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1&rec=1&run=13

菏泽地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北纬34°32′-36°10′;东经114°48′-116°24
′,南北长180公里,东西宽140公里,面积为13145平方公里。南、西、北与苏、皖、
豫3省接壤,北、东同山东省的聊城、泰安、济宁等地、市相邻。1985年底,辖菏泽、
定陶、 曹县、单县、成武、巨野、梁山、郓城、东明、鄄城1市9县,305个乡、镇、
办事处, 8284个村民委员会,14928个自然村,总人口749.94万。有民族25个,少数
民族约占全区总人口的0.75%,其中以回族人口最多,其余的则为壮、满、蒙、藏、
彝、白、高山、苗、布依等。


菏泽旧称曹州。西周建立之初,武王封弟振铎于今定陶,号曹国。578年(北周武
帝宣政元年) ,“改西兖州为曹州,取曹国为名”。从此,“曹州”作为一处地方政
区的专名,断续使用到中华民国初期。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为府,设附
郭县,疆域仍州之旧,赐名菏泽”。自此,境内作为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基
本稳定下来;“菏泽”作为一个县(市) 的专名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8月,平原省建
立, 境内西北部设菏泽专区,驻地菏泽县;东南部设湖西专区,驻地单县。1952年1
1月,平原省撤销,菏泽、湖西两专区改属山东省。1953年7月,湖西专区撤销,其地
分属菏泽、 济宁两专区。1958年11月,菏泽专区撤销,所属县归济宁专区。1959年6
月,菏泽专区恢复。1967年3月改称菏泽地区。
在地质构造上, 菏泽地区属中朝准地台。以斜贯西部的聊城-兰考断裂为界,西
侧为东明凹陷, 属华北断拗开封台陷;东侧为成武-济宁断陷的西半部,属鲁西中台
隆。特殊的地质构造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也酝酿着地震灾害。
境内地形除少数低山残丘、积水洼地外,均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自西南
向东北呈簸箕形逐渐降低,平均坡度为1/8000。微地貌形态有河滩高地、缓平坡地、
决口扇形地、 垄岗高地、碟形洼地、沙质河槽地和背河槽状洼地7种,以缓平坡地面
积最大, 约占平原面积的54.4%。全区土壤分5个大类、11个亚类,其中以保水、保
肥性能良好的潮土亚类分布最广,占土壤面积的80.8%。
黄河自河南入境,流经东明、菏泽、鄄城、郓城、梁山5县市,境内长212公里,
主槽河宽0.6-3.3公里, 是全河有名的“豆腐腰”河段。由于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逐
年提高,遂使黄河成为世界闻名的“悬河”。境内沿黄县城的地面高程,一般低于当
地河段1983年设防水位8-9米。 这给沿黄各县引黄灌溉、淤改带来方便,同时也为防
洪增添了巨大的负担。境内内河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共86条,分属于东
鱼河、 洙赵新河、万福河、梁济运河、太行堤河和黄河故道6个小水系,多为东西流
向,均属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
菏泽地区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光热资源为山东之冠。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
16.6-123.6千卡/平方厘米, 其中植物可利用的光能为57.2-60.5千卡/平方厘米。累
年(1954-1985年) 平均气温为13.5°C-14.0°C,极端最高气温43.7°C,极端最低气
温-20.6°C。 年平均无霜期为209天,其中无霜期最长的东明县为219天。全区多年
平均降水量为662.8毫米, 其中作物旺盛生长的6、7、8、9四个月份平均降雨量为47
3.4毫米, 占年降雨量的71.4%。雨热同季,且匹配良好,适于多种植物生长发育和
大多数农作物一年两熟。
境内自然资源丰厚。这里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区
内河流纵横,沟渠相接,库容量大,既有充裕的地表水、地下水,又有得天独厚的黄
河客水, 水资源总量达47.6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31.7亿立方米,在我国北方属丰
水地区。全区储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泉水、石膏等矿产资源。煤炭
蕴藏面积4310平方公里, 地质储量294.7亿吨,居华东地区之首。石油远景储量1.71
亿吨,控制储量9000万吨。天然气探明储量271亿立方米,远景储量1500-3000亿立方
米。 铁矿储量500万吨。鄄城、巨野、郓城、定陶县地下蕴藏国内不多的富锶、含碘
矿泉水,现已开采利用。
全区生物种类繁多,名特产品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农、林、牧、渔商品生产
基地。 境内有广泛栽培的农作物品种568个,畜禽类主要品种55个,水生动植物品种
60多个,中药材品种300个。曹州牡丹花大、形美、色艳、香浓,名贵品种600多个。
菏泽木瓜果实金黄,光泽鲜艳,香味芬芳,具有较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东明西瓜栽
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甘甜可口,该县被国务院命名为“西瓜之乡”。鲁西南大黄
牛、小尾寒羊、青山羊并称三大“国宝”。鲁西南黄牛体大力壮,肉质鲜美,存养量
占全省的80%以上。小尾寒羊体型大,繁殖率高,肉裘兼优,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优良
品种。青山羊皮毛颜色纯正,细密光润,花纹美观,以其加工制作的青猾皮衣,走俏
国际市场。


菏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古代文化。早在四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
就在这里渔猎耕种,繁衍生息。《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有“舜耕历山,渔雷泽,陶
河滨”的记载。菏泽市安丘堆、曹县安陵堆等遗迹中发现的红陶、黑陶,以及磨
制精细的石斧、石铲、石锛、石凿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物,足以说明菏泽是中
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0世纪,商部落就定居在今河南商丘、虞城以
北至山东曹、单等县一带的孟潴泽畔,不断开发这一片薮泽地带。汤革夏命后,建立
了商朝,定都于亳。亳都即在今曹县城南土山集至王黑楼一带。史载汤在位三十年,
死后葬于土山之阳。汤王陵虽几经沧桑,但明、清两朝的“重修汤陵碑”尚存,县内
还有汤右相伊尹墓、左相莱朱墓,遗迹历历可考。
聪明勤劳的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
有比周边地区发达的农业、渔业和手工业。《世本》谓“相土作乘马,亥作服牛”。
可见,夏代中期,先民便驯服牛马,用于交通和生产,生产力已有较大的发展。古代
水系,向来称江、淮、河、济为“四渎”,济水自河水分出流经境内,又分出菏水,
分别与汶、泗相连沟通江淮。春秋、战国时濒临济水的陶邑是中原地区水上交通网的
枢纽和商业中心。《史记》称“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之所交易也”。
境内发达的商业,吸引了无数的巨商大贾。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定居于陶 (今
定陶) ,19年间,三致千金,时人凡论天下富豪,无不首推陶朱公。孔门弟子子贡,
弃文经商于曹、鲁之间,车马成群,富致千金,聘问各国,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西汉时,昌邑城(今属巨野)内已有了冶铁业和管理冶铁的官员,是全国49处从事铁器
生产的官办工业之一。境内经济、文化的繁荣历经汉唐而延至北宋,到金、元时由于
经济文化中心南迁,黄河泛滥而日渐衰落。明初从山西绛、潞等州,大量向境内移民,
随着运河的通航,引种棉花的成功,手工机织业的发展,形成了经济的第二个繁荣期。
至清朝后期,由于黄河改道,运河航运中断,加之沿海建成铁路,经济中心东移,与
东部地区差距日益加大。
境内的古文化遗址、 名胜古迹颇为丰富。定陶仿山墓群,总面积3.8万平方米,
闻名遐迩;成武县“东庙堂碑”和巨野县“三绝碑”,当属稀世珍品;巨野县金山大
洞,阴凉宜人;郓城观音寺塔和巨野永丰塔,菏泽的冉庙,单县百狮坊、百寿坊等,
都有相当的文化价值;另外还有庄子钓台,曹植读书台,李白、杜甫、高适三星聚会
的单父琴台等。 1985年底,全区共有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5处,其中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7处。
菏泽地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商代贤相伊尹,春秋时名列孔门高足“十哲”的
冉耕、冉雍、冉求,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吴起、孙膑,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周,
西汉开国元勋陈平、彭越,西汉末期的农学家胜之,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吴质,北
魏文学家温子升,唐初名将李,唐代理财家刘晏,北宋政治家张、张齐贤,文学
家王禹,“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等,都出生在这块风水宝地。隋末农民起义
的领袖孟海公在这里揭竿而起;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在这里发祥;北宋末年以
宋江为首的水泊英雄在梁山聚众起义;明末徐鸿儒领导的白莲教农民起义威震四方。
他们的英名将永远载入菏泽的史册。
先民们创造的灿烂文化,不仅在境内哺育了大量历史名人,而且吸引了一批外地
的文豪武英。孔子周游列国,途经定陶,留下了“阿谷停云”的故事。大诗人曹植作
诗于鄄城陈王台上,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篇。李白、杜甫、高适同登单父琴台,
吟咏唱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施耐庵以北宋末年爆发于梁山一带的宋江起义
为题材,写成了世界名著《水浒传》。蒲松龄来此游历,创作了人们喜闻乐道的名篇
《葛巾》。公元前632年(周襄王二十一年),晋文公“退避三舍”,于城濮(今鄄城县
临濮集)大败楚军,从此登上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公元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齐将
田忌围魏救赵,伏击魏军于桂陵(今菏泽市东北) ;公元前342年(周显王二十七年),
又诱敌深入,歼灭魏军于马陵(今鄄城西北)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项羽在安
阳(今曹县东北)杀死畏敌如虎的宋义,受封为上将军,从而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
础。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 二月,刘邦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后登极于水之
阳(今定陶官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以鄄城为根据地,完成了统一北方的
大业。


菏泽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自秦朝末年彭越在巨野首次树起义旗后,境内反
对封建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一刻也没有止息过。鸦片战争后,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
的菏泽人民受尽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统治和压迫。为了求得
自由和解放,他们进行了顽强英勇的斗争。太平天国后期的捻军,主要活动在境内,
1865年(清同治四年)在“曹州之战”中大败清军,并击毙清北方经略僧格林沁,沉重
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曹州大刀
会蓬勃发展,成为义和团的骨干力量。十九世纪末,德国传教士借传教为名,行侵略
之实,激起人民公愤。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十月七日,巨野县人刘润德、奚老五
将德国天主教神甫能方济和韩·理加略杀死,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巨野教案,在鲁西南
树起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旗帜。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菏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如火如荼的反对国
民党反动派统治、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斗争。
大革命时期,马列主义开始在菏泽地区传播。一批进步青年先后奔赴广州、武汉
等地投身革命,有的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菏泽地区第一个中共支部--曹州
支部在省立六中(今菏泽一中前身)成立,徐鹏翥任书记。不久,各县也都建立了党组
织。中共曹州支部及各县党组织的建立,加强了党对境内城市斗争和农运工作的领导,
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境内是敌后重要根据地之一。广大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建
抗日武装和群众团体,建立、巩固抗日政权,配合主力部队坚持游击战争,与日、伪
军进行了顽强斗争。在八年抗战中,境内军民和爱国人士作出了重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全区先后有6万余人参加了主力部队, 地方武装及民兵作战1300余次。鲁西南军分区
司令员朱程、专员袁复荣,湖西专员李贞乾,十八团政委王丕,十团团长肖明,运西
军分区副司令员徐秋等2.4万名同志壮烈牺牲。 菏泽籍爱国人士、抗日名将、国民党
军二十七师师长赵登禹,国民党晋绥军旅少将旅长姜玉贞,在同日本侵略军作战中为
国捐躯。
解放战争时期,境内是自卫反击战的重要战场之一,是刘伯承、邓小平大军突破
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前沿阵地,也是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同国民
党军队逐鹿中原的重要战场。 1946年6月,为打破国民党军队对陇海铁路以北解放区
的进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率领司令部、政治部以及一、二、
三、 六、七纵队共5万余人,进行了陇海路汴徐段自卫反击战、大杨湖战役、巨野战
役、鄄南战役、滑县战役、巨金鱼战役、豫皖边战役,取得了七战七胜的光辉胜利,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1947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部突破
了国民党军从东阿到鄄城150公里的黄河防线, 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鲁西南战役,揭开
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打开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通道。8月,华
东野战军在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的率领下出击鲁西南,在菏泽县沙土集一举全
歼国民党军五十七师,有力地配合了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作战。1948年冬,鲁西南、
湖西、运西地区军民全力支援淮海战役,除三个分区的部队直接参战外,先后出动民
工16万余人, 大小车8万余辆,运送小米3250余万公斤。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全区
几百万人民节衣缩食,毁家纾难,支援革命,为全国的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反击国民党军队进攻的同时,全区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争取和平民
主的斗争。 1948年9月,各级普遍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1948年底,境内完成了土地
改革,从而在农村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区人民进行了史无前例的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82589万
元(1980年不变价),比1949年增长21倍。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制度解放了生产力,推
动了社会的发展,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农业生产水平有显著提高。建国后,全区人民在修复黄河大堤,兴建东平湖水库,
保证黄河安全的同时,开展了规模宏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疏浚旧河,开挖新河,
调整水系, 使境内排水标准由建国初期的250立方米/秒提高到1985年的1619立方米/
秒; 兴建了曹县太行堤、 单县浮岗和成武智楼、 党楼等平原水库, 总计蓄水可达
10.97亿立方米; 打机井68365眼,兴建内河大中型节制闸43座,固定扬水站840处;
创建引黄灌区8处, 共建引黄涵闸8座,虹吸工程8处,安装虹吸管50条。1985年,全
区有效灌溉面积683.6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9%。水利的发展推动了土壤的改良。通
过排、灌、平、肥等措施,将原有360万亩盐碱地改良了250万亩,尤其是1964年大搞
引黄淤改以来,沿黄164万亩沙碱地,已放淤改土140余万亩。
尽管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195
7年以来生产关系改变过快, 特别是较长时间内左倾错误的束缚,因而严重制约了农
业的发展。1974年与1956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仅增长28.6%,粮食耕亩单产增长18.9
%, 由于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粮食总产尚低23.2%,人均占有粮食减少113公斤。
全区大牲畜一年比一年减少,到1977年只剩下37万头,比1956年减少26.9万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召开后,菏泽地区在山东省率先实行了“包干
到户”和“包产到户”等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
生产力。198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29.58亿元(1980年不变价),粮食耕亩单产424公斤,
总产29.72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29公斤,人均收入446元,分别比1977年增长2.8倍、
1.1倍、0.8倍、0.9倍和4.7倍。此外,全区林木覆盖率达19.3%,被国家确定为生态
农业实验区,系山东省第一、全国第二个达标的平原绿化区和全省最大的桐木生产基
地。牧业产值和渔业产值分别达到3.86亿元和1192万元。自1978年开始,全区平均每
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4.6亿公斤,商品棉12.9万吨,商品油95万公斤,蔬菜12亿公斤,
瓜果7亿公斤,由全国有名的“三靠”(生产靠贷款,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 地区
变成了山东省粮棉双贡献的“大户”。
向称“牡丹之乡”的菏泽,1985年有牡丹1.5万亩,6种花型,9大色系,600多个
品种。花农能控制温度,让牡丹随人意四季开放,每年远地运销,北走京、津,南下
闽、广,出口日本、法国、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菏泽已成为全世界面积最大、
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基地、 科研基地、出口基地和观赏基地。菏泽市于1982年建成1
000多亩的曹州牡丹园,为菏泽走向世界架起了桥梁。
工业建设取得新成就。菏泽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建国前夕,仅有卷烟、火柴、铸
锅等十几家手工工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
(1953-1957年)的发展,工业产值达到4556万元,比1949年增长15.2倍。1957-1966年,
全区工业虽有一定的发展, 但由于1958年“大跃进” 的折腾,连续出现了负增长。
1966年,国家从济南、青岛、烟台等地迁来一批国营企业,由此奠定了全区现代工业
的基础。菏泽地区的工业生产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但由于广大干部
和工人的共同努力,仍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76年全区工业总产值比1965年增加了
3.41倍,其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也由1965年的11.5%增加到27.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委、行署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指导
方针, 加速了全区工业的发展。1980-1985年,新建县属以上企业45个,乡镇企业22
71个, 总投资达2.39亿元。1985年全区有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材、电力等1
5个门类37个行业, 部分设备达到国际或国内八十年代先进水平;产品2400多种,主
要有原煤、电、柴油、汽油、棉纱、棉布、毛线、毛呢、服装、拖拉机、柴油机、轴
承、电度表、变压器、合成氨、塑料制品、合成橡胶、家具、皮革制品、饮料、酒、
工艺美术品等, 其中获国优产品1个, 部优产品26个, 省优产品77个;工业总产值
18.7亿元(1980年不变价) ,比1977年增加2倍,其中轻工业产值占74%,工业结构得
到了明显的改善。
交通、邮电事业有很大发展。建国前菏泽地区交通落后,全区只有一条菏泽至济
宁砖渣铺筑的公路。建国后,经过30多年的努力,全区已经形成了以公路为主导,铁
路、水路相结合的交通网络。长东黄河铁路大桥的建成通车,彻底改变了菏泽地区交
通闭塞的历史面貌。 到1985年底,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3000公里,其中沥青路面有1
962公里; 路网密度为23.5公里/100平方公里,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汽车年客运量
914万人,周转量50887万人公里;货运量425.8万吨,周转量31857万吨公里。新石铁
路横贯菏泽, 境内长118.7公里,沿线13个车站,年通货量为1600万吨。北部黄河大
堤上铺设的东(河南兰考县东坝头)银(梁山县银山镇)窄轨铁路,专用于运输防汛石料、
木材。纵穿菏泽的京九铁路即将铺设,通车后,菏泽地区将成为东通黄海日照港,西
达中亚、西欧,南接港、粤,北连京津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更加优越。境内有黄河、
京杭运河、万福河三条航道,总计263.8公里。1985年,全区有邮电局、所196处,业
务总量达752.5万元; 邮路总长2207公里,其中机动运输邮路1762公里;有线电报电
线19条, 无线电报电路12条; 长途电话线路95条,市内电话杆路90公里,架空明线
101对公里, 电缆73.9皮张公里,电芯线8451对公里;报刊订销总量8770.3万份。全
区村村通邮,乡乡通电话,行政村通话率达5%。
商业贸易有很大增长。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境内商业也迅速繁荣起来。
1949年成立了供销合作社,1950年设立了粮食、油脂、纱布、百货等国营公司。从此,
集体商业和国营商业日益发展。 1956年开展了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1 485
个私营商业户分别转为公私合营商业、集体商业和国营商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逐步改革商业体制和经营方式,形成了以国营商业、集体商业为主体,民营商业
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境内商业再次繁荣起来。 1985年, 全区有商业机构
55921个, 从业人员121106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32亿元,为1977年的2.6倍。通
过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改革开放的方针,区内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由单
纯收购出口到进出口兼营;由生产出口初级原料产品为主到生产、加工、出口贸工农
一体化经营;由单纯的农副产品及加工制品出口到化工、医药、五金、机电等多门类、
多品种综合出口;由单纯的对外物资贸易到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人才、信息,
进行劳务和技术合作等多种对外经济活动全面推动的新格局。 1985年出口商品达8个
大类,400多个品种,收购总值21372万元,为1977年的4.2倍。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1985年,全区城区面积扩大到70平方公里,市民人均住房面
积为6.2平方米; 城区拥有道路274条,总长256.69公里,其中为沥青路面的157条,
长171.82公里,约占66.9%;自来水厂10个,日供水量40160立方米,排水道119条,
长114公里。 作为“牡丹之乡”的菏泽市,已建起了“曹州牡丹园”、“古今园”、
“百花园”。园内牡丹数百种,每逢谷雨时节,竞相开放,游人如云。梁山县“水泊
梁山风景名胜区”被山东省列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农民住房由50年代的土草房
发展到80年代的砖瓦房, 还有不少村庄出现了砖混结构的楼房。1985年,全区共有1
10万户农民建了新房,平均每户住房6.2间。
人民生活有很大改善。 198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16元,比1977年的34元增
加8.8倍; 职工人均工资946元,比1977年的512.2元增加84.7%;年末个人储蓄余额
71768万元,人均95.7元,分别比1977年增加17.7倍和16倍。
文教卫生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1949年,全区仅有中等专业学校5处;
普通中学3处,在校学生561人;小学2389处,在校学生115287人。新中国成立后,各
级各类学校蓬勃发展。1985年,共有高等学校3处,在校学生2070人,专任教师384人;
中等专业学校12处, 在校学生8795人,专任教师829人;职业、农业中学30处,在校
学生6804人,专任教师540人;普通中学773处,在校学生296900人,专任教师159 36
人;小学6452处,在校学生10090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15%,在校生巩固率达
92.07%, 专任教师36840人; 托儿所、 幼儿园7134处,幼儿259757人,入学率达5
2.1%, 教职工6257人;各类工农业余学校1988处,学员65654人,1981-1985年共脱
盲238046人。
菏泽地区号称“戏剧之乡”,向有“书山曲海”之誉。流传至今的戏剧有山东梆
子、大平调、两夹弦等十余种,曲艺有琴书、花鼓、坠子等十余种。传统民间艺术有
狮子舞、 商羊舞、花伞舞、高跷、竹马、旱船、龙灯等。1985年,全区有各类剧团3
75个,演员和剧务人员13785人,其中县以上专业剧团13个,演员和剧务人员1078人。
菏泽籍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崔兰田、赵义庭、刘玉朋、张春雷、李艳珍等驰誉四方,
擂琴演奏家王殿玉、古筝演奏家赵玉斋、韩廷贵蜚声海内外,当代著名歌唱家贾世骏、
彭丽媛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1985年,全区有县以上文化馆、博物馆、书画院13处;档案馆11处,现存全宗卷
11076个,总长2408.42米;图书馆7座,藏书70多万册;电影公司11个,电影院16个。
全区305处乡镇均建成了广播放大站,共有广播机554台,总功率为266.39千瓦,广播
专线总长1268杆公里,喇叭入户率达75.6%。1981年9月,建立184米高的电视发射塔
一座,次年元月正式转播省电视台节目。1985年建立84米高微波通讯铁塔一座,开始
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曹县、成武、单县、巨野、东明、梁山相继建立了小型差转台。
境内人民自古爱好体育,菏泽一向被誉为“武术之乡”。1929年,菏泽县武术高
手杨士文赴南京参加国术擂台赛,荣获拳械甲等奖。建国后,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成
绩显著。1985年,全区共有带看台的游泳池3处,灯光球场35处,带看台的灯光球场9
处,乒乓球房4座,举重房10座,棋类房6座,田径场18处,小田径场100处,足球场4
处, 排球场73处,射击场6处,射击房2座,游泳馆1处,武术房6座,训练场1处,轮
滑场4处。 传统项目学校20多所,少年儿童业余体校5所,武术运动学校1所,体育中
学1所,体育运动学校(中专)1所。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全区共向国家和省输
送运动员107名, 其中有号称“亚洲巨人”的国家篮球健将穆铁柱、世界挺举强手马
文广、国家第一名武英级武术运动员张玉萍和射击名将刘明军等。
中西医同步前进,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到1985年底,全区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
551处,其中医院266所,床位8645张;从业人员18309人,内含中医师515人,西医师
2161人, 护师201人,中药师208人。全区拥有县及县以上医院27所,诊断符合率达9
5%, 治愈率提高到85%。由于医疗条件和环境卫生的改善,境内天花、霍乱、黑热
病、丝虫病、疟疾已经消灭,麻疹、结核等传染病也基本得到控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区以“科技兴菏”为指针,基本形成了地、县、乡、
村四级科技管理体系。 1985年,全区共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26253人,其中具有高级
职称的10人,中级职称的1271人,初级职称的24972人。1978-1985年共取得科技成果
340项,其中工业165项,农业137项,其他行业38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3项,国内
先进水平的101项,省内先进水平的122项。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已达到
35%以上。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纵观菏泽地区几千年发展史,社会有治有乱,经济有兴
有衰,人民有欢有悲,从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中,可以得到基本的总结。展望未来,
全区的发展目标是: 至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20亿元,比1980年翻两番半,全区
基本实现小康;到2010年,全区经济总量达到山东省中等地市水平,国民生产总值达
到10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半,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届时,菏泽地区将以工
业发达、农业昌盛、市场繁荣、文化活跃、群众富裕、社会稳定的崭新面貌出现在神
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