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病虫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1&rec=45&run=13

小麦病虫害小麦锈病:锈病是区内小麦的主要病害。从建国初期到70年代中期,
以条锈病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常年发生面积30-40万亩,其中,1960年发生200万亩,
防治5.8万亩, 挽回损失24万公斤,实际损失738万公斤;1964年发生463.2万亩,防
治27.8万亩,挽回损失148万公斤,实际损失2377万公斤;1975年发生221.9万亩,防
治130.2万亩, 挽回损失615万公斤,实际损失2190万公斤;1983年发生298.2万亩,
防治88.1万亩,挽回损失1759万公斤,实际损失1999万公斤。自70年代后期起,叶锈
病发生频率升高,危害程度加重,常年发生面积20万亩左右,其中,1979年发生面积
235.3万亩,防治22.7万亩,挽回损失604万公斤,实际损失1378万公斤;1980年发生
153.8万亩, 防治53.4万亩,挽回损失255万公斤,实际损失613万公斤;1983年发生
279.8万亩,防治54万亩,挽回损失891万公斤,实际损失1823万公斤。杆锈病在局部
晚熟麦田有轻微发生。
小麦黑穗病: 1955年全区小麦发生面积81.8万亩,损失175.4万公斤。进入60年
代以后,则逐年减轻。到70年代末期,已基本消灭。小麦散黑穗病发生较广,一般年
份为轻发生, 70年代末发生面积大, 危害较重。 1975年发生面积128.2万亩,损失
22.6万公斤。小麦腥黑穗病,70年代中期以后,有零星发生,80年代初期已基本消灭。
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自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发生,常年发生面积10万亩左右。
进入80年代以后发病率明显升高,常年发生面积50万亩左右。1983年发病153.2万亩,
防治48.4万亩, 挽回损失462.5万公斤,实际损失1575.5万公斤;1985年发生94.4万
亩,防治38.6万亩,挽回损失430.7万公斤,实际损失485.74万公斤。
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 70年代中期发现黄矮病,常年发生面积5万亩左右。1979
年发生29.6万亩, 损失237.6万公斤;1982年发现小麦丛矮病,发生面积2-10万亩;
1983年发生25.5万亩,防治1万亩,挽回损失25万公斤,实际损失1582万公斤。
小麦线虫病:在50年代每年都有发生。1956年发生35万亩,防治31万亩,挽回损
失75万公斤,实际损失10万公斤;1957年发生68万亩,防治3万亩,挽回损失3万公斤,
实际损失1.7万公斤。60年代以后此病基本消灭。
麦蚜:50-60年代发生较轻,常年发生20-40万亩,占麦田面积的5-10%;70年代
以后麦蚜的发生有加重趋势, 常年发生面积100万亩左右。1971年发生129.43万亩,
防治111.72万亩, 挽回损失804.3万公斤,实际损失205.1万公斤;1982年发生410.2
万亩, 防治319.2万亩,挽回损失5187.5万公斤,实际损失2412万公斤;1985年发生
288.8万亩,防治206.6万亩,挽回损失2600.9万公斤,实际损失1469.8万公斤。
麦蜘蛛:麦蜘蛛(以圆蜘蛛为主,麦长腿蜘蛛次之)是区内的重要害虫之一,每年
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50-7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40万亩左右。进入80年代以后发生面
积达100万亩以上。1959年发生120.85万亩,防治96.53万亩,挽回损失211.5万公斤,
实际损失88.5万公斤; 1971年发生140.07万亩,防治117.33万亩,挽回损失686.3万
公斤, 实际损失643.45万公斤;1982年发生183.4万亩,防治142.37万亩,挽回损失
2299.9万公斤,实际损失914.15万公斤;1983年发生186.1万亩,防治143.7万亩,挽
回损失2439万公斤,实际损失776万公斤。
麦叶蜂:50-60年代,麦叶蜂(以小麦叶蜂为主)很少发生,常年发生面积1万亩左
右。 70年代以后, 发生频率明显升高, 常年发生面积10-20万亩。1976年发生面积
33.58万亩, 防治22.75万亩,挽回损失57.05万公斤,实际损失51万公斤;1977年发
生62.09万亩, 防治23.42万亩,挽回损失45.95万公斤,实际损失33.8万公斤;1984
年发生39.9万亩,防治29.8万亩,挽回损失76.25万公斤,实际损失56.3万公斤。
杂粮(含地瓜)病虫害玉米大、小斑病:随着杂交玉米的推广,曾一度成为玉米的
主要病害。此病多在6月份开始发生,7、8月份发生最重。50-60年代,玉米种植面积
不大, 发病也轻,常年发病面积2-5万亩;70年代发病面积大、危害重,常年发病40
万亩左右; 1977年发病75.8万亩,防治1万亩,造成损失642.25万公斤;1979年发病
48.5万亩, 防治11.1万亩,挽回损失60万公斤,实际损失165.5万公斤。进入80年代
发病面积大大减少,常年发病2万亩左右。
玉米茎腐病、 茎基腐病、青枯病:玉米茎腐病在区内比较常见,多在7月中、下
旬发生,主要特征是茎秆腐烂、倒折。玉米茎基腐病,幼苗期发病,根部腐烂,成株
发病多在抽穗期。 青枯病多在灌浆后期到乳熟期发病,从感病到枯死一般5-8天,最
快2-3天,是近几年新发现的病害。在区内发生面积不大。
地瓜黑斑病: 黑斑病是地瓜的主要病害,在区内发病比较普遍。50-60年代,常
年发病面积10-40万亩。70年代常年发病50-60万亩,其中1975-1977年连续3年发病面
积均在100万亩以上,仅1975年发病135万亩,防治45.6万亩,挽回损失420万公斤(鲜
地瓜),实际损失950多万公斤。进入80年代以后,常年发病面积降为1-8万亩。
高粱黑穗病:高粱黑穗病破坏穗部籽实,产生黑粉。50年代常年发病10-20万亩,
其中1957年全区高粱黑穗病发生面积达31万亩, 造成损失108.2万公斤。此后,高粱
黑穗病逐年减少。60年代常年发病5-10万亩;70年代常年发病2-5万亩;进入80年代,
随着高粱种植面积的减少,黑穗病也几乎见不到了。
谷子白发病:谷子白发病是区内谷子的主要病害。50年代发病比较严重,常年发
病20万亩左右。 1953年发病30万亩,损失22.5万公斤;1956年发病35万亩,防治5万
亩,挽回损失154.5万公斤,实际损失255万公斤。60年代以后,发病率大大下降,常
年发病2万亩左右。
大豆菟丝子:这是一种寄生性杂草,每年都有发生,对大豆产量影响很大。50年
代常年发病10万亩左右。 1951年发病面积达65万亩,损失大豆5万公斤。60年代常年
发病5-10万亩。1964年发生18.5万亩,防治8万亩,挽回损失10.55万公斤,实际损失
215.75万公斤。 70年代以来发生率又有所升高,常年发病10万亩左右。1980年发生2
3万亩,防治14万亩,挽回损失127.35万公斤,实际损失100万公斤。
玉米螟: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其次危害高粱、谷子,也危害棉、麻、豆类、花
生等作物。50-6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50万亩左右。1956年发生121万亩,防治87万亩,
挽回损失107.4万公斤, 实际损失416.9万公斤。1959年发生108万亩,防治23万亩,
挽回损失90.65万公斤, 实际损失125.85万公斤。70年代以来发生面积有所扩大,常
年发生面积100万亩左右, 其中1976-1978年连续3年发生面积均在150万亩以上。 1
977年发生210万亩,防治168万亩,挽回损失2777.5万公斤,实际损失738.5万公斤。
1985年3代累计发生211万亩, 防治154万亩, 挽回损失1868.5万公斤, 实际损失
772.85万公斤。
粟灰螟(谷子钻心虫):粟灰螟是谷子的主要害虫。第一代危害春谷,造成枯心苗。
第二、三代危害夏谷。一般年份枯心苗率5%左右,重发年份枯心苗占30-50%,对产
量影响很大。50-70年代中期,粟灰螟发生较重,常年发生面积30-50万亩。1954年发
生67万亩,防治30万亩,挽回损失87.75万公斤,实际损失278.4万公斤。1962年发生
98万亩,防治41万亩,挽回损失252.1万公斤,实际损失102.3万公斤。70年代后期以
来,由于谷子种植面积减少,虫源基数降低,粟灰螟发生程度减轻,常年发生面积20
万亩左右。 1979年发生29万亩, 防治25万亩, 挽回损失144.85万公斤,实际损失5
4.4万公斤。
大豆造桥虫:这是大豆上的一种主要害虫,种类很多,在区内以银纹夜蛾和大豆
小夜蛾为主。云纹夜蛾、棉大造桥虫、长须夜蛾、豆卜馍夜蛾,每年也有发生,但虫
量较少, 危害不重。50年代以后,有三次虫害,危害严重。1958年发生298万亩,防
治276万亩, 挽回损失1193.15万公斤,实际损失598.25万公斤;1970年发生162.5万
亩,防治140.3万亩,挽回损失680万公斤,实际损失245万公斤;1980年发生253.4万
亩,防治236.9万亩,挽回损失3382万公斤,实际损失954.5万公斤。
豆天蛾(豆虫) :豆虫除了危害大豆以外,还危害绿豆、豇豆等豆科植物。50-60
年代中期,豆虫发生较重,常年发生面积50-80万亩。1956年发生130万亩,防治50万
亩,挽回损失49.45万公斤;1963年发生108万亩,防治23万亩,挽回损失173万公斤,
实际损失62.1万公斤。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由于大豆种植面积较小,豆虫发生
面积不大,常年发生面积5-10万亩。自70年代末以后,大豆种植面积扩大,豆虫发生
面积也大大增加,常年发生面积50万亩左右。1980年发生72.25万亩,防治44.11万亩,
挽回损失43.3万公斤, 实际损失90.05万公斤;1982年发生177.35万亩,防治18 5.6
万亩, 挽回损失1622.15万公斤,实际损失453.8万公斤;1983年发生140.7万亩,防
治112.7万亩,挽回损失1015.9万公斤,实际损失361万公斤。
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在区内每年都有发生。50-60年代发生较轻。70年代以
来发生加重,常年发生面积10-20万亩。1975年发生35万亩,防治0.2万亩,造成损失
107.3万公斤; 1977年发生40万亩,防治5万亩,挽回损失4.1万公斤,实际损失53.7
5万公斤。
高粱蚜虫: 50年代区内高粱种植面积大,高粱蚜虫时有暴发,常年发生面积30-
40万亩。1954年全区发生面积达231.8万亩,防治107.88万亩,挽回损失613.1万公斤,
实际损失1413.5万公斤。6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5-10万亩。1961年发生59.7万亩,防治
50.6万亩,挽回损失262.35万公斤,实际损失190.45万公斤。7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30
-40万亩。 1970年发生91.1万亩,防治29.9万亩,挽回损失306.15万公斤,实际损失
679.5万公斤;1973年发生128.82万亩,防治101.17万亩,挽回损失477.5万公斤,实
际损失297万公斤。进入80年代以来发生面积大减。常年发生面积5万亩左右。
高粱穗虫:以粟穗螟、玉米螟、桃蛀螟三种为主,还有少量棉铃虫、小穗虫 (暂
定名) 、高粱条螟等。但不同年份、不同季节虫种比例有所变化。幼虫集中穗部,危
害籽粒。紧穗型高粱受害重。50年代发生较轻,常年发生面积2-5万亩。60-70年代中
期发生较重, 常年发生10-20万亩。1963年发生106.98万亩,防治26.2万亩,挽回损
失200.75万公斤,实际损失311.15万公斤。7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量大大减少,常年
发生面积5-7万亩。
地瓜天蛾: 是地瓜上常见的害虫,常年发生较轻,但有的年份却危害成灾。196
5年全区发生32.8万亩, 防治26.9万亩, 挽回损失 (鲜地瓜) 356万公斤,实际损失
179.75万公斤。
高粱钻心虫: 50-70年代中期发生较重,常年发生面积50-80万亩。1954年发生2
08.01亩,防治53.11万亩,挽回损失325.9万公斤,实际损失498.3万公斤;1955年发
生102.18万亩,防治32.6万亩,挽回损失225万公斤,实际损失262.8万公斤;1956年
发生281.64万亩, 防治25.24万亩,挽回损失77.5万公斤,实际损失103.45万公斤;
1972年发生130.75万亩,防治59.51万亩,挽回损失285万公斤,实际损失161.75万公
斤。7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面积减少,常年发生面积20万亩左右。
地下害虫和其他杂食性害虫地下害虫:地下害虫发生很普遍,对农作物的危害也
较严重。常发生的地下害虫以蝼蛄、蛴螬为主,个别地块也受金针虫危害。地下害虫
食性很杂,对粮、棉、油、菜等各种作物均有危害,造成缺苗断垄,严重的要重播。
蛴螬在粘土地发生普遍,危害严重。1957年全区遭受严重水灾以后,蛴螬数量明显下
降,危害极轻。70年代末期虫口密度回升,1983年因蛴螬危害,损失大豆180万公斤。
1977-1982年通过普查, 鉴定区内农田蛴螬种类共有22种,其中以暗黑鳃金龟和华北
大黑鳃金龟数量最多。
全区地下害虫常年发生面积200万亩左右。 1962年发生面积达469.9万亩,防治2
81.02万亩,挽回损失(粮食)1027.9万公斤,实际损失1355.25万公斤;1965年发生面
积608.89万亩,防治454.16万亩,挽回损失(粮食) 4069.5万公斤,实际损失749.5万
公斤;1975年发生面积641.3万亩,防治面积534.1万亩,挽回损失(粮食)2202.5万公
斤,实际损失1190.65万公斤。
地老虎:地老虎食性很杂,主要危害棉花、玉米、高粱、地瓜、芝麻、瓜菜等作
物幼苗。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小地老虎主要发生在黄河滩区淤洼地块, 常年发生面积5-30万亩。1958年发生1
11.5万亩,防治96.9万亩,挽回损失(粮食) 1300万公斤,实际损失150万公斤。发生
面积超过50万亩的年份还有1964年(62.7万亩)、1966年(62.9万亩)、1984年(58万亩)。
黄地老虎分布普遍, 50年代发生很轻,60年代以后,危害加重,常年发生20-70
万亩,超过100万亩的年份有:1975年发生113.9万亩,防治90.3万亩,挽回损失 (粮
食)337万公斤,实际损失205万公斤;1977年发生103.9万亩,防治67万亩,挽回损失
(粮食)155.75万公斤,实际损失73.75万公斤。
粘虫:粘虫是一种爆发暴食性害虫,主要危害小麦、谷子、玉米、高粱、水稻等
作物。从1885-1909年24年间,菏泽、东明、单县等县,共有7次秋季粘虫 (黑虫、五
色虫) 爆发,危害谷子、稷、黍等作物,重者将叶片全吃光,造成农业歉收。建国后
至1985年,爆发4次三代粘虫危害。1960年发生50万亩,因防治偏晚,减产粮食189.2
万公斤;1969年发生466.7万亩,防治14.2万亩,挽回损失(粮食) 45.3万公斤,实际
损失62.15万公斤;1971年发生49万亩,防治43万亩,挽回损失(粮食)135万公斤,实
际损失142万公斤;1975年发生60万亩,防治55万亩,挽回损失(粮食)300万公斤,实
际损失36万公斤。
一代粘虫发生在麦田, 50年代很轻,进入60年代以后有加重趋势。1964年发生2
2.8万亩,防治21.9万亩,挽回损失(小麦) 190万公斤。70年代以后,常年发生面积1
0万亩左右。1977年发生41.44万亩,防治17.09万亩,挽回损失(小麦)40万公斤。
大豆、玉米红蜘蛛:这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不仅危害大豆、玉米,同时也危害棉
花、谷子、高粱、绿豆、小豆、地瓜、芝麻、瓜菜等多种作物。5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
2-5万亩。 1959年发生面积达108万亩,防治94万亩,挽回损失668.5万公斤,实际损
失189.45万公斤。 60年代以后,常年发生面积10-20万亩。1964年发生67万亩,防治
41万亩, 挽回损失205.7万公斤,实际损失252.5万公斤。1983年发生面积119万亩,
防治77万亩,挽回损失654.7万公斤,实际损失368.4万公斤。
地瓜斜纹夜蛾:是一种偶发性害虫,食性杂,危害重。1958年全区大爆发,发生
面积108万亩,防治76万亩,挽回损失677.4万公斤,实际损失788.85万公斤。地瓜叶
片几乎被吃光,棉花、烟叶、大豆、玉米等作物受害也很重。
水稻病虫害稻瘟病: 自70年代以后,稻瘟病有轻微发生。1972年发生4.7万亩,
防治0.69万亩,挽回损失18万公斤,实际损失109.25万公斤。
稻苞虫:区内以直纹(一字纹)稻苞虫为主,隐纹稻苞虫次之。新稻区发生重,但
连续发生2-3年以后, 数量逐渐减少。1971年发生21万亩,1972年发生15万亩。以后
虽有发生,但面积小,发生轻。
稻飞虱: 是一种爆发性害虫。1971年发生面积14.9万亩,防治8.4万亩,挽回损
失70万公斤,实际损失64.6万公斤,郓城县有部分地块绝产。
稻纵卷叶螟: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谷子。1977年发生面积15万亩,防治9万亩,
挽回损失84万公斤,实际损失210.5万公斤。
花生病虫害花生叶斑病:这是花生的主要病害。过去很少发生,近几年来有发展
趋势。1985年全区发病面积16.91万亩,防治2.1万亩,挽回损失(花生果)145万公斤,
实际损失350万公斤。
花生蚜虫:50-7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2-5万亩。1953年发生16.5万亩,防治12.3
万亩,挽回损失(花生果) 2.3万公斤,实际损失1.25万公斤。进入80年代以后,危害
程度加重。1985年全区发生57.7万亩,防治46.4万亩,挽回损失(花生果) 439.9万公
斤,实际损失224.6万公斤。
棉花病虫害棉花苗期病害:区内棉花苗期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立枯病,其次有黑
斑病、茎枯病等。50-70年代中期,发病面积较小(棉花种植面积不大) ,常年发病面
积10万亩左右。1956年发病20万亩,防治11万亩,挽回损失(皮棉)39万公斤,实际损
失67万公斤;1964年发病面积52万亩,防治32万亩,挽回损失(皮棉)57万公斤,实际
损失74万公斤。70年代中期以后,棉田扩大,棉花苗期病害也明显增加,常年发病面
积30万亩左右。1975年发病100万亩,防治96.5万亩,挽回损失(皮棉)121万公斤,实
际损失37万公斤;1977年发病119.8万亩,防治80.5万亩,挽回损失(皮棉)207.5万公
斤,实际损失211万公斤;1982年发生99.46万亩,防治42.31万亩,挽回损失(皮棉)7
万公斤,实际损失34万公斤;1985年发生99.7万亩,防治43.8万亩,挽回损失(皮棉)
220万公斤,实际损失350万公斤。
棉花害虫:棉花害虫种类很多,区内时常发生的有10多种。按其发生时间和危害
特点可大致分为3类:
苗期害虫。主要有棉蚜,其次有黄地老虎、蓟马、红蜘蛛、小地老虎、蝼蛄、蛴
螬等。 棉蚜每年都有发生,50-60年代中期,常年发生面积30-50万亩。1956年发生1
16.6万亩,防治70.9万亩,挽回损失(皮棉)176万公斤,实际损失188万公斤。60年代
中期至70年代, 常年发生面积120-150万亩。1974年发生166.5万亩,防治158万亩,
挽回损失(皮棉)605.5万公斤,实际损失645万公斤。进入80年代以后,棉田扩大,蚜
虫发生面积增加,常年发生面积200万亩以上。1982-1985年,每年发生面积竟达300-
400万亩,1984年发生424万亩,防治423万亩,挽回损失(皮棉) 3418万公斤,实际损
失524万公斤。
蕾铃期害虫。 主要有棉铃虫,其次有盲椿象、象鼻虫、红铃虫等。棉铃虫在50-
60年代初期发生较轻,常年发生面积20-50万亩。1956年发生97万亩,防治7万亩,挽
回损失(皮棉) 21万公斤,实际损失89万公斤。60年代中期以后,危害逐年加重,至7
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100-120万亩。进入80年代,随着棉田扩大,棉铃虫更加猖獗。
1984年发生498.7万亩,防治498.4万亩,挽回损失(皮棉) 5198.5万公斤,实际损失7
47万公斤,1985年发生470万亩,防治443万亩,挽回损失(皮棉)2210万公斤,实际损
失750万公斤。 红铃虫50年代发生非常严重,每50公斤籽棉多者含虫0.25-0.5公斤。
60年代中期以后,红铃虫逐年减轻。
后期害虫。 主要有棉造桥虫、叶跳蝉等。棉造桥虫在50-70年代中期,常年发生
面积5-10万亩。1972年发生31万亩,防治0.4万亩,造成损失(皮棉) 30万公斤。70-8
0年代初期发生较重, 常年发生面积50万亩左右。1978年发生99万亩,防治81万亩,
挽回损失(皮棉)153.5万公斤,实际损失105万公斤。1982年以后发生较轻,常年发生
面积5万亩左右。
其它虫害
飞蝗:区内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形成了适于东亚飞蝗发生的自然地理条件。
建国前夕,按蝗区类型可分为湖(东平湖) 库(太行堤水库)区,面积120多万亩;内涝
蝗区, 面积300多万亩;河泛蝗区,面积70多万亩。50年代前,蝗灾频繁:1854年单
县发生夏蝗; 1856年定陶县夏蝗遍野,食害禾稼,次年巨野、郓城发生秋蝗;185 7
年夏旱,郓城县、定陶县,飞蝗蔽日,7月蝻生;1862年定陶县夏蝗遍野,飞去东南;
1863年菏泽县夏蝗过境, 秋蝗遍野;东明县夏蝗过境,蝻遍野,3年不绝。曹县秋季
有无数小蛤蟆,皆自北向南,见蝗便食,不日而尽;1869年巨野、郓城春旱,夏飞蝗
食禾几尽, 适逢大雨, 而苗复生,收成尚好;1877年定陶县飞蝗落,秋蝗害禾稼;
1928年东明县夏旱, 5月飞蝗大至,田苗食之过半。继之蝗蝻复生,遍野皆是,村人
挖沟驱逐,不能制止为害,所有高粱、谷子、玉米俱被食尽,县内四、五、六区尤为
严重,勘定成灾9成;1932年7月东明县第六区发生蝗蝻,食害禾苗。50年代后,在中
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依靠群众,勤俭治蝗,防治并举,根除蝗害”
的方针, 对蝗区进行了防治,蝗区面积逐年缩小,蝗虫发生程度逐年减轻。据198 3
年勘查,内涝蝗区37.6万亩,占整个蝗区面积的27.1%,70年代以后发生很轻,已不
是查治的重点; 河泛蝗区70万亩, 1972年前发生面积小、密度低,不是查治重点。
1972年后发生严重,成为治蝗的重点,这类蝗区,每隔2、3年重发生一次;湖库蝗区
41.1万亩,占蝗区总数的30%,1967年前发生较重,是治蝗的重点。最重年份发生面
积达80多万亩,密度也较高。1967-1973年发生较轻。1973年以后湖区又呈重发趋势。

菏泽地区部分年份蝗虫发生情况表
单位:万亩、万公斤

┌──┬────┬────┬──────┬────┐
│年份│发生面积│防治面积│危害农田面积│使用农药│
├──┼────┼────┼──────┼────┤
│1952│156.22 │105 │14.4 │8.64 │
├──┼────┼────┼──────┼────┤
│1957│200.23 │81.39 │11.37 │38.585 │
├──┼────┼────┼──────┼────┤
│1958│622.43 │767.75 │10 │169.625 │
├──┼────┼────┼──────┼────┤
│1959│699.15 │356.99 │15.74 │311.67 │
└──┴────┴────┴──────┴────┘

续表
┌──┬────┬────┬──────┬────┐
│年份│发生面积│防治面积│危害农田面积│使用农药│
├──┼────┼────┼──────┼────┤
│1960│604.3 │1070.05 │3 │446.01 │
├──┼────┼────┼──────┼────┤
│1961│643.73 │518.29 │0.1 │300.725 │
├──┼────┼────┼──────┼────┤
│1962│462.06 │247.81 │12.46 │197.80 │
├──┼────┼────┼──────┼────┤
│1963│277.84 │143.86 │8.39 │126.055 │
├──┼────┼────┼──────┼────┤
│1964│354.27 │287.99 │8.85 │212.49 │
├──┼────┼────┼──────┼────┤
│1965│366.8 │240.22 │7.56 │187.93 │
├──┼────┼────┼──────┼────┤
│1966│464.43 │445.57 │6.41 │224.17 │
├──┼────┼────┼──────┼────┤
│1967│206.3 │83.39 │0.15 │72.77 │
├──┼────┼────┼──────┼────┤
│1984│42.6 │27.19 │ │31.175 │
├──┼────┼────┼──────┼────┤
│1985│46.24 │15.72 │ │20.7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