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盖苗——宋绍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14&rec=4&run=13

盖苗 字耘夫,元朝大名元城人。1314年(元延元年)进士,授济宁路单州判官。
他为官清正,爱怜百姓,是著名的良吏。
盖苗任单州通判期间,单州遇到灾荒,灾情呈报郡府,知州又派盖苗到户部去呈
请赈济。盖苗遂怀揣糠饼,慷慨赴京。开始户部多方刁难,不予答复。于是盖苗便伏
在中书堂下,拿出糠饼,悲痛激昂地说:“济宁路的百姓大都吃这种糠饼,况且还有
很多人连这饼子也吃不上了,怎么能坐视百姓饿死,不救济他们呢?”说着随声泣下
。这时中书省才改变了态度,答应盖苗的请求。单州和济宁路的饥民,得到了赈济。
当时单州官仓里有陈谷五百石,有的已经发霉,他便把这些粮食借给饥民,等到
秋后再偿还官府。可是到了秋后,百姓仍在挨饿,无力偿还,郡府勒逼,催得很紧;
户部的使者也责备单州知州。这时盖苗挺身而出,对使者说:“官粟实是我负责借给
百姓的,现时百姓仍在挨饿,实在还不起,我情愿代百姓偿还。”使者便不再责逼了

单州每年的税粮,都要百姓交送馆陶官仓,百姓自己运送,千里往返,痛苦不堪
,直至第二年春天尚未送足。次年秋天,单州歉收,馆陶大丰收,盖苗便让百姓到馆
陶官仓附近籴粮,顶交税粮,节省一半民力,百姓十分感激。
盖苗为官清廉,救民困,惜民力,政绩卓著,擢刑部尚书,参知政事,后出京任
陕西行台御史中丞。死后追封为魏国公,谥号文献。

郭子兴(?-1355) 原籍曹州(今菏泽市)人。元末江淮地区红巾军首领。
郭子兴的父亲郭翁,家贫穷,靠算命为生。后移居定远(今安徽定远),家境稍富
。元朝末年,郭子兴加入了反元的秘密组织“白莲教”,他散财结交天下好汉,准备
起事。
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北方爆发了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大起义。翌年
二月,郭子兴带领几千人,趁夜偷袭濠州(今安徽凤阳),杀了州官。经红巾军首领杜
遵道同意,郭子兴、孙德崖及俞、曾、潘五个头目,都称濠州节制元帅。他们杀富济
贫、影响甚大。郭子兴的九夫长、贴身侍卫朱元璋骁勇多谋,为郭子兴所器重。在朱
元璋的帮助下,得归滁州,郭子兴委任朱元璋为元帅,将义女嫁给了他。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郭子兴因病身亡。他的儿子郭无叔被韩林儿封为都元帅。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郭子兴被追封为滁阳王。

秦(1426-1506) 字世缨,单县黄堆集人,明景泰二年进士,曾任南京监察御史
、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
秦担任南京御史不久,便上书朝廷,弹劾太监、宫廷官员随意搜罗江南翠羽、
鱼鲩等珍贵特产的不法行为,受到宫廷权贵的忌恨,他们在皇帝面前诽谤秦。皇帝
听信谗言,把他贬谪湖广,任一管理驿站的小吏。
1457年(明天顺元年),御史练纲推荐他任雄县知县,当时雄县多栖息珍禽天鹅,
县有一豪门权贵杜坚恣意扑杀天鹅,秦不畏权势,把杜坚的随从捉住,打了板仗。
杜坚恼羞成怒,诬告秦,皇帝下诏,把秦下狱治罪。雄县人民不平,五千多人联
合起来进京上书皇帝,为秦辩诬,皇帝怕事闹大,把秦调为府谷县知县。宪宗即
位后把他升任葭州知州,后调秦州任州官,不久升为巩昌府知府,又迁升陕西右参政
。1477年(明成化十三年)擢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他发现驻扎在山西的镇国将军
奇涧横行不法,欺压百姓,便参奏奇涧,请求皇帝治罪。奇涧的父亲庆城王钟镒在皇
帝面前为儿子辩护,并诬告秦,秦遭逮捕,并被抄家产,太监高亨只抄得几件破
旧衣服,其余一无所有。皇帝感叹说:“秦做了高官,家里竟穷到这个样子呀!”
于是立刻下令将秦释放,并赏钱万贯,表彰他的清廉,撤销了奇涧等三人的职务。
后巡抚河北任宣府(今河北宣化)使,此时,西方一部族首领小王子带骑兵数万犯大同
,入顺圣川,掠宣府境,秦与总兵周玉协同作战,连战皆捷,夺回被掠夺的财物,
收复了失地。升为左佥都御史,不久,召还京师,办理院事。
1488年(明弘治元年),经吏部尚书王恕推荐,升为左副都御史,不久又升为右副
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在两广他发现原来任职的中官、武将们多怂恿部下与盗贼勾
结,扰乱商贾,私设公堂,擅杀无辜,并与地方官员串通一气坑害百姓,应当严惩,
遂上书朝廷,惩恶吏,究贪官,设社学,编保甲,杜绝盗源,两广大治。
1501年(明弘治十四年)秋,西方部落又大举进犯,直逼平凉,朝廷震恐,秦被保
奏出征御敌,任户部尚书,总制“三边”(延绥、宁夏、甘肃)军务。他日夜兼程,赶
至固原任所,立即整饬军务,抚恤阵亡将士,练兵勇,兴屯田,制军纪,明赏罚,军
威大振。在固原镇守三年,修筑边塞诸堡14000余所,垣堑6400余里,使固原成了边
防重镇,平安无事,百姓悦服。
1505年(明弘治十八年),加太子少保,召还京师办理部事,秦年老辞官归田。
1506年(明正德元年),秦病逝,享年80岁,赠少保,谥襄毅。

钟 生卒年不详。字大器,郓城县楼村人。1467年(明成化三年)进士,初授官
御史,渐次提拔为大理寺丞、右少卿、右副都御史。河涧临海,老百姓的土地被权势
之家侵占,钟夺回还给百姓,遂被召为刑部右侍郎。
1490年(明弘治三年)钟奉命巡抚苏、松(今江苏省苏州吴江一带)诸府灾情,对
救灾的事情尽心尽力,召为户部侍郎,总管仓场,又升为户部尚书。1502年(明弘治
十五年)上奏天下收支数字,他说:“自从景泰至今,国家的费用日益增多,额外的
捐税都是过去所没有的,老百姓已经处于严重的困境,不可再加赋税了。太仓的粮食
已无储备,内府的银钱入不敷出,而粮钱方面的浪费都是与日俱增。愿陛下大力节俭
,下令让大臣们共同寻求充实国库的办法。”明孝宗下诏交付大臣们商讨。他上书1
2事,大都是对权势者和幸臣们不利的。奏章上去数月没有批下来,钟再次上奏。
后来,有的事可办,但关系到权势幸臣们的事,最终还是不能实行。钟请求辞官,
归家后,不几年卒。

田登(1463-1514) 字有年,成武县永固里人,1496年(明弘治九年)中进士,官至
监察御史。
田登为官清正廉明,执法严峻。初任乐亭知县,关心民间疾苦,注重教育,深受
士民爱戴。
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升任南京江西道监察御史。他说:“御史的职责就是振
纪纲,辨邪正,监察是自己的工作,进言是自己的责任,决不能玩忽职守。”他常常
根据当时所行政令的得失,向皇帝提出自己的意见。他的意见多被采纳,受到皇帝嘉
许。南京时称“南都”,设有一套和北京相同的官僚机构。南京官僚虽然没有实权,
但有的却依仗职位为所欲为,这时却慑于田登执法严峻不敢肆行枉法了。田登审理狱
案,不拘泥文卷,注重实情,平反了一些冤狱。1504年(明弘治十七年)考绩,田登为
最好,受到了褒奖。1507年(明正德二年)田登出任南京河南道监察御史。当时吏治腐
败,军伍中的钱粮管理制度大多废驰,侵吞粮饷事件时有发生。要整饬这种局面,朝
廷认为“非御史有风力者”不可。田登便被委任清理江北、淮阳、庐凤、安庆等府及
滁、徐、和三州各军卫所有司、军伍文卷。他到任不到一年,便清查出各项埋没、侵
吞钱粮数以万计,受到称扬。
正当田登将被重用的时候,宦官刘瑾把持了朝政。他残害忠良,广收贿赂。田登
无力抗争,又不肯同流合污,便托疾辞官,家居事母,经常与亲友以诗酒相娱。其诗
文多抒发抑郁不平之气,著有《吟呻一览集》。1514年(正德九年)九月五日病逝。

曹邦辅(1502-1575) 字子忠,号东村,定陶县王双楼乡曹楼村人。1532年(明嘉靖
十一年)进士。先后任元城南和知县,云南道御史,陕西巡按,都察院左都御史,兵
部侍郎,南京户部尚书等职。
邦辅体恤民间疾苦,敢于抨击权贵,秉公执法。任元城知县期间,“岁减里甲,
轻徭薄赋”,又放千金赈济贫困百姓。在云南道御史任上,弹击奸邪,豪强畏服。巡
视河东盐政时,核查盐丁私人通商,革除占窝营私舞弊,创立经商机制,河东盐业大
兴,每年的捐税收入倍于常年。在陕西巡按任上,他考核吏治,对宗室杀人反诬治于
人者极为愤慨,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打击邪恶,百姓呼为真御史。
邦辅还是一位著名的抗倭将领。任考察院左都御史巡按应天时,适值倭寇登陆劫
掠扰乱。倭寇聚柘林、犯南京、破漂水、抵宜兴、进据陶宅,百姓深受其害。邦辅亲
披甲胄,督军击剿,令副使王崇古围困倭寇。倭寇大败,退入太湖。邦辅麾军抵进,
追至苏州浒墅关,一日七战七捷,斩获390余名,生擒74名。邦辅身不解甲,又督军
饷,带水兵防御水沟。时值副将何卿师溃,邦辅率师增援,命人以神枪火炮捣毁敌船
,前后俘斩600余人。侍郎赵文华闻倭寇被围,日夜兼程,欲抢夺邦辅功劳,行至杨
家桥,寇已尽歼。邦辅捷书先奏。赵文华因邀功不成而怀恨在心,反诬奏邦辅“避难
击易”,虚报军情。总督杨宜亦奏邦辅“故违节制”。他们均以私怨诬邦辅三战三败
。给事中夏、孙为此鸣不平。赵文华还京奏言:“贼易灭,督托非人,致败。臣
昔论邦辅,、遂媒孽臣,东南涂炭何时解。”世宗不察虚实,不辨是非,遂下诏
逮系邦辅,谪戌朔州。时论愤惋不平,吴人立生祠祭祀,以表敬意。
邦辅善领兵,谙兵法。1567年(明隆庆元年),为左副都御史,协理院事,进兵部
侍郎后,理戎政。未几,转左侍郎兼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京师京营
士兵骄豢已久,邦辅在治理宿弊的同时,“又疏城外扎营之失,守城八战之法”,士
卒无不佩服。邦辅一生著有《军机事宜》、《性说》、《樽俎对谈》、《说物寓武》
、《防秋小议》等书。
邦辅从政廉洁,居官40年,家无余资。
邦辅在任河南副使时,曾领兵镇压柘城一带师尚诏为首的农民起义军。1568年(
明隆庆二年),升任南京户部尚书。1573年(明万历元年),自陈年高,四次上疏乞告
引退。1575年(明万历三年),73岁的邦辅卒于家中。死后赠太子太保。

何尔健(1554-1610) 字明甫,号乾室,曹州(今菏泽)城里人。官至大理寺丞,一
生居官廉洁,刚正不阿,世称“铁面御史”。
何尔健少有大志,博览群书,通宵不辍。及长,文如万顷波涛,吞吐云梦。158
9年(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初为鄢陵(属河南)县令。是时黄河决口,百姓流离失所
,尔健单骑裹粮,遍历灾乡,百计赈济,4个月不返官署,面目黧黑,形容枯槁。另
外,他还捐俸修建学校,兴办教育,鄢陵一时大治。1594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奉诏入
京,任监察御史。首次在台省议论政事,当时政坛矛盾尖锐,互相诋毁。他义正辞严
,切中时弊,很快平息了相互攻击,加强了内部和顺。
何尔健任总理宣大军务时,体察民情,为民众排忧解难。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
年),畿南蝗灾、旱灾。赤地千里,百姓生活无所依托。尔健巡按于此,多次上奏朝
廷,请求免除赋税,并发官仓数百万石赈济百姓。同时建议:“国家在临德、天津粮
仓,于粮食价格贱时,高价收买粮食;在粮食价格上涨时,低价销售粮食,以稳定粮
价。并减免鱼苇、马匹交易的税收,停止矿产税收。”这些建议的实施,得到广大民
众的拥戴,对缓解矛盾,安定社会起了一定的作用。
尔健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他到各地考察,贪污腐化的官吏闻风卸印而逃。山东
税使陈增想用市侩小人孙士洪所献之地建立养马庄,借以将孙进入官署。尔健出巡畿
南驻扎常山,致书朝廷内外,披露这个不法事件。陈增闻风声紧张,惧怕事情真相大
白于天下,只好罢休。
辽东税官高淮依仗职权,横征暴敛,造成百姓逃难络绎不绝,号泣的人群拥塞道
路。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尔健出巡辽左,耳闻目睹此景,当即逮捕了民愤极大的
高淮党羽余东翥,将他处死,并布告天下,严申若再有税使妄作害民者,严惩不贷。
高淮的嚣张气焰而有所收敛。之后,何尔健又绘《苦民图》,列举高淮的种种不法罪
状,以献朝廷。高淮虽然非常恼恨,但已无计可施。为了摆脱窘境,便用金钱贿赂何
家,尔健拒不接受。高淮奸计不能得逞,恼羞成疾而死。
何尔健考察期满,功绩显著,理应晋升大廷尉,他却竭力推辞。当时台省缺少有
才干的人,他一身握有朝廷传达命令用的14种符验,地位十分显赫。终因辛勤办事,
积劳成疾,不久又因议论政事而遭指责,恳求归家,没有允许,病死在京城,享年5
7岁。著有《惠文集》、《御疏》。何尔健一生为家乡办了很多好事,如捐学田、
立义冢、济贫民、恤寒士等。

史可法(1602-1645) 字宪之,一字道邻,原籍山东省鄄城县梁屯乡东史庄(原名大
史庄),明朝末年的著名抗清民族英雄。1627年(明天启七年)乡试中举,1628年(明崇
祯元年)考中进士。初授西安府推官,后因镇压农民军“有功”,升至安庐巡抚,总
督安、庐、池等府军事,堵截李自成东下,再升南京刑部尚书。
1644年(清顺治元年)三月李自成军攻陷北京,崇祯自缢身亡。五月五日,福王朱
由崧在南京组建南明政权,以史可法、马士英、高弘图为东阁大学士。五月十五日,
马士英等人拥立福王在南京即帝位。福王以马士英为大学士,加封史可法为太师太傅
、东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兼管兵部。南京弘光朝廷大权尽把持在马士
英、阮大铖等人手中。福王本极昏庸,又挟嫌史可法不愿立己之恨,六月便将史可法
排挤出南京,督师江北。
史可法欲谋取中原,多次向弘光朝廷请饷。马士英不但拒发,而且下令催其出师
。可法无奈,只得坐困扬州。
十一月初四日,史可法北上抵鹤镇筹划河防。初十日,清沂州总兵夏成德率兵围
攻邳州,史可法飞报南京。他前后上书数十次,但朝廷上下醉生梦死,无人过问。
十二月二十四日,清豫王多铎分军南下,南明驻睢州总兵许定国、驻河南总兵李
际遇分别向清兵约降。史可法告急,并派高杰赴徐州牵制清兵,而南明皇帝弘光在宫
中惟淫乱、酗酒、演剧为乐,对史可法奏报一概不理。
1645年(清顺治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南明将领左良玉以“清君侧”为由,率军沿
江东下,直趋南京,南京朝廷极为恐慌。四月一日,福王密诏史可法督诸军急赴江上
阻击左良玉。史可法无奈,只好率各镇兵马抵达浦口。此时清兵已入亳州,到邳州,
徐、泗州告急,南明皇帝命令史可法还军扬州。
四月九日,清军分两路进兵:一路陷亳州,一路趋砀山。南明兵将降逃各半。次
日清兵渡过淮河,史可法收兵退保扬州。刘泽清、刘良佑以入卫南京为名,率部南逃
。十七日,清兵距扬州20里扎营。十八日,南明降将李成栋率清兵南下包围扬州城,
史可法急令各镇赴援,均无响应。降将李遇春到城下劝降,史可法命令放箭射回。四
月二十一日,南明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歧凤欲劫史可法出降,可法以大义叱责之
,二人随拔营降清。二十四日,清兵以红衣大炮试轰扬州城,形势危急,史可法用血
书告急朝廷,未得回音。
四月二十五日,清豫王多铎见史可法不投降,攻破守城,史可法自刎不死而被俘
。多铎亲自劝降,史可法说:“吾意早决,城亡与亡。”他不屈就义,时年44岁。人
们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将其衣冠葬于城外梅花岭。

郭允厚 字万舆,号默千,曹州(今菏泽市)城里人。明朝大臣,官居户部尚书。其
父郭堵,曾做过户部主事。
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郭允厚中进士,任文安(属河北省)知县。文安县经常
遭水灾,旧有防水堤坝被大水冲毁,淹没农舍田园,农作物毁于一旦,百姓流离失所
。他仿照兵部尚书王孟津展堤之法,修筑大坝,加固堤防。1626年(明天启六年)秋天
,又逢大水,保定、霸州等郡县尽成泽国,而独有文安县幸免,五谷丰登。
允厚秉公办事,不畏强暴。任洛阳知县时,福王初被封中使,利用职权横征暴敛
,以供自己挥霍,还侵占夺取民田,欧打丞尉,向其部下强派藩禄赡田,民众无法承
受。有师姓和黄姓两大家族,投靠藩王充当差役,秉承主子旨意,随时随地到里甲敲
榨勒索。而郭允厚表面应付挡塞,实则令各监司按照法规办,不得多征、多摊。
天启年间,授兵科给事,赴任湖广副使,管理粮饷于沆州,因有疾病不能司职而
归。一年后晋升太仆寺少卿,又升兵部左侍郎。是时,朝廷政治上日趋腐败,边疆粮
饷供给不能保障,在这危难之际,郭允厚被提拔为户部尚书。他殚精竭虑,富民强国
,在朝廷内外享有声望,载入“会计册”,示为效法的榜样。后又升光禄大夫,加封
宫保,赠及四世。
允厚爱惜民众。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粮食欠收,他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使众多
百姓度过饥荒。由于积劳成疾,屡次上疏,要求退职,没有得到批准,卒于任上,享
年70岁。

徐鸿儒(?-1622) 又名徐涌,原巨野县城内徐街人,后迁居郓城。“白莲教”支
派“闻香教”的首领。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徐鸿儒与王森、王好贤父子联手,
利用“闻香教”组织农民,秘密活动20余年。
1622年(明天启二年),徐鸿儒、王好贤与河北景州于弘志、曹州张世佩、艾山刘
永明等约好于八月中秋同时起义,后因配合不好,徐鸿儒提前于五月在郓城起义。起
义将士们以红巾为标志,徐鸿儒号称“中兴福烈帝”,年号“大成(乘)兴胜”,设丞
相、总督、总兵等官职。义军十多万,分十余部,每部万余人,首先攻克郓城,生擒
武举王朝俊,训导刘继贤。接着进攻巨野,未破,遂率军东渡漕河(运河),攻破邹县
、峄县。以此为根据地,又连续攻打曲阜、兖州、滕县、沛县、郯城、日照等县城,
切断了从江南到北京的漕河粮道,同时得到四川白莲教徒的响应,声势更大。明王朝
惊恐万状,急调重兵镇压。由于起义军分散作战不能团结统一,结果被明军个个击破
。1622年于弘志等失败后不久,徐鸿儒率部分起义军固守邹县。起义军被围困3个月
,由于城中弹尽粮绝,再加内部出了叛徒,十月城被攻破,徐被俘,不久被杀害。

李化鲸(?-1648) 原籍直隶,流寓成武。清初,在县衙充当衙役。
1645年(清顺治二年),黄河决口,兵备章于天驻守河防,治理决口,因李化鲸善
于泅水,能探河深浅,被人推荐给章于天,后又被章推荐给总河杨芳,杨委派李化鲸
管理河务,任职于黄河厅,驻曹县。
1648年(清顺治五年),黄登孝接任章于天为曹州守备,黄知李化鲸有才干,把他
调至曹州,任副中军。由于李化鲸广交四方绿林和有反清情绪的人,结果被人密告谋
反。李化鲸闻讯后,举兵起义。
是年七月四日,起义军首领贾云五等率马步兵2万余人围攻定陶、曹县、成武、
曹州。起义军进城后,杀赃官、开官库、释囚犯,城内民房官舍无一焚毁。
随后,起义军又分兵攻濮州、巨野、东明,由于兵力分散,都没有成功。后起义
军汇集曹县,以此作为根据地,李化鲸称“忠义王”,拥立明后裔朱凤鸣的养子朱洪
基为天子,提出“杀贪官、除恶霸”、“替天行道”,号召百姓反清。
李化鲸起义军迅速发展,清政府急调大军镇压。八月,起义军放弃了曹州、定陶
、成武,孤守曹县。十月初,城池终于被攻破,李化鲸被俘,送至京师,遇害。

张于魏 字星纬,成武县城关镇金庄人,清初贡生。因母有病,弃儒习医,他博览
群书,漫游大江南北,遍访各地名医,历时10年,医术大进,精通内外科,尤善妇科
,治愈很多病人,因而医名大振。《曹州府志》说他“同郡诸邑罕其匹”,群众称他
为“活华佗”、“张半仙”。
医疗实践使张于魏的医术达到了“望”、“切”能断生死的程度,但他却“名高
而不孤傲,任劳苦而不受酬”,因而在群众中德高望重。
康熙年间,曾被召去曲阜为衍圣公母治病,经他调治,久病渐愈,孔府酬谢重金
,但他不受,并说:“耕读为本,济世为愿”。遂请赐拖车,得到应允。拖车用木制
,雕有龙头凤尾,涂以漆彩,装置座具。并特赐乘拖车可进出府州县衙。死后,当地
群众曾于其村西塑像立庙纪念他。
张于魏一生多有著述,但由于慷慨行医,家境困乏,均未刊印。现收集到的只有
手抄本《妇科汇集秘要良方》上下两册。陈印贤已将其收入《中国历代名医录》。

刘藻(1701-1766) 初名玉麟,字麟兆,号苏村,巨野县苏集村人。1726年(清雍正
四年)中举,出任观城教谕。1736年(清乾隆元年)受翰林院检讨。1738年(清乾隆三年
)春,特旨改名为刘藻。1739年(清乾隆四年),为右中允侍读、上书房行走。1740年
(清乾隆五年),授太常寺少卿转右通政,升左佥都御史。1741年(清乾隆六年),升为
内阁学士,任顺天乡试正考官。是年十二月,任提督江苏学政。1743年(清乾隆八年
),因高邮生员闹赈降二级,特受宗人府府丞。刘藻降职后,在扬州等待交接和朝廷
选用,通判吴家龙之孙吴之黼曾拿文章请他指教。到应选动身时,吴之黼赠送他笔墨
和糟好的鲋鱼。他在途中打开一看,内藏黄金百两,便通过淮运使朱卓退还。朝廷听
后赞扬说:“方不愧四知也!”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五月,乾隆念及刘藻曾为其书
房侍读,继而又作为长子(清仁宗嘉庆)的师傅,行走上书房30年之久,批准他带内阁
学士衔,并赏人参二斤,回原籍奉养其母。回乡后,刘藻曾受曹州知府周尚质之请,
主编《曹州府志》。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授陕西布政使。1757年(清乾隆二十
二年)调湖北布政使,继升云南巡抚。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暂署云贵总督。17
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任贵州巡抚。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正月,任湖广总督。
后因谎报军情降补湖北巡抚,于三月三日夜自刎身亡。著作有《观城讲议》、《课士
录戒口过文》、《笃庆堂集》等。

刘峨(1723-1795) 字先资,号宜轩。单县刘老家人。官至直隶总督、兵部尚书。
刘峨天性刚直聪颖,系县学秀才,少年时就怀治国安邦之志。他的同宗菏泽人刘
藻,在陕西做布政使时,听到他的好名声,就把他招到幕府参赞军机。
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被铨选授做直隶曲阳县知县。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
年),调任宛平知县;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升顺天府,南路同知,次年调东路
;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任永平知府;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提为通永道道
台;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任涌北按察使,次年升安徽布政使,不久调往山西;
1783年(清乾隆四十八年),升广西巡抚,又特受直隶总督;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
),赐予紫金城骑马,又迁兵部左侍郎,接着晋升兵部尚书,充任庚戍科武会试的大
总裁。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因病还乡,赏加“太子少保”衔。
刘峨为官,兴利除弊,事必亲躬。代理曲阳知县时,为百姓废除了旧时设置的里
甲、润税和米折银等累民之弊端;平灭了盗贼、戒饬游惰;清理了冤狱。不过一年,
县里大为平静。一日,老百姓报告说,地里生了蝗蝻,他立即骑马到田野察看,见蝗
蝻最严重处足有一尺多厚,便引咎自责。次日集合役夫亲自督率捕打,灭了蝗蝻,百
姓欢声雷动。
在宛平时,县里有家尚氏黑店,杀害旅客,劫人财物。他亲自查处,予以严惩。
西山煤矿藏匿着许多亡命歹徒,他亲往侦察缉捕。顺天府属地白塔处聚盗很多,他亲
率兵剿灭。永平之地多靠海,旗民、汉民田地交错,地界不清,为此打官司的从没停
止过。经刘峨审理规定:旗民的田产按照旧时地亩册;汉民的田产根据旧时粮差;不
到原数的用闲田补足;多于原数的另招农民耕垦。几百件积案立时了结,旗、汉百姓
十分满意。滦河流经滦州和乐亭县边界,河道滚运迁徙无常,两县因地亩纠纷诉讼积
案很多。刘峨规定:田界要以康熙年间旧河的桩记为准,不能以新河隔岸为理由。于
是诉讼立即停止了。北运河的漕运每年要雇剥子船,百姓因而受到许多盘剥。继而改
成了合派,弊端更多。刘峨奏请更定了章程,减轻了百姓负担。任邱县黄河故道淤成
良田,偷耕种的人很多,因而为争地打官司的天天都有。刘峨就亲去经营丈量,并奏
请安上粮差。又恐怕因河水涨落不定而引起这边涨出,那边塌陷,给百姓造成麻烦和
负担,就又奏请,定出章则,每年由公家查勘一次,随时增减税亩。百姓拥护,上境
安宁。
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刘峨因母丧回家。服满,补为天津道道台。旋即又调
通永道。1779年(清乾隆四十四年),奉特旨起复为清河道。他请求守孝三年,皇帝不
允。当时滹沱河河道淤塞,清河县油坊口、成安县沙庄坝各口岸都发生险情,刘峨奉
命代理直隶按察使亲往查处,疏浚河道,排除险情。
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奉旨进京供职,迁兵部左侍郎,升兵部尚书。1792年
(清乾隆五十七年),随乾隆皇帝到热河游幸,赏戴花翎,穿黄马褂。70岁寿辰时特赏
御书“枢庭介景”匾额。
死后,皇帝亲作祭文,派遣官员致祭,赐谥“恪简”,入直隶名宦祠。

赵树屏 清乾隆年间人,字翔汉,别号墨琴老人,清代画家,监生出身,原籍曹县
,后迁单县。
赵树屏多才多艺。由于屡试不第,遂长期隐居田园,本人有田产,轻金如土,好
仗义疏财,事亲至孝,慷慨助人。晚年守居父母墓旁,研习书画,效法宋代大画家郑
所南画技,擅画竹、兰,形神逼真,画意深邃,当时颇负盛名。
1784(清乾隆四十九年)-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单县连遭3年大旱,无数百姓
饿死,贪官污吏乘机横行,他悲愤难忍,毅然将单县灾情,作成诗画。《饥民图》是
赵树屏在进京前数日于郊野观察到的真实写照;《逃荒图》中骨瘦如柴的饥民三五成
群,携儿负女,蹒跚于路;《弃子图》、《卖女图》、《鬻妻图》等画着生离死别的
饥民,牵衣顿足,呼天抢地,悲痛欲绝的情景;:《相食图》是一乞儿饿死荒野,瘦
骨嶙峋的饥民正贪婪地割着尸肉。每幅画上还题有诗句:
弃儿诗
长路饥寒不可当,哀哀何处告穹苍?
忍痛抛下心头肉,两地哭声堪断肠。
相食诗
郊外乞儿尸未寒,脔刀分割任伤残,
可怜死后还解尸,白骨排天不忍看。
鬻妻诗
几年恩爱两鸳鸯,此日离群天一方,
临去牵衣魂欲断,双双血泪满胸膛。
卖女诗
薪桂米珠谁与商?穷黎无计度年荒。
可怜十五及笄女,身价不偿半斗粮。
赵树屏作好《饥民图》后,心情激荡悲愤,不怕路途遥远,背着诗画夜宿晓行,
冒死进京。几经周折,才把诗画晋呈给有关权臣,朝廷终于选派山东莱芜知县陈鹏飞
兼任单县知县,赈济灾民,挽救众生,单县饥荒得以缓解。
单县地方学宪赐赵树屏“耆龄孺慕”匾额,死后建坊建祠纪念他。著有《墓门诗
草》。

周鸣銮(1779-1826) 字舆和,号晓波,今成武县孙寺乡周郑庄人。进士,历任刑
部员外郎,河南道监察御史,广东雷琼兵备道等职。
他办事果敢,断案明察求实,不唯上。跟随皇帝车驾驻在木兰城时,凡是应该速
办的案件,都叫他去核议。接着,补做河南道监察御史,丁丑(1817)科会试的监试官
,又授户部给事中,戊寅(1818)恩科充贵州乡试正考官,录取了很多知名的士人。1
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奉命巡视北城,转吏部掌印给事中,在都察院里几年,上了
十次奏章,都切中时弊。1821年(清道光元年),授广东雷琼兵备道。
琼州山多田少,米谷不够用,依赖高、雷、廉等各属县来接济,一有间断,米价
就要飞涨。宋朝诗人苏东坡所说:“北船不到米如珠”,就是指的这个地方。1824年
(清道光四年)大灾,饿死很多逃荒人,他奏请上级:“只要米船入关,应纳的厘金一
概裁免。”并出告示号召商人去外地采购粮米。时雷州有两个坏衙役仗势私自勒索米
商,被周鸣銮严惩究办,粮商才运粮源源而来,饥民得以存活,百姓感激他,立祠于
海门,镶上“报恩祠”之匾来赞誉他。
琼州沿海一带,是黎族聚居的地方,他们习性朴实、厚道,客商、官吏来这里盘
剥取利,激怒他们起来作乱。周鸣銮前去访察,得知这是因为崖州营的弁目放债激起
来的,很快详报上级把作弊的营弁法办了。因此得到了当地黎民的信任,百姓从此安
静了。嗣后,鸣銮离任,出现了张红须之乱,琼崖人民流离失所,人们叹息说:“要
有周公在此,我们绝对到不了这种地步啊!”
鸣銮长期在刑部做官,熟习法律,发现奸恶,定要查清,案中没有受冤屈的。年
47岁死于任上。著有《使黔集》和《公暇墨余录》。

牛千古(1803-1854) 字奇观,曹州府定陶(今黄店镇牛楼)人,清代书法家。
千古生于书香兼武功之家,家有良田80余亩,是鲁西南一带典型的耕读家庭。千
古自幼博览经史子集,成了当地的饱学之士。他不满于清王朝的腐败政治,无心于仕
途,独爱书法艺术。为练好字,他拨三间上房为专用习字室,不惜重金购置文房四宝
,纸用车载,墨用缸盛。字写好后挂在四壁,然后对照诸名帖,反复观察体味,找出
自己的不足。每有得意之作,便欣然忘食。因练书法耗资巨大,加之千古不善经营田
地,以致田产荡尽,资用匮乏,生活逐渐贫困,但他练字之志不移,无钱购买笔墨纸
张,就以门板为纸,麻刷作笔,苦练不止。
千古的字吸取了汉晋隋唐以来诸名家的长处,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他的楷、行
、草诸体皆善,但尤精于擘窠体,其字刚劲有力,富有立体感。狂草“鸟飞月窟地,
鱼跃海中天”,是他的代表作。其用笔急促健劲迅牵疾掣,折锋三顿,如巫峡怒涛,
奔腾狂啸,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
牛千古40岁后因家贫不得不以卖字为生。他北过山海关,南到吴楚,漫游大半个
中国,其书法受到各地朝野人士的好评。有一次他到开封卖字,适逢其巡抚的母亲寿
辰,巡抚派人请千古为其写个一丈见方的大寿字。千古手握巡抚特制的大笔,一挥而
就,围看众人,赞不绝口。巡抚为表谢意,问千古要官还是要钱,千古答曰:“官职
、金钱对我无用,我只要这只笔好了。”
千古不但爱好书法艺术,而且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他怀着对清廷的不满
,于1854年(清咸丰二年)毅然参加了太平军,卒于军中。

马新贻(1821-1870) 字谷山,号燕门,别号铁舫,谥号“端敏”。回族,菏泽城
东北马垓村人。
他生于官宦之家,祖辈几代为清朝官吏。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中举人,次年
中进士,先后任安徽太和、宿松、亳州、建平、合肥等知县及安徽按察使、布政使,
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等职。
1853年(清咸丰三年),马新贻任合肥知县时,曾随钦差大臣袁甲三率兵镇压太平
军,攻破了太平军占领的盛家桥、三河镇等据点。其后,庐州城被太平军占领,他招
募骁勇进行训练,以图克复。因太平军刚到,马新贻暂避其锋芒。后乘其不备,夜间
火烧太平军营,大败太平军,攻占了庐州。由于镇压太平军有“功”,升庐州知府。
1858年(清咸丰八年)任按察使时,舒城、六安等州县失守,陈玉成率军进攻庐州
,马新贻随同清军官兵迎战,被太平军打得大败。庐州重新被太平军占据。因而被清
政府革职留任。1860年(清咸丰十年),钦差大臣袁甲三保举马新贻复官。1862年(清
同治元年),马新贻回家奔丧百日后,赴大营办理军务,署庐州、凤阳、颖川兵备道
,随安徽巡抚唐训方巡视蒙城、亳州。1863年(清同治二年)他在蒙城战胜太平军升安
徽布政使。
1868年(清同治七年)二月,任浙江、福建总督,八月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
1870年(清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马新贻赴署右箭道校阅操练,回署衙时遭捻军张
汶祥行刺身亡。这一案件顿时轰动全国,朝廷命护督将军魁玉与漕运总督张之万会审
,后又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会同新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复审,以张汶祥潜通海盗图谋报复
定案,张汶祥被凌迟处死。案发后,皇帝亲赐祭文、碑文,特赠太子太保、预骑都尉
兼云骑都尉世袭、谥“端敏”,敕令江宁、安庆、杭州、海塘、菏泽等地为其建造专
祠。

焦桂昌(?-1862) 又名焦瑞林,定陶县马集人,捻军首领。
焦桂昌科考生员后,声誉满乡,威望日高。1856年(清咸丰六年),捻军势力扩大
,官府募练义勇,自备长枪,名曰长枪会义勇,守城御捻,桂昌被推为长枪会练总。
1860年(清咸丰十年),官府停其养练,义勇生活无着,桂昌代表义勇,同官府交涉,
政府官员无言以对,便向僧格林沁诬告长枪会包藏祸心,寻难挑衅,亟宜征剿。僧格
林沁大怒,遣骑将引军压境捕治,激起了会众的极大愤慨。时值皖捻来曹,焦桂昌、
刘前等集结数千人,与皖捻汇合一起,于古历九月间,攻开定陶城,平冤狱,开仓济
贫,举起了反清的大旗,受到了贫苦百姓的拥护。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四月,县人
贾由彪、魏清渭等聚众起义的计划泄露后,被知县武燮诱骗杀害,激起了会众的义愤
,焦桂昌便联合菏泽郭秉钧、刘前,郓城常连佩等,集结数千兵马,围攻定陶城。团
总张云祥急报清廷,僧格林沁率大军镇压。焦桂昌被迫转移,活动在冀、鲁、豫三省
交界处,打官府,杀贪官,截漕运,屡败清军。是年六月,焦桂昌、郭秉钧与曹县董
执信等会师,聚集兵马,攻打曹县城。知县靳昱急派张步瀛求援,僧格林沁即派郑琴
堂率军营救。郑刚至曹县,即被焦桂昌、董执信的义军杀死,300余名清军被歼灭。
1862年(清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一日,焦桂昌率众在马集与清军交战,因失去与各
路捻军的联系,被清军击败俘虏。六月五日,焦桂昌及其母亲、妻子与两个儿子被兖
沂道员卢朝安一并杀害。

王果勇 郓城县祝庄村人,农民起义领袖。清末秀才。1853-1854年(清咸丰三、四
年)间,王果勇响应太平军和捻军起义,联合附近村民数十人,与临清宋景诗率领的
黑旗军取得联系,共同反抗清政府的黑暗统治,抗击清兵的烧杀掠夺,全县民众踊跃
参加。几个月的时间,义军就发展到千余人,并一致推举王果勇为首领。王果勇将起
义民众编制成军。1865年(清同治四年),在菏泽城西葭密寨战役后,联合菏泽县郭秉
钧,将清钦差大臣僧格林沁所带清兵包围,毙伤和俘虏清兵千余人,僧格林沁被义军
击毙。

夏辛酉(1843-1908) 字绍襄、庚堂,郓城县夏庄人。1868年(清同治七年),在左
宗棠部下当兵,随军进驻陕西立战功升任守备。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沙俄为分裂
中国,蓄意挑动新疆少数人造反,夏辛酉奉命征剿,先后攻克乌鲁木齐、玛纳斯达等
城,被保举总兵补用,赏戴花翎,穿黄马褂。1877年(清光绪三年)夏,又平定南疆。
1878年(清光绪四年),他统帅刀矛队,在阿尔吐什等地作战,取得胜利。后为总兵补
用,赏赐他头品顶戴,三代正一品封典。经过6年的征战,平定了新疆之乱。偶逢回
乡省亲,仍然衣食俭朴,谦虚谨慎,少言寡语。为避免繁琐的礼节,他非公事不进城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中日战争爆发,山东巡抚李秉衡奏派他防守登州,任水
师长官。夏辛酉防守严密,甲午之战中,击沉日舰二只,其余日军逃跑。皇帝大喜,
任命他为兖州镇总兵。很快又任他为登州镇总兵。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任武卫军
左翼长。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英、法、德、俄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夏辛酉率
兵保卫京城。京城失守后,夏辛酉又返回保卫山东,八国联军不能侵入山东境内。八
国联军和清政府议和后,论功升为云南提督。经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皇上,夏辛酉留
在直隶统带常备军,兼帮办北洋大臣。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奉命驻守曹州。尔后统帅军队驻扎长江水岸,负责沿
岸七省防务帮办南洋大臣。未行,病卒于巨野行营,灵柩运回郓城。生平战绩交付史
馆立传,并在其立功地点建专祠。

董执信(?-1862) 曹县王泽里董庄(今魏湾镇董庄)人,捻军首领。
董执信相貌奇伟,头上长有七八个发旋。自幼厌文喜武。1852年(清咸丰二年),
参加捻军。他以魏湾为根据地,接受安徽捻军盟主张乐行指挥,活动于豫鲁苏皖各地
,与南方的太平军遥相呼应。
董执信首次配合皖捻行动,攻破了曹县城。1858年(清咸丰八年)八月,张乐行率
领安徽捻军从成武、单县席卷而来,董执信率曹县捻军响应,共同包围了曹县县城。
清军曹州镇总兵多隆武当时驻军青集,不敢接战,后被清廷摘去顶戴,革职留用。
驻县城千总樊咨岳率官兵出城应战,被捻军打死。八月十五日下午攻克县城,知县茅
赴省未归,典史黄钰等逃窜,教谕赵介福、团练沈汝林、陈玉苍等率官兵400余人
顽抗,被全歼。捻军听说清廷从徐州调来大批官兵围剿,于十六日主动撤出县城南去

1859年(清咸丰九年)九月,第三次配合皖捻行动,逼近曹州城。安徽捻军自河南
民权县流通集北上,与董执信率领的曹县捻军第二次会师。守御所千总袁静宇纠集各
地团练,沿黄河北堤设防堵截。九月二十六日,捻军黑、红、蓝、白、绿五旗并出,
数万人鏖战三昼夜,冲破官兵防线,战至曹县西北,逼近曹州城。袁静宇率官兵400
0余人尾追到刘岗、韩集一带,陷入捻军重围,袁战死,官兵大部被歼,残部逃回县
城。
1860年(清咸丰十年)十月,第三次配合皖捻行动,围攻曹县县城。曹县全境民众
纷纷响应捻军。董执信占据魏湾寨,孔广润占据普连集寨,不时围城佯攻。知县靳昱
昼夜巡城,寝卧城楼,数月不敢回衙。官兵不下城墙,署内断炊。年底,清帅僧格林
沁亲督大军追剿捻军到菏泽,董执信等曹县围城捻军方主动退去。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六月,菏泽捻军首领郭秉钧、刘前,定陶捻军首领焦桂昌
,各率众至曹,与董执信、孔令润会师。知县靳昱派张步瀛等赴僧格林沁大营请兵未
至,又到刚剿灭宋景诗黑旗军的胜保大营求救,胜保派郑琴堂率300余人来救援,驻
扎在西关外皇官寺,郑声言要首先斩杀曹县捻首董执信。董执信不等清兵站稳脚根,
即亲自率领捻军夜袭郑营。当晚郑被刺死,所率官兵全部被歼。靳昱复去胜营求救,
胜派参将王天保率500人至县,不敢住城外,进城内协助地方官兵固守。当时,捻军
号称10万之众,城内豪绅惶惶不安。12月僧格林沁大军至曹,地方捻军才转移安徽,
与盟主张乐行部汇合。次年五月十五日,董执信率捻军在东明沙窝一带被清兵合击,
损失惨重,董执信率余部向僧军投降,不久董执信被解除武装,解往北京,惨遭杀害

王宗朋(1847-1906) 字兰居,清末山东濮州王榔头庄(今鄄城县箕山乡王榔头庄)
人。清末鲁西南、苏北农民抗捐领袖。
王宗朋自幼爱好武术,刀、枪、鞭、棍样样精通。性格豪爽,刚强正直,扶弱济
贫,斗豪强,抗官府。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他以练武强身,抚弱保家为宗旨,创
建了“红沙会”,会员很快发展到5000余人。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濮州孙汪至阎店段堰长周五典与冯德宣到南拔亭里抓
民夫、索堰捐,声言“三丁抽一”去复堤,民堰捐由原来的每年每亩500钱增至1000
钱,3日交不齐,送县衙问罪。王宗朋闻讯,便带着几个“红沙会”会员赶到里公所
,赶跑了周五典,抗住了民堰捐。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为支付赔款加征土地税。濮州官府潘某(外号
潘阎王)到箕山、王榔头庄一带坐镇催收捐税。王宗朋偕同“红沙会”会员往见潘某
,要求他上达百姓苦难,免去捐税,如果官府责怪,他一人承担。潘某慑于“红沙会
”的力量,未敢强行征收。抗捐斗争的胜利,提高了王宗朋和“红沙会”的威望。“
红沙会”由濮州发展到郓城、嘉祥、巨野、济宁、汶上、寿张、沛县等十几个州县。
袁世凯任山东巡抚后,严令各州县禁止帮会活动,镇压抗捐运动。郓城知县抓捕
了郓城的抗捐领袖任清合。王宗朋带领30多名会员,赶赴郓城县衙,与知县进行面对
面的说理斗争。郓城的抗捐群众团团包围了郓城县衙,知县迫于压力,释放了任清合

为了共同抗捐,王宗朋、任清合分头串联嘉祥、巨野、郓城、济宁、濮州、东平
州、寿张、汶上、丰县、沛县等11州县的“红沙会”、“大刀会”、“长枪会”,成
立了“督总会”。王宗朋、任清合分别被推举为督老总和副督老总。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周五典再次以复堤为名敲诈民众,濮州民怨沸腾,各
庄长暗地酝酿罢免周五典,拥戴王宗朋为南拔亭里长兼堰长。周五典闻讯杀心顿起,
与濮州知州王赓廷密谋,连夜去曹州诬告王宗朋“造反”,并要求知府发兵王堆(
今鄄城镇)。知府准告,发兵500人,进驻王堆。三月十日,王赓廷、周五典以请王
宗朋到王堆商量复堤为名,将王宗朋骗到王堆,杀害于北门外。
1909年(清宣统元年)十月上旬,8州县42里为王宗朋立“思慕碑”永作纪念。

任清合(1847-1904) 又名任建浩,郓城县元庙集人,清末农民抗捐首领。任清合
当屯长多年,未曾收过民众分文,所需公费也都是由个人垫支,虽至破产不悔。后辞
去屯长职,靠卖糖果糊口。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清政府为搜刮民财,实行卫地变价,每亩作制钱30余吊
,鲁西各县官府派遣差役逼迫催缴,激起济宁、郓城等10余县屯民反抗。任清合号召
屯民3000多人在郭屯开会,反对卫地变价。他被推为老总,带领大家包围了县城。县
知事杨跃林惧于屯民人多势大,火速向省求援。山东巡抚周馥即派按察使尚其亨来郓
城镇压。尚至郓城,诡称协商,请任清合进城,逼其承认卫地变价。任清合回答:“
由民众开会公约,不能擅专”。尚施酷刑,任清合坚强不屈,痛骂不休。尚其亨以“
聚众反抗官府,侮辱国家大员罪”,将任清合斩首,并将首级悬挂在城楼上,借以威
吓民众。任清合遇害更激起屯民义愤,一致声言与任清合报仇,不取消卫地变价,绝
不解围。两日后因曹州镇总兵龙殿扬、知府丁镗到郓,会同郓城县知事杨跃林合力镇
压,群众迫不得已愤愤回乡。
任清合虽死,而官府慑于屯民威势,未敢实行卫地变价。为纪念任清合为民献身
精神,郓城、巨野、嘉祥、济宁等10县屯民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在元庙
集东门外为之立碑纪念。

庞玉璞(1850-1905) 菏泽城内东庞楼人。清朝官吏,官居两广督标中镇府等职。
庞玉璞生于农耕家庭。二十岁时家乡旱灾,生活所迫,外出投军,在广西参加防
营训练,后辗转广州。由把总、都司、游击逐步提升为新会参将、广州协镇兼任两广
督标中镇府和两广水师统训、两广水师提督。他先后被诰封为武功将军,晋封武显将
军,再晋封为建威将军。曾随冯子材参加谅山抗法之役。
庞玉璞在任两广督标中镇府(是两广协镇中最高荣誉的头衔)的时候,曾废捐减政
。当听说上司指定增加广州所属各县市的“花捐”(娼妓税)、“赌捐”来拨充该机关
的经费时,就向上司条陈。一方面反对增加这些不当捐税;一方面建议缩小该机关的
编制,并另行指定正当来源的经费。条陈虽得到上级嘉许,而经费来源仍未有变更。
因而他到任之后,则大行缩小编制,尽量调所属各机关的职员兼任必须的职务,借以
减少开支。因此,纳税人赠送“万民伞”、“万民旗”来表示感激和谢意。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他应召进京引见,回程路过家乡,曾捐二百五十两银
子兴办家塾一处。至今菏泽城内潘隅首他的住宅大门上还有“恩被乡塾”的匾额一方
,就是当年乡民们赠给他的纪念品。
庞玉璞乐于为乡亲们解困分忧。一年冬季,广州气候失调,菏泽花商运到广州的
牡丹花全部毁坏,几十家花商赔损不堪,连在广州的生活费用及回程旅费都无所出。
当时他身为广州协镇,闻讯后,便派人给花商安排了住处和生活,代订了回程的舱位
,需要贷款的人还斟酌情况一一给予贷款。为他们饯行时,拿出各人的借据,当众焚
烧。花商们感激不尽,联名赠“慷慨风尚”匾额于他,以示纪念。
临终时,庞玉璞再三嘱咐后人:“我一生所积,一家勉可温饱,只有保持世代耕
读,才能传之久远;有一个子弟挥霍就难免有冻馁之虞。你们应特别加以警惕。”待
家人一一表示接受他的训示时,才瞑目长眠。终年55岁。

张星吉(1852-1911) 字翊辰。菏泽城东张花园村人。清朝官员,曾任广西道云南
迤南、迤东道道员,官居二品。
1882年(清光绪八年)考取举人,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中进士。他忠君爱国,不
畏外寇。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义和团活动于京师,朝廷惶
恐不可终日。两宫避难,张星吉是随从大员之一。庚子赔款,帝国主义列强提出无理
要求,他据理力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受到皇帝的赞许。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任云南正考官。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任广西右江道道
员,秉公办事,刚正不阿,罢免了广西桂平梧盐法道道员。在检查梧州关税司的税收
情况时,查出水果税银4000两,禀明充公;查出英国邮船装载私货,依据条约规定条
款罚银两一宗。
在任职期间,他曾上书说:“枢臣须用正人,一正人进,众正人俱进,国事始可
有为。”皇帝欣然采纳。1911年(清宣统三年),张星吉卒于家乡菏泽。

刘士端(1853-1896) 单县(原属曹县)人,苏鲁豫皖“大刀会”首领。曾考过秀才
。30岁跟随逃匿在刘庄的白莲教首领赵金环学习“金钟罩”术,自号“大刀会”。单
县的曹得礼、彭桂林,曹县的尤金声,河南虞城的王锦韬,安徽砀山的庞三杰,江苏
丰县的智效忠等,纷纷拜刘士端为师,加入“大刀会”。至1894年大刀会员发展到1
0万人,遍布在苏鲁豫皖毗连的单县、曹县、成武、兰考、归德、永城、夏邑、涡阳
、商丘、砀山、丰县、沛县等十余县。
刘士端为人好打不平,声称“替天行道安天下,一口宝剑震乾坤”,并以“保卫
身家”为口号,首先铲除了曹县东南土匪头子“岳二眯子”,深得曹、单一带人民的
拥护。
刘士端富有民族正义感。1882年(清光绪八年)天主教传入单县,官府对洋教士俯
首贴耳,一些恶棍、流氓、无赖纷纷入教。他们欺压百姓、霸占田产,和大刀会员公
开对抗,在破楼角等地发生冲突。为此,刘士端又提出了“兴华灭洋”、“杀赃官”
的口号,并公开转入武装斗争。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初夏,砀山刘堤头教民依仗
洋教势力,强割庞三杰的麦子。刘士端即派大刀会首领尤金声、彭桂林、智效忠等率
千余人攻打刘堤头教堂、杀死作恶多端的洋教士。接着又向砀山的侯集教堂、单县的
李集、黄楼、殷庄、李河滩、陈河滩、薛孔楼等教堂开火。队伍所到之处,教会财产
被分,传教士四处逃跑。丰县、砀县、单县3县30多处天主教堂全部被捣毁,平日欺
压百姓的洋教士受到应有惩罚。是年五月十八日,大刀会向清军驻马良集“江南裁决
外委衙门”发动进攻,夺取了大量物资,并严惩了当地地主团练。清政府闻讯急电江
南、山东两省派兵围剿。山东巡抚李秉衡急命按察使毓贤会同兖沂曹道锡良,飞调清
兵马开玉三营,驻单县参将岳金堂,守备使镇廷等率兵镇压,大刀会失败。
是年五月二十七日,刘士端被骗至曹县城,杀害于护城河畔。

桑树勋(1854-1921) 菏泽城东郊康庄人,是一方尊师重教的楷模。他的父亲桑九
河为清道光年间进士。
桑树勋自幼刻苦攻读,深受启蒙思想家严复“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思想影响
。戊戌变法后,积极主张废科举,兴学堂,不但办男子学堂,也要办女子学堂。他反
对妇女缠足,曾说:“女子要放足,要和男子一样顶天立地。”当时桑树勋任菏泽县
议事会会长。在他的倡导下,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首先在菏泽城内马神庙设立了
“保姆养成所”培养幼儿教师,以此树立女子教育的榜样。1912年又把自己在菏泽城
内的9间楼房和500亩地全部卖掉,折合白银13000两,在马神庙附近办起一所高、初
级女子小学--桑氏女塾。为办好桑氏小学,桑树勋又把康庄的住宅卖掉,在学校附近
买了一处简陋的房子,全家搬到此处。他聘教师,招学生,呕心沥血,苦心管理,不
到10年,把学校办成了具有高、初两级8个班的一所完全学校。1921年,他因病去世
。菏泽各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桑氏女塾由他的妻子继任校长。

李经野(1855-1943) 字莘夫,号曹南遁士,曹县龚楼乡土地庙村人,光绪九年进
士,官至廉州知府。
1879年(清光绪五年)中举,1883年(清光绪九年)会试,荣登三甲九十一名进士,
次年被任命为户部主事。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任户部贵州司员外郎,是年升为福
建司郎中兼财政处提调内仓监督。
李秉公执法,不避权贵,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山
东省办理股票,当权者按田亩硬性摊派,加重百姓负担,他即以“此乃扰民之法”据
情上奏,光绪皇帝当即采纳,严令禁止。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当时国家内外多事,李悲愤国势积弱,力主博求西洋
政体,举行宪政,遭当权者猜忌。袁世凯等人乘机发难,罗织罪名,参奏李经野,李
被贬为廉州知府。
李经野任廉州知府时,邮局由外国人秉政,有一华籍职员工作失误,洋人拟强行
处理。李持以国权、人权,挺身而出,亲去邮局三次,据理力争,坚决要回此人,由
中国处理。凛凛正气,终令洋人低首。
廉州地处边陲,地敝民穷,文化落后。李莅任后豁免苛细杂捐,减轻百姓负担,
大力兴办学校,倡导文明,人心大变。为便利交通,还集资建廉州西门桥,并亲书“
惠爱桥”。此匾额现仍嵌于桥顶。
三年任满,被调任湖北造币总厂总办。此乃权利所在,李不求自至,理当欣然就
职,但他却毅然称疾归里。尔时廉州父老箪食壶浆,长途相送,依恋之情,洵难言喻
。并赠“万民伞”两把,“千人匾”一块,政绩载入廉州史册。
辛亥巨变后,李深居简出,采菊东篱。袁世凯派专使请其“出山”辅政,他严辞
拒绝。民国要员多去拜谒,他誓不作三朝元老。1936年,韩复榘亲自拜望,并聘请其
孙李序安出任山东教育厅长兼韩之秘书,遭李拒绝。抗战期间,日伪也多次请他“主
持地方”,他始终拒绝,并严诫子孙勿与来往,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共产党真诚抗日,使李深受感动。多方支持党的抗日工作。1938年3月,中共曹
县工委委员、民运部长于子元来曹东南开展工作,长期住在李家。中共单县地下党的
负责人张彤光被伪县长通辑,在李家藏身。李多方做工作,终使其脱险。是年底,八
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由代旅长杨得志率领南下,于古历十一月二十七日在温楼遇到
顽杂李文斋部曾立堂的阻拦,杨即住在李家指挥作战,激战三昼夜,未能攻克。后由
李多方做工作,终使双方达成协议。为杨顺利南下扫清了障碍。
李十分关心百姓疾苦,每逢春荒,就告诫家人:“如遇穷人上树采叶,要视若不
见,千万勿大声喝斥,免得受惊吓而摔伤。”并多次在县城东南角的冷店村利用庙会
放饭赈济灾民,救活了许多百姓。
李与徐继孺、姚舒密、陈继渔为莫逆之交,共同组织曹南诗社,并将唱酬诗篇集
成《唱和集》十二卷付梓出版。因战乱,《曹南诗社传观稿》十卷未能付印。后又亲
领门人姜儒卿参与编修曲阜、单县县志,并指导姜编写《汉儒学案》,填补了中国史
学的一项空白。
李经野强于著述,善长书法,虽著述繁富,但刊印甚少,其书法散在鲁豫两省,
或可少见。

徐继孺(1858-1917) 字又稚,号悔斋,曹县徐楼村人,晚清进士,官至潞安州知
府。既是一名刚直不阿、清正廉明的循吏,又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诗人。
徐自幼聪颖端重,11岁中秀才,15岁进选拔贡。随即游学济南,同窗中其年龄最
小,每次考试却名列前茅,深得泺源书院主讲匡鹤泉先生的赞许。常与泉城文人谈经
论史,切磋学问,多能探本溯源,令人刮目相看。不久,以拔贡朝考,选为黄县训导
。公事之暇,遍访胶东名士,孜孜学问,以求教益,因而学业大进。1888年(清光绪
十四年)中举,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高中二甲四名进士,入翰林院。三年散馆,成
绩优异,授翰林院编修,旋出任陕西省副主考。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出任河南学政。尽管当时国是日非,徐仍坚持“大厦谁能
支?梁栋方待汝”的信念,寄希望于后学,全力简拔人才。仅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
年)一年,就选拔贡、优贡126人,皆饱学之士,一时称“极盛”。1898年(清光绪二
十四年),徐被委任为山西省清源局总办,专司清理库银。该省藩库历年积弊甚多,
前巡抚张文襄曾严令清理,杖毙蠹役数人,但终无大效。徐就任半年,即将全省款项
整理得井然有序,“察之如犀,灵如铁铸”,致使“奸吏咋舌,莫敢支吾”。巡抚非
常钦佩,感慨地说:“惜不令张文襄见之也。”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冬,徐调任潞安州知府。某天主教神甫扩建教堂,强占
一个寡妇的住宅。徐刚接到状子,神甫即来要挟。徐联想到刚刚发生的四起教士欺民
案,满腔义愤不能自已,立即和通判王某、知县常某共谋处理。王、常二人认为洋人
势大,皇上尚且畏惧,地方更无能为力。徐断然说:“洋人目无法纪,嚣张已极,欺
压百姓,当杀无赦。既为知府,怎能不为百姓伸张正义?当备文请示巡抚,即行办理
。”是夜,正巧接巡抚手谕:“今有太原府德国神甫某畏罪潜逃,饬该府派干员截杀
,切切勿误!”徐连声说:“好!好!”立即布置,当夜捕杀外国传教士7人,山西人心
大快。事发,朝廷屈服于德人压力,敕命系徐终身戍边。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二
月初的一个夜晚,巡抚听到洋人威逼皇上“严惩凶手”的消息,密令徐尽快潜逃。徐
遂将印绶交给常县令,仓促出走,隐居于河南辉县苏门山,自号苏门山人,闭门著书
3年,后潜归故里,伪报死亡,深居简出,殚心著述。
徐继孺一生著作繁富,主要有《曹南文献录》82卷,附录6卷,约100万言,积1
5年而书成。该书汇集了曹州府11州县的文献资料,是研究鲁西南地方史志不可多得
的重要文献。另有《曹县艺文志》10卷、《梓里见闻录》8卷、《新学辨惑》2卷、《
西学溯源》8卷、《国朝文家绪论》6卷、《师友赠言录》8卷、《悔斋鉴往录》8卷、
《悔斋日记》18卷、《悔斋文集》4卷、续集4卷、《悔斋文存》12卷、《悔斋诗存》
38卷,计13种214卷,约300万言。
另外,徐继孺还受定陶、东明等县知事之邀,审定了十几个县的县志。
1916年,地方骚乱,上司命各县举办民团以清盗源、安地方。曹县知事曹倜因徐
继孺德高望重,请他主持团务。1917年五月二十二日夜,砀山大毛(毛思忠)、二毛(
毛思义)率部数百人偷袭曹县,徐闻变出户,遭伏击身亡。

张宪周(1862-1914) 字道东,郓城县状元张楼(因张宪周中状元,其村后人更名状
元张楼)人,清末武林名士。他出身豪门,15岁拜武解元李凤山为师习武练功。20岁
考中武庠生。练就了一身刀马纯熟的武功。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会试中武进士。是年殿试,光绪帝点张宪周为武状元。1
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封为陆部朝参镇殿将军。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赴任开州(今河
南濮阳)协镇。后迁任岗关、娘子关从一品参将。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之变
,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京畿失陷,光绪皇帝和西太后仓惶西逃,联军闻讯分道追驾,
张宪周勤王护驾,行至居庸关,利用山高谷隘,埋兵布阵,袭击洋人,使光绪皇帝化
险为夷。光绪帝在西安龙德殿召见张宪周时说:“挽狂澜之既倒,支大厦之将倾,乃
社稷之臣,诚功莫大焉。”后光绪皇帝返京,御赐金字匾额“捍御功伟”,至今犹存

后来,张宪周被委任兖州镇守使,尚未赴任,却被他人从中做梗,用重金将官职
买去提前充任。张宪周愤而返乡,不再出任。他两袖清风,仅几间民房几亩薄田。返
乡后亲躬田亩,自食其力。于1914年郁郁离世。

姚舒密(1863-1925) 字释筠,成武县大田集乡西姚楼村人,晚年定居曹县。家庭
世代书香。祖父姚全初,生有六子,俱为显官。
姚自幼勤于攻读,“文章词赋冠一时”,徐继孺为韩林院编修时回乡探亲,姚专
程来曹县请教,徐读过他的文章后大为折服,说:“此子不在我之下也!”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姚进京会试,中进士,朝考点为翰林。诰授忠宪大夫,
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浙江衢州府知府,掌浙江道。
姚任监察御史期间,曾两次出任山西省主考。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姚到浙
江赴任,后被任命为河南省大清银行总监督,驻开封。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
命爆发,姚当即隐退。因与徐继孺关系深厚,便来曹县定居于县城内石蛤蟆街,并在
邵庄乡安庄村置田千余亩。1925年病逝,终年62岁。

彭占元(1870-1942) 字青岑,又名东半,山东省鄄城县彭楼村人。清末秀才,同
盟会员。
彭占元崇尚新文化,毕业于日本政法大学。留学期间,利用暑假回国之机,奔走
曹属各县,鼓动其弟占勋,侄蔚起及吕秀文、王铭霜、仝金聚等20余人一同赴日求学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在日本东京参加同盟会,被选为山东同盟会部长。
回国后,宣传革命思想,鼓吹革命,联络革命志士。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
命后,彭占元更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是年11月13日,山东省各界代表大会在济南召
开,彭占元被选为“山东独立会”副会长,后被推为组织南京临时政府代表,又任南
京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员,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众议院议员。1912年,其父彭学舜病
逝,黄兴为其撰书“德教碑”一块(现存)。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各派军阀专权,内战混乱不已,彭占元不满军
阀混战,遂辞职返回故里。
彭占元热心教育,造福桑梓,邀集各乡绅士募捐,创办南华小学(今菏泽二完小
);带头捐出家中宅基地,建起了彭楼小学堂(今彭楼完小)。他为民请命,上书官府
,要求免去郓城安兴乡大刘庄(今属菏泽市)800亩坑塘地的官税,并为清末捻军首领
郭秉钧的儿子伸冤。1935年7月,黄河从临濮董庄决口,他任工赈队副总队长(孔祥熙
任总队长),主持大堤合龙工程。孔祥熙亲赠银盾一枚,上书“勋劳懋著”,以资表
彰。晚年,定居曹州,经营盐务。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丰田曾多次拉拢收买彭占元
,让其出来为日本做事,他终不为所动,坚辞不从,保持了民族气节。1942年去世。

周自齐(1871-1923) 字子,成武县周郑庄人。北洋政府署理内阁总理兼教育总
长。出身官僚家庭,其父周镐秀,做过广东候补巡检,去世较早,依伯父周少棠生活

周自齐少年刻苦自励,勤奋好学,20岁考入广州同文馆,学习外语,在校学业出
众,颇有名气。时两广总督张之洞发现其才华出众,甚为器重,不久,以翻译生保送
京师同文馆就读,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侍郎张荫桓把周自齐推荐给中国驻美公使伍廷芳,为使
馆学生。后随梁诚出使美国,历任驻美公使馆书记官、参赞、驻纽约旧金山领事。曾
代理出使美、日、秘鲁等国大臣。他在欧美十余年间,做了一些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情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代梁诚起草收回粤汉铁路主权的奏章;1901-1902年,在
哈瓦那任中国公使馆代办期间,出面交涉,制定了中古税则,维护了中国人民的利益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旧金山发生强烈地震,曾倡导募捐,赈济危难华侨,一时
为人所颂扬。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周自齐从美国回国,在外务部任右参,不久先后升任左
参、右丞、左丞等职。1910年(清宣统二年)奉命赴美任中国学部代表,监督中国留美
学生。是年,为清载洵亲王随员去日本、英国考察海军。1911年(清宣统三年),袁世
凯在北京组阁,他被任命为财政次长。1912年春,周自齐调任山东都督兼民政长。期
间极力反对和防范革命势力活动,在单县一带组织团丁500名,发放枪支,还在鲁南
韩庄一带设防,抵御革命军北进。在他调离济南回京时,竟自下条子给财政司,私提
现款12万元为己有。1913年8月任中国银行代理总裁,后分别任熊希龄内阁的交通总
长,孙宝琦、徐世昌、段祺瑞、靳云鹏等内阁的财政总长、盐务署督办兼中国银行总
裁等职。
1915年12月,周自齐积极支持“洪宪”帝制,任大典筹备处委员。1916年被列为
帝制祸首之一,逃亡日本。1918年2月,冯国璋代署总统时,取消对周自齐等人的通
缉令,周才从日本回国。1922年4月,署理内阁总理兼教育总长,期间曾捐赠1000银
元,赞修《单县志》。是年6月2日至11日,代理大总统。1923年10月21日病逝,葬于
京师西门头沟的新阡。

毓贤(?-1901) 字佐臣,绰号毓小辫,满族,汉军正黄旗人。清末大臣。监生出
身。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任曹州知府,后继升山东臬台、山东巡抚,是残无人性
的酷吏。
毓贤在曹州任知府4年,对民众采用大逮捕、滥用酷刑和大批屠杀的恐怖手段进
行统治。他惯用打杖条、打板子、轧杠子、跑铁链子、跪铁蒺藜、站铁鏊、气蛤蟆(
令受刑者仰卧,用杠子砸肚子)等酷刑。但最令人发指的是“站木笼”。他在衙门前
置木笼12架,每架木笼内壁布满铁钉,把人吊在木笼内,再在人脚下垫几块砖,似踏
非踏。这样,人在笼内不能动弹,稍有动弹,肉体就被刺得鲜血淋漓;当人踏到砖时
,马上抽去一块,直至把人吊死为止。惨死在木笼内的人几乎天天都有。惯偷杨炮会
偷了一个包袱,官军紧追不舍,杨急忙把包袱扔到一家姓于的院内,结果姓于的被“
站木笼”致死,全家也被杀害。
毓贤因为血腥镇压曹州人民,官愈升愈大。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四月,升任
山东巡抚。一上任,便故伎重演,大肆镇压革命运动。他曾8次下令不准民间私立大
刀会、红拳会,不准设场习拳,并在8月杀害了活动于济宁、汶口、巨野等地的义和
团首领陈兆举等。曾派济南知府卢昌诒率领几百名骑兵到平原县,在森罗殿开枪击杀
群众多人。在义和团反帝斗争方兴未艾之时,又派济宁东道吉灿升督游击马金,率
大批军队到茌平镇压。马金以阴谋手段诱捕义和团著名首领朱红灯和心诚和尚。1
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朱红灯和心诚和尚在济南惨遭杀害。
毓贤在山东当地方官20多年,熟知山东情况。平原事件后,他看到义和团力量仍
在发展,同时感到外国教会势力比义和团对清朝统治的威胁更为严重。因此,对义和
团的镇压就不像以前那样卖力。他首先改义和拳之名为义和团,采取了由“剿”变“
抚”的策略。他在处理平原事件奏报中说:“教堂收纳教民”,“鱼肉良儒,凌轹乡
邻。睚眦之嫌,辄寻报复,又往往造谣倾陷”,“百姓遂多不服”,而地方官“办理
洋务交涉,多以迁就了事;每接彼族指拿之信,大半逢迎教士,曲从其意。”又说:
“东省民风素强,民俗尤厚。际此时艰日亟,当以团结民心为要图。”
毓贤对义和团剿抚兼施,但帝国主义仍以镇压不力视其为纵容义和团的“罪魁祸
首”。美国驻华公使康格逼迫清政府撤换毓贤。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清
政府禀承帝国主义意旨,撤毓贤,改派袁世凯任山东巡抚。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毓贤调任山西巡抚。他有意利用义和团来打击帝国主义
势力。六月十五日,榆次县什贴镇义和团进入太原时,他即将义和团迎进巡抚衙门,
甚至发布告示,表示“支持”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势力。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被指
为排外仇教的“罪首”,革职充军新疆。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在兰州被处死。

武魁一(1871-1958) 山东曹县青岗集人。鲁西南、豫东一带名医。
1935年夏,曹县县长魏汉章之子患腹痛,多方医治,久不见效,请名医会诊,医
家各持己见,莫衷一是。武魁一处方治之,服药五剂而病除。众医问其故,武说:“
此系虚胃腕疼痛,君不知‘胃气疼痛真难当,香附灵芝加良姜,川补乌药和大白,外
添一钱广木香’的歌诀吗?我是按此治愈这病的。”众医听后无不叹服。
1936年,曹县举行中医术会考,上下一致推举武魁一任主考。从此武名声大震,
不仅名闻曹县城乡,邻县也多慕名前来求医。1946年,曹县东南天堤圈一姓蒋的患“
水臌”(肝腹水),多方求治,均认为是不治之症,因长期求医,钱财已尽。当时武魁
一行医于河南商丘,蒋家慕名求治,武魁一悯其贫病交加,即将患者收留在家,精心
予以治疗,月余而病愈。武魁一不但分文不取,反而送川资让其还家。
武魁一虽精医籍,但与同行交谈时仍虚怀若谷,听取他人之长而补己不足,集众
长于一身。在行医中又能注意搜集民间单方、验方,从中取其精华用于临床。他善长
于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对妇科病也有独到的医术,如治早期子宫颈癌症和月经不调
症,他总结其经验,编为歌诀。歌诀是:“法下地骨瓜蒌瓤,归芍陈皮贝壳香,经红
经白肝气滞,专为妇科设良方。”
武魁一应诊,先在望、闻、问、切上下功夫,然后再去辩证施药。他处方的特点
是,药少价廉而疗效高,因而深受病家欢迎。武魁一以“济世活人”为行医的宗旨,
对医术毫不保守,一生授徒20余人。
武魁一从医60余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在医学理论上颇多真知灼见,生前存有
大量医案及医学著作,可惜未能汇集成书。其子世仁、世义均行医,孙明钦系河南省
开封市第二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著有《黄帝内经
素问、浅释》、《伤寒内病、瘟疫正治通诀要》等。

丛禾生(1873-1938) 山东省文登县人,曾留学日本,入“宏文学院”学习,受旅
日中国革命党人的影响,参加了推翻清政府活动,写信鼓励国内弟弟丛琬珠、丛玖珠
参加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两个弟弟均在革命中牺牲,丛禾生悲痛万分,毅然返国。
1914年由山东提学司王鸿一推荐,至菏泽任“山东省第六中学”校长。他精心育才,
勤俭治校。首先尽力扩大学校规模,由原来的4个班扩大到13个班,教学质量居全省
之冠,毕业生遍及国内各著名大学,有些优秀生出国留学,如何思源、王近信、张会
若、张含英等著名学者,都是当时六中的学生。“五四”时期,丛禾生在明伦堂发表
演说,陈词激昂,号召学生投入这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丛禾生调任山东大
学附中校长,后因不愿与军阀为伍,遂返菏泽省立六中充任教师。他对古典文学造诣
颇深,讲授古文,能通篇背诵,而且讲得有声有色,直到年逾花甲仍柱着拐杖坚持上
课。1937年病故于文登老家。在菏泽从教23年,1937年5月,学校为了表彰他同其他
三位教师的功绩,专门立了“四先生碑”以作纪念。(此碑现在菏泽一中院内)。

邓树屏(1873-1944) 字诗,又字时,菏泽市城内原考棚南街人。出身于书香
世家,是晚清最后一批秀才,青年时期已具有良好的书法基础。废科举、兴学堂后,
他赴省城济南优级师范深造,毕业后于济南中学任国文和书法教习。此时,魏笔书法
大见功力,求书者甚多。1912年鼎革之后,返乡任菏泽县教育科长,兴办学堂多有建
树,尤为提倡女子读书,创办女子学校,并使自己亲属带头上学,为全县所称道。后
弃教从军,任冯玉祥部旅部书记官。因书法与冯玉祥将军结缘,被冯调到身边任秘书
,后擢升为秘书长。邓树屏不仅以书法见长,其文章、道德也为冯将军所重。冯每有
涉外出访,必要邓树屏相随。1926年,冯玉祥赴苏考察,邓即为主要随员。曾受到苏
联当时的领导人加里宁、伏罗希罗夫及列宁夫人的接见。邓树屏随军辗转,其书法也
得以远扬。正如他自撰的对联中所说:“身行万里半天下,书法汉魏两晋间。”其后
,他年事渐高,冯玉祥对其特别照顾,推荐他到河南宜阳、山东日照两县任县长。六
十岁后,邓树屏返归故里,仍不辍握管挥毫,魏体之外,多写汉隶,兼及小篆、行、
草,各有特色。
邓树屏以魏书见长,笔力遒劲。后博采众长,自成一体,非楷非隶,行笔圆转而
有力,既有魏笔的精神,又有篆隶的余韵。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作品,遍及冀、鲁、
豫、陕各省。特别值得称道的是,1932年黄河于临濮集决口为患,他曾连续书写作品
500余幅,将所得2000余元,全部捐献赈灾。
邓树屏63岁时,根据一生实践,以韵文撰写了《书法心得歌》(又名《书法密诀
》)一书。全文凡二十五章,对于书法的源流演变,历代书法家及个人书法之布白、
书势、运笔、指法及选购碑帖等均有论述,且用魏体工笔书写。
1944年冬,邓树屏于家中病逝,终年72岁。

王鸿一(1874-1930) 名朝俊,字鸿一,清末濮州沈口里刘楼村人(今属鄄城县张志
门乡)。民主革命时期革新派,教育家。
王鸿一早年丧父,才思聪睿敏捷,12岁读完四书五经,18岁进秀才。1900年(清
光绪二十六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省城高等学堂,肄业一年,即被选留学日本,入
东京宏文学院师范科。在日本时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毕业回国,任曹州官立高等小学教员。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在菏泽创办第一、
第二公立小学堂、并发动学生自费赴日留学。后又创办了普通中学堂、巡警学堂、曹
氏女塾(后改为菏泽公立女子师范学校)。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他担任曹州中学
监督,并劝镇守使创办了实业学堂,在小教场设立肥料场,科学配制肥料,以振兴农
业。
他请日本进步学者丰田孤寒来普通私立中学任教,对当时的教育革新起了很大促
进作用。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创办保姆养成所及幼稚园。
辛亥革命前夕,王鸿一发动11县的进步人士在菏泽龙厅开会,成立“尚志社”,
鼓励各校学生分赴上海、徐州等地参加国民革命军,并在城内起事响应,以推翻清政
府。辛亥革命后,任山东提学使,上任后将原来的腐化官僚尽行铲除,选拔优秀人才
,健全强有力的组织,使全省教育面貌为之一新。袁世凯称帝后,王鸿一愤然辞职,
回曹州办学。
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王鸿一四处活动,号召倒袁。事闻于袁,即电令山
东督办周自齐就地将其正法。周令山东岱北观察使夏溥斋到曹州查办,授权将王就地
正法。夏与王是邻县人,见王鸿一就出示袁电。王鸿一谈笑置之,视死如归。夏大为
感动,回省力保。此后,王鸿一仍从事教育事业,在曹州中学20余年,该校毕业学生
在各地多有建树。
1917年,袁世凯倒台,王鸿一应选山东省议会议长兼省立第一中学校长。鲁督张
怀芝起用他为政务厅长,复拟任为黄河下游督办,他均荐贤代之,只任省长公署顾问
。他同省议会议长张介礼等,联合地方知名人士,组织地方政治讨论会、教育实业研
究会,组织民治社于烟台、青州、东昌、济南等处,创设鱼、蚕、棉、矿各项试验厂
,又由省议会制定单行法规,饬各县成立劝业科。“五四”运动爆发,他以巴黎和会
拒签问题,领导全省民众团体,开展大规模请愿活动,争国家主权,做政府后盾。1
921年,北大教授梁漱溟来山东济南第一中学讲演东西文化和哲学,王鸿一对其甚为
钦佩,结为好友,与其商榷昌明中国文化措施,认为厉行村治为最有效的方法。在韩
复榘支持下,经过几年的筹备,他同梁漱溟在曹州办起了重华书院(1929年春迁到郓
城黄安),办学经费全靠王鸿一筹措。又在北平办《中华日报》、《村治月刊》,在
百泉设村治学院。他以华北人稠地少,生计艰难,建议省府向西北移民,并亲自联络
冀豫两省,组办西北垦殖公司,在垦地设置新村,菏泽和郓城去人最多。
1925年,孙中山出师北伐,王鸿一与吕秀文在曹州组织国民革命第五军,为河南
声援,后因寡不敌众失败。1930年春,国民政府任王鸿一为内政代次长,他四处奔走
,奉劝阎锡山、冯玉祥、段祺瑞合力反蒋,后与山东督军田中玉、张宗昌相持不下,
暂避于北京东郊民巷亚德大楼。张作霖将其照片悬挂前门洞内,悬赏10万元缉捕。王
鸿一化装出逃,直至张宗昌失败,张作霖死后,才得以公开进行政治活动。1930年7
月病故于北京。1933年,遗骨迁葬于济南市马鞍山下。

朱鸿铎(1874-1957) 字牖臣,单县大李寨村人。早年就学于京师学堂。1904年(清
光绪三十年)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在日本
参加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由日本回国途经长江小姑山时,
曾口占一绝:“翠锁山容黛锁愁,小姑直欲向东流。当年夺得何为者,恨煞彭郎不到
头。”表达他忧国忧民的志向。后与曹州同盟会员王鸿一、范明枢等一起办教育,并
动员曹州知府丁镗转向革命。
1909年(清宣统元年),朱鸿铎被举为孝廉方正。1911年(清宣统三年)春,朱鸿铎
回乡策动在单虞、单砀边界活动的草莽英雄王锦韬(王金妮)、庞三杰(庞盛选)响应武
昌起义。
民国初年,鸿铎被选为山东省首届省议会会员,继任山东堂邑县知事。不久,袁
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搜捕革命党人,并暗杀宋教仁,企图称帝。朱鸿铎深感形势对己
不利,于1916年脱离政界逃往汉口,继续从事反复辟斗争。
1928年,国民党军驻单的指挥是其左派方振武,处境异常艰难,朱鸿铎挺身而出
,组织后援会,与军中共产党员秘密取得联系,从单县出发,经金乡、济宁、兖州至
泰安,沿途宣传鼓动不遗余力,为军队夺取胜利给予了大力支援。五卅惨案后,朱随
军入济南,与方军中的共产党员合作共事,交往愈密。
北伐后,军阀余孽仍很猖獗,单县土豪劣绅结党最凶,朱筱舫为首掌握地方财权
,乘政局不稳,侵吞赈款6000元,灾民倒卧街巷,敢怒不敢言。朱鸿铎代表灾民起诉
,经县、经省,进行了3年多曲折复杂的斗争,朱筱舫潜逃,被传令通缉,追回赈款
6000元。接着他组织赈灾会,向各界募捐,自己带头捐谷1500公斤,款15000元,在
终兴设粥厂,放赈一春。他自己回忆说:“由于共产党同志的指导,才获得成功。”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朱鸿铎移居城东60里殷庄避难。不久,中共单县县委书记
李毅来单县做秘密民运工作,朱鸿铎全力支持他在张寨成立干部训练班,共培训12个
连队,编建抗日游击一团。后来,他与李毅又向丰县、鱼台发展,开始创建湖西抗日
根据地。
1938年底,苏鲁豫支队齐集单县边境,中共湖西地区负责人潘复生、郭影秋等常
和他讨论时局,共议抗日之策。
日军投降后,国民党石友三部到单县与八路军黄河支队作战,他曾受敌捆绑,几
被活埋。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他利用自己的影响,保护了大批群众和中
共军政干部。
建国后,朱鸿铎曾任平原省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山东文史
馆馆员、湖西专署清案委员会委员等职。1957年11月27日病逝,终年83岁。

宋绍唐(1877-1921) 字尧臣,菏泽市杜庄乡宋庄人。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考
入山东师范学堂,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与王鸿一、丁惟汾、杜坦之、丛涟珠、朱
五箴等同船前往日本留学,入日本宏文书院师范科。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在东京
经徐镜心介绍参加了同盟会。假期回国期间,约集同志,力排封建阻挠,将村西东阳
寺庙改建为小学堂,并拿私财补其不足之费用。学成回国后任省视学,邀约王鸿一、
彭占元、叶克荫、张映竹等创办曹州普通中学堂(即后来省立六中),聘日本人丰田孤
寒为教师。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前夕,宋绍唐在菏泽龙厅街与王鸿一等联合
曹州所属十一县组织尚志社,准备在菏泽武装起义响应革命。1912年任东昌知府。后
与王鸿一在曹州创设善后局,以组织游民,发展菏泽手工业。后因时局动荡,壮志难
酬,忧愤成疾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