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推动舆论监督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3&rec=936&run=13

吕日周是2000年2月12日担任山西省长治市市委书记的。在上任途中,吕日周把他的车子停在一
乡村公路上,同几位老农聊了起来。说起当地的"父母官",老农连连摇头:"养个鸡能下蛋,养个牛
能耕田,养个干部顶个蛋(当地骂人话)!"吕日周听了心情十分沉重。
上任第三天,吕日周把《长治日报》报社领导和要闻部主任叫到了他的办公室,下达了"新闻监
督令"。此后新书记天天在监督报社。终于有一天,《长治日报》总编弓德旺早晨5点钟被叫到市委书
记的办公室。吕日周拿着报纸,痛心地批评说:"是一份由无能总编无能编辑无能记者办的一份无能
报纸!"他要求《长治日报》:批评报道必须天天有,必须追根求源,找到责任人,必须联系实际,
言之有物,必须有声势有力度,必须敢惹人…市委书记如此尖锐的批评,让长治媒体猛醒。
2000年11月27日,《长治日报》发表了"市区卫生光喊不落实"的报道,动用了头版大部分,并配
发了七幅现场照片。吕日周当天下午即带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奔赴现场开会,并自罚100元。当时,
长治市环卫处处长李某正随城区组织的学习考察团在张家港学习取经,知道开了现场会,单位被挂上
了"卫生邋遢单位"黄旗,赶紧买票返长治。回来后便立即组织车辆、人力清理垃圾、突击死角、解决
邋遢问题和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市区面貌很快焕然一新。
但《长治日报》没有就此发表"天下就此太平"的文章。12月1日,《长治日报》在二版推出一个
整版:"开了邋遢现场会,听听百姓怎么说。"再次曝光了一些问题路段,并配发了13张照片。
12月6日,《长治日报》头版发表读者来信:"群众要求撤换环卫处长"。当天,报社即派出6路记
者,向3000多名市民发放"新闻监督社会民意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环卫工作的意见。结果,对环
卫工作不满意的达59.3%,对环卫处长工作不满意的达53.8%。
12月7日,这一调查统计结果见报。12月8日,《长治日报》发表一组文章,大标题为:"只有人
民决定干部命运,干部才会对人民负责"。环卫处长李某被就地免职。
这次舆论监督,不仅监督出了气势,也监督出了水平。从此,长治市新闻舆论监督如火如荼,气
势如虹。"舆论监督" 成了长治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和茶余饭后广为议论的话题。
2002年4月初,一条消息在全国媒体上披露:山西省长治市《上党晚报》2001年3月29日的头版和
《长治日报》3月31日的头版头条,相继发表了该市市委书记吕日周给分管教育的副市长秦来英的批
示,措辞相当严厉:秦来英副市长,贯彻西沟会议精神,没听说教育(系统)蹲点,你要带头、带动、
带领!…教育系统是如何贯彻西沟会议精神的?工作要扎实,要落实。
山后河村"长期没有合格教师,27名学生流失了20名"的严重问题我却看不到任何一级党组织和政
府的报告,可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差距多么大!
报纸一出街,顿时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市委书记在报上公开点名批评副市长,这在全国恐怕也
是绝无仅有的新鲜事。被吕日周在报纸上点名批评的当天,秦副市长就率领市教委一班人马进驻山后
河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蹲点调研。他们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访农户,进校园,察民情,上党课,
听民忧,寻找解决办法。老百姓说:"这是山后河村人第二次见到太阳。"通过调研,工作组发现,山
后河村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小学校的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农村的深层问题:这个村党组织瘫痪,经
济发展缓慢,村民生活贫困,村务财务不公开。尤为触目惊心的是,原村主任(也是党员)竟然沦为
一个"村霸"。
一周后,山后河村所有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村小学也采取先搬后建的办法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校
舍。当工作组走出山后河村时,村民敲锣打鼓相送,有的还拿着鸡蛋、水果等往工作组人员兜里塞…
…此情此景令秦来英副市长感慨万千:"我是因为没有做好工作,受到了市委书记的批评才来的,却
受到老百姓这样的回报,我问心有愧。此时此刻,我才充分领悟到,凡是老百姓需要的,就是我们干
部应该做的。
一个副市长能够平静地接受市委书记在报上的公开批评,这要归功于长治市重视舆论监督的良好
氛围。
吕日周上任伊始,第一个在长治市引起"超级地震"的舆论监督报道发生在2000年3月3日。这一天
的《长治日报》整版刊登了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发出的关于各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深入基层办实事
的情况通报。该通报对这些官员在一个月内总共下基层几天,到了什么地方,解决了什么问题,一一
列举出来。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每个官员的后边都加了评语。
一个月后,《长治日报》刊登了市直主要部门主要领导深入基层情况的通报。34个局委一把手中,
除9个获得肯定外,其余皆为批评。其中对市经委主任的评价为"看不到深入困难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对市公安局局长的评价为"深入基层要解决实际问题,有影响的重大案件侦破率太低",对市检察院检
察长的评价为"机关工作不是深入基层",对市劳动局局长的评价为"转变作风为什么无动于衷"。
两次报道顿时成为当地干部群众议论的热点,《长治日报》一时成为抢手货。但也有人不以为然。
吕日周不为所动,在一次会议上,他引用苏东坡的一句明诗:"上党从来天下脊",以次表明自己的志
向和信念,甚至说:"我们不求有好结果,只求人民有好生活。" 他要求各级干部包括新闻舆论监督
部门一定要做到"三不":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惹人。
很快,吕日周对舆论监督的支持迎来了又一大考验:中央新闻单位包括央视"焦点访谈" 先后对
长治市沁源县新华书店强搭书本为学生添负担等几件事进行了批评曝光,长治市的声誉顿时受到极大
影响。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吕日周:舆论监督搞到他头上(他是长治一把手),"看他难堪不难堪";
其次,长治市的新闻监督还能搞下去吗?
吕日周的反应是:指令长治市所有新闻媒体将中央及外地新闻媒体对长治的负面报道重新播出或
登载,并召开会议,寻找责任人,一查到底,举一反三!
2000年4月15日,《长治日报》在头版发表中央媒体的报道,并配发了题为"诚恳接受舆论监督,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评论。吕日周看到后,当即作出批示:应将"诚恳接受"变为"热情欢迎"舆论监
督。宣传部长并长治日报,这四个字的改动,是一个指导思想。市委市政府不是害怕,也不是诚恳,
而是热情欢迎,还要发自内心地邀请全国、全省的新闻单位的记者来长治进行舆论监督,他们以市委、
市政府的名义写一封公开邀请信,发给各家报纸、新闻媒体,还要组织实施。并写一言论。吕日周提
出:请猫进屋捉老鼠,帮长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于中国目前尚无相关法律,媒体在实施舆论监督时往往不是那么理直气壮,吕日周决定送给新
闻单位一把过硬的"尚方宝剑"。2001年12月12日,在长治市委办公厅的牵头下,市人大、市政府、市
政协、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信访局、市委政研室等部门的同志,分别起草"五大监
督"初稿,之后交由各级各部门讨论。
2002年1月21日,《中共长治市委建立"五大监督"的实施意见(试行)》在长治市委八届二次全
体(扩大)会议上获得通过。该"意见"明确规定,新闻媒体监督的对象包括:上至四套班子领导,下
至一般干部,大至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的工作,小至各家各户的各种行为,只要法律许可,
都在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范围;监督的办法有:所有的新闻单位都要划分责任区,建立责任制;舆论
监督要采取通报、排队、曝光、追踪报道等形式;各新闻单位都要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接待群众来信
来访;各媒体每月刊、播批评报道不得少于20件;对全市的各项工作采取明查暗访;采取"一事一报、
一报一追、一追一果"的办法,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凡被新闻媒体批评的人和事,有关部门
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等。
这样的"办法",在全国还是第一个。长治媒体终于有了理直气壮的"靠山"和"法宝",当地的新闻
舆论监督由此迈上一个新台阶。
舆论监督会不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实事求是,吕日周上任之前,位于太岳老区的长治市是一
个出了名的穷地方。1999年,该市在全国224个地级市中排位为156位,与全省6个省直辖市相比,人
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收入三项指标分别排在倒数第一、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三。
吕日周任职两年后,2001年,长治市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7.91亿元,比上年增长19.03%,创下历史
新高,是1996年以来增幅最大、增长最快的一年,也是长治建市以来增收额最多的一年。
(摘自4月25日《羊城晚报.新闻周刊》,作者 王剑平)