队、十一大队大队长。
1939年6月,朱程率十一大队整训于襄垣,日军见其势孤,企图将其一举歼灭,
发生了“狮子山战斗”。他率领部队奋勇冲杀,打毁敌汽车14辆,杀伤日军140余人
,缴枪80余支,民军声威大振。
1939年7月,朱程派人与八路军总部联系,申明主张,要求援助,共同抗日。11
月,被八路军总部改编为华北抗日民军,朱程任司令员。
1941年2月,华北抗日民军编入二纵队,改称华北抗日民军第一旅,朱程任旅长
兼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4月率部与日、伪军开展斗争,开辟了以南乐为中
心的广阔的“沙区”根据地。
1943年6月,朱程调任第五军分区司令员,来鲁西南地区。他率领部队击退李仙
洲部的进攻,创建曹东南根据地。9月,在曹县王厂村一带休整,遭日军奔袭合围,
激战终日,因敌众我寡,退守郑庄,后又连续打退日军的四次进攻。这时朱程部只剩
下30多人,子弹、手榴弹都已打光。最后与敌人拚杀,血战中朱程壮烈牺牲。

宋明汉(1909-1975) 郓城县车楼村人。幼年家贫。1946年加入农会,1947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任本村民兵班长。他送情报,打敌人,英勇顽强。1948年底,在淮海战
役中,宋明汉率民兵支前大队克服冻、饿等困难,出色完成任务。
1952-1961年,宋明汉分别担任邵集乡党支部书记,东张楼乡、郭屯公社脱产干
部。他领导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敢于同违背农业发展客观规律的行为做斗争,抵制“
五风”,,适时播种,不误农时,使小麦、绿豆获得丰收,保证了社员口粮,超额完
成征购任务,多次受到县委的表扬。
1961年初,车楼大队各项工作被动,为改变面貌,他毅然放弃原职回大队担任党
支部书记。他以身示范,大刹干部吃喝浪费风。公社开大会,他带着干粮参加,不花
集体一分钱,不沾集体一点便宜,被人说成“傻子”。
在他的带领下,全大队粮棉产量稳步提高,工副业收入逐年增长,每年都给国家
做出贡献,一直是全县闻名的先进单位。宋明汉多次受到省、地、县的表彰,1963年
3月被选为山东省第三届人大代表,是年被省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75年1月,被选为
全国人大代表,光荣地出席了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5年5月,病故。

袁复荣(1909-1943) 曹县袁石庄人。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即研读马列主
义理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学生进行游行示威,呼
吁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2年被国民党当局以煽动学潮、宣传赤化的罪名逮
捕入狱。1933年出狱后,以教书为掩护,继续从事地下活动,参与组织“曙光书店”
,介绍进步书籍,传播革命思想。“七·七”事变后,中共曹县工作委员会成立,袁
复荣被选为县委委员。1938年与王石钧、刘齐滨等共同开辟曹西北根据地。1939年调
往中共鲁西南地方委员会任宣传部长。1939年2月任曹县县委书记。后在曹东南举办
两期青年训练班,发展党员40余人,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在主持地委宣传工作期间
,曾办过《民声报》、《新民主报》,宣传抗日思想,揭露反动派的阴谋。1940年秋
,领导了闻名的“红三村”(曹楼、伊庄、刘岗)斗争。1942年任鲁西南专署专员,积
极开展地方政权工作。不久随军东征,击退李仙洲部,开辟曹东南革命根据地,使之
与湖西根据地连成一片。1943年9月,在五分区驻地王厂村与日军作战,激战整日,
因寡不敌众,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6岁。为纪念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袁复荣和朱程,
1945年9月,在曹东南青集设立复程县,取“复”、“程”二字。

黄儒秀(1909-1967) 艺名黄娃,定陶县东王店乡观堂村人,著名豫剧演员,中国
共产党党员,中国戏曲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曹县政协第一、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他幼年随父在该县鹧鸪集村给地主种地,1923年入该县三义堂公艺班学艺,拜郑金玉
为师。1925年出师搭班,在鲁西南、豫东一带演出。1932年进入樊粹庭组织的豫声剧
院,与赵义庭、陈素真、王锡堂等合演于西安、洛阳、郑州、开封等地。后被“三义
堂”请回领班,在河南商丘车站“大舞台”演出近20年。1949年编入曹县大众剧社,
并任第一分团团长。1954年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拜帅》中扮演
韩信,荣获演出奖。1958年他带领演员们深入生活,编演《钢铁姑娘》一戏,荣获“
菏泽专区先进集体奖”。1962年参加河南省豫剧名老艺人会演,被授予“优秀名老艺
人”称号。他擅演文雅小生,兼演靠生、帅生、翎子生、短打生和娃娃生等,在各种
角色的表演上不断探索与创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舞台人物形象,如《反昭关》
、《探井》中的伍子胥;《长坂坡》、《截江》中的赵云;《黄鹤楼》中的周瑜;《
提寇》中的寇准;《狮子楼》中的武松等。在现代戏《父子婚姻》、《李双双》中还
分别饰演了于希同、孙喜旺等角色,受到观众们的一致好评。1967年“文化大革命”
中受迫害致死。

申德高(1909-1975) 艺名花脸虎,菏泽市人,大平调著名演员,曾获全国戏剧汇
演一等奖。他自幼学戏,卖艺为生。1927年入菏泽县朱楼科班,学演唱“黑头”,后
改学“黑净”、“毛净”。25岁时已学有所成,艺名“花脸五”。1945年入东明县大
平调剧团,擅演“大净戏”。其噪音宽大宏亮,唱腔浑厚激昂,做派粗犷豪放,气势
雄壮,念白清晰且有韵味。抗日战争时期,拒绝为日军演出,奔赴抗日根据地,为抗
日将士演出。1956年,他随大平调剧团参加河南省戏剧汇演,获演出一等奖;在《战
洛阳》剧中扮演尉迟敬德,博得好评,获著名演员荣誉奖,被中国戏剧家协会负责人
田汉赞为“活敬德”,并建议将“花脸五”改为“花脸虎”。1959年毛泽东、周恩来
、贺龙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申德高系东明县人大代表,中国
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理事。1975年因病逝世。

郭影秋(1909-1985) 又名郭萃章,江苏省铜山县马兰村人。马克思主义教育家、
历史学家。他七岁入私塾,靠借贷和师友资助,先后在铜山师范、无锡国专、江苏教
育学院读书,阅读了不少马列著作和进步书刊。1935年冬,他在沛县中学任教期间,
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6月,他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面对敌人的酷刑和叛徒的无耻诱惑,
他坚贞不屈。“西安事变”后,他受党派遣,到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部抗日民众动委
会从事统战工作。“七·七”事变后,中共苏鲁豫皖特委进驻徐州,他把民教馆实习
用的200余支枪秘密发给游击队员。徐州沦陷后,郭影秋到湖西开展游击战。1938年
7月,苏鲁豫(湖西)特委建立,他任特委委员兼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政治委
员。一一五师六八五团到达湖西后,部队整编,他率二总队参加主力部队,任苏支四
大队政委,后又担任独立大队政委。1939年9月,湖西地区发生了错误的“肃托”事
件,郭影秋被诬为“托匪”,遭撤职逮捕。时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等星夜赶来
,亲自与郭松绑,才幸免于难。郭影秋不计个人得失,继续率领全区军民与日、伪开
展斗争。1945年11月,他代表冀鲁豫军区去徐州与国民党、美军代表谈判,多次揭穿
美蒋反动派的阴谋。1946年8月,任三分区司令员、政委和地委副书记。不久,改任
冀鲁豫军区党委委员兼敌工部长、军区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这一时期,他领导了解
放济宁的战斗,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1949年初,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政
治部主任,跟随刘邓大军渡江南下,转战于安徽、江苏及西南各地。全国解放后,他
从军队转入地方,先在川南任党委委员、行署副主任,后在云南担任省长和省委书记
。1957年任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63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粉
碎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反革命集团后,又在人民大学担任主要领导职务,
为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出版的专著有《李定国纪年》、《郭影秋诗选》等。
他因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康生、江青一伙的点名批判,横遭残酷斗争和野蛮迫害
,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85年10月29日,病逝于北京。临终遗嘱:丧事从简;不开追
悼会,不举行告别仪式;遗体交医院作科学研究,《诗选》的稿费交组织作为最后一
次党费。

任守钧(1910-1931) 字子平,曹县南门里人。7岁入学,后因家境贫困辍学。为生
计任守钧去山西孝义县老家投靠堂叔任希礼。任希礼待任守钧如佣工,任不堪其苦,
于1925年3月回曹县。
1929年初,他参加了由国民党曹县县党部举办的“党化教育训练班”,经3个月
的学习,被分配到曹县青年会工作。不久,任守钧意识到青年会并不是劳苦大众所希
望的革命团体,即去曹县民众教育馆通俗讲演所任讲演员。是年冬,经孔庆嘉介绍,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任守钧与十几位青年集资开办“曙光书店”,积极向进步青年推荐革命
书籍。后又和孔庆嘉发起组织了“曹县社会科学研究会”,定期秘密召开会议,进行
革命理论的研究。
1930年夏,任守钧遵照中共开封地下党组织的指示,在县城知识青年中开展工作
。1931年1月18日,国民党曹县县党部以开办“曙光书店”进行赤化宣传的罪名,将
任守钧逮捕入狱。任在监狱中备受折磨而凛然不屈。2月3日国民党曹县县党部将任押
解济南第一监狱。4月5日,任守钧与孔庆嘉以及前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邓恩铭等21人,
于济南纬八路刑场就义。

王石钧(1910-1943) 曹县王朝寨人。6岁入私塾,后因家贫辍学,18岁始入曹县职
业学校,1931年考入济南高中。“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3
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投考乡村建设研究院。毕业后任曲阜乡农学校军事主任
,因不满政府昏庸黑暗,横征暴敛,弃职返里。“七·七”事变后,他发动地方爱国
志士参加抗战。1938年任冀鲁豫第五大队政治委员,转战陇海路两侧。作战中,他身
先士卒,甘苦与共,深得部下爱戴。1941年任曹县县长。
1942年“二·二七”日军扫荡,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他亲率基干大队,坚持腹
地斗争。在曹县青岗集东聂楼与日军遭遇,激战半日,身中数弹,仍顽强抗敌,最后
被俘。押送途中他不顾敌人严密监视,跳车逃跑,复遭追击,又受重伤,光荣殉国,
时年33岁。

吴大明(1911-1946) 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人,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
共产党。初任红军七十四师政治部宣传员、干事,先后参加第一、二、三、四次反围
剿。1934年11月任红二十五军学兵连总支书记,不久调任营教导员。长征途中,他参
加过三要司、唐家河、袁家沟、洋县石塔寺等战斗。
1935年9月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任团政委、旅卫生部政委。抗日战争开始后,
参加了平型关大战。1939年,他奉命来山东,任冀鲁豫军区独立大队队长、十九团团
长,先后在杨得志指挥下,取得了曹县青集、单县韦楼、刘庄集讨顽战役的胜利,
后又连续攻克万寨、徐镇集、马寨等日伪据点,对开辟鲁西南革命根据地起了重要作
用。1944年初至1945年8月,带领十九团奔赴陕甘宁边区,迎击胡宗南发起的进犯,
后又奉命回冀鲁豫军区,任鲁西南军区司令员、旅长等职。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吴大明率十九旅先后参加李庄车站、曹县
大杨湖战役。9月29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二、三、六、七纵队,在刘伯承、邓小平指
挥下,向进犯巨野龙、章缝的国民党新五军及整编十一师发起进攻,吴大明带领十
九旅在章缝集东向敌十一师突击,不幸被敌炮弹炸伤,壮烈牺牲,时年35岁,葬于巨
野天阁村天庙内,1952年移葬于单县烈士陵园。刘伯承亲自为其纪念碑书写挽联:“
过草地、走雪山、披肝沥胆救祖国;战章缝,挫强敌,碧血丹心为人民。”

朱启贤(1911-1968) 单县孟寨乡人,早年就读于山东省立六中,1927年加入国民
党。1929年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就读,创办《教育短波》。1935年任山东省第三民
众辅导区主任。他积极主张抗日,任全国战时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干事。1938年赴
延安出席教育座谈会,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940年任四川科学教育馆员兼成都华西大
学教授,并主编《中国教育》,发表了一些进步文章,出版了专著《文学、哲学与玄
学》。1942年5月再赴延安,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文艺座谈会,再次受到毛泽东的接
见。之后,他努力为抗日民主教育事业奔走呼号,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战时教
育改造计划》等文章多篇。由于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受国民党迫害,遂于1943年赴
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194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授。在美期间
,他组织进步团体,成为当时留美学者中的重要人物。受中国民盟总部的委托,组织
民盟美国支部,开展反蒋活动。董必武代表中国解放区赴美参加联合国大会期间,他
参加了联络和保卫工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朱启贤在美国组织庆祝会,公
开发表拥护共产党的主张。他的行动受到美国政府的限制并处以大量罚金。1950年被
驱逐出境,经香港回国,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接见和慰问。回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8年含冤而死。1978年给予平反。

于子元(1911-1972) 河南省濮阳县木靳庄人。鲁西南党组织的奠基人之一。1932
年在范县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初,任中共范县工作委员会书记。1936年10月
,于子元受直南特委的派遣,赴鲁西南开辟工作。于子元来到菏泽、曹县、东明交界
处,首先组织贫民互助会,团结佃农,互帮互助,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培养发展党
员。首先发展程力夫(安陵集人)、龚献亭(龚庄人)等一批青年入党,建立了党的组织
,并在安陵集建立了地下联络站。“七·七”事变后,将贫民互助会改为“抗日救国
互助会”,以后发展为鲁西南抗日救国总会。总会下设中心村抗日救国会、村抗日救
国会,抗日救国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1938年党的基层组织得到迅速发展。是年10月
,于子元被任命为考城县县长。后撤销考城县政府,于子元被任命为冀鲁豫支队第四
大队队长。1939年7月,改任鲁西南地委委员、民运部长兼菏泽县动委会主任。1944
年11月,冀鲁豫区成立第三办事处,于子元任办事处主任。1948年4月,到华北局学
习。1949年7月,到华北革命大学任教导处组织科、干部科科长,1950年到中央党校
任办公室主任、党委常委、党委办公室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1969年任
山东省行政干校副校长。1972年因病逝世。

孙继先(1911-1990) 曹县梁堤头镇嘴尖刘庄人。孙家境贫寒,自幼割草、放牛,
到十八九岁时,便挑起家庭生产的重担。1931年1月,孙到济宁参加冯部二十六路军
新兵营,不久随部队到江西参加对红军的“围剿”。在宁都,参加了“反帝大同盟”
。11月,二十六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率领下宣布起义,孙被编入瑞金独立第四师教
导大队,任区队长。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任红二十二军六十四师连长,
后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四次反“围剿”斗争。1933年11月,入红军学校学习
,半年结业后,任江西模范师三团三营营长。1934年10月,长征开始,调任先遣团一
营营长,率部参加了四渡赤水、突破乌江、巧渡金沙江等战斗。在安顺场,他亲自挑
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夺取并控制了渡口阵地,掩护后续部队渡过大渡河。
1935年10月任陕甘支队连长,11月,相继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作战,调任团参谋
长、师参谋长。1938年1月任一二九师挺进队队长,3月改为津浦支队,他率部深入冀
鲁边区,开辟了东光、盐山、南皮等根据地,参加了常生口、黄底崖等战斗。1939年
5月,日伪军5000余人分9路向一一五师驻地泰西陆房合围“扫荡”。在师机关面临严
重危险的关头,他指挥部队抢占凤凰山,奋勇抗击,掩护了师部安全突围,毙伤敌1
300余人,打破了敌人消灭一一五师的企图。1940年8月,孙调任旅长,率部挺进鲁南
,在沂蒙山区极端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多次粉粹日伪军的“合围”、“扫荡”。194
3年7月,调任山东抗大分校副校长。次年5月任鲁中军区三分区司令员,9月,他指挥
部队进行葛庄战斗,打死日军300余人、伪军500余人,生俘日军20人,伪军360余人
,缴获两门炮及枪支弹药一宗。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这一胜利消息。1946年6月,孙
调任山东省野战军第四师师长,率部参加了莱芜战役。次年4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八
纵队副司令员,5月奉命率部从孟良崮东侧秘密插入敌纵深,割裂了敌74师与其友邻
83师的联系,完成了对敌74师的包围。经激战2日,全歼敌74师32000余人。其后又相
继参加了泰安、沙土集、洛阳、开封等战役。是年底,孙任第三纵队司令员。1948年
9月,第三纵队奉命北上,参加济南战役,毙伤敌2400多人,俘1200多人。10月下旬
,孙继先统一指挥两广纵队和冀鲁豫独立一、三旅,担任佯攻任务。11月,淮海战役
全面展开,孙率部向邱清泉兵团发起攻击,阻止其向东增援,保证了华野围歼黄伯韬
团。21日,又率部插入徐州之南,以一个纵队顶住敌两个军的多次进攻,打破了敌“
南北对进”的企图。30日,当徐州之敌杜聿明集团30余万人向肖县、永城逃窜之际,
他又奉命参加追击围歼战斗,终将敌歼灭于陈官庄地区。此战,共歼灭和俘虏敌军3
万余人。1949年1月,孙任22军军长。4月,率军胜利完成渡江作战,奉命向浙江进军
,一举解放了舟山群岛。1950年11月,孙任七兵团兼浙江军区参谋长。1951年1月,
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兼任该系副主任,1953年留任高级系主任。1955年9月
,孙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7年9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兵团副司令员。1958年10月回国后,率部开
赴大西北,任二十训练基地司令员。他带领指战员战严寒、斗酷暑、克服重重团难,
在茫茫戈壁滩上建起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发射训练基地。1962年5月,任国防部第五研
究院副院长。1970年5月,调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8月改任济南军区顾问,1
982年6月离休,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被选为五届全
国政协委员。1990年4月病逝。

程九柯(1911-1974) 原名程曰江,字百川,成武县城关镇程堂村人。1937年济南
师范毕业后奔赴延安,先后入“陕公”,“抗大”和党校学习,是年5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1938年10月受命去新疆工作,先后任阿克苏、莎车等县税务局副局长和财政局
副局长,1942年9月被新疆军阀盛世才逮捕。直到1946年冬,根据《双十协定》关于
释放政治犯的规定,才得以获释。回延安后,先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办公厅秘书、陕
北军工局秘书、冀鲁豫边区九地委组织干事、平原省委组织部秘书、办公室主任等职
。1952年2月,调北京航空学院工作,先后任二部、三部副主任,干部处处长,党委
副书记兼监委书记,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在“文化大革命”中,程九柯被江青反革命集团诬陷为“新疆叛徒集团”成员,
受尽非刑,致使身患重病,于1974年含冤去世。1978年9月,党中央予以平反昭雪。

杨勇(1912-1983) 原名杨世峻。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曾任运西专署专
员。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人,出身于农民家庭。
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5月,参加了浏阳工农义勇队和农民围攻长
沙的壮举。失败后,他到常德国民革命军五十师学兵团当兵,是年底返乡在区工农政
府工作。1930年2月经中共浏阳县委介绍入红五军随营学校,同时转为中共党员。结
业后,任新组建的红三军团第八军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部队进
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后,历任红四军连政委、营长兼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
部政务处长,红三军团团政委。参加了一至五次反“围剿”。在第四次反“围剿”的
洵口作战中,他表现突出,荣膺全国中华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时,在团长牺牲、部队损失过半的情
况下,他率部浴血奋战,与兄弟部队一道完成了掩护中央领导机关安全渡过湘江的任
务。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正确路线指引下,他率部冲锋陷阵,出色地完成了上级赋
予的历次艰险作战任务。在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他坚决拥护毛泽东北上方
针,率团机智勇敢地掩护中央机关迅速脱离危险区。胜利到达陕北后,他先后任红一
军团一师、四师政委。在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战斗中身先士卒,屡
建战功。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四师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杨勇任副团
长,不久改任政委。在举世闻名的平型关战斗中,他深入到战斗最激烈的老爷岭去直
接指挥,负伤后仍坚持指挥直到胜利。1938年1月,他任六八六团团长兼政委,率部
连续进行了夜袭午城、伏击井沟、激战白儿里等战斗,歼灭大量日军。在王家池伏击
战中,全歼日军一○八旅团1000余人,击毙敌旅团长山口少将,与兄弟部队一起粉碎
了日军西渡黄河,威逼西北的狂妄计划。是年12月,他率六八六团随一一五师师部组
成东进支队挺进敌后。1939年3月初抵郓城,遂进行樊坝战斗,全歼伪军一个团,俘
团长刘玉胜以下官兵500余人,开辟了运河以西之郓城、鄄城地区,大大鼓舞了当地
群众抗战热情,扩大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影向。随后,杨勇率团直和三营留鲁西开辟
抗日根据地。他紧密地依靠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很快打开了局面。部队扩大后,
他相继任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兼政委、独立旅旅长兼政委。1939年8月,所部一团胜
利进行了梁山战斗,全歼日军一个大队,创造了在与敌兵力相等的情况下以劣势装备
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模范战例,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不久,杨勇兼任鲁西军区司令
员和政委,担负了统一领导鲁西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的重任。1940年4月,他兼
任运西专署专员,直接领导郓城、鄄城、巨野等县的工作,使郓西地区成为鲁西根据
地的中心区。1941年1月,他指挥了郓城潘溪渡伏击战,全歼日军一个中队、伪军一
个大队,再创平原歼日伪军的模范战例。
1941年7月,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杨勇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不久,
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因“七大”延期举行,各根据地军队代表组成高干队进行
学习,杨勇任队长,后编入中共中央党校参加延安整风。1944年5月,杨勇回冀鲁豫
军区,先后任副司令员、司令员。他组织指挥军区主力和地方武装连续作战,拔除日
伪据点,收复城镇,反击顽军,使运西、鲁西南、湖西三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巩固
、发展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抗日胜利后,杨勇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
,他率部与兄弟部队并肩战斗,七战鲁西南,歼敌15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占领冀
鲁豫、打通平汉线的计划。1947年3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七纵队合编为第一纵
队,杨勇任司令员。是年6月30日,他率部突破黄河天险,首克郓城,歼敌1万余人,
为发起鲁西南战役创造了有利条利,受到野战军通令嘉奖,荣记大功一次;中共中央
为他们的胜利专致贺电,予以嘉奖。在六营集作战中,杨勇指挥一纵等,采用“围三
阙一”战术,全歼敌两个整编师,创造了平原运动战的范例。鲁西南战役共歼国民党
正规军9个半旅,其中一纵歼敌达5个半旅。
1947年8月,杨勇率一纵随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10月,他组织指挥了高山铺伏
击战,歼敌1万2千余人,此役对大别山斗争局面的好转和站稳脚根重建根据地起了重
要作用。为此,一纵再次荣立大功。随后,杨勇率部转战江淮,逐鹿中原,屡建战功
。1949年2月,他任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司令员,遂渡江南下,进军大西南,参加指
挥了解放贵阳、成都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勇先后任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兼贵州军区司令员,南
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员兼系主任,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
1953年4月,奉命入朝作战,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志愿军第三
司令员兼参谋长、志愿军司令员。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
、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回国后,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不久,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江
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1972年5月他重新工作后,先后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
疆军区司令员。1977年9月任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第二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委
员。1980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仍兼总参谋部党委第二书记。1982年9
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他是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和十二届
中央委员。1983年1月病逝于北京。

梁仞仟(1912-1941) 原名梁于振,郓城县武守镇洪王庄人,。1931年,考入山东
省立六中后,受新思想的影响,立志救民报国,同爱国学生一起抵制日货,组织请愿
团,走向街头,声援淞沪抗战,支持各地抗日斗争。
1933年,梁仞仟考入济南高中后,参加学校的抗日运动。1935年年底,经林浩介
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夏,任济南市委委员兼高中党支部书记。虽身患肺病,仍
坚持党的活动。后遵照省委指示,返回郓城开展党的工作。1937年7月,郓城县第一
个党支部在洪王庄建立,梁仞仟任党支部书记。1938年1月,中共郓城中心县委在梁
仞仟家中成立,梁仞仟任书记。为了开办抗日自卫团训练班,梁仞仟毁家纾难,捐出
家中上千斤高梁,卖掉20亩地作为培训班的给养和活动经费。通过举办训练班,发展
壮大了郓城党的组织和抗日队伍。
1939年3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到达郓城后,中共郓城中心县委扩建为鲁西七
地委(后改建为运西地委),梁仞仟任地委书记。1939年9月,郓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
立,梁仞仟兼任县长。1940年4月,建立运西专署,梁仞仟又兼任专署秘书长。他团
结各阶层人士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支持父亲梁秀松到国民党六区任职,促使郓西
知名人士、国民党郓城抗敌司令员祝璧臣等走向与共产党携手抗日的道路,并将其武
装全部编入八路军。在他的引导下,高赞非、孙源甫等主持的黄安救亡工作团和联庄
会成长为党领导下的群众抗日团体,其领导者相继走上革命道路。梁仞仟在郓城工作
仅三年,就使鲁西地区较早地发展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1940年4月,梁
仞仟作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赴延安参加“七大”。1941年9月病逝于延安。

孙端夫(1912-1974) 原名孙正谊,曹县人。少年时期随其五叔在北京居住,中学
毕业后考入北平法学院。在校期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是北平法学院学生运动
的负责人之一。1936年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大学毕业后回到山东,任国
民党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行政处少校总干事。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
1月15日率政训处官兵参加威海起义,任山东省人民抗日救国第三军第一大队大队长
。是年2月13日率一大队参加雷神庙战斗,打响了胶东抗战的第一枪。后历任蓬莱抗
日县政府县长、胶东军区东海指挥部指挥、北海指挥部指挥、胶东军区第二军分区司
令员、北海军区司令员兼烟台市市长,领导抗日武装机智勇敢地打击日伪军,粉碎了
敌人的多次“扫荡”。1946年9月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三旅旅长,后任中国人民解
放军八十一师师长,先后参加了济南、淮海和渡江等战役。1950年10月任中国人民志
愿军第二十七军副军长,入朝作战。在第五次战役中,率志愿军八十一师夜行军60公
里,提前到达预定地点砧桥,斩断了李承晚军南逃去路。在照阴江前线,率部穿插分
割,歼李承晚军四个师,为第五次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
部通电嘉奖。
1953年冬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军副军长。1956年任该军政委。1
958年到高等军事院校进修。1960年任空军第一高炮指挥部副指挥,奉中央军委的命
令,参加了军队的条例、条令和规章制度的编写工作。1970年1月任北京军区空军副
司令员。在江青反革命集团横行期间,他顶住压力,保护了一批老同志。1974年病逝

王登伦(1912-1948) 菏泽市城西南观音王村人。幼年曾随伯父讨过饭,16岁就给
地主扛大活。后来,接受共产党的教育,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抗日救国会。1939年离
家,讨着饭找到了八路军,参加了县武装大队。1940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县大
队二中队的副队长。1941年调到菏泽县青邱区任区队长。1943年青邱区队编入菏泽县
大队,王登伦任二连连长,后升任县大队副、大队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王登伦在著名的平汉战役中身负重伤,组织上送他回家
休养。不久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他又拿起枪杆子,当了青邱区区长。
他率领区队,3人一组,5人一班,夜里掏还乡团的老窝,抓还乡团的头目,并贴
出告示:胆敢杀一个革命群众,就杀10个还乡团。一时搞得敌人神鬼不安。1946年秋
,王登伦乔装打扮,在耿黄庄东头的土地庙里,杀了还乡团匪徒陈述兴,吓坏了国民
党青邱区长王念军,被迫放出了被捕在押的农会长王祥等。
1947年王登伦升任独立营营长。这年,美式装备的新五军大举窜犯鲁西南。在敌
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军主力转到外线作战,王登伦率领独立营,坚持地方斗争,展开
游击战,割电线、打伏击、搞夜袭,不断袭扰敌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曾经带
领四个同志偷袭通集敌军团部,击毙了敌团参谋长,烧毁了敌团部,给白色恐怖下
的鲁西南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1948年农历八月,王登伦率领县独立营驻扎在城西南范海休整,准备配合主力部
队解放菏泽。30日,盘踞在菏泽城的敌151旅和县长张奎生弃城逃往开封。此时,王
登伦正率一个排在刘堂执行侦察任务。他眼看几千敌人要跑掉,又来不及调动部队,
当即决定截击敌人。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打退了敌人的数次冲锋。后主动撤出阵地
,准备转移到村南青纱帐继续与敌人周旋。在跑到一个胡同口时,不幸被敌弹打中,
腿被炸断,头部、胸部均受重伤。随行同志把他背到一个麦场里,他严令同志撤退,
留自已在那里。敌人将麦场四面包围,蜂拥而上。王登伦扔出最后2颗手榴弹,炸倒
一片敌人,自已也壮烈牺牲。时年27岁。鲁西南人民在王浩屯为他建立了纪念碑。

王雪静(1912-1948) 又名清和。山西孝义县贺岭村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是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宣传员、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干事,194
3年调到曹县工作,历任区抗联主任、区委书记、曹县联合会主任、曹县县长等职。
1948年4月,国民党新五军八十四师北进,控制了鲁西南地区,骚扰百姓,残杀
共产党人。刚就任曹县县长的王雪静率县区干部和地方武装,遵照上级指示,“坚持
县不离县,区不离区”的腹地斗争,转战于县城北各村,因叛徒出卖,在定陶县潘刘
庄地道中被俘。国民党新五军军法处对他严刑拷打,逼问曹县共产党的地下活动情况
,他宁死不屈,拒不回答。
国民党曹县政府纠集了城里的地痞恶霸,强迫部分商民和群众参加,对他进行所
谓“公开审判”。在法庭上,他义愤填鹰,质问国民党政府为什么言而无信,撕毁停
战协定,发动内战?为什么疯狂屠杀无辜的群众?问得国民党法官张口结舌,目瞪口
呆。最后,刽子手们用刺刀戳穿他的双手,穿进铁丝,押赴刑场。街道两旁的群众目
睹此状,无不掩面落泪。
在刑场上,刽子手喝令他跪下。他怒目相对,厉声说道:“一个共产党员只能站
着死,是绝不会下跪的”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同敌人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管大同(1913-1981) 原名管重华,山东省潍县高里村人。1935年考入北平中国大
学经济系,积极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
”事变后,随平津学生流亡济南,在山东第一师范学校组织成立了平津流亡同学会,
进行宣传抗日。9月被中共山东省委派往寿张县任山东第六区保安司令部政训处驻寿
张办事处少校干事。1938年初,任寿张抗日县政府县长。此后历任山东第六游击区三
十一支队司令员,八路军平原纵队副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平原纵队司令员,山东省
纵队第六支队副司令员,鲁西行政公署教育处处长,冀鲁豫行署文教处处长,鲁西南
督察专员公署专员,中共湖西地委书记、专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北平军调处执行
部黄河小组中共代表,解放区救济总会驻天津代表,华北人民政府财办出入口管理委
员会主任兼永茂出入口总公司监察委员、党总支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
济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济南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兼市财委副主任、外事处处长。
1950年调往北京,历任中央外资企业管理局秘书主任,中共私营企业管理局外资处长
兼秘书处处长,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秘书处长、常务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国务院财
贸党委委员、中共国家机关党委委员。1958年兼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教授,1963年
率领中国经济专家组赴柬埔寨考查。“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错误批判,恢复工作后
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局党组副书记。
管大同长期从事经济工作,撰写了多部经济论著,主要有《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
形式-公私合营》(1956年工人出版社出版)、《工商业者的社会主义道路》(1957年人
民出版社出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981年2月病逝于北京。

唐万成(1913-1984) 甘肃省霍州县人。1913年6月生于一个贫苦的雇农家庭。193
1年12月在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中随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起义,参加中国工
农红军。193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
期,先后任八路军前方总部警卫连长、营长,太行第二军分区团长。解放战争时期,
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太行第四军分区团长,第二野战军第九纵队二十七旅副旅长,
十五军四十五师副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
师副师长。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守备十九师师长。1963年6月任菏泽军分区司
令员,1969年2月兼任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0年离休移居河南省焦作市,
1984年1月病逝于焦作市。
唐万成同志戎马一生,先后参加了第四、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上
党、平汉、淮海、两广等重大战役。1951年前后率部参加了江西剿匪。在朝鲜战场上
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斗,战功卓越,被授予大校军衔。
离休后,始终保持老红军、老党员的光荣本色,长期担任校外辅导员,焦作市军
分区干休所党委副书记等职。1982年焦作市人民政府授予他“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
”光荣称号。1982年享受副军职待遇。1983年6月被原武汉军区通令嘉奖。

王元方(1913-1993) 单县曹岗集人,1931年入上海同济大学。“九·一八”事变
后,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并于1933年春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抗
日战争爆发后,王元方毅然奔赴延安。1938年5月入延安鲁艺学院音乐系学习,当年
11月开赴前线,在八路军一二○师战斗剧社任音乐组长,创作了《战斗剧社社歌》、
《参加八路军》、《百团大战》等战斗歌曲,并指挥剧社演唱《黄河大合唱》等,受
到抗日将士的欢迎。1942年回鲁艺深造。1944年11月-1949年4月,他先后任陕甘宁边
区绥德分区文工团音乐股长、指导员、团长等职,创作了大批革命歌曲,并为毛泽东
《沁园春·雪》谱曲,成为最早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作曲家之一。此后任西北文化部
艺术处副处长、新疆文化局副局长等职。1956年8月-1976年,先后担任中国音协副秘
书长、中德友协秘书长、中国文联副秘书长等职。1979年任中央音乐学院第一副院长
、并受命筹备恢复中国音乐学院,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1993年3月病逝。

籍献西(1913-1988) 曾用名籍昆。河北省高邑县北营乡东驿头村人。1938年7月参
加工作。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太行、冀西民训处科员,邢台抗日县政府
科长、秘书,太行邢东民主县政府县长,中共高邑县委书记。1948年3月任中共寿张
县委书记。1952年7月任中共聊城地委委员、秘书长。次年8月任中共聊城地委副书记
。1958年4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菏泽专署专员。1959年任中共菏泽地委书记处
书记,菏泽专署专员。1963年4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1967年4月,任菏泽地区革
命委员会副主任。1969年6月任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1973
年12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1978年7月任中共菏泽地委顾问。1983年12月离休。
1988年7月病逝于菏泽。

祁致中(1913-1939) 原名祁宝堂,别名明山,山东省曹县人。1931年到东北谋生
,在桦川县驼腰子金矿(今属黑龙江省桦南县)当矿工。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
东北抗日联军师长、军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霸占了驼腰子金矿,派矿警队看管工人。为了对付日
本侵略军的残暴统治,祁宝堂等7名矿工结为盟兄弟,把积赞的金末子凑在一起,秘
密换了两支手枪和几十发子弹。1933年6月的一天,趁守矿日军架起机枪休息,祁宝
堂等盟兄弟,突然掏出手枪,打死日军班长和机枪射手等7人,夺轻机枪1挺,步枪6
支,手枪3支,子弹700余发。祁宝堂带队离开金矿,宣布成立“东北山林义勇军”,
被推举为首领。当地群众称之为“明山队”。一次驻佳木斯的日军往土龙山送给养的
汽车经过杨马家店时,他带队伏击,消灭了押车的日军,缴获弹药7车。后又指挥截
击了由驼腰子金矿往佳木斯运送黄金的伪军车队。“明山队”成立一年多,同日伪军
进行大小战斗数十次,祁宝堂名声大振,一些青年主动要求加入“明山队”。
在“明山队”取得节节胜利之时,祁致中决心寻找赵尚志的哈东游击队。不久,
在方正县窝里村与哈东游击队相遇,游击队司令赵尚志和政治部主任冯仲云与他亲切
交谈,劝他去掉“明山”的字号,改为“致中”,其意为致力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
他接受了这个建议,从此改名祁致中。1936年5月祁致中的明山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
军独立师,迅速发展到1500余人。1937年10月扩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祁致中
先后任独立师师长,十一军军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祁致中重视部队后方基地建设,在七星砬子山里办起了培养连、排级干部的军政
学校和小型被服厂,又招收了奉天兵工厂失业的十几名工人,办起了修械所。全国抗
战爆发后,祁致中率队不断打击敌人。7月下旬,独立师进入同江五顶山,一举攻克
当地自卫团事务所,接着又将富锦县二区二道岗自卫团全部缴械。独立师扩编为十一
军后,部队枪支弹药发生困难,祁致中不畏艰辛,渡过乌苏里江,赴苏联求援。193
9年在嘉荫县攻打乌拉嘎金矿战斗中牺牲,年仅26岁。

高明宇(1913-1985) 又名高思明,梁山县寿张集乡寿张集村人。1931年考入滋阳
(今兖州)乡村师范学校读书。1933年3月经乔海秋、李又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
35年初,应聘到戴庙附近的北刘庄小学任教。1936年9月任中共戴庙小学支部书记。
1938年任鲁西自卫团教导大队中队长。是年10月,赴中共山东省委举办的鲁南军政干
校学习三个月,结业后,被分配到中共山东分局社会部任审讯科长。1939年5月,任
鲁西区党委社会部副部长、中共东平县委书记。1940年2月,代表中共山东分局到泰
西地区纠正“肃托”中的冤假错案,做出突出成绩。是年秋,参加鲁西行署工作队和
邵子言、谢鑫鹤等人到寿(张)、阳(谷)、东(平)边区工作,为建立昆山县抗日民主政
府创造条件。此后,曾任中共鲁西区党委敌工部副部长,鲁西行署公安局长。解放战
争时期,任华东军政大学五大队政委。
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海防局副局长、山东省司法厅副厅长、济南市政协常委、山
东省政协常委等职。对公安保卫工作、法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文化大革命中”
曾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决拥护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1985年3月在济南逝
世,终年72岁。

陶然(1914-1966) 原名陶志尧,巨野县陶庙乡陶楼村人。1935年从北平弘达中学
毕业后,赴日进入东京法政大学文学系学习。1937年3月回到北平,参加中国作家协
会北平分会。“七·七”事变后,任山东省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总务处长,编辑《东
声》杂志,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2月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授,陕西《阵中日
报》编辑,第二战区文化站负责人。1940年2月到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编译处编
译员、文学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延安部队艺术干部学校教员、鲁艺文学系教员、秘书
等职,从事文学评论和翻译工作。抗战胜利后,在张家口参加华北文联,任华北联合
大学图书馆长、张家口市立图书馆长。1947年后,任哈尔滨市政府文化处长、文联主
席、东北文联委员、沈阳东北鲁艺教务处主任。194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
以后,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代主任、吉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吉林省分会副主
席、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在30年的文化创作生涯中,发表了百余
篇小说、散文和评论。主编《文艺理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等专著,对宣传马列
主义文艺理论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出了突出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

任子健(1914-1942) 又名任守钰,曹县城关南大街人。1933年曹县乡村师范毕业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中共单县县委书记。1941年任湖西专署教育科长

任子建在单县任县委书记期间,坚持原则,抵制王须仁等人在湖西“肃托”中实
行逼供讯的罪行,宁愿自己受残酷的刑审,也不承认自己是“托匪”,更没有供出其
他人。后来罗荣桓到单县处理“肃托”事件时,任子健由于受刑过重,被用门板从狱
中抬出来,但他仍坚持参加平反大会。
1942年12月21日,日本侵略军对湖西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式大扫荡,湖西专
署被包围在单县东北马桥一带,任子健与专员李贞乾等40余人壮烈牺牲,时年28岁。

杨海鹏(1914-1977) 菏泽市贾坊乡王善庄人。193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
4月任中共菏泽县委宣传部长。1939年4月任中共郓巨县委书记,10月任中共菏泽县委
书记。1940年任中共运西地委委员、南旺五县边工委组织部长。1941年1月任中共巨
南五县边工委组织部长、代理工委书记。1946年起先后任中共冀鲁豫七地委组织部长
、副书记、书记。1947年9月兼任冀鲁豫第七军分区政委。1949年8月任中共菏泽地委
书记兼菏泽军分区政委。1952年9月任中共河南省新乡市委书记。1953年1月起先后任
燃料工业部计划司副司长、司长,石油工业部计划司司长,玉门石油管理局老君庙采
矿厂三矿场副主任,老君庙采油厂修井大队副大队长,四川石油管理局基建处副处长
等职。1977年4月因病去世。

田海镜(1914-1946) 字清宇,菏泽市薛义屯村人。自幼上学,先后就读于山东省
立六中和济南第一高中。在校期间勤奋好学,力求上进,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193
7年高中毕业时,正值卢沟桥事变,他忧于民族危急,放弃了升学深造的机会,回乡
加入了抗日救国的革命行列。不久,国民党东明县长樊恕华,假借召开“抗日救国会
议”,将其诱捕入狱。他虽遭受严刑拷打,但终不屈服。脱险后,赴八路军冀中抗战
学院学习,于1938年9月底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2月结业后,到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
五旅,先后任独立团营教导员和十四团政委。他率部长期转战于太行山区,参加了辽
县石匣村伏击战、邯长战役、“百团大战”、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等。1945年11月起
,田海镜任晋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八旅五十三团政委。内战爆发后,他奉命率部转
战冀鲁豫地区。在陇海路汴徐段自卫反击战中,先后攻克了兰封、杞县等城,随后挥
戈北上,参加了定陶战役。在9月5日夜攻打大杨湖,全歼国民党军整三师主力五十九
团的关键一战中,他率领全团战士,与兄弟团队紧密配合,经一夜厮杀鏖战,力克强
敌,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受到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的高度评价。
定陶战役结束后,田海镜又率部参加了巨野战役和鄄南战役。1946年10月30日夜
,在围歼鄄南任庄守敌时,他不幸被炮弹炸伤腹部,壮烈牺牲。全军将士为之痛悼,
挽诗中称其为“能文复能武”的优秀指挥员。

杨显之(1915-1961) 鄄城县李进士堂乡刘双楼村人。1938年底参加共产党的外围
组织“青年读书救国会”,被选为会长。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任
箕山区区长。1943年9月任县政府秘书。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作为八大审判员之一参
加了在日本东京对日本战犯的审判(电影记录片《正义的审判》中记录了他的事迹)。
1946年9月任冀鲁豫行署民政处行政科长。1948年12月任华北人民法院代理审判员、
代组长、组长。1949年10月任最高人民法院刑庭审判组长。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
961年甄别。待分配工作期间病逝。

孔繁阁(1915-1947) 字子凌,曾化名孔申、孔繁华、孔繁荣等。鄄城县葛庄乡桑
庄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宣传抗日。1933年6月考入山东省滋阳县(兖
州)乡村第四简易师范。193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孔繁阁组织和领导了滋阳乡师的
“社会科学研究会”。是年10月因领导学生闹学潮,被当局开除。1936年2月进步教
师崔茂斋介绍孔繁阁到濮县杨集小学任教,任地下中共支部书记。1936年4月,被国
民党范县政府逮捕。5月解往山东省军法处拘留所,审讯无结果,转押“国民党山东
省反省院”。在“反省院”针对有人想写悔过书的思想,主持了“是否该写悔过书”
的辩论,并写了《假投降就是真变节》的传单。在“反省院”领导绝食斗争,迫使当
局让步。西安事变后,国共再次合作,1937年4月孔繁阁等人获释。
1937年6月孔繁阁任中共濮县县委书记。是年11月,孔繁阁、刘西带领百余名进
步青年到国民党二十六军三十一师作统战工作。孔繁阁任中共地下工委书记。1938年
3月,孔繁阁随队参加台儿庄战役。1939年,孔繁阁等中共党员13人奉命离开二十六
路军到延安。4月15日,孔繁阁入中央党校学习。8月7日分配到华北局任秘书。
1942年,调冀鲁豫军区敌工部任部长,1947年冬,在滑县、浚县一带被反动会道
门残害。

赵基梅(1915-1947) 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区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加入
红军第四方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反“围剿”和长征。在土地革命战
争中,历任战士、排长、连长、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等职。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赵基梅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政治
处主任。1938年1月率一个连开赴晋东南,2月组建八路军独立游击支队,任司令员。
随后率该部在晋冀豫边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配合当地中共党组织,发动群众,
发展壮大抗日武装,为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2月,
赵基梅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新三旅副旅长、旅长。5月率八团挺进鲁西南,协助中共鲁
西地委迅速平息了“湾杨反动会道门暴乱”,击退进入根据地的顽杂武装,使鲁西南
的局面得以恢复。6月,他率部北上时,在濮阳西南桑村集遭日军三十五师团和骑兵
第四旅团八千余人合击。为掩护部队和地方机关转移,牵制敌人,赵基梅亲率旅直属
队英勇抗击。他不顾敌机低空轰炸扫射,挺立在距敌坦克仅有几十米远的前沿阵地,
指挥战士用集束手榴弹击退敌坦克,并亲自抱起机枪猛扫敌步兵。与敌激战两个多小
时,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掩护主力部队和机关冲出敌人的重围。1941年1月,在鲁
西南“三村”(曹楼、伊庄、刘岗)斗争的危急关头,赵基梅奉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
志之命,率旅直和七、八团星夜驰援,歼灭地方反动武装1500余人,缴枪1000余支,
解了“三村”之围,保卫了鲁西南抗日根据地。1941年7月,新三旅改编为教导七旅
,赵基梅任政委。10月,率部参加讨伐孙良诚战役。战役结束后,兼任新建立的冀鲁
豫军区第八军分区(巨南军分区)司令员和政委。1942年7月率七旅返回鲁西南,扩大
了鲁西南根据地。是年底,教七旅与鲁西南军分区合并为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原
鲁西南军分区),赵基梅任分区司令员。1944年2月指挥分区部队粉碎了日军对鲁西南
的最后一次“扫荡”,歼伪军1500余人,俘伪少将师长王洪展、伪东进剿共副司令李
英等。随后,在鲁西南讨伐地方反动武装战役中,指挥分区部队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
,先后歼灭定陶保安旅长王子杰、山东第十六专区副专员兼保安副司令张子刚、曹县
李子仪等十余股反动武装10000余人。
抗战胜利后,赵基梅参加指挥解放菏泽城的战斗。他亲自指挥挖掘地道、装填炸
药和组织爆破,成功地炸开了城南门后,又率突击队最先冲进城内指挥歼敌。1945年
11月,赵基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副司令员。1946年秋至1947年春,在刘伯承
、邓小平的指挥下,七纵与一、二、三、六纵一起先后胜利地进行了陇海路自卫反击
战,大杨湖战役、巨野战役、鄄南战役、巨、金、鱼战役、豫皖边战役。1947年3月
第一、七纵队合并为一纵后,赵任一纵副司令员。1947年7月,又与二、三、六纵一
起胜利完成了鲁西南战役。8月,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任中原野战军第十二纵队
兼江汉军区司令员。1947年12月27日在湖北随县军中病逝,年仅32岁。

杨作磊(1915-1950) 单县曹马集镇人。1936年9月于单县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任
单中支部组织委员、支部书记。“七·七”事变后,杨作磊等组织“吼声文艺社”,
发表宣言,大声疾呼抗日救国,反对流亡。学校南迁后,他回到家乡筹办小学、夜校
,宣传抗日,发展党员。年底,建立了曹马党支部,杨作磊任支部书记。1937年12月
,中共单县县委成立,他任县委委员。1938年底,兼任曹马特支书记。1939年进入延
安中央党校学习。1941年底返回湖西。1943年任中共曹芳工委组织部长,后任金曹县
委组织部长。杨作磊对革命忠贞不渝,在他的影响下,亲属多人入党,成立了家庭党
支部,闻名湖西。1945年9月,杨作磊任中共单县县委书记。1946年8月,刘邓大军第
一次破袭陇海铁路,他带领全县武装和民工参加战斗和支前。1947年秋,调湖西地委
战勤指挥部任动员部长。1950年2月,他作为平原省委政策研究室负责人率省委工作
组去濮阳专区检查救灾工作,一个月内向省委写下了三次调查报告。省委书记潘复生
说:“作磊同志对农村工作的分析有独到之处。”长期的艰苦工作使他积劳成疾,4
月11日暴病死亡,时年35岁。平原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林超(1915-1991) 郓城县南赵楼乡袁庄村人。1933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乡村师范
。1937年6月回到家乡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历
任中共郓城中心县委军事部长,郓城县人民政府党小组成员,财政科长,鲁西区党委
第二地委武装科长,独立营教导员,鲁西军分区后勤处长,第八军分区六团后勤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人民解放军十六军政治部团职总务科长、民运科长。建国后,
历任贵阳市人民法院院长,中共贵阳市委委员、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共个
旧市委副书记,云南省交通厅厅长、党组书记,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顾问委员
会常委等职。

张云(1915-1991) 原名张伍桂,江西省泰和县人。1929年8月参加革命。1930年加
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参加工农红军,入红军
大学高级参谋科学习,后任中共中央军委一局、二局作战参谋,参加了一至五次反“
围剿”和江西吉安、福建漳州、广东水口等战斗。1934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员班排长,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营教导
员,教导大队政委,教导第四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湖西干校政委,中共中央党校四
部学员兼党支部书记,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1939年8月率一个营参加梁山
战斗。该战斗以全歼日军一个大队的光辉战例载入八路军战史。在抗战极其艰苦、困
难时期,率部转战湖西地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为保卫和发展湖西抗日根据地作出
了贡献。
解放战争初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十九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47年
3月任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湖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7月任三分区副政委。1948年
11月任冀鲁豫军区独立旅政委。先后参加郓城、济宁、东明、聊城和济南等战役(战
斗)。在淮海战役中,率独立旅浴血奋战,打退敌人数十次进攻,胜利地完成了阻击
任务,受到上级嘉奖。1949年随军渡江南下,任赣东北浮梁军分区司令员兼景德镇警
备区司令员。1965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副部级)。

张新村(1916-1986) 原名张传云,山东省肥城县张家村人。1933年7月加入共青团
。抗日战争爆发后,接受共产党组织的委托,参加了肥城县抗日救国训练班,动员组
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参与组建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肥城县委
委员、组织部长,中共冀鲁豫区党委组织部直属科长。1943-1948年先后任中共莘县
、元朝县、馆陶县委书记。1949-1954年任聊城地委委员、地委书记、中共山东省委
委员。1959年12月任山东省副省长。1961-1964年任枣庄市委书记处书记、省计委副
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错误批判。1972年恢复工作后,任中共单县县委书记
。1973-1974年任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书记。1977年8月任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书
记。1986年11月9日病逝于沈阳。

王焕亭(1916-1966) 又名王洪涛,东明县大屯乡王屯村人。剧作家,河北省剧协
副主席。
王焕亭幼年在本村读私塾,后入乡村高小,因经济拮据辍学入中药铺当学徒。抗
日战争爆发后,弃医从军,参加八路军东进纵队宣传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
941年春,东垣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他任教育科代理科长,创办抗日初级小学十余
处。后辞去科长职务,专心致力于王屯小学的教学工作,并创办县立高小旭光剧团。
解放战争期间,任冀鲁豫民艺剧社宣传股长,先后编导了《官逼民反》、《穷人
恨》、《血泪仇》等剧目。
建国后,先后任菏泽专区豫剧团团长,平原省文化局戏剧审查委员会委员,华北
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剧目组成员,河北省豫剧团编导室主任,河北省梆子剧院艺术室副
主任,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他的作品先后正式出版的有:《桃李同春》、《双
蝴蝶》、《三只鸡》、《三回头》、《天波楼》、《韩信拜帅》、《卷席筒》、《战
太平》、《杜十娘》、《三娘教子》、《三叩门》。这些剧本历经30年,常演常新,
尤其是大型豫剧《桃李同春》,演出后,荣获1964年河北省戏剧会演剧本、演出、音
乐三项奖。
他在戏剧创作上的成就,引起戏剧界的重视,著名的剧作家曹禺、田汉,京剧表
演大师梅兰芳,著名作家老舍经常与他一起研究戏剧编写问题。1966年病逝。

任轮升(1916-1988) 字登阳,号子乾,别名评海、任高、任洪流,河南范县人。
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0月任中共范县县委组织部长。翌年10月任冀鲁
豫区二地委实验区工作队分队长,代理大队长。1941年2月任二地委实验区区委组织
委员。1942年6月任中共郓北县委委员,第十区委书记。1947年1月任中共郓城县委书
记。翌年2月任中共齐宾县委书记。1949年4月任冀鲁豫区第五地委组织部副部长。9
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委员、中共菏泽县委书记。1950年12月任菏泽专署税务局局长、菏
泽地委委员。1952年8月任菏泽专署副专员,1954年11月任专员兼菏泽地委财贸部部
长。1956年3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常委。翌年底,任菏泽专署副专员。1961年8月任菏泽
专署专员兼菏泽专区经委主任。1970年1月任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1年9月
任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任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
。1980年12月离休。1988年3月病逝于菏泽。

张岸(1916-1948) 又名张心田,东明县五营乡黄成庄人。幼年就读于本村私塾,
18岁入菏泽南华中学。张岸青少年时期胸怀大志,好吟黄巢的《咏菊》诗。他办事机
智多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曾亲手毙其当还乡团头目的堂姐夫。1946年8月在刘
邓大军发起的陇海战役中,刚任东垣县长的张岸亲率三个民兵连参加支前,负责押运
粮草,护送伤员,看管俘虏,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中共冀鲁豫区党委的登报表扬
。9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鲁西南,国民党河北省第十四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丁树
本,率保安团尾随六十八师窜回东明,在东明、东垣境内拉锯清剿。张岸将三个民兵
连与县大队合编成黄河支队,打掉游屯镇部,诱歼县东还乡团,活捉清共队长胡蒺藜
,坚持了“县不离县”的斗争。1948年初奉命南下,支援豫皖苏,开辟肖、宿边根据
地,建立了肖宿县。9月25日,他调任开封市副市长,在赴任途中,遭国民党特务暗
害,牺牲于河南淮阳岳飞关。时年32岁。

王良(1916-1985) 原名王良准,郓城县南赵楼乡前郑营村人。1937年10月参加革
命,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历任抗敌服务团队长,河南省息县
县委宣传部长,信阳地委民运部长,鄂中地委民运部长、组织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
期任鄂中地委副书记、鄂西北三地委书记兼专员、大冶地委副书记。建国后,任湖北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1958年,先后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省委常委、省革
委会副主任等职。
王良青年时代,接受进步思想,积极投入“一二·九”学生运动,参加营救被捕
学生的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组织战教分团,到罗山、息县一带开展抗敌宣传工
作。解放战争时期,王良随同刘、邓大军南下,参加大冶地区的清匪反霸斗争,发动
群众开展土地改革。建国后,在湖北组织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做了大量工作。195
8年在辽宁主管农业,为全省发展水稻生产,恢复和发展辽宁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王良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迫害。粉碎“江青反革命
集团”后,积极参加揭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罪恶的斗争。在患病期间,仍以顽强
的毅力同疾病作斗争,并时刻想着党的工作。1985年9月2日病逝于沈阳。

杨毅(1916-1989) 河南省偃师县人。青年时期,接受进步思想,1934年5月参加社
会主义者联盟和民族解放者同盟。193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小学校长的公开身
份为掩护,在原籍积极开展革命工作,曾任中共偃师县城北区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
,先到中央党校学习,后任豫南特委巡视员,竹沟地委、豫中地委组织部长,淮北地
委委员兼凤台县委书记,淮北军区政治部组织科长,淮北一地委组织部长,盱凤嘉县
委副书记、书记,淮北三地委组织部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华中七地委组织部副
部长,渤海二地委组织部长,泺北地委副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山东省
政府办公厅人事处长,山东省人委人事厅副厅长、厅长,菏泽地委书记,中共济南市
委书记处书记、济南市市长,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济南市六届政协副主任,山东省
五届人大常委,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还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代表和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省委委员。1983年11月离休,享受副省
级待遇,1989年11月病逝于济南。

张春桥(1917-1994) 山东省巨野县巨野镇人。1931-1934年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
1938年去延安,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晋察冀日报》和《新石门日报》担任主
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曾担任《解放日报》社社长,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
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任“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
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南京军区第一政委,中共第九届政治局委员,第十届政
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在“文化大革命”中,与江青、王洪文、姚文元结成“四
人帮”,进行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1977年7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永远开
除张春桥的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
别法庭确认为“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力
终身。198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裁定,依法将张春桥减为无期徒刑,原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变。

尚格东(1917-1979) 原名孙立朝,别名孙党曦,单县花园乡邓楼村人。1938年赴
延安参加革命,是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调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1月任该
院秘书处主任、教育科副科长。后历任湖西地委宣传部教育科长、单西南工委副书记
兼宣传部长、临河县、单虞县县委书记、湖西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地委委员、宣传部
长、地委副书记兼专员、济宁地委副书记兼专员、沈阳市电缆厂厂长、沈阳市电器工
业局局长、东北机械局局长、东北电力机械制造公司经理兼一机部78局副局长。196
5年9月率中国代表团和江泽民一道赴日本参加东京国际第十届电工会议。
他先后在中央省委训练班、延安马列学院、中共中央研究学院学习,从事理论研
究。1941年底被分配到山东分局工作。1942年5月到湖西根据地宣传发动群众减租减
息,写了许多调查报告,如《湖西日报》发表的《租佃关系调查》、《高利贷情况调
查》、《论活地问题》等,为地委领导提供了决策依据。
1943年9月至1948年4月,他和县委一班人带领地方武装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武
装斗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在《冀鲁豫日报》和《湖西日报》发表了《
单虞县发动群众反奸诉苦的经验》、《单虞县在群众中整党建党经验》等多篇文章。
在任沈阳电缆厂厂长、一机部东北电力机械工业公司经理期间,深入调查研究,很快
适应了现代化工业生产,为发展东北电力、机械工业做出了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尽迫害和折磨,精神肉体受到严重摧残,1979年病逝

成荫(1917-1984) 山东省曹县城内人。1938年由西安转赴延安参加革命,先入陕
北公学学习,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戏剧。11月调八路军一二
○师政治部战斗剧社工作,担任导演、政治委员、副社长。在此期间,创作了《晋察
冀的乡村》等剧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晋中吕梁军区政治部任宣传科长,次年任
西北野战军二纵队政治部宣传科长。1947年10月,调西北电影学习队工作,不久随队
去东北电影制片厂学习。1948年7月首次拍摄了记录片《东北保育院》。1949年初,
编写并导演了故事片《回到自己部队来》,是年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是年东北
电影制片厂迁到长春,任该厂导演。9月根据歌剧《钢骨铁筋》改编为电影剧本《钢
铁战士》,并导演了此片。该片获1951年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二等
奖,获1957年全国优秀影片一等奖。1951年底赴上海导演故事片《南征北战》,195
2年任中央电影局秘书长;1954年任中国电影实习团副团长,当年率团赴苏联实习。
1956年回国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在此期间,先后导演了《上海姑娘》、
《停战以后》、《浪涛滚滚》等故事片。1957年与孙谦携手改编并导演了故事片《万
水千山》。曾与海默合写了电影剧本《春城无处不飞花》。1965年与董克娜合拍了故
事片《拔哥的故事》,后又导演了故事片《西安事变》。在故事片《西安事变》中,
他把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人物刻划结合起来,再现了“西安事变”这个历史事件
,在某些历史人物的塑造上有可喜的突破,充分显示了他的导演功力。1982年该片获
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1981年曾率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美国。1984年4
月因病逝世。
成荫生前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影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