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报刊 杂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11&rec=55&run=13

报刊 1949年前,菏泽地区发行过30多种报纸,其中地区级报纸6种,县级报纸18种,民间报纸6种。报纸大部分为八开版或四开版,多采用石印或铅印,少数是油印,共印4000多期。大多分别为国、共两党所主办。报社从业人员共有200多人,多数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
《菏泽日报》是国民党菏泽县党部机关报,四开四版,铅印,每周一期,工作人员7人。该报创刊于1920年,停于1935年,共发行300余期。
《曹县报》是1931年国民党曹县县党部创办的,该报由私人铅印,1935年停办。
《鄄城日报》系国民党鄄城县党部主办,创办于1932年,停工1936年,四开四版不定期报纸,私人石印,每期1000份,送至各机关、学校。
《老乡三日刊》创刊于1937年11月,停于1938年元月,其宗旨是宣传民众、教育民众、唤起民众团结抗战。油印,八开二版,共出12期。
《永生周刊》是中共地下党员利用合法身份主办的一种抗日报刊,创刊于1938年,十六开一版,一周一期,每期印200余份,共发行三期。
《民众半月刊》是由《永生周刊》改名的报纸,半月一期,共印12期。这两种报纸主要发行对象是各级机关团体,它们虽然发行时间短,期数少,印数不多,但对抗日工作的蓬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动员报》于1938年5月创刊,7月停刊,是中共曹县县委以国民党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的名义创办的,铅印、四开四版,共出三期,每期300份。
《民声报》是中共鲁西南地委于1939年6月主办的,油印不定期报纸,是年10月因斗争环境恶化被迫停刊。
《鲁西日报》是中共鲁西区党委机关报,1940年夏创办,社长张鲁泉(现任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两开两版,铅印。1941年7月报社迁到黄河西,在梁山共发行100多期。
1940年12月,中共湖西地委为了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成立了湖西日报社,正式印刷发行《湖西日报》。由湖西地委宣传部部长郝中士兼社长,鲁奇任副社长,李合力、李冰、苗春亭任编委,刘平林、张涛、金彩心(女)、魏侠(女)等任编辑兼记者,赵勉任校对等,工作人员有30人左右。
该报是四开两版的石印报纸,每周两期,每期印数达3000余份,由中共湖西地委交通科负责发行,免费送至各县、区、乡、村党组织。
《湖西日报》在异常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创刊。在日本侵略军扫荡,伪军扰乱的形势下,报社工作人员克服一切困难,在炮火中采访,油灯下写稿,地窑中排报,高梁地里印刷,把党的指示和解放区的胜利消息、当地的形势和斗争任务,及时地加以报道和分析,打出了敌人,鼓舞了人民。
1946年元月,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中共湖西地委决定把两版小字的《湖西日报》改为一版大字《湖西大众》,版面和原来一样大,放大字体、竖着印刷,便于张贴,印期由原来的每周两期改为隔日刊,报社人员、印数和发行范围基本未变。
1946年9月,国民党对解放区发动大举进攻。根据上级指示和斗争需要,报社提出“放下笔杆拿枪杆”的口号,收藏好设备,拿起武器开展游击战。1948年9月,湖西地区解放,《湖西大众》重新同人民见面。
1948年底,随解放战争形势的好转,《冀鲁豫日报》可以经常送到湖西来。湖西地委决定自己不再办报,《湖西日报》停刊,至此8年间,该报纸发行400多期,起到了团结、教育、激励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
《民主报》创刊于1941年1月,是年3月,改名《新民主报》,由中共鲁西南地委主办,该报八开两版,石印,不定期发行,1943年4月停办。
《鲁西南日报》为中共鲁西南地委机关报,创办于1941年,停于1942年。
《新郓北》是1946年春中共郓城县委创办的油印报,八开一版,每周一期,每期400份,1949年秋停刊,共发行130期。
《郓巨通报》于1946年创刊,系中共郓巨县委机关报,油印八开一版,不定期出版,每期200-300份,1949年秋停办,共发行48期。
《鄄城时报》系中共鄄城县委机关报,由县委宣传部主办,主编王平波,副主编石明,通讯联络员陈宗祥。该报于1946年8月创办,1947年春停办。八开两版,不定期油印,由县委文印员、交通员负责发行,印数15000份,共发行10多期。
《昆山报》由中共昆山县委宣传部创办于1947年5月,停办于1948年8月,八开两版,油印,共发行200多期。
《菏泽简报》是由文人发起,国民党官方出资创办的民间报纸。该报创于1947年元月日,停于1948年9月30日,先油印后石印,四开二版,半月一期,每期印刷500多份,共发行42期。
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间,菏泽地区所辖的10个县,县县均办有报纸。如《菏泽大众》、《先锋报》、《菏泽县委机关报》、《东明报》(东明县委、县府办)、《鄄城大众》(鄄城县委机关报)、《梁山报》(梁山县委机关报)、《曹县报》(曹县县委机关报)、《巨野县报》(巨野县委机关报)、《郓城大众》(鄄城县委机关报)、《成武大众》(成武县委机关报)、《定陶大众》(定陶县委机关报)、《湖西文化》(单县文化馆创办)等。这些报纸,对指导当时的工农业生产和各项运动,对活跃广大干部群众的政治文化生活,产生过积极作用,深受干部群众的欢迎。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区内共有10多家报纸,多属当时县革命委员会和派性组织所办。这些报纸多数是为派性斗争服务,对生产、工作和社会秩序起到了干扰、破坏作用。如《菏泽风雷》。
至1985年,菏泽地区唯一公开发行的报纸为《菏泽日报》。1980年8月24日,中共菏泽县委机关报——《菏泽县报》创办发行,1983年因县改市更名为《菏泽市报》。它是近年菏泽地区唯一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党报。该报为四开四版,铅印,每周两期,每期发行20000多份。报社工作人员27人,绝大多数为大专毕业生。
该报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原则、鲜明性、指导性较强,虽是地方小报,却敢于大胆开展批评,尽力发展舆论监督作用。创刊以来,发表了很多针对性较强,反响较大的批评性稿件,对菏泽市的生产和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该报刊登的《工程师赶集》、《我的夙愿实现了》、《老犟筋看瓜》、《开拓前进的曹州武术馆》等稿件,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及全国地市报纸好新闻。
杂志 菏泽地区出版杂志始于1928年。当时有国民党菏泽县政府办的《菏泽周报》,曹县政府办的《曹县周报》。1934年春,国民党郓城县政府教育馆出版部办有《民众周刊》。随着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共冀鲁豫边区相继创办《文化生活》、《新地》、《战友月刊》、《平原文艺》等,在其影响下,机关学校,民众团体也编印出版了一些不定期杂志。如《燎原》、《鲁西吼声》、《群力》等。建国后,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区内的杂志出版也所发展。如菏泽地区卫生局医药研究所主办的《菏泽医药》、菏泽商业学会主办的《商业经济》以及各县、市文化馆围绕重大节日或重大活动办的《单县文艺》、《东明文艺》、《水泊梁山》,这些都是不定期杂志,仅用于学习交流。建国后30年来经省主管单位批准的杂志,只有《山东牡丹》、《菏泽师专学报》两种。
《燎原》:1938年3月,郓城中心县委在飞集举办鲁西抗日救国训练班(窝窝队),由高启云创办油印杂志,出版3期,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的文章。
《鲁西吼声》:由1939年8月郓城黄安的救亡工作团团长孙厚甫创办,编辑室设在黄安重华书院,16开油印不定期出版,共印五期,有《鲁西南父老怒吼》、《保卫大队》、《汪精卫自绝于国人》等文章,为动员抗日起到了积极作用。
《群力》:1939年为中共郓城县机关创办的16开油印不定期杂志,封面为工农兵拉着一个车轮,含义是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工农兵,内容是宣传党的统战政策,号召人民群众抗日。
《文化生活》:1940年冀鲁豫文联创办,是综合性文艺杂志,读者对象是工农兵,共出版40多期。
《战友月刊》:1944年战友报社主办,不定期出版。
《新地》、《平原文艺》:1946年冀鲁豫书店创办的两种杂志,同一个编辑部;编委王亚平、刑立斌、刘衍州、李方平、于黑丁、陈越平。
《山东牡丹》:1974年行署文化艺术馆创办,当时叫《菏泽文艺》,初为不定期内部交流杂志,目的在于联系培养作者,繁荣菏泽地区的文艺创作。1980年经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批准改为《山东牡丹》,16开文艺双月刊,1985年停刊,共出刊41期100万册。
《菏泽师专学刊》:1979年4月创刊,始为4开小报,学校内部使用,不定期出版,1981年停刊,1984年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