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 (丁省祥——杨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14&rec=5&run=13

丁省祥(1881-1949) 菏泽市吴店乡刘北斗村人。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保定讲
武堂骑兵科毕业后,任范县哨官。辛亥革命后,任曹州混成第三旅二团九连连长。1
923年混成第三旅被遣散,任菏泽警备司令兼民团局总团长。1924年任国民革命第二
十一军参谋长。是年秋,任暂编第一师师长,转战于山东、河北、河南、湖北等地,
驱逐军阀。1925年春,在河南芒山与军阀张宗昌作战,丁亲率两个突击营和敌人展开
多次肉搏,夺回黄河铁桥,迫使张宗昌逃往山东郓城。丁省祥遂奉命指挥郓城战斗。
他通过精心运筹,掌握了敌情,亲自带特务营和两个机枪连首先冲进城内,为部队扫
清障碍,后又将张宗昌驱逐出郓城。
北伐胜利后,丁省祥任鲁北行署主任。1929年因不满蒋介石的统治,解甲归田。
1932年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军长肖之楚(菏泽人)回乡探亲时,将丁聘为军部参议。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丁省祥投奔民军二路军指挥官吕秀文,任吕部纵队司令。
1938年春在寿张县南部,丁带两个新兵团与日军一师团作战,因寡不敌众被击溃,自
感惭愧,遂辞职回乡。是时,日军已攻陷菏泽,再加兵匪的征抢及地震灾害,老百姓
在痛苦中挣扎。丁省祥为民众利益,依靠自己的威望,在菏泽西北组建了五区(聚义
、岗锋、西河、德化、临河)联防自卫团,并很快消灭了韩怀德、李申畅两股作恶多
端的土匪势力,深受民众拥戴。1939年春又成立了菏泽、濮阳、东明三县联防总团,
丁省祥任总团长,曾和日伪军多次作战,声威大振。
1939年秋,丁省祥和中共鲁西南地委民运部长于子元取得了联系,并按其安排,
为抗日武装输送了许多枪支弹药。1943年春,丁省祥接到宋任穷派人送来的亲笔信,
让他动员菏泽县伪县长张志刚起义。丁带病找张志刚多次做工作,使张同意起义。后
由于汉奸张奎生等人从中作梗,张又动摇,并带部投降了国民党顽固派。丁省祥锐气
顿挫,自此静养家中。1949年病逝,终年68岁。

葛象一(1882-1949) 名锡乾,字象一,菏泽市吴店乡后葛庄村人。1911年(清宣统
三年)毕业于省立“曹州初级师范”,留校充简易科教员。1913年公立“曹州中学”
同私立“普通中学”合并为“山东省立第六中学”,他充任第一任校长。一学期后改
任学监,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南迁,葛象一才回到本乡继续办教育。
葛象一在六中(现菏泽一中)工作25年,学校在院内为他树立一座石碑,其上刻有
“葛象一先生服务于本校二十五年纪念”字样。
他处处以校为家,假期主动留校护理学校而不要学校的一分补助。他以身作则,
严格要求学生,严格管理学生。他教育学生总要讲明道理,从不体罚学生,因此,“
六中”的校风和教学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如学生徐鹏翥(
曹州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书记)、田位东(中共枣庄特委书记)成了早期的共产党人,又
如学生何思源、张会若、王子愚、张含英等成了教育科技界的知名人士。
葛象一对学生体贴入微,关怀备至,他常常拿出钱来资助困难学生和帮助后进生
补习功课。何思源初任山东省教育厅长时,将第一个月工资银元800元,亲手交给葛
象一,以报答其资助和教育之恩,但他却一分也没要,把这些钱全部用在学校建设及
学生的助学金上。
葛象一德高望重,常被当地政府邀请去参与政事,但他洁身自好,从不结交官府
,也不受人请托,代人说情。他的三儿子1937年小学毕业,没有考取六中,葛象一严
把学生入学关,照例不准其入六中学习。
最后他病重时对子女说:“我可能活不长了,给你们说几句话,作为我的遗言吧
,你们要永远记住,以孝悌绵家教,以勤俭保人格,以忍让余地步,有力要顾全大家
,无力需谨守自己,以上数语,愿吾子子孙孙誓守勿忘。”1949年12月2日因病逝世
,终年68岁。

夏溥斋(1883-1966) 名继泉,字溥斋,号莲居,郓城县城关镇夏庄村人,清时曾
任静海县知县,河南汝阳道台,山东省盐务司。
清政府日衰,夏溥斋主张改革并参加了辛亥革命,被选为山东省联合会会长,他
亲手把山东巡抚孙宝琦的红缨帽子摘下来,宣告山东独立。
清帝退位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郓城有志之士王鸿一主张革新,兴修水利,
举办“自新学堂”。地主豪绅联名上告王鸿一通匪,当时督鲁的周自齐命夏溥斋到曹
州捉拿王鸿一,并授权查明后就地正法。他找到王鸿一,王慷慨陈词,夏被说服,当
场将王释放,回省后力保王鸿一。
后在济南,他结交了日本佛教徒神田次一郎,随其东渡日本,专心研究佛学。
抗战胜利后,回到祖国,洁身自好。建国后在北京定居,他积极参加政协学习组
,响应国家号召,买5万元公债,抗美援朝时又捐献4万元。他经常写诗词歌颂共产党
,1955年被选为北京西城区政协副主席。
夏溥斋一生俭朴,终生布衣蔬食。他珍惜祖国文化遗产,热爱文物,经常出入于
文物市场,碰到有价值的文物就不惜重金收买,成为著名的收藏家、鉴别家。
1963年,他将收藏的珍贵文物、字画分别捐献给北京历史博物馆9件,山东省博
物馆60件,郓城县文化馆300件。著有《辛亥革命山东独立前后记》、《论砚》、《
秀丽辞》,他还擅画山水,操古琴。1966年病逝于北京。

支悦刚(1886-1940) 又名支二刚,东明盐民首领,东明县高村乡支寨村人。青年
时代,常与人结伙推运小盐至河南辉县、林县等山区。
1931年,天津长芦盐业公司收回专卖权,国民党东明县政府颁发文告,严禁做小
盐,派盐务缉私队下乡砸盐池,抢做盐工具,抓捕盐民盐贩。为了生存,盐民奋起自
卫,支悦刚被盐民推为首领。中共濮阳中心县委对此十分重视,派得力干部加强对盐
民斗争的领导。支悦刚按中共的部署行动,于1932年5月,成立了东明盐民协会(俗称
盐池子会),发展会员15000余名,自任会长。7月,参加河南、河北盐民总会成立大
会,当选为总会委员,负责领导东明、濮阳东部、长垣、考城、兰封等县区的盐民斗
争。同月率万余盐民进城示威,包围东明县政府,迫使县长任传藻答应:盐巡退出东
明,取消盐税,准许盐民做、销盐。
1933年4月,长芦盐业公司贿通国民党政府,派骑兵缉私队一营偷袭大名,总会
号召13县盐民支援。支悦刚率3000名盐民攻打南乐,击溃了骑巡,包围了南乐县城,
迫使南乐县长张用恒接受了总会提出的一切条件。事后,总会在支寨唱了大戏一台,
立功德碑一座,表彰支悦刚的功绩。是年秋,支悦刚组建一个平调剧团,活动在直南
与鲁西南,扩大了盐民的影响。
1935年春,东明县许多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因组织武装暴动被捕,支悦刚出面营
救。反动当局迫于盐民协会的压力,将被捕人员全部无罪释放。
“七·七”事变后,支悦刚组建东明县北联庄会,提出“抗日救国,防匪缉私”
,维护了地方治安。1938年8月,支悦刚响应共产党的号召,率联庄会自卫队参加民
军并任第四后备大队队长。1940年2月,国民党在冀南掀起反共高潮,支悦刚被国民
党别动队臧八部诱杀于武胜桥村西。

郭俊卿(1886-1950) 名世英,字俊卿,回族,定陶县陈集镇中沙海村人。曾任中
华民国国民代表大会代表。自幼上学,后参加中国同盟会,在曹州同盟会的领导下秘
密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当地积极响应并成立了革命团体“尚志社”。
后受组织派遣,赴济南、上海等地参加独立运动。1913年,他由曹州普通中学校长被
荐为当地在上海开办的大东草帽公司经理。1925-1927年间,奉、直军阀混战,曹州
地方组成支应局,公推他为局长。他利用其在当地的声望,与过境军阀头目周旋,做
了一些有益于民众的事情。1928年任曲阜县长,1930年辞职回曹州,创办私立立达小
学并兼任校长。1938年任曹州私立南华中学校董事会副董事长。1944年夏在菏泽城东
王堂村创办鲁西南三区联立高级中学并任校长。一年后学校停办,他去河南、安徽等
地。1945年10月,他被其学生、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何思源邀请去济南,任省府顾
问。1946年返乡后,利用其国民党菏泽县参议长的身份,关心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
并多次营救一些被捕的共产党人及革命干部、群众。1947年被菏泽县选为中华民国国
民代表大会代表。1950年病故。

褚玉璞(1887-1929) 字蕴山,梁山县拳铺乡褚庄人。1913年8月率土匪二三百人投
靠军阀冯国璋的张宗昌部,随袁世凯镇压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1918年春,褚
玉璞在张宗昌部下任团长。1921年初张宗昌部被江西督军陈光远歼灭,褚玉璞逃往沈
阳,投靠奉系军阀张作霖。1924年9月,张作霖发动第二次“直奉战争”,褚随张宗
昌入关,褚玉璞率先锋军抄直军后路,奇袭滦州,直军全线崩溃,褚升任军长。192
5年5月,张宗昌任山东省军务督办,褚任前敌总指挥。
1926年1月,褚玉璞进攻冯玉祥国民军,先后占领天津、北京,被张宗昌任命为
直隶省军务督办。褚玉璞勾结英帝国主义,于是年11月22日,逮捕了中共设在英租界
义庆里40号的中共地下党员江振寰等15人,并于翌年4月15日在天津南开广场将这些
革命志士枪杀。是年8月,又破坏设在英租界求志里的中共天津地委机关,杀害了地
委书记季达等人。
1928年4月,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次北伐中,直鲁联军被击溃,褚化装逃往大连。
1929年3月,褚潜回山东收罗旧部,伺机东山再起,被军阀刘珍年捉获。1929年农历
八月二十日褚玉璞在牟平县被枪决。

李森亭(1887-1951) 菏泽城内魁星楼东街人,小手工业者。20岁时在菏泽县政府
政警队就职,“七·七”事变后曾任自卫团长。1939年日军侵占菏泽后,他投靠日本
侵略军,任日伪分队长、中队长、警察局长、警备队大队长。日军投降后,他摇身一
变,成为国民党旅长。
李任职期间,杀害中共干部数十人。
1943年冬,李森亭派部队到菏泽县城南温堂一带大肆抢掠,将八路军战士高××
用开水烫死在地洞里,又将农会长抓到城里枪杀。
1944年农历正月十二日晨,李派三个中队,配合日军,向城南张堂村一带“扫荡
”,黎明将张堂包围,逮捕中共模范班、农会和抗联革命者30余人,当场枪杀班长1
名,通讯员1名,战士13名,后又用火烧尸,并掠走长枪14支、抢走耕牛111头、羊7
0只,金戒指7个,土布120匹,还有许多金属制品,给张堂人民带来严重灾难。是年
秋,李森亭亲率7个中队配合日军扫荡曹、单、定、菏等县交界处鲁西南抗日根据地
,骚扰群众、抢掠财物,并在蒋楼打死八路军战士13名,掠去步枪20支,在雷庄枪杀
中共副区长祁文礼和敌工部长白华。
1945年秋,又派队伍到城南吴庄抢粮,打死八路军战士5名,农会长1人。
1945年10月29日,菏泽城第一次解放,李森亭化装逃往开封。1948年9月30日菏
泽第二次解放,李森亭落入人民法网。1951年4月30日,被人民政府处决。

杨静斋(1888-1942) 名修稳,字安亭,梁山县小安山乡杨堤口村人。1913年考入
中国大学法律科,毕业后历任山东农业专门学校教员,安丘、束鹿、阳谷县承审员,
他秉公办理,忠于职守,深得民众信赖。
“七·七”事变后,国土残破,人民涂炭,为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他
置身家性命于不顾,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0月,刘星、陈伯衡率领鲁西区
十支队挺进队驻扎在戴庙一带,他到处奔波,动员东平县七、八、九区区队,参加十
支队挺进队,使抗日队伍得以迅速发展。1939年3月,八路军东进支队到达鲁西郓城
、梁山一带,他更加精神振奋,日夜操劳,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在杨勇司令员的领导
下,成立了独立五营,使这一带的抗日气氛空前高涨。
1940年4月,鲁西区行政主任公署在戴庙成立,杨静斋被选为行署委员。
1942年9月27日,日本侵略军对冀鲁豫边区进行疯狂“大扫荡”,杨静斋等在濮
县杏子铺被敌包围,不幸殉国。

曹兰珍(1889-1958) 字香谷,号一峰,郓城县汉石桥村人,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
年)升入曹州官立中学,开始接受新思想,曾参加秘密反清组织“尚志社”。1911年
(清宣统三年),以全优成绩考入山东省高等学校。
1916年,在曹州创办私立南华小学,任校长。1919年受命去济南一中任学监。1
922年返菏泽任私立南华中学校长。他治校有方,思想进步,南华中学成为曹州有名
学校之一,在曹州三所中学中民主思想最为活跃。他支持进步学生丁培之等办起“南
华书报介绍社”,订阅共产党早期刊物。一大批青年在此受到了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
,其中的优秀分子后成为区内最早的共产党人。
1928年曹兰珍任山东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30年被任命为临沂山东省第三
乡师校长,任职8年,颇多建树。
1937年底,学校奉命撤退,在四川梓潼国立六中师范部任教。因他多次资助学生
去陕北,屡遭非难。1943年为躲避国民党抓捕奔赴西安,任西安铁路中学校长。195
8年7月31日病逝于宝鸡。

陈占武(1889-1967) 名家昌,字占武,梁山戴庙乡大辛庄村人。出生于地主家庭
,幼年读私塾。20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便挑起治理家事的重担。家有良田160顷
,佃户100余家。抗日战争前,他每年拿出6顷土地的收入,资助本村农民,解决婚嫁
、丧葬、治病、建房等困难,深得人们的赞扬。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支持抗日救
国的伟大斗争,对开辟梁山抗日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很大贡献。
1939年11月,中共东平县委筹建湖西办事处,同时建立湖西抗日游击大队,缺乏
资金和物资,他慷慨相助,拿出5支长枪、3支短枪和自己的1支匣枪。是年,杨勇独
立旅在十里堡休整时,部队给养不足,派人向其借粮出据借约,一年后偿还。陈占武
毫不犹豫,立即派三辆马车,装粮8000余斤,亲自送到十里堡,面交杨勇旅长,并当
场烧掉借据,不要部队偿还。
1941年2月,鲁西军区后勤部在金山村组建弹药厂,陈占武赞助银元500块,粮万
余斤,大树80余棵,以后又将自己的两匹骡子送给弹药厂。由于他积极支援抗日战争
,被鲁西军区任命为弹药厂副厂长,任职以后他常冒险前往济宁、济南等敌占区,购
买弹药原料及其他军用物资。
1942年10月,日伪军大举进犯昆山县境。军区后勤部撤退时,部长吴继章委托他
保藏12箱(箱高8寸,长1尺,高5寸)金银。他毅然接受任务,并巧妙地骗过敌人搜索
,使12箱金银未受丝毫损失。事后,他冒险藏金银、赤心抗战的事迹被传为佳话。在
恶劣环境中,他还掩护了不少革命干部,吴继章、邵子言、王作如等领导干部和杨勇
的爱人林彬,都曾多次在他家养过病、避过难。不论时间长短,人数多少,一切生活
费用,他全部负担。为支援抗日,他卖掉了1100余亩土地。在土改运动中,他把仅剩
的500亩地,交给本村农会处理,民主政府为照顾其生活,又给其留地100亩。
建国后,陈占武被选为梁山县人民代表,梁山县人民政府委员,出席过省人民代
表大会。患病期间,政府派专车送医院治疗,全部药费由国家报销。1967年病逝。

祝璧臣(1892-1977) 字锡璜,号金亭,郓城县祝桥村人,出身于地主家庭,湖北
省预备军官第二学校毕业,历任国民党(桂系)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等
职,驻防江西。1936年,因与军长兼四十七师师长上官云相有矛盾,借母病故奔丧为
名返回郓城,自此脱离国民党。
1938年5月,国民党郓城县县长王念根借抗日为名,扩充私人势力,成立了国民
党郓城县抗日自卫团,自封司令,祝璧臣出于爱国热忱,受聘出任副司令。自卫团辖
9个区大队和一个保安营,共5000余人,4000余支枪。日常军务、训练、指挥均由祝
璧臣主持。王念根有意把自卫团变为私人武装,图谋拉走这支队伍,祝璧臣识破他的
阴谋后,决心驱逐王念根,保住这支抗日武装。遂率领各大队把王念根包围在郓城城
内,最后迫使国民党当局将王念根调任他县。
1939年1月,日本侵略军及汉奸刘本功部大举进犯郓城,郓城再次沦陷。刘本功
把祝璧臣的侄子抓起来做人质逼祝璧臣投靠日伪,并派人商谈条件。祝璧臣告诉说客
:“人既被抓去,杀不杀由你们,想以此逼我投降,办不到!”祝璧臣暂时撤军状元
张楼。
1939年3月2日,八路军一一五师所属六八六团到达郓城境内轩楼、状元张楼。祝
璧臣拜见了罗荣桓、陈光和杨勇。在拔除樊坝日伪据点的战斗中,祝璧臣承担了攻打
樊坝外围的任务。他指挥果断,密切配合,使樊坝战斗获全胜。
1939年春,祝璧臣主动要求,让自卫团司令部和各区大队干部都参加杨勇举办的
军政干部训练班,接受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有的被发展为共产党员。训练班结束后,
祝璧臣率自卫团跟随杨勇转战郓东、汶上一带,帮助共产党八路军建立“郓东办事处
”,并筹措粮款。他把司令部和保安营的武装全部交给杨勇部队,动员全体官兵参加
八路军,并献出全部军用物资,他这一举动,对运西地区抗日武装的扩大,起了重大
作用。他的抗日爱国行为受到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赞扬,并请他到冀鲁豫行署任
参议员,做了许多有益工作。
建国后,祝璧臣先后任北京市西城区和北京市政协委员。1977年病逝于北京。

姜玉贞(1894-1937) 字连璧,菏泽市辛集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著名抗日
将领。1913年,陕西督军陆琅斋招兵,姜玉贞应招入伍,编入商震团。1916年秋,跟
随商震投奔了山西督军阎锡山。他勤学苦练,力求上进,很快被提拔为排长、连长和
营长。北伐战争后,姜玉贞入国民党中央军校学习,结业后任山西陆军第三团上校团
长。1934年,又晋升为晋绥军六十六师一九六旅旅长,驻防山西阳泉,同时兼任石太
铁路修防司令。
1937年9月,姜旅开赴抗日前线,受命坚守原平七天。10月1日,日本侵略军由代
县南下包围原平,在城外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姜玉贞白天亲临第一线指挥,夜晚巡视
战地,鼓励官兵杀敌报国。有时亲临小股部队进行夜袭,出其不意给敌人以杀伤。在
双方兵力武器装备极端悬殊的情况下,姜部城外部队遭重大伤亡,后撤入城内固守城
垣。10月8日,日本侵略军调集飞机、大炮反复向原平城内轰炸,守军伤亡惨重。日
本侵略军以重兵突破南门,攻入城内。姜玉贞率部与敌人展开激烈巷战,肉搏厮杀。
10日夜,任务完成,姜玉贞率特务排突围至城外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四十四岁。
姜玉贞殉国后,全国各主要报刊纷纷发表悼念文章;许多大中城市的各界爱国人
士,隆重举行公祭活动,痛悼忠魂。
1938年3月12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在《纪念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
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演说词》中,赞扬姜玉贞等人“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
范”。当时的国民政府也予以明令褒扬:“查姜玉贞久历戎行,夙称忠勇。此次奉命
抗战,苦战经时,坚守围攻,竟以身殉,眷怀忠烈,轸悼实深,应以明令褒扬,并追
赠陆军中将,交行政院转饬军政部从优议恤,以彰忠烈。”
1969年6月,人民政府追认姜玉贞将军为革命烈士。

宋还吾(1894-1938) 原名宋锡珠,成武县郜鼎集村人,出生于书香之家,父亲是
清末秀才。1918年从山东省立第六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次年,参加了震
撼中外的“五四”运动,亲身经受了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洗礼。
1922年毕业于北大,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文学专修科任主任教师,常向学生宣传
新思想。1926年春,受大好革命形势的鼓舞和感召,毅然率一部分学生,奔赴广州,
参加北伐战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从武汉到北京,初在香山慈幼院任教,后筹办编辑《华北中报》,192
8年任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
宋还吾在曲阜积极提倡民主,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化,扶植进步力量,孤立
打击顽固势力。他聘请一批进步教师,取消了学监,组织学生会,建立工人业余学校
,组织剧团、俱乐部,使二师的进步势力迅速发展。
1929年6月8日,二师学生会举行游艺会,因他批准演出《子见南子》一剧,开罪
于曲阜的强宗大姓孔氏,被孔氏族人孔传等越级控告于国民政府教育部,又告至蒋
介石处。蒋介石下令教育部严办。教育部发出八五五号训令后又派参事朱葆勤会同山
东省教育厅赴曲阜查办。曲阜二师演出《子见南子》成了轰动全国的重大事件。
以他为首的二师师生,面对日益严重的形势,毫不畏惧,对孔氏族人的控告,予
以有力的还击。发表了《为辱孔问题答〈大公报〉记者》,揭露事件真相;学生会则
通电全国,呼吁各界人士给予声援,驳斥孔府及《大公报》的污蔑,在全国引起极大
反响,得到各界人士、进步团体以及海外华侨的大力支持。国民党教育部慑于群众势
力,怕事态扩大,只好将宋还吾调走了事。
1930年,宋被派往青岛任铁路中学校长,1932年又任山东省高级中学校长。“七
·七”事变后,带领学生南下流亡,任湖北中学校长。由于积劳成疾,于1938年9月
病故,葬于湖北郧阳。

严绪芝(1895-1964) 郓城县严集村人。青年时代,他目睹群众有病求医难的状况
,便立志学医。从1922-1940年,经过18年的发奋学习,掌握了治病的本领,成为群
众爱戴的名医。1942年,在日军频繁扫荡的恶劣环境中,他借行医之便宣传党的抗日
政策,动员群众支援抗战,并发动群众集股在罗楼成立医药合作社,派人赴外地购药
,解决了药品困难。组织干部联络工作点,掩护了很多革命干部。
1947年,在国民党军严密封锁下,他夜渡黄河13次,治疗病人100余人次。解放
军南下,他主动要求随同担架队赴前线做医护工作,连续9次随担架队支前,每次都
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黄河归故时,人民政府组织数千名群众修堤,严绪芝担负民工医护工作。当时国
民党的飞机不断空袭,加之生活条件差,病号较多,他夜以继日地冒险在工地巡诊,
为民工治病。1948年,在汪王庄修堤的民工十有九泻,他精心研制了中药“四神丸”
,并无偿地奉献一大批中草药,迅速控制疫情,使工程提前完成。在连续三年的修堤
期间,经他治疗的病人达1500人次,群众称他为贴心人。指挥部和县政府奖给他锦旗
两面、光荣匾两块。《冀鲁豫日报》也表扬了他的模范事迹,后被选为县政协副主席

严绪芝先后被选为模范45次。1951年出席了平原省召开的模范卫生工作者会议,
并选为赴京参加国庆观礼的代表,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
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因积劳成疾,1964年病逝。

李俊兴(1895-1979) 菏泽市解元集乡穆李村人。自幼学习面塑艺术,成年后卖艺
为生。二三十年代与其弟李俊福去上海、厦门、广州,经香港出国去菲律宾、老挝、
新加坡等地,以卖艺积资在上海闸北建楼定居。当时,兄弟二人的面塑以神形兼备、
色彩协调、线条细腻驰名中外。李俊兴以塑造风流仕女见长,因排行为四,群众送艺
名“四娘们”。1931年随杂技团赴苏联,以面塑现场表演,塑造了许多芭蕾舞蹈人物
造形,轰动莫斯科。
1949年回原籍,菏泽县政府特许创办面塑社,后调济南市创办济南面塑社。其作
品多取材于戏剧、故事、神话传说及现实生活。塑造个体人物栩栩如生,群体造型神
情呼应。其作品多次参加美术作品展览和广州交易会,并多次获奖。1956年曾进北京
为中共“八大”献礼,山东省许多新闻单位多次为他播发专题报道、作品摄影和评价
文章。李俊兴曾被选为山东省群英会代表,是山东省美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197
9年病逝于济南。

何思源(1895-1982) 字仙槎,菏泽市城内当典街人。民国初年考入山东省立六中
,1915年考入京师大学堂,毕业后曾留学于美、德、法等国。1926年回国,1927年加
入国民党,出任中山大学教授、法学院院长。1928年任山东省政府教育厅长。抗日战
争爆发后,在鲁北一带组织部队与日本侵略军作战。1944年12月任山东省政府主席。
1946年10月任北平市市长。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他是北平市和平谈判首席代表,为
北平的和平解放积极奔走,因此遭到国民党的暗害,寓所被炸,他和夫人受伤,小女
儿被炸死。但他不畏强暴,忍痛带伤,坚定地与其他代表同到前线与中共代表谈判,
对北平的和平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人民的赞扬。毛泽东说他是“真正代表了民
意”。
新中国成立后,何思源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与国事。历任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等
职。他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全国政协会刊编辑部从事编译工作,发
挥其精通英、德、法、俄四种外语的特长,笔耕不辍,译著甚丰。60年代初,出版的
译著已达16部。其中有《哥白尼与太阳中心宇宙系统》、《凯绥·克勒惠支》、《卡
尔·马克思》、《保罗·郎之万》等。后来他身患多种疾病,但还致力于《法华字典
》、《德语文法》的编纂工作,并撰写了8万多字的文史资料。何思源念念不忘祖国
统一大业,并为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积极奔波。1982年4月28日,何思源在北京逝世,
享年87岁。

陈亚三(1896-1964) 名登甲,号亚三。郓城县陈坡村人。自幼聪颖好学,在曹州
第六中学读书时,很受校长王鸿一的赞许。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受教于梁漱溟教授。1924年北大毕业后,受王鸿一邀请,随梁漱溟来山东菏泽创办了
“重华书院”。后迁到郓城黄安易名为“重安书院”,陈亚三任院长。1930年在山东
邹平县随梁漱溟办乡村建设研究院,任训练部主任兼军事部主任。1935年调任菏泽乡
村建设实验县县长。他大力实施政、教、富、卫合一的乡村建设,力图改良中国社会
。1936-1937年,任山东省第二乡村建设师范学校校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山东沦陷,陈亚三到四川创办了国学专科。1950年去
北京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其子女自1937年均先后参加革命,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陈亚三晚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工作,除热心乡
村建设外,对“儒”、“释”、“道”三家思想亦有较深的研究,尤其对儒家哲学研
究造诣较深。对《易经》的研究有独到之处。晚年刻苦钻研中医学。1964年2月病逝
于北京。

胡景灿(1896-1984) 菏泽市胡集乡胡集村人,大队党支部书记,华东劳动模范,
曾出席中共第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胡集沙荒严重,非常贫困。几十年间,胡景灿带领群众营造防风固沙林带20道,
林荫路24条,总长60多公里;造林3500亩,植树120多万株,每年产水果几十万斤,
沙荒变成了林海绿州。
胡景灿在植林固沙的同时,还注意兴修水利,打机井250多眼,挖渠16条,建涵
洞56座,水浇耕地面积达几千亩,促进了农、林、牧、副业的全面发展。
胡景灿处处关心群众,逢年过节,对军烈属、五保户逐家慰问,并建立敬老院,
使104名鳏寡老人安度晚年。对无依无靠的孤儿也十分关怀,先后收养了6名孤儿,使
之过上了温暖幸福的生活。
胡集大队在胡景灿的带领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村貌发生巨大变化。全村
有汽车、拖拉机10部(台),公房150间,成材树20万棵,果园700亩,还有面粉厂、砖
瓦厂、木器厂等,公共积累300多万元。
1984年,胡景灿因病去世。

张耀汉(1897-1996) 菏泽市金堤镇雷庄村人。幼年读书,1916年从军,曾任国民
党十九路军炮兵连连长,1935年回家乡。1936年底与共产党员于子元取得联系,193
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爱国人士杨履谦组织王浩屯抗日联合会,组建自卫队
,中共党组织派张耀汉任抗日自卫队副大队长。后建立考城抗日县政府,张耀汉任县
大队大队长。1939年该大队改编到冀鲁豫支队三大队,张耀汉任副大队长。1940年春
,回鲁西南任独立团团长。1942年任冀鲁豫军区第七军分区副司令员。1943年冬,任
冀鲁豫边区第七专署专员。1945年8月调晋冀鲁豫军区一纵队任梯队司令员。1949年
任菏泽军分区司令员。1955年任莱阳军分区司令员。1956年任潍坊军分区司令员。1
957年任济南军区莱芜钢铁厂厂长。1958年冬,任青岛一二一疗养院院长。1964年离
职休养。1996年去世。

罗明星(1897-1939) 字英三,郓城县罗楼人。罗明星幼年家贫,父早逝,随母逃
荒到吉林省九台落户。1915年,因生活所迫,先后在旧军队当过兵,在煤矿、铁路做
过工。
“九·一八”事变后,他不甘当亡国奴,于1932年夏,和几个要好的朋友,用一
根铁管造了一支枪,袭击了在浴池洗澡的日本兵,夺了几支枪和手榴弹,到九台桦树
沟拉起了抗日队伍。是年7月,队伍由几百人扩大到6000人,称“义勇救国军”。这
支队伍活动在九台、永吉、双阳、伊通一带,后转战桦甸、盘石、安图、辉南、抚松
等地,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933年3月的一个黄昏,罗明星带领部队在马鞍山一带袭击日本侵略军从长春开
往吉林的一列火车,歼灭全部押车日军,并缴获枪支及军用物资一宗。1933年7月加
入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被编为十九支队,罗任队长。
1933年8月,罗率部4000多人,打进九台,捣毁伪县政府。8月24日,日军3000多
人,和伪军一个兵团,对罗部四面包围,罗军与敌巧妙周旋,迂回到包围圈之外,乘
夜突袭敌人,用大刀砍死日军9人,夺枪9支。
1934年秋,日伪头目企图以利诱劝其投降,日军驻烟筒山司令部给罗发出请帖,
请其赴宴。罗将计就计,带领4名护卫,去敌司令部赴宴。在酒席桌上,他们一齐开
枪,打死日军头目田野等,并炸毁敌人的火药库。这就是有名的烟筒山奇袭战。
1937年冬,日军集中大量兵力于桦甸同罗部正面交锋,打了大半日,终因寡不敌
众,罗部被打散。罗带几个警卫员潜往黑龙江省泰来县,以卖烧鸡为掩护,继续组织
抗日。日军悬赏5000元伪币捉拿罗明星。1938年11月,因叛徒告密,罗明星被捕,不
久被杀害。
1958年11月3日,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徐彦之(1897-1940) 字子俊,郓城县仁怀庄村人。教育名人。与陈亚三、宋锦鸾
并称“郓城三杰”。他生于书香门弟,16岁升入北京大学,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成
为爱国反帝、推行新思想和新文化的骨干人物,颇得蔡元培赏识。曾任先进青年组织
“少年中国学会”北京总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交际股股长等职。在传播新思想、新文
化、改革教育、男女同校、解放妇女诸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他多次和中国早期马列
主义者、北大教授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触,并与黄日葵等60余人组织了“中国马克
思主义研究会”,著书立说,宣传马克思主义,《少年中国》杂志曾多次发表他的文
章。1917年,他以优异成绩取得了官费赴美留学资格。期满后,又继续深造,考取了
英国伦敦大学研究生。归国后,国民党政府多次请其做官,均被他拒绝。1931年“九
·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抗日运动,加入中国“抗日救国会”。
1935年,菏泽女师校长曹香谷、济南一中校长孙东生分别恳请他从事教育工作,
他欣然同意,先后在菏泽、东昌、济南等地做过代课教师,培养了大批爱国反帝志士
。1937年,任山东省参议会议员。1938年,孔祥熙聘请其任孔子77代孙孔德成的辅导
教师。1940年,在重庆遇日军空袭,不幸中弹身亡。

费子厚(1897-1982) 又名费兴仁,郓城县黄安乡马寨村人。12岁才入本村私塾读
书,1915年8月考入濮县第二高等小学堂。“五四”运动席卷全国,濮县河东先后建
立五、六个“救国十人团”,费子厚被选为总团长,积极领导学生阅读进步书籍,上
街宣传,检查日货,组织罢课斗争。1920年考入曲阜师范学校,1925年师范毕业,在
濮县第五小学任教。1932年到鄄城县一完小任教,在他的影响下,校内出现一大批进
步学生,开展与国民党县党部的斗争。
“七·七”事变后,费子厚组织40多名学生参加“抗日救国宣传队”,并在校内
设立抗日军民联络点,经常与中共干部接触,并掩护他们从事地下抗日工作。1939年
夏,费子厚将两支地方武装和县第三中队争取到八路军一边。是年秋,杨勇部队政治
部主任欧阳文派孙厚甫来校商谈共同开展抗日宣传工作,费动员宣传队员参军参战,
在他的鼓动下有20多名学生奔赴抗日前线。
1940年春,鄄城抗日县政府成立,费任县教育科长兼县第一抗日小学校长。当时
师资、教材不足,他多方设法解决师资困难,亲自编印教材,到1942年,他培养的学
生有300多人参加了革命。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仍然继续在鄄城县从事教育工作。从1949年9月至1951年1月
,他先后任鄄城县一完小副校长,县人民委员会副主任,一中副校长。1949-1980年
,他为鄄城县1-9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并教育子女热爱教育工
作。在他的大家庭里有10多人从事教师职业,成为远近闻名的教育世家。1981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1982年12月病逝,享年86岁。

赵登禹(1898-1937) 字舜,菏泽市杜庄乡赵楼村人。
他从小性格倔强,胆大机智,嫉恶如仇。13岁时拜师习武,刻苦勤奋,聪颖好学
,昼夜练习,很快把各种拳术和枪、刀、剑、棍等武艺,练得样样娴熟。
赵登禹青年时期,正遇军阀混战,他逐渐看清了旧政府的软弱腐朽,1914年春,
到潼关参加了冯玉祥的西北军。由于武艺出众,作战勇敢,得到了冯玉祥信任,几年
间,由护兵升为排长、连长、营长、团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又升为29军37师109
旅旅长。
1933年1月,日军占领山海关。3月9日,日军铃木师团在热河追击西北军撤退部
队,向长城喜峰口进犯。109旅奉命赴长城御敌,10日,抢先一步来到喜峰口。
赵旅在喜峰口尚未部署完毕,敌人即开始进攻,形势十分危险,赵登禹挥起大刀
,率部冲上前去,将敌人死死堵住。到了夜间,变成了肉搏战,长城垛口,失而复得
达20多次。这时,赵登禹腿部负伤,他忍着疼痛,仍坚持指挥战斗,人们劝他休息,
他厉声说道:“抗日救国,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时至!”他裹好伤口,连夜率
一团人越过滦河,绕到敌后,和士兵们一起,挥动大刀向敌人冲去,把敌人野炮营官
兵砍杀贻尽,炸毁敌人大炮、坦克、辎重粮草无数,狠挫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战后,
连日军自己也承认喜峰口一仗是“皇军未曾遭到过的伤亡和挫辱”。喜峰口大捷使赵
登禹名声大振。国民党中央统帅部授予他青天白日勋章,不久,提升他为132师师长

是年秋,赵部奉命进驻察哈尔张北县(今属河北),进军独石口、沽源等地,驱逐
了伪军李守信的骑兵部队,收复了失地。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在天津一带增设重兵,不断对中国军队进行轰炸、
袭扰,7月27日,赵登禹师到达南苑,奉命迎击进犯日军。
28日拂晓,日军集中机械化部队,配以空军,向南苑大举进犯。待日军行至阵地
前200米处,赵登禹大吼一声,率132师官兵向日军冲杀过去。一阵激烈拼杀,日军被
毙者不计其数。
南苑是平原,无险可守,在日军强大火力压迫下,赵军只得且战且退,南苑大部
为日军控制。入夜,敌人炮火威胁减弱了,赵登禹为了夺回阵地,又挥动大刀,率一
个排向大红门冲杀,这时,敌人发射了照明弹,赵军行动暴露。敌人在红门外埋伏的
机枪疯狂的向勇士们射来,赵登禹身上多处中弹,倒在血泊中。当他从昏迷中醒来时
对传令兵说:“我不会好了,军人战死沙场没有值得悲伤的,北平城还有我的老母,
你回去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她的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祖宗……。”
说罢,壮烈牺牲。
抗战胜利后,北京人民为纪念赵登禹,把北京西城白塔寺东侧一条马路命名为“
赵登禹路”,他的遗骨安葬于卢沟桥大枣园。1952年11月,毛泽东亲自批准他为革命
烈士。1980年6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又重新修葺墓地,树立墓碑,永志英名。

杨履谦(1898-1940) 字丽庵,号更生,东明县许寺(现属菏泽市)人。青年时期毕
业于曹州中学,后肆业于保定河北大学,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民主革命,加入国民党
。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骑兵第三旅书记官。1926年春随吉鸿昌到宁夏,
任省政府秘书,因其办事干练,对开发西北很有见解,深受吉鸿昌赞赏。不久,中原
大战爆发,吉被调往前线,因吉反对内战,曾一度被扣。杨履谦因赞助吉,也险遭不
测,从此弃职还乡,脱离了军旅生涯。
1928-1934年,杨履谦在家乡办教育。“七·七”事变爆发,他捧读拥护中国共
产党的《八一宣言》,把抗日救国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身上,
并把长子送往延安,上了“抗大”。
1938年6月,他在东明县第三区王浩屯村成立联防队,并任东明县政府参议,民
军大队长。是年10月,苏鲁豫特委组建考城抗日政府,杨履谦任政府秘书,其武装改
编为考城县大队,发展至300多人。在此期间,他先后动员400多名学生参加八路军。
1939年初,杨履谦领导的武装改编为冀鲁豫支队。6月中旬,日军调集15000人进
攻冀鲁豫边区,杨履谦带领常备队夜袭住在东明集的日本骑兵,夺得战马20余匹。1
0月,日军又向鲁西南根据地进攻,他率军屡创日军。11月8日,他率10名骑兵冲进日
军驻地,夺得机枪1挺,三八式步枪3支。
1940年3月,东明县第一次解放,他参加政府工作,任县自卫队总队长,6月中旬
,日军10000多人分12路向濮阳、清丰、内黄、东明合围扫荡,杨履谦带队突围,不
幸在陈楼壮烈牺牲,时年42岁。

杨士文(1899-1952) 菏泽市丹阳办事处耿庄村人。杨士文家境贫寒,自幼喜爱练
武,七、八岁时学练梅花拳。十六七岁时,拳脚精湛,刀枪纯熟,力气过人。18岁时
,赴济南拜师学艺,大有长进。20年代初,赴上海开办“精武馆”。为发扬光大中华
武术,在上海大世界举办武术表演。一日本武士气势汹汹到表演场肆意挑衅,拳脚如
雨点般向杨士文打来。杨镇静自若,施展功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个“俯鹰击
水”,右手直插对手裆部,连托带架,将日本武士举在空中,顺势将对方从空中摔至
地面,日本武士当场毙命,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大灭了洋人的威风。此事激怒了驻
上海的日本领事馆。在著名武术家王子平的帮助下,他从上海安全转移到青岛。在青
岛期间,他表演了将正在开动的小汽车后厢掂起,使汽车不能前行一步,博得了人们
的喝彩。
1929年在南京全国国术会考擂台赛上,杨士文又力战群雄,获得国术最高荣誉的
甲等奖。冯玉祥将军和国家国术馆长张之江亲赠单刀、银盾,以示嘉奖。南京比武后
,他返回家乡菏泽,创办起山东省第一个国术馆。30年代初,又到江西、湖南、湖北
数省传授武艺,后又在国民党马子治部任副团级国术教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重
返菏泽,直至病逝。

陈义厚(1899-1935) 字慈仁,成武县孙寺乡徐楼村人。陈义厚出生于农民家庭,
先入山东省立第六中学学习,后转入北平医学专门学校。北平医专毕业后,参加冯玉
祥部队,在鹿钟麟处任军医官。陈义厚思想解放,经常写信教育女儿不要缠足,劝其
父亲利用自家的条件多资助村里的贫困户。
“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和红军反“围剿”胜利的影响下,
该军广大官兵在参谋长赵博生(共产党员)、董振堂、黄中岳等人率领下,于1931年1
2月14日在宁都起义,编为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陈义厚任红五军团军医处长。
1932年,军医处改为卫生部,陈义厚任部长。是年,陈义厚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春,陈义厚率领红五军团卫生部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的战场救护工作
,组成了从绷带所--野战医院--兵站医院--后方医院--总医院的关联性救护体系,为
及时抢救伤员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任红五军团卫生部长期间,积极贯彻中央军委总卫
生部提出的“一切为了伤病员,一切为了指战员健康”和“预防第一”的方针,在五
军团大力开展以消灭痢疾、疟疾、下肢溃疡等常见病为重点的群众卫生运动。
1933年8月,陈义厚任红军卫生学校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艰苦创业,自编自
印讲义教材,自己动手搜集、制造各种标本、模型和挂图,通过多种渠道,充实教学
设备,先后建立了图书室、模型室、试验室,促进了教学。红军长征前夕,卫生学校
共培养医护人员686名,为红军各部队补充了卫生技术力量。
陈义厚对病员诚挚热情,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医术精益求精。卫生学校附属医院
是中央苏区医疗技术水平最高的医院。陈义厚在艰苦的战争条件下,挤时间编写了《
诊疗手册》、《药物学》、《处方学》等书,还创办了《红色卫生杂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时,为了管理留下来的8000多名伤病员,成立了中央
苏区卫生部,由陈义厚负责。1935年春,陈义厚在指挥部队转移时,遭敌机轰炸,壮
烈牺牲。

王殿玉(1899-1964) 字琢玺,号洁尘,郓城县徐桥人,全国著名盲艺人,擂琴创
始者,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建国后,曾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他出身贫寒,6岁时因患天花双目失明,9岁时开始走上拉弦唱曲的艺术生涯。他
勤学苦练专攻坠琴,为加强演奏效果,他潜心琢磨,对坠琴进行了改造,加高琴杆,
加长弓子,加粗弓毛,扩大了音域,终于创造出高近两米的大擂琴。他用擂琴能摸拟
鸡鸣犬吠,百鸟争鸣,锣鼓唢呐,笙管合奏,还能仿人说话,对凤阳花鼓、民间小调
、广东音乐、四川清音和越剧、汉剧、京剧等唱段都能演奏,尤其对谭鑫培、孙菊仙
、汪笑侬、马连良、梅兰芳、程砚秋等京剧著名演员唱腔模仿得维妙维肖。
他收徒传艺,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民乐演奏人才。
王殿玉爱国爱民。1935年黄河决口,郓、巨二县遭特大水灾,他闻讯后忧心如焚
,在沈阳、北平、天津、武汉等地义演,将全部收入寄回故乡救济灾民。
抗美援朝时,他义演捐献,充分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1964年11月28日,
病故于天津。
1985年9月10日,中国音协、山东音协为纪念这位音乐家、擂琴艺术创始人诞生
85周年,在北京举行了纪念演出及学术座谈会。

谢庆云(1900-1949) 又名卿云、天祥,巨野县大谢集镇谢集村人。早年曾在冯玉
祥部下任职。抗日战争时期,任汪伪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副军长,兼任该军驻南京办事
处少将处长。1944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谢庆云根据中共华东局的指示,积极做国民党第一绥靖区
副司令兼一○七军军长孙良诚和该军二六○师师长王清翰的工作。发展王清翰为中共
党员,然后又一起做孙良诚的工作。配合解放军的伏击,迫使孙、王在江苏睢宁县境
放下武器向解放军投诚。年底,谢庆云和周天亚、王清翰等受中共华东局及华东野战
军派遣,偕同孙良诚一起做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员刘汝明部的工作。孙良诚临阵反
叛,勾结刘汝明,在刘部驻地蚌埠逮捕了周天亚、王清翰等人,押送南京;是时,谢
庆云于12月23日亦在南京被捕。后谢又被押送上海车站190号保密局特务看守所。19
49年上海解放前夕,谢庆云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

高其冰(1900-1974) 名,字其冰,原籍鄄城县临濮乡楼子庄,1930年移居菏泽
城内好善街。早年就读于山东省立六中和北京大学,1928年毕业后任济南山东省第三
实验小学校长。1932年调往泰安,任山东省立第三中学校长。曾以个人积蓄为该校修
建校门一座,博得当地群众和全校师生称赞。1936年任国民党山东省第二专署教育科
长。是年底,东渡日本留学并考察日方教育。翌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继续从事
教育工作。1945年任国民党中央教育部督学。1947年应北洋大学校长张含英邀请,出
任北洋大学教务训导长。1948年任山东师范学院院长。1949年初,赴北平投奔他大学
时的老师、九三学社主席许德珩,担任许的秘书,并参加九三学社。50年代初,调入
北京外贸学院,从事古汉语的教学和研究,后被评为一级教授。著作有《冰谭全集》
等。1974年病逝于淮南市,终年74岁。

孙自端(1900-1947) 字正斋,东明县东孙楼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
任直南特委地下联络站站长、县交通科长兼四区区委书记、三区区委书记等职。
1938年,孙自端任站长时,卖掉6亩地,以开中药铺和酒店为掩护,广泛接触社
会各界人士,搜集敌人情报,以酒换取敌人的子弹,积攒起来,送交中共豫北地委。
1942年,他任交通科长和四区区委书记时,经常肩背粪篓或柴草篮子,深入敌人
内部,搜集情报,将一股约有2000人的地方杂牌武装郝子端部的行踪搞得一清二楚,
使八路军一举捣毁郝部巢穴。
1944年孙自端调到鲁西南行署交通科,随军分区武装日夜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
斗争。1947年4月1日夜,孙自端回家时,被密探跟踪,陷入敌手。敌人用尽酷刑,但
他一言不发,毫不屈服,最后惨遭杀害。
在陆圈镇西,人民为其立纪念碑,上书“孙自端烈士永垂不朽”。

孙东生(1900-1960) 名维岳,成武县人。1919年山东省立第六中学毕业后考入北
京大学文学院。毕业后应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邀请,回山东从事教育工作。192
8年任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校长。1933年被省教育厅派往欧美考察教育,途径苏联,
曾欣然赋诗:“今夜月团圆,故国是仲秋。光明无限界,也应照中州。”1937年12月
,日军侵入山东,他率师生南下,于1939年1月到达四川省罗江,被任命为国立六中
四分校校长。他在共产党地下组织帮助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学校面貌呈现出
一片蓬勃向上的生机。国立六中四分校曾一度被人誉为“川北小延安”。1941年皖南
事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学校,孙东生被撤职。自1942年起,先后任教于成都中央大学
医学院和川师、川大附中。1945年日本投降后,孙东生被何思源派回济南,出任山东
师范学院院长。1948年9月,济南解放,孙东生又回到济南一中。不久调山东省图书
馆整理古籍。1956年任山东省政协委员。1958年“反右”运动中受到错误处理。196
0年12月病逝。1983年有关部门为其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庞镜塘(1900-1977) 原名庞孝勤,笔名黑园,菏泽市庞楼村人。其祖父庞玉璞任
清末两广督标中镇府兼两广水师提督,其父庞士云,清监生、侯补知县。庞镜塘生于
广州,9岁时祖父去世,随父亲还乡。
1921年,他毕业于山东省立六中,并于是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后转入山西大
学政治经济系。1925年毕业后南下广州,参加国民革命。1927年春,任黄埔军校政治
教官。1928年代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右翼军政治部主任。1929年秋,任黄埔军校武
汉分校政治教官兼国民党汉口市党部整理委员。1932年,调任国民党北平党部整理委
员兼北平农学院讲师。1934年夏,任浙江省台州行政督察专员兼临海县长。1937年,
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长。1943年任国民政府参政会参政员。1946年,任国民党山
东省党部主任委员。
1948年济南战役时,他从城中潜逃,是年10月9日在临城被解放军俘虏,后被送
往华东军区解放军官训练团改造学习。通过学习,他才认识到蒋家王朝的黑暗腐朽,
明白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960年11月28日获赦。周恩来总理专门邀他至家中
作客,勉励他在有生之年,多为人民做有益之事。此后,他被安排到沈阳定居,任沈
阳市政协文史专员。他潜心学习,根据自己所亲身经历,写出许多文史资料,揭露了
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和CC派活动的内幕。
庞镜塘晚年怀念在台湾的亲朋故旧,每次致函亲友,希望他们为祖国统一大业做
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他的继妻杨宝琳,现为台湾国民党立法委员,所生2女均定居境
外。他曾致函妻女,邀她们回大陆,定居加拿大的次女庞曾两次回国探亲。
1970-1974年,他在辽宁省新民县大柳屯农村插队期间,通过劳动锻炼与农民建
立了深厚的感情,曾拿出自己的3000元积蓄,帮助农村办电。
庞镜塘喜爱收藏古书和名人字画,几十年来收藏书籍多达9万余册,其中有不少
珍本秘籍。晚年他将珍藏的善本图书,大部分捐献给国家。由其幼子庞祯代为保存的
名书法家赵子谦的手迹隶书四扇屏,也于他获赦后献给全国政协。
1977年5月12日,他在沈阳因病去世,终年77岁。

赵佩川(?-1938) 字玉波,单县南关人。幼年入私塾,后在县城小学、省立六中
、北京中国大学就读。大学期间,参加了著名的“五四”运动。1920年大学毕业后,
回到省立六中任学监。1929年前后,参加了山东省县长考试,被任命为蒲台县县长,
不久调任禹城县长。因不满军阀的黑暗统治,毅然弃职回乡。1930年秋,单县教育界
筹办单县中学,赵佩川以热心乡里、品正学优被推荐为校长,主持筹建工作。受命后
,他积极奔走,推动和组织各界捐款1万大洋。1932年春,单中建成,赵佩川被山东
省教育厅正式委任为首任校长。赵佩川打破旧传统,在单中首创男女合班的先例。同
时,还设立了优秀学业奖,鼓励学生刻苦学习。1934年夏,赵佩川被东昌公署聘为秘
书主任。1936年夏,设立山东省第六区参议会,赵佩川任总参议。
1937年秋,聊城地震刚过,又遭水患。赵佩川将专署机关人员组织起来,带领城
内百姓抗灾自救。他同百姓一起围城门、堵涵洞,夜以继日与洪水搏斗,熬红了眼,
泡烂了脚,仍不下抗灾第一线。
日军进入山东,赵佩川愤笔写了“守土有责,决不南渡”的通电。1937年11月1
9日,电文发表后震惊中外,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斗志。他与共产党亲密合作,建
立了共产党人领导的政治训练处和政治干校,培养训练抗日骨干,建立抗日政权,发
展抗日武装,并把在大学读书的长子赵家声、次子赵家馨送延安学习。1938年10月,
在聊城举行抗战动员纪念大会上,赵佩川被推选为纪念大会筹委会主任委员,主持起
草了《纲领》、《启事》两个重要文献,突出强调“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团结各党派各阶层动员全民之一切抗日力量,争取抗战最后胜利”。1938年11月
14日,日军攻聊城,赵佩川协助范筑先率领军民奋起抵抗,以大刀、手榴弹与敌殊死
拼杀,打退敌人一次次进攻,后终因寡不敌众,范筑先、赵佩川等700余名守城将士
壮烈殉国。

管松涛(1902-1966) 原名管之山,巨野县田桥乡邬官屯村人。早年参加东北军,
先后任排长、连长。1931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西安事变,因拥护张学良兵谏
,被撤职。后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去东北军五十七军任少校副团长。1937年冬转入苏
北一带抗战。1940年12月转入八路军滨海军区,先后任滨海独立旅参谋长、滨海支队
参谋长。1945年9月,随部进军东北,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十二旅旅长、辽
东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一五三师师长等职。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
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参谋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副校长、高级
炮兵学校副校长。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6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
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6年5月1日病逝。

徐鹏翥(1902-1976) 又名徐志辉,字云轩,成武县城关镇人。
1922年从山东省立六中毕业后,考入山东省立农林专科学校。1923年秋去上海,
考入被誉为“东方红色大学”的上海大学社会学系。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五卅”运动中,他不怕敌人威胁,参加顾正红烈士的追悼会,发表演说,游行示威。
随后,被派到鲁西搞青运工作。从1925-1926年冬,仅一年多时间,他在省立六中先
后发展了田位东、张志铭、孔庆嘉等14名青年学生加入了共青团,为中国共产党在曹
州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1927年2月徐鹏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3月,由恽代英主持转为
中共正式党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回曹州开展工作。1927年10月,在
省立六中南院正式成立了鲁西南地区中共第一个组织--曹州支部,徐鹏翥任支部书记

1928年初,中共曹州支部遭到严重破坏,失去了与省委的联系。在白色恐怖下,
他转移到西北地区,先后任国民党孙连仲部上尉参谋和少校参谋。1933年春,奉中共
陕西省委指示,在平凉策动兵变,获手枪10余支,套筒枪21支,子弹5千发,均交于
红二十六军刘志丹部。1934年春至1935年,经组织同意,先后打入国民党“复兴社”
和“CC”组织,获取了大量情报,掩护了中共地下党组织和党员。
1937年底回家乡,在城关完小任教。全国解放后,在成武县李胡同小学任教导主
任。
1952年秋到西安,先后任西北局民族事务委员会总务科副科长,陕西省民族事务
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1961年,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决定:“同意恢复徐志辉同志的
党籍,党龄从1927年入党之日连续计算。”1966年,陕西省委任命他为统战部办公室
主任。1969年8月离休,1976年2月1日病逝于西安。

李眉川(1902-1975) 菏泽市东门里人。山水画家,尤以竹、兰见长。
祖父李继先是扎纸匠人,他自幼受家庭熏陶,渐渐爱上了书画艺术。16岁时专攻
美术,18岁去济南学习绘画,对郑板桥的竹子、兰草尤为崇拜。1934年他的竹子、兰
草已声震菏泽。建国后,李眉川先后在菏泽一中、菏泽县文化馆、山东美术研究所工
作。1953年创作的大型组画《今昔菏泽》,在山东省举办的美术作品展览中获一等奖
。1958年他的竹子、兰草被选送到中国美术馆,名扬美术界。60年代,他的竹子、兰
草、山水画多次参加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出口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
律宾、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2500余幅。直到70年代李眉川在家养病期间,外商还
与他签订购画合同。

刘儒林(1902-1980) 成武县成武镇刘桥村人。1926年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北
伐战争中,曾任北伐军总司令部直鲁豫皖军事特派员,独立第三师政治部主任、参谋
长等职。1929年任国民党河南省政府秘书、新野县县长。1942年到成武任县长兼保安
团团长,坚持抗日。不久又回国民党军队先后任师长、副军长等职。1949年1月,他
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随傅作义将军在北平起义,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
起义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七军第二副军长、炮兵副军长等职。1950年入朝作战,
在朝鲜金城粉碎美军秋季攻势的阻击战中,立下战功。1955年1月,刘儒林从部队转
业到安徽,先后任省交通厅副厅长、省参事室副主任,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二、三和五届安徽省人大代表,第三届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等职。1980年4月4日,刘儒林病逝于合肥。

张怀德(1903-1954) 又名张子君,化名李振山,成武县宗集村人,地主出身,文
盲。1921-1928年曾在吴佩孚、张作霖部当兵,升至排长,回乡后即充当土匪。
1937年后加入国民政府地方部队,曾任成武县大队分队长,保安旅连长、营长、
团长、副旅长等职,1946年后任县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山东省十一专署总队副队
长等职。
1943年3月19日,他带部队欲进驻小郭楼,被群众拒绝,张怀德即围攻该村,并
传令:“进村后杀他个孩芽不剩,鸡犬不留,青年妇女谁抢谁要。”半夜,寨被攻破
,共打死、烧死群众85人,烧毁民房540间,家具粮食无算,撤出时拉走牲口82头,
大车24辆,小车54辆,抢走妇女32人,抓去男人32人,全村为赎人卖地540亩。
1946年,张怀德任县大队副,8月驻防城东张庄,曾将2名村干部拷打后活埋于张
庄村后;9月,亲自带队将6名革命干部和群众枪杀于南隅火神庙前;仅隔3小时,又
枪杀12人于营园子,并枪杀郭隆文于大台之上。1947年春,他的同村人李树谦拒绝为
其办事,张即令李树田将其杀死。
1948年春,张怀德任县大队长,曾于天宫庙大肆抓捕群众,逼钱逼粮。张怀德于
天宫庙北门开枪打死一无辜男孩,并将天宫庙王守才带至城里,活埋于文亭山。
1948年10月,他逃窜南京,后流窜东北,1954年9月逮捕归案。10月22日,召开
公审大会,予以枪决。

徐秋(1903-1940) 原名徐秋香,湖南省平江县洪山塘坳场人。1927年7月参加平江
县赤卫队。1930年7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任第一方面军三军团
五十八团参谋。1934年参加长征。途中,他不顾个人安危和疲劳,帮助战士扛枪背粮
、背伤员。过草地时,自己饿着肚子,把省下的干粮喂饿昏的战友。1939年春,随八
路军一一五师挺进鲁西,任鲁西军分区后勤科长。他带领后勤人员深入郓城、巨野等
农村,宣传组织群众,边战斗、边生产,并开展空舍清野运动,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是年8月,任鲁西军分区第二军分区(运西军分区)副司令员。他深入农村,发动群众
,减租减息,建立武装,使二分区各县、区、村,都建立了群众抗日武装组织和统一
的民防战斗体系。1940年初,他带一个特务营护送部分干部南下郓巨一带开辟新区,
行至郓城城南,与敌遭遇。他沉着指挥,率部与敌巧妙周旋,打死打伤日伪军多人,
保证了南下干部的安全。9月13日,郓城县伪县长刘本功纠集郓(城)、鄄(城)、巨(野
)、菏(泽)4县日伪军500余人,在赵楼一带包围了徐秋所部。他在指挥部队掩护地方
干部渡河突围中,不幸牺牲。当地中共党组织和群众将他安葬在赵楼村东,并立碑纪
念。1971年5月,迁葬于郓城县烈士陵园。

李贞乾(1903-1942) 江苏省丰县李新庄人。1927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徐州师范
,是年任丰县师范校长,兼国民党丰县县党部执行委员。因袒护进步学生,引起县党
部的不满,后调任丰县中学校长。
1935年春,李贞乾结识了中共徐海埠特委秘书孙叔平,因政见一致结为密友。孙
叔平劝他退出国民党,专门从事教育工作。李贞乾接受了孙的意见,辞去国民党丰县
执委的职务。他在此期间,攻读了《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等进步书籍,开始接
受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七·七”事变后,李贞乾在中共徐州特委领导下,以丰县中学为基础,组织了
“青年抗日救国服务团”,演节目,搞宣传,使抗日救亡运动的烈火燃遍丰县城。国
民党当局极为恐慌,扬言要逮捕“服务团”的后台孙叔平及进步学生王效斌、梁步庭
、王晓旭等。李贞乾知道后,义愤填胸,亲自到国民党县党部辩理,县党部理屈词穷
,未敢下手。不久,李贞乾正式退出了国民党。
1938年春,经王文斌介绍,李贞乾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的家乡-
-李新庄成立了丰县抗日游击队第六中队。6月中旬六中队又与华山镇抗日游击队合编
为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李贞乾任队长,王文斌任政委。二总队活动在李新
庄一带,李贞乾家的枪支、粮食、马匹都献给了二总队,全家26口都参加了抗日工作
。这年夏天,日军从砀山沿公路向单县进犯,李贞乾运用游击战术,带队埋伏在公路
两侧,乘势袭击敌人,打死打伤日军数十人。
1938年9月,李贞乾指挥二总队与丰、沛、肖、砀、单5县的抗日武装力量集中到
丰县北部围歼汉奸王献臣部,经过21天的战斗,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王献臣贼心不死
,又勾结日军,袭击二总队后方--李新庄、闫庄、温庄,抗日游击队协同民兵,毙伤
日军20多人,伪军30多人。
1939年6月,李贞乾率队挺进鱼台,谷亭一战,消灭日、伪军700余人,并活捉伪
县长朱启森。7月被鱼台县10个群众团体选为该县抗日政府县长。1940年湖西专员公
署成立,李贞乾任专员,他认真贯彻党中央指示,迅速成立了专区、县、区、村四级
政权,同时建立县大队、区中队、村民兵小队等抗日武装,还成立了各级农救会、青
年抗日先锋队、妇联、儿童团等抗日群众团体。
1942年12月20日,日本侵略军石井师团纠集步骑炮兵及各县伪军10000多人,对
湖西抗日根据地实行拉网合围,李贞乾率领专署机关、部队奋勇抵抗。突围时,不幸
中弹,以身殉国。

朱世勤(1904-1942) 字俭堂,单县朱菜园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21年,
绿林首领杨德清拉朱世勤入伙。杨死后,朱被推为首领,队伍很快发展到千余人,几
百条枪。1933年被韩复榘招抚,任韩的特别侦探队四分队队长。1935年任剿匪总队长
。抗战爆发,日军侵入山东,朱率部北进抗日,曾克复山东庆云、河北东光,影响颇
大,遂被任命为第一路游击第一旅旅长。1937年12月10日,朱率51人在滨县徒骇阻击
日军,毙伤日军百余人,朱部仅3人生还。年底以500人与日军千余殊死搏斗,朱腿部
负伤。1938年12月,李宗仁任命朱世勤为五战区第七路游击第一旅旅长。台儿庄会战
,朱裹伤拄拐上战场,侧击日军,配合第三集团军会攻济宁,后又转至郓城与日军激
战。1938年7月返回单县,不久驻防城武、再移曹县,郭堂、古营集两战,与千余日
军拼杀竟日,后多次给日军以重创。1940年1月,朱世勤就任国民党山东省十一战区
保安司令兼督察专员。此后一段时间内,他秉承国民党顽固派的意旨,和八路军进行
摩擦,曾遭到八路军的打击。1941年秋,朱部于潘庄遭日军扫荡,仓皇退入中共湖西
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为了抗日,不计前嫌,帮助其收拢部队。1942年4月,朱世勤被
任命为鲁西游击司令,暂编三十师师长。1942年5月4日,日军突袭朱世勤部驻地潘庄
,突围时,千余官兵除四五人突围,其余全部阵亡,朱中弹殉国,年仅38岁。朱世勤
牺牲后,国共两党召开纪念会悼念他,国民政府追任他为陆军中将。

戴晓东(1904-1988) 原名戴瑞璞,字蕴川,化名徐蔚华。出生于安徽省肖县戴楼
村。192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肖县县委书记、肖宿
永中心县委书记、鲁西南地委书记、冀鲁豫区党委委员、社会部长、平原省委委员、
公安厅长、平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华北行政委员会监委副主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监事会副主任。1958年任贵州省委常委、副省长。1977年后,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省五届人大常委副主任、党组成员。
戴晓东是鲁西南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39年5月,他受中共苏鲁豫区党委
的派遣,到鲁西南地区工作,创建地委。7月1日,中共鲁西南地委建立,戴晓东任书
记。从此,他领导鲁西南地区的党员和人民,为开辟、巩固和发展鲁西南抗日根据地
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1940年8月,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8000余人,分6路围攻、进
犯鲁西南根据地,最后把地委、曹县县委干部、战士压缩到刘岗、曹楼、伊庄三个村
内时,戴晓东临危不惧,采取了利用矛盾、分化敌人、区别对待、集中力量打击最顽
固之敌,三村保卫战和外围游击战内外配合等正确的斗争方针,成功地领导了固守三
村的斗争。在斗争最困难的时候,戴晓东说服大家,自己带一个警卫员去黄河北请求
主力援助,他冲破层层封锁线,历经多次危险,终于找到杨得志司令员,使八路军主
力驰援三村,坚持4个月之久的固守三村斗争取得彻底胜利。解放战争中,戴晓东带
领鲁西南军民,一手拿枪,一手分田,坚持腹地游击战争,多次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
“合击”和“清剿”,出色地完成了支援主力部队作战的任务,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
下了功勋。
建国后,他长期担任省、部级领导职务,工作中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实事求是,作风严谨,深入踏实。他在领导和从事土改、镇反、政权建设、生
产建设和供销合作事业中,都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贵州分管农业时,经常深入农业生
产第一线,调查研究,体察民情,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精心组织和领导了农
业、林业和水利建设工作。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日夜奔忙在重灾区,亲自组织领导
救灾,恢复和发展生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经常带病坚持工作,为贵州各
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建设四化和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退出领导岗位
后,仍十分关心贵州的建设和发展,直至于贵阳病逝。

邓克明(1904-1983) 湖南省安化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是年加入中国
共产党,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任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由红军第一方面军
改称)第一路军(右路军)第四师第十二团团长,参加了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克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补充团团长。1938年10月
任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参谋长。1940年6月任八路军黄河支队副队长。1941年
1月黄河支队改编为一一五师教导第四旅,邓克明任中共湖西地委委员、教四旅旅长
兼湖西军分区司令员。部队整编后,为确保湖西十字河交通要道,邓克明指挥教四旅
进行东进讨敌战役,以远距离奔袭战术向十字河以东敌军盘踞地进行穿插猛攻,攻克
围寨10余处,毙伤俘敌军团长陈海峰以下630余人,缴获机枪、步枪500余支。随后开
展反“扫荡”斗争,在四面受敌的形势下,邓克明率教四旅和地方武装英勇作战,连
续战斗5个月,毙伤俘日伪军3200余人,粉碎了日、伪军的6次联合进攻,保卫了十字
河这一根据地走廊,巩固了湖西根据地。1941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指示,
由潘复生和邓克明等5人组成湖西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湖西地区党政军民坚持敌后
游击战。1942年12月,教四旅在地方武装配合下,粉碎了万余日军对湖西地区采用“
拉网合围”战术的“大扫荡”,使敌人妄图将湖西抗日力量一举聚歼的阴谋破产。不
久,根据中共中央“精兵简政”的指示精神,教四旅与湖西军分区合并为冀鲁豫第六
军分区(湖西军分区),邓克明任分区司令员,兼任中共冀鲁豫第六地委(湖西地委)委
员。1945年11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十五旅旅长。1946年2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吉东
军区警备第二旅旅长。5月任吉东军区吉敦军分区司令员兼警备二旅旅长。1948年3月
任东北野战军炮兵独立第六师师长,11月任东北野战军第四十七军第一五六师师长。
1949年6月任江西军区南昌军分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福州军区副
司令员。1983年因病去世。

孔庆嘉(1905-1931) 字善卿,曹县孔道口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是年考入山东省立第六中学读书,在进步教师和同学的影响下,很快成为无产阶级
革命学说的拥护者和传播者。1926年10月,到武昌毛泽东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学习,在此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被派往河南郑州一带做农运工作时,遭反动
派逮捕,关押在开封第一监狱达两年之久。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团结难友,进行多
次反迫害反虐待斗争。1929年孔庆嘉被营救出狱,在家乡进行地下活动,以曹县民众
教育馆通俗讲演所讲演员的合法身份作掩护,不断宣传马列主义和共产党的主张,秘
密发展党组织,扩大党的影响,为曹县革命斗争的发展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础。1930年
冬,孔庆嘉再次被捕,国民党曹县当局用各种酷刑对他拷打逼问,但他威武不屈,使
敌人一无所获,后解往济南。1931年4月5日清晨,与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邓恩铭等21位
革命者一起在济南纬八路英勇就义,时年26岁。

郑尔拙(1906-1936) 字养斋,曾化名郑重、万复生。曹县郑庄乡郑庄村人。自幼
在私塾读书,后考入曹县第一高级小学。1925年在曹州南华中学毕业后,考入济南高
中。
1926年10月,他响应中共山东省执委的号召,离开济南高中,赴武汉参加北伐,
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分配到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人员训练所受训。结业
后,派到北伐军任应岐部工作。1927年汪精卫“分共”会议后,受中共山东省委的派
遣,回菏泽开展农运工作。是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中共曹州支部建立,他
任支部委员,是鲁西南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8年3月,吉鸿昌在曹县城内召开各界群众大会,郑尔拙利用“自由讲演”的
机会,登台演讲,号召广大劳苦大众团结一致,起来革命,打倒封建军阀及其残余势
力。其进步言论,引起曹县驻军孙良诚部的警觉。不久,孙将其逮捕,解押到开封第
一监狱。面对严刑拷打以及各种恫吓,始终未暴露党的任何机密。在狱中地下党组织
的领导下,他和难友们一起开展狱中斗争。1929年被保释出狱,回到家乡后,一边养
病,一边继续坚持党的地下活动,很快与地下党员孔庆嘉、任守钧等人取得联系。他
们一起在曹县城里开展青年运动,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宣传革命真理,启发民众觉悟
;在农村发动组织农民建立农民协会。同时筹备枪支弹药,争取地方武装,制订了武
装暴动方案。因计划被敌人发现,支部指示他转移。他先到济宁,以卷手工烟为掩护
,继续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33年又辗转到陕西省平利县从事革命工作。
长期的监狱生活和艰苦斗争,使他身患重病。在其生命垂危时,对亲友说:“我
是不行了,不能亲眼看到革命的胜利了。但我完全相信,革命一定会成功!”1936年
2月在家中病逝。

樊蕊卿(1906-1985) 原名樊同榜,郓城县任怀庄村人,地主出身。1936年5月毕业
于济南第一乡师学校。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曾任小学教员,中共郓
城中心县委工作员,鲁西七地委民运部长,冀鲁豫区行政公署参议室副主任,中共郓
城县委敌工部长,郓城县长,冀鲁豫区第二专署(运西专署)卫生分局局长,平原省菏
泽专署建设科长。建国后,曾任菏泽专署秘书室主任,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副处
长,机关事务管理局秘书室主任。
樊蕊卿1931年8月考入济南第一乡师,在校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受到了革命思
想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随同学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演讲宣传,参
加了南京请愿抗日的学生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毅然辞去单县曹马乡农
学校教师职务,回到家乡,联络本村进步青年,组建了“抗日后援委员会”,开展抗
日救亡活动。
1938年3月,樊蕊卿参加了中共郓城中心县委举办的抗日自卫团训练班,负责训
练班总务工作。为筹集训练班费用,从家里运来500多公斤高梁和一大车烧柴,还变
卖了20余棵大树及部分土地。1939年任中共鲁西七地委(运西地委)民运部长后,利用
各种关系,穿插游说于种种杂牌武装及土匪队伍中间,教育、争取、收编了刘口红枪
会等一些绿林武装。1943年他担任郓城县委敌工部长,经常化妆深入敌占区,机智勇
敢地与敌伪周旋,瓦解和策反敌伪。郓城伪县长刘本功对他恨之入骨,悬赏捉拿他,
但他毫不畏惧。1946年任郓城县长,为打击地主还乡团的阶级报复,领导县政府制定
了“十大杀”布告,震慑了敌人,鼓舞了人民。
建国后,他保持、发扬了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工作任劳
任怨,生活艰苦朴素。直到去世,住室内只有一张床,两把椅子,一个破旧的柳条包
,一个用木板自己钉的箱子、一件背心打三个补丁。但他一向乐于帮助别人,得知自
己的部下和基层群众生活困难时,就毫不犹豫地解囊相助。
他一生坎坷,曾于1948年和1959年两次受到错误处理,被开除党籍和撤销职务。
在身处逆境时,仍对党忠贞不二,勤勤恳恳地为党工作,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博大
胸怀。樊蕊卿于1965年退休,1978年改为离休,1985年5月8日病逝于菏泽。

杨霖(1907-1966) 又名青云,号震亭,成武县人。1925年山东省立六中毕业,考
入北京大学法商学院经济系,在校期间就接受进步思想。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
救亡运动。1937年任山东省平原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38年2月与其妻赴陕北延安参
加革命。是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陕北公学分校教务科长、八路军荣誉军人学
校教务处长、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政治部保卫科长、延安联防军政治部保卫部科长、
东北军区第四野战军后勤部政治部保卫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保卫部长。在朝
鲜期间,虽身患重病,仍坚持战斗在前线,领导了板门店谈判过程中繁重的保卫工作
,因杨霖精通英语,还兼任对美军战俘查审处理工作。停战之后,坚持完成了关于敌
特情报的分析报告,才返回祖国。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长
。1956年任石油工业部石油工业国家监察局局长。1958年奉命赴西安创建石油学院,
任院长兼党委书记达8年之久,为中国培养石油技术人才做出了较大贡献。“文化大
革命”期间,被迫害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