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古墓葬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11&rec=67&run=13

尧陵 尧陵位于鄄城县西南7.5公里的富春乡赵仟庄南约1000米,南距黄河金堤约1000米,封土直径10米,高5米,陵前现存公元1545年(明嘉靖二十四年)“祭文碑”和公元19039清光绪二十九年)“帝尧陶唐氏墓碑”各一通。
“帝尧陶唐氏墓碑”立于尧陵封土前,墓碑阳面共25字为濮州知州缪润绂书丹。碑正中方字为“帝尧陶唐氏墓”六个大字,上款书“皇清光绪二十九年八月”,下款书“濮州知州缪润绂立石”。“祭文碑”乃明嘉靖二十四年秋濮州知州薛孟率百官致祭尧陵时所立,现仍立于尧陵之前,碑高195厘米,宽84厘米,厚26厘米,龟趺龙首,碑文如下:“越嘉靖二十四年,岁次已巳,八月享卯朔,越五日乙未,东昌府濮州知州薛孟等谨以羊一豕一致祭于帝尧陶唐氏之神曰:惟神当天地气数之中,开万古文明之治殚精而心学之要始,传官天下而揖逊云风始著,是以峻德则天而荡荡难名,放勋配地而悠久不息,殒落于一十八载之后,卜谷林之胜以幽居,即湮灭于千百年之间,按谷林之迹而复不见,允宜封表崇祀无疆,孟等兹于仲秋之届,用司笾豆之供、尚、飨。”全文162字,行草,清晰可辨。
对尧死后之葬地,史书中记载很多。《吕氏春秋》云“尧葬谷林”,皇甫谧注曰:“谷林妈成阳也”,《汉书·地理志》云:“济阴成阳有尧冢”。《水经注》引《帝王世纪》云“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谷林”。《文献通考》载:“古曹地尧所居,州东北有尧冢。”在1982年的文物普查中,菏泽胡集村东发现了城垣遗址,是为古汉成阳故城。胡集距西北方向的谷林约20多分里。与文献记载的地望相吻合,在鄄城县民间也流传着“尧王虚葬八百墓,唯有真身在谷林”口碑。
《濮州志》记载:“尧陵前有元人立碣,时嘉靖初都御史陈公风梧委知州张寰建尧庙。:”而今元碑及尧庙建筑无存。但从“尧陵图”中可以知道,古尧陵围以砖墙,陵前的享殿、东西朝房、更衣亭、圣母殿、大门等建筑,耸立在苍松翠柏之中,巍巍壮观。1979年,尧陵被鄄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汤王陵 汤王陵座落在曹县城南10公里的阎店楼乡土山集村西,东距菏商公路约3公里。现存封土南北长70米,东西宽50米,高1.5米。陵前现存有明、清两代的“重修汤陵碑”。
商汤,子姓名汤、名履,又名天乙、大乙、武汤、武唐等,史称“汤有七名”,他是商朝的建立者。商汤因仁慈而赢得天下之心,孟轲说:“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商族在他的治理下,人心安定,生产发展,势力日盛,终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朝,定都于毫。
毫地所在,历来有争议,如今多数学者同意五国维的《说毫》之论,即在曹县境内。其具体方位,据《兖州府志·古迹志》载:“故毫城在县南20里曹南山之阳。其旁为蒙城。”《曹县志·疆域志》上又载:“在汤陵东南三里,一曰景薄,一名北毫,即此。”如是说,当时此地是商族的重要根据地,那第曹县一带留存有商村、盘庚村、盘石镇等村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史载:“汤革夏命”后,在位30年,死后葬于土山(曹南山)之阳。陵前有汤庙,配有东西庑、前殿和大殿,十分壮观。宋皇祐四元、无延祐五年、明宣德八年、成化十二年、弘治五年、嘉靖二十五年、万历九年,曾多次重修,但后来均毁于战火、水患之中。
汤王陵虽几经沧桑,仍不失为商汤都毫于曹县的重要历史依据。
项梁墓 位于定陶县城东北2.5公里刘堌堆村南100米处,东距梁王台约1.5公里,西北距仿山墓群6公里。现存封土南北长130米,东西宽52米,最高处2米,占地10余亩,平面呈椭圆形,状似覆盘。1979年2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定陶县成·陵墓》记载:“项梁墓在城北5里。”又载:“项梁破秦军,益轻秦,有骄色,秦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于定陶,梁死”。
项梁,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下想(今江苏宿迁人),楚国贵族出身,名将项燕之子。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项梁与其侄项羽杀秦会稽郡守殷通,在吴(今苏苏州)起义,此时拥有精兵8000人,次年,陈胜部将召平伪制陈王令,任命他为张楚政权上柱国,率兵渡江北进,途中项梁联合各地义军,其中包括在沛起义的刘邦,队伍很快发展到70000余人。
当项梁军进驻薛城时,起义军领袖陈胜败亡,而秦军章邯、李由等部兵精粮足,正在打击起义军,予以各个击破。在这紧要关头,项梁召开会议,重整义军。会上大家一致推举项梁为楚怀王,梁不允,正在为难时,居巢人(安徽省巢县)范增来见项梁。范增进言:“应立楚怀王后代为王,替反秦六国报仇,天下必响应。”项梁采纳了范增的意见,立怀王之孙十三岁的心为王,仍称怀王,梁自称武信君。至此,项梁军威大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横扫中原广大地区。
秦将章邯出兵以来,屡战屡胜,后在东阿被项梁军一举击破。楚军敢善战,穷追章邯,迫使章邯逃到濮阳,坚守不出。楚军一进攻打不下,梁随带兵支攻定陶,另派项羽、刘邦往西向陈留进攻。项羽、刘邦一直打到雍丘、杀死秦大将李由,给秦军以沉重的打击。
项羽的军队围攻于定陶城下,适值大雨,攻城不克。这时项梁因接连打了胜仗,冲昏了头脑,滋长了严重的骄傲情绪,自以为定陶是口中之食,章邯也不敢前来偷袭,命令全体将士休息,饮酒消遣。这些情况被在濮阳的章邯打听一清二楚。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章邯亲自指挥秦军,乘虚突袭,大败项梁于定陶。项梁战死(公元前208年9月),葬于定陶,即今项梁墓。
伊尹墓 位于曹县东南约20公里的大集乡殷庙村西100米处,封土直径6米,高4米,墓前有伊尹祠。
伊尹,名挚,未仕前“耕于有莘之野”。据《孟子·万昌上》载:“有莘之墟在今曹县西北莘冢集一带。
伊尹生活于夏末商初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原为有莘国的奴隶,善烹饪。他想投靠商汤,一直找不到机会。后来有莘国君的女儿嫁给了商汤为妃,伊尹被当做“媵臣”随去,才如愿以偿。伊尹利用给商汤作厨的机会,得以亲近商汤,向汤陈说天下大势,劝汤积蓄力理以取天下。商汤发现他的才干,遂破格提拔了他。墨翟说:“伊挚(伊尹),有莘我女之私臣,亲为疱人,汤得之,举以为相。”后业,商汤被夏囚于夏台(河面禹县),伊尹闻讯,便搜集珍宝、美女进献,使商汤获释。他多献计,征伐诸侯国,并以假象迷惑夏,使其放松警惕。后时机成熟,汤伐夏,夏灭亡,汤取而代之,建立商朝。伊尹作为商朝的开国元勋,汤去世后,历任外丙、仲壬、太甲之相。因太甲破坏商汤法制,不理国政,被伊尹放逐于桐宫。三年后,太甲悔过,伊尹便迎其复位。沃丁八年,伊尹卒,葬于曹县城东南20里楚丘。
《兖州府志·陵墓志》载:“伊尹墓,在县东南境”。《史记》上说:“帝沃丁葬伊尹于毫。”《皇览》曰:“伊尹冢在济阴已氏平利乡,毫近已氏”。《曹县志·陵墓》上又说:“已氏城有平利乡,乡有伊尹冢,即此。在楚丘西20里余,西望汤陵,前有祠。宣德间,知县范希正徙置墓上,在商为毫都。”
仿山墓群 位于定陶县游集乡仿山村东,由2个土丘构成。东丘南北长340米,东西宽90米,最高处2米,上有明朝天启年间,清乾隆、道光年间碑刻各一通。西丘南部破坏为平地,北部尚存有南北长140米,东西宽54米,高4米的堌堆。1977年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仿山墓群是西周至春秋时期曹国贵族墓地。曹国历代国君为显示其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势,将墓封土尽力加大,仿佛若山。经多次调查,至今未发现两周时期的墓葬,却多次出土两汉墓葬,且断壁上仍有汉代竖穴土坑砖室,石匣墓多座。在东丘的北端,曾采集到龙山文化商、周时期的遗物。
红土山汉墓 位于巨野县独山乡店子村东红土山东侧腰处,1977年发掘清理。这座大型崖墓,由封土、墓道、前室、后室构成,平面呈长方形。墓东西条70米,南北宽4.70-7.10米,高22.10米,方向东偏南6度,随葬器物除腐朽者外,计有陶顺28件,铜器526件,漆器18件,玉器43件,铁器405件,其他35件,总计1056件。据专家考证,墓主人是西汉昌邑哀王刘髀(详见《巨野红土山西汉墓》、《考古学报》1983年第4期)。
祝维嶽墓 位于成武县伯乐乡黄楼村西南500米,同茔的还有其四个儿子之墓。墓葬封土于“文化大革命”中平掉,部分碑刻拉倒,运至白店村内。祝维嶽墓碑大部淤没地下,现地表碑高1.3米,宽1.3米,碑阳镌刻“宋尚书祝维嶽神道碑”。
史维良墓 史维良,字显夫,元朝人,祖籍毫州,金末避乱迁来郓城,居史家垓村。由缘牍至中书右丞,集贤院大学士。因当时左丞在朝中弄柄擅威,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而史维良“危言正色,不以屈卒”。“能抑权奸,为国志成,得保令终”。其墓位于郓城县城南3华里蒋庙乡南侯庄村西北100米处。墓封土直径10米,高3米。石羊、石马皆淤没于地下,惟翁仲4个,石狮2个暴露一部,碑倒于地上,碑为双面雕龙碑,每两只龙头分别伏向碑的两侧,其两个侧面均雕刻有上凤下龙1对,正面中上方雕刻有:“大元敕赐维良凰羲佐理功臣史公神道之碑。”1984年被郓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忠墓 位于鄄城县麻寨乡刘核村西。刘忠为明代都察院右副督御史,因积劳成疾,居家三年去世,葬于现址。“文化大革命”中墓封土被部分平掉,碑运回该村。1984年8月将墓封土重新封起,现存封土高1米,墓前有弘治六年刘忠祖父母、父母的诰命碑一通,明弘治十年环首“大明通仪大夫右副都御史刘忠之墓”碑已完好出土,立于墓前。弘治十年谕祭文碑也已出土。石猪、石羊各一对,石碑14通全部复原,并建有碑楼、山门。1984年9月,鄄城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