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古遗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11&rec=66&run=13

区内古址遍布10个县市,如曹县境内的梁堌堆、普连集、燕陵堌堆遗址;巨野县的冯堌堆、后昌邑、张楼、麒麟台、左堌堆、齐鲁会盟台遗址;梁山县内的青堌堆、贾堌堆、吴堌堆、土山遗址;成武县的大台、文亭山、晏堌堆、刘庄、李河、玉皇庙、白云寺、孙寺、纪河寺遗址;东明县内的窦堌堆、庄寨、朱岗寺、小东湖、牛王庙、来庄遗址;郓城县内的苏庄、寿显寺遗址;鄄城县内的亿城寺、箕山遗址;定陶县的官堌堆、大章寺、左山寺、戴岗寺、梁王台、戚姬寺遗址;单县内的马堌堆、孙堌堆、李堌堆、李园、簸箕堌堆遗址;菏泽市内的安丘堌堆、坡刘堌堆、芦堌堆、青丘堌堆、袁堌堆、塔堌寺、长遗址等。其中最主要有以下几处。
安丘堌堆遗址 位于菏泽市佃户屯乡曹楼村东面200米,因其上曾建有安丘寺而得名。现存堌堆长宽各50米,高3米,四壁较直,断面暴露有文化层。经钻探,遗址堆积甚厚,可达4米以上,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文化遗址。1977年12月23日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被考古专家注目。山东省博物馆于1969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于1976年,北大考古系于1984年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找到了商代、岳石、龙山文化堆积层;发现了灰坑、灰沟、陶窑、墓葬和长方形、圆形、长方形圆角的房子等文化遗址;出土了具有岳石文化特点的半月形双孔石刀,以及大量的骨针、骨锥、骨镞等;陶器以灰陶、素面为主,可辨器型有盆、罐、鬲、瓮等。该遗址即具有中原商文化的特点,又具有东夷文化的因素,填补了鲁西南地区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间,以及岳石文化在鲁西南地区的空白。
梁堌堆遗址 位于曹县侯集镇梁堌堆村北。现存堌堆南北35米,东西40米,高5米,形状极不规则。1977年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土质较硬,黑灰色,暴露有龙、山、商、周时期的遗物残片。1976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进行调查性试掘,发现了夯土和2座东汉墓。
安陵堌堆遗址 位于曹县韩集镇孙庄东北500米,南北225米,东西150米,面积3375平方米。1945年辟为烈士陵园。1977年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其遗址的西侧部面考察,上部为汉代文化层,中部为战国时期文化层,下部为新石器时期文化层。遗址上散布着大量陶片,从采集的标本观察,可以看出器形有夹细砂红陶鬲、夹砂灰陶罐、泥质灰陶绳纹罐、泥质灰陶素面豆等,还有箭、镞等遗物。
青堌堆遗址 位于梁山县李官屯乡青堌堆村西北500米,20世纪50年代堌堆东西长800米,南北宽400米,总面积32平方米。由于蓄洪,现遗址仅存南北40米,东西61米,高3米的缓坡台地。196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1976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分别进行试掘,均未到生土。发现有龙山文化时期方形圆角半地穴式房址、灰坑遗址;石器、骨器、蚌器、陶纺轮、陶网坠等生产工具;罐、碗、钵、鼎、杯、豆、器盖等生活用具;装饰以素面为主,方格纹、蓝纹少量,文化面貌与山东龙山文化城子崖类型比较接近。商代遗物主要有鬲、盆、罐等。此外,还发现商墓2座,东汉墓2座。
莘冢集遗址 位于曹县莘冢集东北端,南北168米,东西192米,总面积32256平方米。1976年、1979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曾两次试掘。从出土陶器的质地、陶色、器形和纹饰分析,是一处新石器时期至东周的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有10余件,器物有杯、罐、碗、盆、漏斗、带流壶、器盖、网坠、纺轮等;骨器有锥、凿、匕、梭形器等;石器有铲、镰。另外,在发掘时,还发现有台阶、柱洞、灶等遗迹。
官堌堆遗址 位于定陶县邓集乡姜楼村南400米,现存堌堆为柱形,底部南北30米,东西15米,高8米,顶部南北、东西各15米,文化层暴露十分明显,有灰层、烧土面、蚌壳坑、以及竖穴汉墓。采集有石斧、石铲、石刀、骨镞、骨针、陶纺轮、陶网坠、方格纹罐、素面罐、 、鬹、鼎、豆瓮、碗等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遗物。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甲子,王更号,即帝位于定陶”。《集解》“徐广曰:昔汉祖即定天下,即帝位于定陶氾水之阳。张晏曰:氾水在济阴界。”可知刘邦曾在此受天命登基做皇帝,故又名“受命坛”。
西侯楼遗址 位于巨野县昌邑乡西侯楼村西100米,原为高大堌堆,现夷为平地。遗址南北长350米,东西宽120米,面积42000平方米。遗址距今约有5000年,该遗址发掘出大量的遗物;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有鬹柄、鬲足、盆、平底盆、鼎足、花边罐、方格纹罐等;属商代、周代和汉代有有鬲、罐、盆、平口瓮、壶、鼎、豆等。尤其是菏泽地区在该遗址首次发现大汶口文化遗物,从形制、纹饰着,明显具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特征。此外,还发现了与曹到莘冢集遗址出土器物相近的属龙山文化范畴的遗物。其中,夹砂灰陶花边罐在区内其他遗址中从未发现过。
张堌堆遗址 位于单县城东南3.5公里,东沟河之面1000米处。遗址南北114米,东西117米,高5米。1971年修公路用土,在堌堆中部偏西挖成75×62米的坑。1976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进行调查性试掘。从断壁上可以看出三层文化堆积:第一屋为黄沙土,厚约2米,暴露出宋代砖室墓;第2层为黄褐土,内含礓石,陶片很少,土质较硬,厚约2.5米,暴露出汉空心砖墓、石匣墓;第三层为灰沙土,陶片较多,采集到的标本有夹砂红陶鬲口沿、夹细砂红陶绳纹鬲袋足(足尖很短)、泥质灰陶豆、泥质绳纹灰陶尊口沿等。该遗址年代当为商、周时期。1973年春,遗址被单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肖堌堆遗址 位于郓城县李集乡杨集村东300米,西距黄河大堤1.5公里,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南北长160米,东西宽84米,现已为平地。其主要文化内涵为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文化遗存,是古代先民的生活聚居之地。因堌堆周围居民为肖姓,故称“肖堌堆”。1979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山庙遗址 位于鄄城阎什口乡历山庙村西,其上建有小学一所。遗址南北长77米,东西宽45米,总在积3465平方米。经铲探得在,文化层堆积厚度为3.7米。从需采集和铲探中共获312件遗物,主要有陶片、人骨、木炭、蚌片、烧土块和金属冶炼渣等。历山庙古遗址所含的器物主要有鬲、罐、盆、杯、瓦等。其文化层较厚,遗迹、遗物丰富,延续时间长,含有龙山文化、商周文化、汉文化遗存。尤其金属冶炼渣的出土,为菏泽地区首次发现,对了解区内古代冶炼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1982年7月,被鄄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荆台遗址 位于东明县东明集镇荆台村东北端,上建有小学教室3间。遗址南北长85米,东西宽25米,略高于四周地表。据传说,遗址原为一台地,人们称作“紫荆台”或“八亩台”、“晒经台”。1980年发掘,遗址地表10厘米以下为文化层,全部为灰褐或灰黑粘土,文化层堆积达6米,内涵丰富。龙山文化遗物以泥质灰陶的方格纹、篮纹、绳比方 罐居多,生产工具有石斧、铲、石镰、蚌刀等。商代文化遗物有泥质、夹砂、灰陶鬲、罐、豆、鼎等器物。此遗址的文化性质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至商代。
郜都遗址 位于成武县护城堤内,今成武县城即座落其上。经铲探,城址东西长3525米,南北宽1800米,总面积约632.5万平方米。文化层上叠压着0.8-1米厚的淤积胶粘土,文化层厚约2.5-2.7米。遗迹众多,有建筑基址、陶圈井,1万平方米内有陶圈井15座,南护城堤中段发现有春秋时期的城垣遗存,还有陶窑。遗物丰富,有尖袋足鬲,有仿铜,有扉鬲、连档鬲、弧盘豆、微弧盘豆、折腹豆、圆底内凹腹罐、平底圆腹罐、宽沿平底盆、高领瓦纹盂、宽斜沿圆底洗、麻点状绳纹陶水管和多样纹饰的板瓦、筒瓦、瓦当等。据考察,其时代始自西周,历经春秋战国,似无变动,而且汉代仍在使用。
晋村杜预,以及而后的郦道元、于慎行、顾祖禹、《城武县志》(道光版)的编者,均云郜国都城在成武县城东南18里的郜鼎集一带。经考古调查,今郜鼎集一带不见两周时期的遗址,虽在该村西有一堌堆遗址,面积不超过3000平方米,故不可能是一处故城遗址,因此,诸家所注郜国都城的位置,显系有误。从遗址面积之广大,遗物之丰富,遗迹之众多考察,城湖遗址是一规模较大的城址,无庸置疑;从遗存时代考察,正值两周时期,故而,此城址似非郜莫属。
昌邑故城 位于巨野县昌邑乡前、后昌邑村。历史上,曾是西汉昌邑国的都城。城垣遗存,首先发现于城角刘村南,残存宽3米,高2米,土呈褐色,杂有石灰沫,土质坚硬,有板筑痕迹;夯土层厚15-20厘米,夯窝圆形,底稍凹,径5厘米。1982年进行复查,北垣长1585米,东垣长1215米,南垣长1720米,西垣长1377米,平面略呈方形。城西现存有“西堌堆”、东北角有“黑堌堆”。前昌邑村内曾发现建筑遗迹、铜箭、铜镞、筒、板瓦、细柄豆、小箅罐;后昌邑村内发现石匣墓,铜弩机;城角刘村南发现石匣墓、陶片。大量的方化遗存,为研究西汉昌邑城的历史提供了充足的实物资料。昌邑,春秋战国时为邑,秦为县,西汉为郡治,江汉兼属兖州刺史部。西汉时,昌邑城内已有了冶铁业和管理冶铁的铁官,是全国49处从事铁器生产的官办工业之一。东汉末,曹操任兖州牧,封费亭侯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