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驻菏泽记者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11&rec=53&run=13

省电台记者站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菏泽记者站(简称驻菏泽记者站)建于1960年6月,是省电台在菏泽地区的一个新闻派出机构。担负着采写新闻稿件、编发内参加和培养通讯员三大任务。
驻菏记者站自1960-1985年的25年间,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工作,为宣传菏泽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式、政策的新鲜经验、工作成就和工业、农业、财贸、文教、卫生等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做出了重要贡献,忠实地记录了菏泽地区各项工作的发展轨迹,提高了菏泽的知名度。
1960-1966年记者站创建之初,正处于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在当时客观环境和工作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记者站的人员除深入实际、深入基层采写新闻稿件外,还帮助各系统建立通讯报道组织,发展队伍,辅导通讯骨干等。经过几年的努力,省电通顺在菏泽有了自己的通讯报道队伍。菏泽地区由原来每月在省电台用稿很少甚至空白,发展到每月采用播出二三十件。老记者包大坤在菏泽的五六年中,采写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稿件,得到领导的肯定。
1966-1968年“文化大革命”初期。驻菏记者奉令回编辑部参加运行。记者站的工作基本陷于停摆状态。
1969年以后,编辑部重机关报派人恢复记者站的工作,强调记者的主要作要放在采写新闻报道上,省台编辑部则注重抓记者站采写稿件的质量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菏泽地区广大农村适时地出现了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农民受益很快。记者及时抓住这一新生事物,大力进行宣传报道。记者站每年被国家级通讯社、报纸、电台采用十几篇稿件,并发表了许多重头稿件,提高了菏泽的知名度。如:1970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曹县苗庄改碱植棉的长篇通讯;1972年7月5日《人民日报》第二版以大半个版面登载了以全国劳动模范胡景灿为题材的“忠心耿耿为人民”的大型报道;1973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第三版登载了“访牡丹乡”的报道。
大众日报社记者站 大众日报社驻菏泽记者站(简称菏泽记者站)建于1958年,是全省地、市中建立较早的记者站之一。其中心工作主要是采写新闻,采写内参,做好通联工作。记者最多时5人,少时2-3人。站长负总责,并指导开展各项工作。
1958-1985年的27年间,菏泽记者站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热情宣传广大干部、群众的“三大革命”实践,较为系统地、全面地采写报道了菏泽地区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各条战线的发展及模范人物,为宣传菏泽,提高菏泽知名度做出了努力。
菏泽记者站的建立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958-1966年属创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记者站的环境十分艰苦,工作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发扬党的艰苦奋斗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骑自行车或步行到第一线采访,在老百姓家中住宿,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较为集中地采写报道了菏泽区内发展工农业生产,壮大集体经济,抗灾斗争以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鲜经验、先进集体、模范党员、先进人物等,为记者站的成长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66-1975年,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驻站记者调回济南参加运行。
1975-1985年属稳步发展阶段。1975年,记者站重新恢复。驻站3名记者同心同力,紧密配合地委、行署的中心中工作,大量报道了菏泽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新经验。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菏泽地区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农村生产责任制和其他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记者站及时抓住机遇,全面、系统地做了大量报道,并集中采写报道了一批先进典型,在全省产生强烈影响。
1980-1983年,菏泽记者站连续三年被《大众日报》社评为先进记者站。站长景平采写的《乡下又响起货郎鼓》,记者刘天江采写的《特别通讯》,记者何荣德采写的《闯过人情关、冲破关系网》等三篇通讯,都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3年,菏泽记者站因成绩显著,又被评为“全国新闻系统先进集体”,并晋京参加了表彰大会,捧回了奖旗和奖杯。为此,大众日报社给景平、刘天江、何荣德各晋升一级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