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旱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1&rec=43&run=13

旱灾主要由于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而形成。区内陆地水面蒸发量以6月份最大,
为223毫米;以1月份最小,为29毫米。除7、8月份降水量尚能满足蒸发外,其他月份
则远远不够。
旱情以3月份到5月份出现的次数最多。据1949年到1982年的34年统计:旱情发生
于3月份的12次, 发生在6月份到9月份的有1次,发生于3月份到9月份连续干旱的有4
次。
旱灾的周期性。据史料载,从1368年到1982年,共计615年,其中旱年173年,平
均每3.6年发生一次。 1949年到1982年,共34年,其间旱年15年,平均每2.27年发生
一次。
历代发生的特大旱灾记载于下:
1470年(明成化六年),城武、定陶、巨野、曹县大旱,泉流枯竭,民食草皮及树
根。
1484年(明成化二十年),曹州、郓城、巨野、定陶、曹县、城武、单县等县夏大
旱,有人相食。东明岁大旱,人饥相食。
1493年(明弘治六年),菏泽、郓城大旱,民饥掘鼠而食。
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郓城、东明大旱,自春至六月不雨,地皆赤。次年城武、
定陶、曹县、郓城、菏泽大饥,人食树皮,草根既尽,遂相食。
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菏泽旱蝗。郓城春大旱,井泉大竭,且黄风时作,飞沙
遮天。
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菏泽大旱,蝗飞蔽天,蝻生遍地,黑鼠遍野,衔尾南渡,
数日不绝。
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菏泽大旱,春不雨,岁种不入至于六月,飞蝗蔽天,继
而蝗蝻相生,禾尽食草,草尽食树叶,屋垣井灶皆满。是岁井泉涸,二月人相食。单
县蝗旱大饥,斗米价银三两,瘟疫盛行,人相食。
1665年(清康熙四年)春,菏泽、成武、曹县大旱,风沙弥月不息,人多饿死。
1732年(清雍正十年),菏泽、郓城、巨野、定陶、曹县、城武、单县等县大旱。
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菏泽、郓城、巨野、定陶、曹县、城武、单县等县旱。
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濮州、菏泽、郓城、巨野、定陶、曹县、城武、单县等
县大旱。
1876年(清光绪二年),山东特大旱灾。范县、濮县、菏泽、巨野、郓城、定陶、
曹县、城武、单县等县特大旱年,赤地无禾,大饥。
1929年,东明春夏大旱,禾苗半枯死,七、八月间大旱,田苗枯死,民不聊生。
1942-1944年,菏泽大旱,庄稼严重歉收。
1966年, 全区遭百年未遇的大旱,大部分县春夏旱,夏秋连旱,受灾面积586万
亩。由于发挥了灌溉工程效益,以及国家在物资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粮食总产仍达到
11亿公斤,亩产达到114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