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新闻报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11&rec=54&run=13

报道队伍 建国初期,全区有编辑、记者18人,文化程度仅具高、初中水平。60年代,全区有专业新闻工作者117人,至1985年,已增加到200多人,绝大多数为大专文化程度,其中有23人晋升为中级新闻职务(编辑17人,记者5人,一级播音员1人)。同时,采取政治把关、业务考核、择优录用的方法,在社会上招聘了61名农民记者,他们大多是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的退伍复员军工人。除专业队伍外,全区业余报道骨干发展到2400多人。随着新闻宣传社会地位的提高,地委、行署及各级党委、政府,对新闻报道工作越来越重视。地、县领导经常向新闻报道人员传达上级精神,进行报道提示,参加报道会议,研究重要题目,修改重要稿件,并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新闻报道人员奋发进取,敢于冒尖。几年来,在菏泽地区新闻工作中成绩显著的通讯员有:
李占慧,梁山县广播电台招聘的农民记者。1974年高中毕业后就从事业余新闻报道。10多年来,共采写稿件1376篇,其中有350篇被省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
祁保军,曹县人民广播电台招聘的农民记者。1970年开始人事业余新闻报道。10多年报来,共采写各类稿件3000多件,被新闻单位采用1400多件,其中省、国家级新闻单位采用330件,并连年被评为县模范通讯员,五次评为地区级模范通讯员和先进新闻工作者;连续多年被《大众日报》社和山东省人民广播电台评为范通讯员;1985年被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于“优秀通讯员”光荣称号;1985年,荣获全国青年报刊好新闻、好作品二等奖。
赵宗广,成武县大田集人,1964年中学毕业回乡后,就从事业余新闻报道工作。20多年来,他共为新闻单位撰写稿件3200件,省以上新闻单位采用449件,自1973年以来,赵宗广连年被评为模范通讯员,1980年获菏泽军分区政治部模范民兵通讯员一等奖和山东省军区政治部模范通讯员二等奖,多次受到《大众日报》社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表彰和奖励,三次三全区新闻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新闻事业 境内的新闻事业起步于抗日战争日期,建国后得到了长足发展。从50年代起,大部分县(市)正式建站办广播、办报纸。多年来,新闻报道工作对全区的工农业生产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宣传推动作用。
菏泽地区原是全国12个贫困地区之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地委、行署在全区推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广大新闻工作者踊跃地站在最前沿,排除一切干扰,顶住多方面的压力,到处奔波采访,广造舆论。仅1979-1983年,全区新闻报道人员及驻菏新闻单位,就先后采写,分清真假社会主义,实行联产承包坚定不移》、《大包干是通向小康水平的金桥》、《由穷变富之路》、《农业生产责任制远景美好、前途广阔》、《五定一明》、《昔日穷乡传福音》等400余件大型报道,被省和中央级新闻单位采用,对菏泽地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顺利实施和全国农村经济体制第一步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生产责任制实行以后,全区的粮食生产突飞猛进,由全省有名的“缺粮大户”迅速变成“余粮大户”。因此地委宣传部密切配合上级新闻单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了这方面的连续报道。先后撰写了《菏泽地委、行署采取得力措施,加快商品粮基地建设步伐》、《菏泽地区大力增加农业投资,稳定粮食生产》等上百篇大型报道,均被《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和山东省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采用。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7年间,菏泽地区新闻工作者共采写各类稿件39.4万多件,其中地、县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纸采用16.8万多件,省级新闻单位采用1.27万件,中央级新闻单位采用1050件。部分稿件在全省、全国曾产生过较大反响。
自1980年开始评造好新闻以后,菏泽地区共获国家级奖的好新闻11件;获省级奖的好新闻48件;获地区评选出的好新闻9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